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737245
 建龍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常見病食療驗方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中醫豐胸處方 讓罩杯升級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月經門
作者: 建龍 日期: 2013.11.21  天氣:  心情:
第一章, 月經門          

 第一節, 經論女子月事屬太衝脈盛        
素問曰:
女子七歲, 腎氣盛, 齒更髮長o 二七而天癸至, 任脈通, 太衝脈盛, 月事以時而下,
故能有子o

 第二節, 經論女子血海屬於少陰一經        
靈樞曰:
衝脈起於胞中, 出於氣街, 前行於胸, 伏行於背, 上出頏顙, 滲灌諸陽, 下人於足,
注諸絡, 為十二經脈之海, 其出入皆少陰經以行, 故為血海o

 第三節, 經論女子經水溫寒與天地相應        
素問曰:
天地溫和, 則經水安靜; 天寒地凍, 則經水凝泣; 天暑地熱, 則經水沸溢; 卒風暴起,
則經水波湧而隴起o
邪之式於脈也, 寒則血凝泣, 天暑則氣淖澤, 虛邪因而入客, 亦如經水之得風也o
[慎齋按]
已上經論三條, 序女子月事, 始本太衝脈盛, 而衝脈則起胞中, 即為血海,
此經水之原也o 但經水得寒則凝, 得熱則行, 嘗與天地寒暑之氣相應, 而調經者,
可以知所務矣o

 第四節, 女子月事本血室以時而下論        
王太僕曰:
衝為血海, 諸經朝會, 男子則運而行之, 女子則停而止之, 謂之血室o
經云: 「任脈通, 衝脈盛o 」男既運行, 女既停止o 運行者, 無積而不滿, 動也o
停止者, 有積而能滿, 靜也o 不滿者, 陽也, 氣也o 能滿者, 陰也, 血也o 故滿者,
以時而溢, 謂之信男子以氣運, 故陽氣應日而一舉: 女子以血滿, 故陰血應月而一下o


%

 第五節, 女子月經本任衝二脈血海有餘論        
馬玄臺曰:
任衝二脈, 奇經八脈之二也o 經云: 「任主胞胎, 衝為血海o 」今二脈俱通月事而下o
靈樞云: 「衝脈任脈, 皆起於胞中o 」又云: 「衝脈為血之海o 」又云: 「血海有餘o
」 按血海之海, 雖曰既行而空, 至七日後而漸滿, 如月之盈虧相似, 當知血海之有餘,
以十二經皆然, 非特血海之滿也, 故始得以行耳o

 第六節, 女子月事本任督二脈血海之滿論        
程扶生曰:
任脈者, 起於中極之下, 以上毛際, 循腹裏, 上關元, 至咽喉, 屬陰脈之海o
任者妊也, 此人生養之始, 故曰任脈o 中極之下, 長強之上, 此奇經之一脈也o
督脈者, 起於下極之腧, 並於脊裏, 上至風府, 人腦上顛, 循額, 至鼻柱,
屬陽脈之海o 督之言都也, 是人陽脈之都綱也, 人脈此於水, 故云陽之海,
此奇經之一脈也o 任脈主任一身之陰血, 太衝屬陽明, 為血之海, 故榖氣盛則血海滿,
而月事以時下也o

 第七節, 婦人月水本於四經論        
齊仲甫曰:
婦人月水, 本於四經, 二者衝任, 二者手太陽小腸, 手少陰心o
然衝為血海, 任主胞胎, 二者相資, 故令有子o 小腸經屬腑, 主表為陽, 少陰經為臟,
主裏屬陰, 此二經在上為乳汁, 在下為月水o
[慎齋按]
已上四條, 序女子月經本於血室o 血室即血海, 而其脈則屬於衝任督三脈,
心與小腸二經, 為月水之原也o

 第八節, 女子天癸之至名月信論        
陳良甫曰:
經云: 「女子二七而天癸至o 」
天謂天真之氣, 癸謂壬癸之水, 壬為陽水, 癸為陰水, 女子陰類, 衝為血海,
任主胞胎, 二脈流通, 經血漸盈, 應時而下o 天員氣降, 故曰天癸, 常以三旬一見,

%

以像月盈則虧, 不失其期, 故名曰月信o

 第九節, 女子月經非天癸之辨論        
馬玄臺曰:
經云: 「女子二七天癸至o 」天癸者, 陰精也, 腎屬水, 癸亦屬水,
由先天之氣畜極而生, 故謂陰精為天癸o
王冰以月事為天癸者非也o 男女之精, 皆可以天癸稱, 今王註以女子之天癸為血,
則男子之天癸亦為血耶, 男女當交媾之時, 各有精, 而行經之際, 方有其血,
未聞交媾時, 可以血言也o 至云精閱裹血, 血開裹精者, 亦非o 靈樞云: 「兩神相搏,
合而成形, 常先身生o 」是謂精者是也o 但女子之精, 以二七而至, 而其月事,
亦與此時同其候也o
[慎齋按]
已上二條, 序女子之月水即為天癸, 又辨天癸不可以月信名也o

 第十節, 男女精血本五味之秀實論        
褚侍中曰:
飲食五味o 養髓骨肌膚毛髮o
男子為陽, 陽中必有陰, 陰中之數八, 故一八而陽精升, 二八而陽精溢o
女子為陰, 陰中必有陽, 陽中之數七, 故一七而陰血升, 二七而陰血溢o
皆飲食五味之實秀也o

 第十一節, 婦人精血屬心脾所統論        
薛立齋曰:
經云: 「飲食入胃, 游溢精氣, 上輸於脾, 脾氣散精, 上歸於肺, 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 水精四布, 五經並行o 」東垣所謂脾為生化之源, 心統諸經之血,
誠哉是言也o
心脾平和, 則經候如常, 苟或七情內傷, 六淫外侵, 飲食失節, 起居不時, 脾胃虛損,
心火妄動, 則月經不調矣o
大抵血生於脾土, 故云脾統血o 凡血病當用苦甘之藥, 以助陽氣而生陰血也o


