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留言問到<夜觀史書>三首詩,事實上,筆者寫這三首詩,有其涵義,在此做個解析說明。
筆者平常閒暇時,最喜歡看的書籍,莫過於文學與史書兩者。文、史常常是分不開的,而每每夜闌人靜,燈下讀史之際,書中所描述的殺戮慘狀、斑斑血淚,常令我感慨嘆息。一部人類的歷史,往往是一片殺戮史,心有所感,於是,有了這三首詩的創作。
其一:<地圖>
<地圖>與<夢迴>關聯性較高,這首詩有許多伏筆,為<夢迴>的內容做漸層的鋪陳。
華夏文化,發源於中原黃淮流域,隨著歷史的推演,漸漸往南方發展。但歷史及權力重心,始終在北方,只有在漢民族勢力衰頹時,中央政權才不得已將政經中心轉移到南方,希望能夠茍安於一地。但這種情形,通常維持不了太久,最後都以南北血戰收場,而平民往往成為戰爭的犧牲品,多少血淚蘊藏其中。
本詩第一小段,即從權力重心發源地──北方開始,而以「深濃黝黑的雪霧」,象徵權力鬥爭的黑暗。其中,『度牒』是古代一種證明身分的文書式文件,在此引申為「歷史的證明文件」,也即「史書」的意思。而身為後人的我們,在觀史之時,自然就是「旅音 迤邐輕響著」。
而第二至四段,則以南北方不同的景色,來暗喻南北政權的對抗。在北方勢力強大的壓力下,原本的中央政權南移。北方的長城在戰爭洗禮下,早已殘破不堪;而南方雖然氣候「溫暖如春」,且「梅雨 灑落一屋簷窸窣與祥和」,但和平的假象下,南北大戰一觸即發,波濤暗潮洶湧。
本詩結尾最末段,營造南北對抗的氣氛。事實上,雨勢強大,會溶解雪團;而雪氣強盛,則又會將雨凍結成冰。雪和雨是不可能長期並存的,暗喻這種暫時性的對抗,終有一日會被打破均勢。
其二:<夢迴>
這首詩接續<地圖>,主要在形容華夏民族漫長的五千年歷史中,不斷地發生戰爭,也不斷地政權更替,所以「五千年等同身受的國度 究也沉默悲竭」,彷彿是自從盤古開天闢地以來,這土地就註定有戰爭,讓數千年之後的我們讀起史書來,有著「長長的詠嘆」。
而形容南方的那一段,以葛藤纏身及巨木被焚,形容平民被戰爭緊緊綑縛,及身受水深火熱之痛;草鞋是最平民化的穿著,暗喻人民顛沛流離的慘狀,而歷史,卻又往往將它遺忘。
最後一段「醉臥是曾經征戰的長城」為倒裝句,意即「曾經發生征戰的長城,如今零散橫臥在崇山峻嶺間」。青磚及戰斧,都在歷史洪流中漸漸被掩蓋,連史書上的文字,似乎也都不那麼觸目驚心。華夏民族一提起驕傲的歷史,往往以漢、唐朝做代表,似乎這就能「擦亮整牆歷史」,但有誰想過:擦亮這塊歷史的,是不是平民的鮮血與眼淚呢?
其三:<銅像 廣場 天安門>
這首詩寫現代史,所以也用「現代」的寫法。若前二篇是強調“南北征戰“,那麼本篇著重在”東西對峙“,主要是形容東方傳統思維與西方民主思潮的衝突,因而發生兩起驚天動地的事件。但歷史,卻不斷在重複推演著。
最後兩段,筆者以淡淡的筆調,訴說著曾經發生的歷史。但文字愈淡,內心深處的感慨,其實愈深。歷史不斷更迭,身處其中的我們,也不過是渺茫一粟罷了。
夜觀史書,常常感慨嘆息。
嘆息之後,還是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