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36155
 阿彌陀佛-行德慈利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無住生心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無住生心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親密、孤獨與自由
作者: 阿彌陀佛-行德慈利 日期: 2009.01.03  天氣:  心情:
副標題:關於人生的25道習題

我們都在跳著人際關係的探戈,如何踩著一進一退的完美舞步,敞開心胸擁抱別人,卻又不失去自我,享受自我,就讓我們一同勇敢地體驗愛、自由與孤獨的真諦!

法鼓文化出版 般若方程式系列第3號書籍 楊蓓著 如有侵權,煩請告知


覺照操控,淨化自我的起點

當我們的行為被架設在一個社會框架裡,在這個大框架中,藉由操控,我們才不會出大差錯,因此徐斯洛才會說操控是一個「正常」的行為,甚至於如果我們沒有符合社會要求時,人家還會說這個人不懂事.當然徐斯洛在闡述「正常行為,都是在操控的範圍之內」的理論時,他的出發點是,人基本上是有能力去追求自己所認為更好、更有意義的目標.

所以如果當一個人的成長歷程中,一直停留在「操控」這個階段的話,就會是一個停滯的狀態.也就是,如果沒有機會去知覺到「心」是如何變成不自由的,也就失去了讓「心」從不自由中釋放出來的途徑.

在人的發展歷程中,其實是有各式各樣的契機讓我們警覺到自己的操控,進而省思如何用更誠實、更一致的面貌來生存,甚至超越操控,而走向自我實現.

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在我們古老的文化裡,所謂的「忠孝節義」,到底它的意義在哪裡?甚至對眾生慈悲的價值何在?忠孝節義是被社會所讚許的事,但卻往往要犧牲自己的需求,才能達到所謂的忠孝節義;而要對眾生慈悲,也要逐步地放下自我中心.如果將此精神放到西方心理學的範疇來看,從個人角度來講,會說這個人簡直就是沒有自我,但是另一方面,又會覺得他這個高貴的情操是從哪裡來的呢?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是人人都知道的,從生存的角度來看,也是天經地義的.如何由封閉的自我中心,而到願意捨棄自身的利益,完全以利他為生存目標?其實,這是「心」的淨化過程,也是為自己操控行為鬆綁的過程.

人在追尋個人生存的安全感中,不自覺帶上了各種操控的面具,然後為了成長與淨化,又要一一地認知這些面具,以邁向人生中有意義的情操.大部分的時候,這個「過程」的意義大於目標,因為人對自己在社會情境中的操控覺知,是沒有止境,一輩子也走不完的.

所以,當我們面對操控,其實應該懷著感恩和欣賞的心情來看待,如果不是操控得宜,我們無法活到現在;如果不是操控得宜,我們無法產生這麼多能力.如此一來,我們才能看清真實的自我,進而認知和洞察到操控在生命歷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功能,而這正是人心淨化的起點.
標籤:
瀏覽次數:63    人氣指數:3463    累積鼓勵:17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無住生心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無住生心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