%

 第十二節, 婦人經血生於水榖之精氣論        
薛立齋曰:
血者水榖之精氣也, 和調五臟, 酒陳六腑o 在男子則化為精, 在婦人則上為乳汁,
下為月水o 故雖心主血, 肝藏血, 亦皆統攝於脾, 補脾和胃, 血自生矣o
凡經行之際, 禁用苦寒辛散之藥, 飲食亦然o

 第十三節, 婦人月水與乳俱脾胃所生論        
程若水曰:
婦人經水與乳, 俱由脾胃所生o
經脈別論云: 「食氣入胃o 」其清純津液之氣, 歸於心, 人於脈, 變赤而為血,
血有餘, 則注於衝任而為經水o 經水者, 陰水也, 陰必從陽, 故其色赤, 稟火之色也o
衝為血海, 任主胞胎, 若男子媾精, 陰陽和合而成孕, 則其血皆移蔭於胎矣o 胎既產,
則胃中清純津液之氣, 歸於肺, 朝於脈, 流入乳房, 變自為乳, 是稟肺金之色也o
或兒不自晡, 則陽明之竅不通, 其胃中津液, 仍歸於脈, 變赤而復為月水矣o
[慎齋接]
已上四條, 序婦人經血, 由於飲食五味, 水榖之精氣所化o
此調經必先於扶脾保胃為要也o

 第十四節, 女子經不調由合之非時論        
褚侍中曰:
女人天癸既至, 踰十年無男子合, 則不調, 末踰十年, 思男子合, 亦不調o
不調則舊血不出, 新血誤行, 或漬而入骨, 或變而為腫, 或雖合而難子o
合多則瀝枯虛人, 產乳眾則血枯殺人, 觀其精血, 思過半矣o

 第十五節, 經不調由陰陽盛衰所致論        
王子亨曰:
經者常候也, 謂候其一身之陰陽愆伏, 知其安危, 故每月一至, 太過不及, 皆為不調o
陽太過則先期而至, 陰不及則後時而來, 其有乍多乍少, 斷絕不行, 崩漏不止,
皆由陰陽盛衰所致o


%

 第十六節, 經候不調有陰陽相勝論        
許叔徽曰:
婦人病, 多是月經乍多乍少, 或前或後, 時發疼痛o 醫者一例呼為經病, 不辨陰勝陽,
陽勝陰, 所以服藥少效o
蓋陰氣乘陽, 則胞寒氣冷, 血不運行, 經所謂天寒地凍, 水凝成冰,
故令乍少而在月後o
若陽氣乘陰, 則血流散溢, 經所謂天暑地熱, 經水沸騰, 故令乍多而在月前o
當別其陰陽, 調其血氣, 使不相乖, 以平為期也o

 第十七節, 經不詷屬風冷乘虛客胞中論        
陳良甫曰:
婦人月水不調, 由風冷乘虛, 客於胞中, 傷衝任之脈, 以損手太陽手少陰之經也o
蓋衝任之脈, 起於胞中, 人將息順理, 則血氣調和, 六淫不能為害o 若勞傷血氣,
則風冷乘之, 脾胃一傷, 飲食漸少, 榮衛日衰, 肌膚黃瘦, 皆由衝任勞損o
故凡遇經行, 最宜謹慎, 否則與產後證相類o

 第十八節, 月水不調屬風冷之邪搏血論        
王子亨曰:
婦人月水不調者, 由勞傷氣血, 致體虛, 風冷之氣乘之也o
衝任之脈, 皆起於胞內, 為經絡之海, 手太陽小腸, 手少陰心, 二經為表裏,
主上為乳汁, 下為月水o
若冷熱調和, 則衝任氣盛, 太陽少陰所生之血, 宣流依時而下o
若寒溫乖適, 經脈則虛, 如有風冷, 虛則乘之, 邪搏於血, 或寒或溫, 寒則血結,
溫則血消, 故月水乍多乍少, 為不調也o

 第十九節, 月經不調屬憂思鬱怒所致論        
方約之曰:
婦人以血為海, 婦人從於人, 凡事不得專行, 每多憂思忿怒, 鬱氣居多o
書云: 「氣行則血行, 氣止則血止o 」憂思過度則氣結, 氣結則血亦結o
又云: 「氣順則血順, 氣逆則血逆o 」忿怒過度則氣逆, 氣逆則血亦逆,

%

氣血結逆於臟腑經絡, 而經於是乎不調矣o
[慎齋按]
已上六條, 序婦人經水不調之由也
婦人以血用事, 故病莫先於調經o 經之所以不調者, 或本於合非其時,
或屬於陰陽相勝, 或感於風冷外邪, 或傷於憂思鬱怒, 皆足以致經侯不調之故,
此病機之不可不察者也o

 第二十節, 經水不調有先後多少之分        
戴復庵曰:
婦人每月經水應期而下, 不使有餘, 猶太陰之缺o
其有或先或後, 或多或少, 或欲來先病, 或遇來而斷續, 皆謂之不調, 和氣飲加香附o

 第二十一節, 經行先期後期有血熱血虛之分        
朱丹溪曰:
經水先期而至者, 血熱也, 四物加芩、連, 香附o
後期而至者, 血虛也, 芎、歸、參、朮加二陳o
薛立齋曰:
先期而至:
有因脾經血燥, 宜加味逍遙散o
有因肝經鬱滯, 宜歸脾湯o
有因肝經怒火, 宜加味小柴胡湯o
有因血分有熱, 宜加味四物湯o
有因勞役火動, 宜補中湯o
如過期而至
有因脾經血虛, 宜人參養榮湯o
有因肝經血少, 宜六味丸o
蓋血生於脾, 故云脾統血, 凡血病當用甘苦之劑, 以助陽氣而生血也o

 第二十二節, 月經過期不及期為有火無火論        
趙養葵曰:

%

經水如不及期而來者, 有火也, 宜以六味丸滋水, 則火自平矣o
如不及期而來多者, 本方加海螵蛸、柴胡、白芍o
如半月或十日而來, 且綿延不止, 此屬氣虛, 用補中湯o
如過期而來者, 火衰也, 本方加艾葉o
如遲而色淡者, 本力加桂o 此其大略也o
其間亦有不及期而無火者, 有過期而有火者, 多寡不同, 不可拘於一定,
當察脈之遲數, 視稟之虛實強弱, 但以滋水為主, 隨證加減o
凡紫與黑色者, 多屬火旺之甚, 亦有虛寒而紫黑者不可不察脈審證o 若淡白,
則無火明矣o

 第二十三節, 月經紫黑屬熱非寒論        
朱丹溪曰:
經水者, 陰血也, 陰必從陽, 故其色紅, 稟火色, 血為之配; 氣熱則熱, 氣寒則寒,
氣滯則滯, 為氣之配, 因氣而行o
見有成塊者, 氣之凝也o 將行而痛者, 氣之滯也o 來後作痛者, 氣血俱虛也o
錯經妄行者, 氣之亂也o 色淡者, 虛而有水混之也o 紫者, 氣之熱也o 黑者, 熱甚也o
今人見紫黑成塊作痛, 率指為風冷乘之, 用溫熱劑, 禍不旋踵o
經云: 「亢則害, 承迺制o 」熱甚必兼水化, 故熱則紫, 甚則黑也o 且婦人性多念鬱,
嗜慾倍加, 臟腑厥陽之火, 無日不有, 非熱而何亍若以風冷, 必須外感, 即或有之,
亦千百而一二也o

 第二十四節, 經黑屬風寒外乘當辨脈證        
葉氏曰:
血黑屬熱, 丹溪之論善矣, 然有風寒外乘者, 十中嘗見一二o
蓋寒主收引, 小腹必常冷痛, 經行時, 或手足厥冷, 脣青面白, 尺遲或微而虛,
或大而無力o 熱則尺洪數, 或實有力, 參之脈證為的o
準繩曰:
冷證外邪初感, 入經必痛, 或不痛者, 久則鬱而變熱, 且血寒則凝, 既行而紫黑,
故非寒也o


%

 第二十五節, 經水辨色有氣虛血熱痰多之分        
朱丹溪曰:
經水不調, 而水色淡白者, 氣虛也, 宜參、朮、歸、芍、黃耆、香附之屬o
經水過期, 而紫黑成塊者, 血熱而實也, 必作痛, 宜四物加黃連、香附o
經水過多而淡色者, 痰多也, 二陳加芎、歸o
薛立齋曰:
經水過期而至, 有因脾經血虛者, 宜人參養榮湯o
有因肝經血少者, 宜六味丸o
有困氣虛血弱者, 宜八珍湯o

 第二十六節, 經水辨色用藥之法        
李氏曰:
心主血, 故以色紅為正, 雖不對期, 而色正者易調o
其色紫者, 風也, 四物加荊、防、白芷o
黑者, 熱甚也, 四物加芩、連、香o
淡白者, 虛也, 有挾痰停水以混之, 芎歸湯參、耆、白芍、香附o
有痰者, 二陳加芎、歸o
如煙塵水, 如屋漏水者, 二陳加秦艽、防風、蒼朮o
如豆汁者, 四物加芩、連o
或帶黃混濁者, 溼痰也; 成塊作片不變者, 氣滯也; 四物加香附、胡索、枳殼、陳皮o
色變紫黑者, 血熱也o
[慎齋按]
已上七條, 序經水有先期過期之侯, 有屬熱寒之分, 有色黑色淡之辦,
凡此皆經候不調之所屬也o

 第二十七節, 經論月水來腹痛屬子門有寒        
甲乙經曰:
女子胞中瘕, 子門有寒, 引髖髀, 水道主之o

 第二十八節, 經行腹痛屬風冷客於胞絡        

%

陳良甫曰:
經來腹痛, 由風冷客於胞絡衝任, 或傷手太陽手少陰二經, 用溫經湯, 加桂枝、桃仁o
若憂思氣鬱而血滯, 用桂枝桃仁湯、地黃通經丸o
若血結成塊, 用萬病丸o

 第二十九節, 經行腹痛屬寒濕搏於衝任        
滑伯仁曰:
有經行前臍腹絞痛如刺, 寒熱交作, 下如黑豆汁, 兩足沉澀, 餘皆弦急,
此由下焦寒濕之邪搏於衝任o
衝為血海, 任主胞胎, 為婦人之血室, 經事來, 邪與血爭, 故作病痛o 寒濕生濁,
下如豆汁o 宜治下焦, 以辛散苦溫血藥治之o

 第三十節, 經行腹痛屬於血澀        
王海藏曰:
經事欲行, 臍腹絞痛者, 血澀也, 宜八物湯, 加木香、檳榔、胡索、苦楝o

 第三十一節, 經行腹痛屬於氣滯        
朱丹溪曰:
經將行腹痛, 屬氣之滯, 用香附、青皮、桃仁、胡索、黃連o 又用抑氣散,
四物加胡索、丹皮、條芩o
經將來, 腹中陣痛, 乍作乍止者, 血熱氣實也, 四物加黃連、丹皮o

 第三十二節, 經行腹痛宜調氣        
戴元禮曰:
經事來而腹痛, 不來腹亦痛, 皆血之不調故也o
欲調其血, 先調其氣, 四物加香附、吳茱, 或和氣飲加吳茱, 痛甚者加玄胡索湯o

 第三十三節, 經行體痛屬於血氣不足        
產寶百問曰:
經水者, 行氣血, 通陰陽, 以榮於身者也o 氣血盛, 陰陽和, 則形禮通o

%

或外虧衛氣之充養, 內乏榮血之灌溉, 血氣不足, 故經侯欲行, 而身體先痛也,
趁痛散主之o

 第三十四節, 經水過後腹痛屬於氣血兩虛        
朱丹溪曰:
經水過後作痛, 是氣血俱虛也, 宜八珍湯o
亦有虛中有熱, 經後亦作痛, 宜逍遙散o
亦有經行過後, 腹中綿綿走痛者, 是血行而氣滯, 未盡行也, 四物加木香o
準繩曰:
經後腹痛為虛明甚, 若脈不數, 證不顯熱末可斷其為熱也, 八珍為宜o 有熱,
方以逍遙散主之o
[慎齋按]
已上八條, 序經行腹痛, 有寒熱虛實之分也o
主於風冷寒濕者, 經文與良甫、伯仁之論是也o
主於血澀氣滯者, 海藏、丹溪之論是也o
若經行後腹痛, 是有虛無實, 有寒無熱矣, 而丹溪則又兼熱與氣滯論, 病機不可不審o

 第三十五節, 經行潮熱有內傷外感虛實之分        
李氏曰:
經行潮熱有時, 為內傷, 屬於虛o 潮熱無時, 為外感, 屬於實o
虛者大溫經湯, 實者四物加柴、芩o

 第三十六節, 經行客熱屬於體虛外熱之加        
大全良方曰:
經行客熱者, 因體虛而將溫過度, 外熱加之, 非臟腑自生, 故云客熱o
其狀上焦胸膈之間虛熱, 囗燥心煩, 手足壯熱是也o

 第三十七節, 經行後發熱目暗屬血虛        
女科撮要曰:
有經後發熱倦怠, 爾目如帛蔽, 夫脾為諸陰之首, 目為血脈之宗,

%

此脾傷而五臟皆為失所, 不能歸於目也o
用補中湯、歸脾湯, 耑主脾胃而愈o
凡發久者, 陽氣亦自病, 須調補之o
[慎齋按]
已上三條, 序經行有潮熱、客熱、發熱之證也o
經行潮熱客熱, 兼虛實論o
若經後發熱, 則是血脈空虛, 陰虛不足, 為有虛而無實也o

 第三十八節, 經行泄瀉屬於脾虛多濕        
汪石山曰:
有婦人經行, 必先瀉二三日, 然後經下, 診其脈皆濡弱, 此脾虛也o
脾主血, 屬濕, 經水將動, 脾血先已流注血海, 然後下流為經, 脾血既虧,
則虛而不能運行其濕o
以參苓白朮散服之月餘, 而經行不瀉矣o

 第三十九節, 經行白帶屬陽虛陷下        
繆仲淳曰:
有月水過多, 白帶時下, 日輕夜重, 泄瀉無時, 亦屬下多亡陰o 宜作血虛論治,
服四物益甚, 始悟此病正合仲景陽生陰長之法o
夫經水多, 白帶時下, 又兼泄瀉, 皆由陽虛陷下而然, 命曰陽脫是也o 日輕夜重,
蓋日陽旺, 而得健運之職, 故血亦無凝滯之患, 故日輕; 夜則陰旺, 而陽不得其任,
失其健運之常, 血亦隨滯, 故夜重o
以參朮助陽之藥服之o
[慎齋按]
已上二條, 序經行有泄瀉白帶之兼證也o
經行中兼見之證不一: 而腹痛、發熱、泄瀉、白帶四證, 則常有之o 四證見其一,
皆足以致經候不調之病, 故以此序于月經不調之後o
但月經不調, 而不加意審治, 勢必漸至於不月而經閉, 有血枯之侯,
故即以女子不月經閉血枯諸論集於下o
此序書之原委也, 讀者不可不知o

%


 第四十節, 經論女子月事不來屬於胞脈閉        
素問曰:
月事不來者, 胞脈閉也, 胞脈者, 屬心而絡於胞中, 今氣上迫肺, 心氣不得下通,
故月事不來也o

 第四十一節, 經論女子不月屬二陽之病        
素問曰:
二陽之病, 發於心脾, 有不得隱曲, 女子不月, 其傳為風消, 為息奔者, 死不治o
[慎齋按]
已上經論二條, 序女子不月, 一屬於胞脈之閉, 一屬於二陽之病也o

 第四十二節, 女子不月屬心脾病宜治心火養脾血        
張潔吉曰:
女子月事不來者, 先瀉心火, 血自下也o 經云: 「二陽之病發心脾, 有不得隱曲,
故女子不月, 其傳為風消o 」太僕註曰: 「大腸胃熱也, 心脾受之, 心主血,
心病則血不流, 脾主味, 脾病則胃不化, 味不化則精不足, 故其病不能隱曲,
脾土已虧, 則風邪勝而氣愈消o 」
又經云: 「月事不來者, 胞脈閉也, 胞脈屬於心, 絡於胞中, 今氣上迫肺,
心氣不得下通, 故月事不來o 」先服降心火之劑, 後服五補丸、衛生湯,
治脾以養其血o

 第四十三節, 女子不月屬腸胃病及於心脾論        
王安道曰:
二陽, 足陽明與手陽明脈也o 腸胃有病, 心脾受之, 發於心脾, 猶言延及心脾也o
雖然, 脾胃為合, 胃病而及脾, 理固宜矣; 大腸與心, 本非合也, 以大腸而及心,
何哉?
蓋胃為受納之府, 大腸為傳化之府, 食人於胃, 濁氣歸心, 飲人於胃, 輸精於脾者,
以胃之能納, 大腸之能化耳o 腸胃既病, 則不能受, 不能化, 心脾何所資,
心脾既無所資, 則無以運化而生精血, 故暢胃有病, 心脾受之, 則男子為少精,

%

女子為不月o 心脾總男女言之, 至隱曲不月, 方主女子說o

 第四十四節, 女子不月屬胃病不能運化水榖論        
馬玄臺曰:
二陽者, 足陽明胃脈也, 為倉廩之官, 主納水穀, 乃不能納受者, 何也?
此病由心脾所發耳, 正以女子有不得隱曲之事, 鬱之于心, 故心不能生血,
血不能養脾, 始焉胃有所受, 脾不能運化, 而繼則漸不能納受, 故胃病發於心脾也o
由是水榖衰少, 無以化精微之氣, 而血脈遂枯, 月事不能時下矣o
王註謂腸胃為病, 心脾受之, 何以謂心脾受腸冑之病o 又以心血不流, 為女子不月,
脾味不化, 為男子少精, 豈女子無關於脾, 而男子無關於心乎? 況此節專為女子而發,
末論及男子少精之義, 學者詳推之o

 第四十五節, 女子不月屬胃無生化之原論        
張景岳曰:
二陽, 陽明也, 為胃與大腸二經, 然大小腸皆屬於胃o 胃與心, 子母也; 人之情慾,
本以傷心, 母傷則害及其子o 胃與脾, 表裏也; 人之勞倦, 本以傷脾, 臟病則連於腑o
故凡內而傷精, 外而傷形, 皆能病及於胃, 此二陽之病所以發於心脾也o 不得隱曲,
陽道病也o 夫胃為水榖氣血之海, 主化榮衛而潤宗筋, 陰陽總宗筋之會, 會於氣街,
而陽明為之長, 然則精血下行, 生化之本, 惟陽明為最, 今化源既病, 則陽道外衰,
故為不得隱曲, 其在女子, 當為不月也o

 第四十六節, 女子不月屬心脾少血論        
李太素曰
經云: 「二陽之病, 發心脾o 」
二陽, 指陽明經胃與大腸也o 此經乃水榖傳化之地, 而心與脾實係之, 蓋胃之下口,
通於小腸上囗, 胃不病, 而小腸傳化, 則心氣流通, 而邪不歸心, 大腸不病而傳化,
則飲食運行而脾不勞力o
今二陽既病, 則傳化不行, 心脾烏得不病o 故曰病發心脾, 則精血不充,
蓋精血一物也, 主於心而生於脾o 在男子言精不言血, 故曰少精, 而不得隱曲o
在女子言血不言精, 故曰少血而不月o 此心脾受病而然, 是月經不調之一端也o

%


 第四十七節, 女子不月屬氣鬱不暢論        
武叔卿曰:
潔古云: 「瀉心火, 養脾血o 」是從本文之義也, 愚謂當從隱曲推解o
人有隱情曲意, 難以舒其衷, 則氣鬱而不暢, 不暢則心氣不開, 脾氣不化, 水榖日少,
不能變化氣血, 以入二陽之血海, 血海無餘, 所以不月也o
傳為風消者, 陽明主肌肉, 血不足, 則肌肉不榮, 有不消瘦乎? 風之名, 火之化也o
故當根不得隱曲上看, 乃有本o

 第四十八節, 女子不月屬心脾胃三經受病論        
李士材曰:
陽明為二陽, 胃瘍而心脾受病者, 何也? 脾與胃為夫婦, 夫傷則妻亦不利,
心與胃為子母, 子傷則母亦不免o
不得隱曲, 陽事病也o 胃為水榖氣血之海, 化榮衛而潤宗筋o 厥論曰: 「前陰者,
宗筋之所棸, 太陰陽明之所合o 」痿論曰: 「陰陽總宗筋之會, 而陽明為之長o
」故胃病則陽事衰也o 女子不月者, 心主血, 脾統血, 胃為血氣之海,
三經病而血閉矣o
[慎齋按]
已上八條, 序女子不月證也o
女子不月, 自內經論二陽之病發心脾, 因集潔古以下諸家之論, 以發明其經旨o
大約均主脾胃立論, 獨叔卿一條, 作氣鬱解, 與諸家有異o

 第四十九節, 婦人經閉屬虛積冷結氣        
金匱要略曰:
婦人之病, 因虛積冷結氣為證, 經水斷絕, 至有歷年, 血寒積結胞門, 寒傷經絡,
三十六病, 千變萬端o

 第五十節, 婦人經閉屬風冷客於胞門        
齊仲甫曰:
婦人月事不來, 此因風冷客於胞門, 或醉以人房, 或因風墮墜驚恐, 皆令不通o

%

病源云: 「血得溫則宣通, 得寒則凝泣o 」若月水不來, 因冷於胃府, 或醉人房,
則內氣耗損, 勞瘍肝經, 或吐衄脫血, 使血枯於中也o

 第五十一節, 婦人月水不通屬津液減耗        
王子亨曰:
婦人月水不通, 病本於胃, 胃氣虛, 不能消化水榖, 使津液不生血氣故也o
醉以人房, 則內氣竭絕傷肝, 使月坐衣少, 所以爾者, 肝藏血, 勞傷過度,
血氣枯竭於內也o 又先吐血及吐血下血, 謂之脫血, 名曰血枯, 亦月水不來,
所以爾者, 津液減耗故也, 但益津液, 其經自下o
[慎齋按]
已上三條, 序婦人經閉, 屬於積寒風冷, 凝泣其血, 而月水為之不通也o

 第五十二節, 婦人經閉屬火熱有上中下三焦之分        
李東垣曰:
經閉不行有三o
婦人脾胃久虛, 形體羸弱, 氣血俱衰, 以致經水斷絕o 或因勞心, 心火上行,
月事不來, 胞脈閉也, 胞脈屬心絡胞中, 氣上迫肺, 心氣不得下通, 故不來,
宜安心補血瀉火, 則經自行 [此上焦心肺有熱而經不行也] o
或病中消, 胃熱善饑漸瘦, 津液不生, 夫經者, 血脈津液所化, 津液既絕, 為熱所爍,
肌肉漸瘦, 時貝燥渴, 血海枯竭, 名曰血枯經絕, 宜瀉胃之燥熱, 補益氣血,
則經自行 [此中焦胃有熱結而經不行也] o 或心包絡脈洪數, 躁作時見, 大便閉,
小便難, 而經水閉絕, 此血海乾枯, 宜調血脈, 除胞絡中火邪, 則經自行
[此下焦胞脈熱結而經不行也] o
婁全善曰:
潔古、東垣, 治婦人血枯經閉之法, 皆主於補血瀉火o
補血用四物之屬o 瀉火東垣分上中下三焦: 如火在上, 則得於勞心,
治以芩連及三和之類o 火在中, 則善食消渴, 治以調胃承氣之類o 火在下,
則大小便難, 治以玉燭之類o 王燭, 四物與調胃承氣是也o 三和, 四物與涼也o
濟陰綱目曰:
東垣之論, 當有四證, 如胃熱、胞絡熱、勞心熱三證, 皆有餘, 宜瀉火養血是矣o

%

所言脾胃久虛, 致經水斷絕一證, 又當補脾胃為主, 豈得捨而勿論o 蓋水人於經,
其血乃生, 榖人於胃, 脈道乃行, 水去榮散, 榖消衛亡, 況脾統諸經之血,
而以久虛之脾胃, 致氣血俱衰者, 可不為之補益乎o
即此以分虛實, 明是四證無疑, 全善乃遺補虛之一證, 何也?
[慎齋按]
經閉主於瀉心火, 論本潔古; 而東垣則以熱結分上中下三焦, 是月水不下,
專以火熱為病, 藥用玉燭、三和為例o
夫此力治勞心, 心火上行, 致胞脈閉塞, 月事不來, 是實熱也o 若心虛而熱, 收於內,
與心虛而土衰者, 二方又末可妄用也o
大約婦人經閉, 由於陰虛火旺, 日漸煎熬, 津液乾涸, 以致血枯經閉,
當從趙養葵滋水補肝之法, 純用三和、玉燭, 殊未盡善o 若東垣三證,
首言脾胃久虛一段, 已見經水斷流, 俱從脾胃受病o 濟陰綱目議全善之失, 尤為有見o
[慎齋按]
已上一條, 序婦人經閉, 屬火邪熱結, 而經不行也o 夫經閉有寒有熱, 金匱三條,
主於風冷積寒, 東垣、潔古, 主於火熱實結, 是皆指有餘之客邪
為病也o
但寒熱二證, 宜分內傷外感處治:
如心火不下降, 而三焦熱結, 此是血衰火旺, 陰不足以配陽, 故心氣不通,
熱結三焦而經不下, 當益陰滋水以培化源, 若用硝、黃、芩、連則失矣o 如積冷血寒,
凝結胞門, 衝任脈寒, 而血泣不下, 是風冷客邪, 乘虛龑入, 宜溫經散寒,
以大辛熱之藥導血下行, 後用養榮之劑為當也o

 第五十三節, 婦人經閉屬積痰礙滯        
朱丹溪曰:
有婦人病瘧, 飲食少, 經脈不行, 診其脈, 兩手並無, 時寒月, 以虛寒治之,
四物加附子、吳茱、神麭丸與之o
予思處方殊末當, 次早再求診視, 見其起居如常, 並無倦怠, 驚曰: 「前藥誤矣o 」
經不行者, 非無血也, 為痰所礙而不行也o 無脈者, 非血衰少而脈絕也, 積痰生熱,
結伏而脈不不貝爾o 當作實熱治之, 用三花神佑丸, 六脈俱出o


%

 第五十四節, 婦人經閉屬痰塞胞門        
朱丹溪曰:
有積痰下流於胞門, 閉塞不行, 用厚朴二陳湯o
又有痰多佔住血海, 因而不下者, 痰多血虛, 南星、二朮、黃連、川芎末丸o
有肥人脂滿者, 導痰湯加川芎、黃連o 不用地黃, 泥膈故也o

 第五十五節, 婦人經閉屬污血凝滯胞門        
婁全善曰:
婦人經閉, 有污血凝滯胞門, 小腹病痛, 有熱有寒o
如熱而經閉者, 羅謙甫血極膏, 一味大黃為末, 醋熬成膏, 治婦人乾血氣,
大便利一二行, 經血自下, 是婦人之仙藥也o
仲景抵當湯, 亦主婦人經血不利o 千金桃仁煎, 治血積月水不行o
若寒結污血而不下, 雲歧紅花當歸散, 治婦人室女經侯不行, 或積瘀血, 腰腹疼痛o
[慎齋按]
已上三條, 序婦人經閉屬於積痰污血, 而致經水之不行, 是有餘之實邪為病也,
宜導痰逐瘀為主o

 第五十六節, 女子不月為血滯屬心氣不通        
內照經曰:
女子不月, 血滯病也o 原其本, 則得之心氣不通, 故不治其血而治其心可也o

 第五十七節, 月事不來屬胞脈閉心氣不下通        
朱丹溪曰:
經云: 「氣上迫肺, 則心氣不得下通, 而月事不來o 」
經云: 「月事不來者, 胞脈閉也o 」

 第五十八節, 婦人經閉本執著屬於血虛氣結        
醫錄補遺曰:
婦人血海滿則行, 然婦人性情執著, 此之男子十倍, 雖有虛證宜補, 亦當以執著為慮,
況月閉一證, 大半屬血虛氣結o

%


 第五十九節, 婦人經閉屬於肝勞血傷        
駱龍吉曰:
經云: 「有病胸脅肢滿, 妨於食, 病至則先聞腥朕臭, 出清液, 先吐血, 四肢清,
目眩, 時時前後血, 病名曰血枯o 此年少時, 因大脫血, 或醉而人房, 虧損腎肝o 」
蓋盰藏血, 受天一之氣以為滋榮, 其經上貫膈, 布脅肋o 若脫血失精, 肝氣已傷,
肝血枯涸不榮, 而胸膀滿, 妨於食則肝病傳脾, 而聞腥燥臭, 出情液o
若以肝病而肺乘之, 則吐血, 四肢清, 目眩, 時時前後血出, 皆肝血傷之證也o

 第六十節, 婦人經閉屬心血虧腎水涸論        
虞天民曰:
婦人百病, 皆自心生, 如五志之火一起, 則心火亦從而燔灼o
經閉不通之證, 先因心事不足, 心血虧耗, 故乏血以歸肝, 而出納之用已竭o 經曰:
「母能令子虛o 」是以脾不磨而食少, 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者, 此也o
因食少, 故肺氣亦夫所養, 而氣滯不行, 則無以滋腎陰, 況月水全賴腎水施化,
腎水既乏, 則經水日以乾涸, 或先或後, 淋漓無時o
苦不早治, 漸至閉塞不通, 而必為勞極之證, 不易治也o

 第六十一節, 婦人經閉屬於心事不足思慮傷脾論        
徐春甫曰:
心屬陽而主血, 脾裹血以行氣, 若月經不通, 未必不由心事不足, 思慮侮脾o
有所勞倦, 榖氣不輸, 肺金失養, 腎水無滋, 經血枯涸, 以致三五不調, 漸致閉絕,
虛損內熱, 骨蒸勞瘵之證作, 而率難以治o
惟養心則血生, 脾健則氣布, 二者和則氣暢血行, 而調經之要至矣o

 第六十二節, 婦人經閉宜審脾胃論        
王節齋曰:
婦人女子, 經脈不行, 多有脾胃損傷而致, 不可便作經閉死血, 輕用通經破血藥o
凡遇此證, 須審其脾胃何如, 若因飲食勞倦, 損失傷脾胃, 少食泄瀉疼痛,
或因誤服汗下攻剋藥, 傷其中氣, 以致血少不行, 只用健脾胃藥, 脾旺則生血,

%

而經自行o
又有飲食積滯, 致損脾胃, 亦宜消積補脾o
若果脾胃無病, 有血塊凝滯, 方用行血通經之劑o
[慎齋按]
已上七條, 序婦人經閉, 屬於內傷不足之病也o
經閉有心氣不通, 有血虛氣結, 有肝傷腎竭脾傷, 皆足致經閉, 此為內傷虛證;
而與前條風冷寒凝, 火邪熱結, 積痰污血為病者, 有餘不足, 各自不同也o

 第六十三節, 婦人經閉有血滯血枯之分        
李氏曰:
婦人以血為主, 天真氣降, 壬癸水合, 腎氣全盛, 血脈流行, 嘗以三旬一見,
以象月盈則虧, 故曰月經, 經行與產後一般o
苦其時有飲血一點末淨, 或被風寒溼熱暑邪, 或內傷生冷, 七情鬱結, 為痰為瘀,
凝積於中, 口血滯o
或經止後, 用力太過, 入房太甚, 及服食燥熱, 以致火動, 則邪氣盛而津液衰,
曰血枯o

 第六十四節, 婦人經閉血滯血枯有諸變證        
陳良甫曰:
經後被驚, 則血氣錯亂妄行, 逆於上, 則從囗鼻出, 逆於身, 則血水相搏, 變為水腫o
恚怒則氣血逆於腰腿心腹, 背協手足之間重痛, 經行則發, 過期則止o
怒極瘍肝, 則有眩暈、嘔血、瘰歷、血風、瘡瘍等病o
加之經血滲漏, 遂成竅血生瘡, 淋漓不斷o 濕熱相搏, 為崩帶o 血結於內, 變癥瘕o
凡此變證百出, 不過血滯與血枯而已, 重則經閉不通, 輕則經水不調,
不止虛與熱二者也o

 第六十五節, 經閉血滯血枯有虛熱痰氣之四證        
葉以潛曰:
血滯血枯, 不越虛熱痰氣四證而已o
血滯亦有虛熱, 血枯亦有虛熱, 故:

%

滯者不宜過於宣通, 通後又須養血益陰, 使津血流通o
血枯亦不可峻行補益, 恐本主無力, 而辛熱之劑, 反燥精血矣o

 第六十六節, 經閉血枯與血隔之證不同        
張景岳曰:
肝病血傷證, 與血隔相似, 皆經閉不通之候, 然枯之與隔, 有如冰炭o
枯者, 竭也, 血虛極矣o 隔者, 隔阻也, 血本不虛, 而或氣或寒或積, 有所逆也o
隔者, 病發於暫, 其證或痛或實, 通之則行而愈o
若枯者, 其來也漸, 衝任內竭, 其證無形, 失血既枯矣, 宜補養陰氣, 使血自充,
如用桃、紅、硝、黃、稜、蓬, 反加剋伐, 則枯者愈枯, 斃可立俟也o

 第六十七節, 經閉血滯宜破血枯宜補論        
陳良甫曰:
血滯經閉宜破者, 原因飲食毒熱, 或暴怒凝瘀積痰, 直須大黃、乾漆之類, 推陳致新,
俾舊血消而新血生也o
若氣旺血枯, 起於勞役憂思, 自宜溫和滋補o 或兼有痰火濕熱, 尤宜清之涼之o
每以肉桂為佐者, 熱則血行也o 但不可純用峻藥, 以虧陰道o 調和飲食,
自然血氣流通o
茍不務充養氣血, 惟以毒藥攻之, 是求千金於乞丐, 必死而後已也o
[慎齋按]
已上五條, 序婦人經閉, 有血滯、血枯二證之辨也o
血滯為有餘, 有餘者宜瀉, 即前條金匱以下, 所論風冷火熱, 積痰污血, 所感而成也o
血枯者為不足, 不足者宜補, 即前條內照以下, 所論心氣不足, 血虛肝傷, 脾衰腎涸,
以漸而致也o
滯與枯之因, 不外此數端, 而調經者, 可以類通之矣o

 第六十八節, 室女經來復斷為避年        
王叔和曰:
有婦人將一女子年十五來診, 言十四時, 經水自下, 今經反斷, 何也?
師曰: 「若是夫人親女, 必夫人年十四時, 亦以經水下, 所以斷, 此為避年,

%

後當自下o 此真氣猶怯, 稟賦素弱而然也, 宜固天元真氣, 使水升火降, 則五臟自和,
而經脈自通矣o 」

 第六十九節, 室女月水不通屬任脈為風寒所搏        
聖濟總錄曰:
女子二七, 天癸至, 任脈通, 月事以時下o
若稟受不足, 或任脈為風寒所搏, 致令風氣凝結, 不能應時而下, 經久不治,
則致勞疾o
不可行破血猛性之藥, 宜通心氣, 行榮衛, 滑經絡o

 第七十節, 室女經脈斷績為血脈未充        
戴復庵曰:
有少女, 經脈已行一二次, 復至一二年, 又不行, 或有四季一行, 或有三五復至o
此本血脈柔弱末充, 故經脈斷續, 宜順氣養血, 氣血旺自通, 勿攻之o

 第七十一節, 室女經閉成勞屬於積想過度        
寇宗奭曰:
人生以氣血為本, 人病未有不先傷氣血者, 若室女童男積想過度, 多致勞損,
男子則神色消散, 女子則月水先閉o
蓋憂愁思慮, 則心傷而血竭, 且心病則不能養脾, 故不嗜食; 脾虛則金虧, 故發嗽;
腎水絕則木氣不榮, 而四肢乾痿, 故多怒o
不可用青蒿、蟲等涼血行血, 宜柏子仁丸、澤蘭湯, 益陰血以制虛火也o

 第七十二節, 室女經閉成勞屬於飲食不節        
產寶曰:
經脈不通日久, 此非細事, 實為重病o
若是室女, 初因黃食酸以之物, 送致血脈乾涸, 變成勞疾o

 第七十三節, 室女經閉為死候        
危氏曰:

%

女子二七天癸至, 七七天癸竭o 行早, 性機巧o 行遲, 性魯鈍o 通行則陰陽和合,
始能有子o 若年十四, 至二十歲不行, 命如風燭, 朝不保暮, 有病發則死, 間有不死,
自無一二, 亦一生多病o
然有四李行, 有一年一次者, 或一生不循經度而行者, 晚年有癖疾, 則難治o
[慎齋按]
已上六條, 是序室女經閉之證也o
室女經閉, 與婦人經閉不同o 室女經閉, 非先天元氣弱, 血氣未充, 即是欲男子不得,
所願不遂, 思慮傷心, 鬱抑傷肝, 以致月水閉而成病o
故凡寡婦師尼, 犯經閉者, 當與此同法, 惜前人未之論及也o

 第七十四節, 婦人天癸過期不止屬血有餘        
許叔微曰:
婦人天癸已過期, 經脈不勻, 或三月四月不至, 或一月再至, 腰腹疼痛o
經云: 「七損八益o 」謂女子七數盡, 而經不依時者, 血有餘也, 不可止之,
但令得依時, 不腰痛為善, 宜服當歸散o

 第七十五節, 婦人經水當止不止屬邪氣攻衝        
產寶百問曰:
男子生於寅, 實屬木, 陽中有陰, 故男子得八數o 女子生於申, 申屬金, 陰中有陽,
故女子得七數o
男以氣為主, 八八則卦數已盡, 盡則陽精痿o 女以血為主, 七七則卦數已終,
終則經水絕, 衝任虛衰, 天癸絕, 而地道不通, 而無子o
或勞傷過度, 喜怒不時, 經脈衰微之際, 又為邪氣攻衝, 則當止不止而復下o

 第七十六節, 婦人年過期經行屬敗血        
李時珍曰:
婦人年過五十, 而經行不止者, 作敗血論o
又婦人四十九後, 天癸當止不止, 每月卻行, 或過多, 用條芩二兩, 醋浸七日, 炙乾,
又浸七次, 為末, 醋丸, 空心溫酒下, 名芩心丸o
[慎齋按]

%

已上三條, 序婦人天癸過期, 而有經行之病也o
一主於有餘, 一主於邪傷, 一主於敗血, 敗血即屬崩漏, 當以人之稟賦強弱參之o

 第七十七節, 婦人月水不斷屬衝任氣虛        
聖濟總錄曰:
女人以衝任二經, 為經脈之海, 手太陽小楊之經, 與手少陰心經, 此二經相為表裏,
主下為月水o
若勞傷經脈, 則衝任氣虛, 衝任既虛, 則不能制其氣血, 故令月事來而不斷也o

 第七十八節, 婦人月水不斷屬外邪客於胞內        
陳良甫曰:
滯於血海故也o
若氣虛不能攝血, 但養元氣, 病邪自愈, 攻其邪則元氣反傷矣o
[慎齋按]
已上二倏, 序婦人月水宜止而不止也o
婦人經行, 每月一至, 如潮之來, 故日月信o 若每月既至, 或三日, 或四五日,
即應止, 而復淋漓不斷, 非衝任氣虛, 不能約制, 為內侮不足, 即勞傷氣血,
外邪客胞而外感有餘, 有餘不足, 當參以人之強弱也o

 第七十九節, 婦人經水清血為居經        
王叔和曰:
婦人年五十所, 一朝而清血, 二三日不止, 何以治之?
師曰: 「此婦人前絕生, 經水不止, 今反清血, 此為居經, 不須治, 當自止,
經水下常五日者, 五日愈o 」

 第八十節, 婦人經水三月一來名居經        
王叔和曰:
脈微, 血氣俱虛, 年少者, 亡血也, 乳子下利為可, 否者, 此為居經, 三月一來o
師曰: 「寸口脈微而澀, 微則衛氣不足, 澀則血氣無餘, 衛不足, 其息短, 其形躁,
血不足, 其形逆, 榮衛俱虛, 語言謬誤o

%

趺陽脈浮而濇, 濇則胃氣虛, 虛則短氣, 咽燥而口苦, 胃氣澀, 則失液o
少陰脈微而遲, 微則無精, 遲則陰中寒, 濇則血不來, 此為居經, 三月一來o 」

 第八十一節, 婦人月水行期有不一候        
李時珍曰:
女子, 陰類也, 以血為主, 其血上應太陰, 下應海潮, 月有盈虧, 潮有朝夕,
月事一行, 與之相符, 故謂之月水、月信、月經o
經者常也, 天癸者, 天一生水也, 邪術家謂之紅鉛, 謬名也o 女人之經, 一月一行,
其常也, 或先或後, 或通或塞, 其病也o
有行期只吐血衄血, 或眼耳出血, 是謂倒經逆行o
有三月一行者, 是謂居經o
有一年一行, 是謂避年o
有一生不行而受胎者, 是謂暗經o
有受胎之後, 月月行經而產子者, 是謂胎盛, 俗名垢胎o
有受胎數月, 血忽大下, 而胎不隕者, 是謂漏胎o
此雖以氣血有餘不足言, 而亦異常矣o
[慎齋按]
已上三條, 序婦人經行不一也o
婦人經水, 一月一行, 其常也o 而外則有居經、有避年、有倒經、有暗經、有垢胎、
有漏胎之證, 凡此皆經展不調之故也o

 第八十二節, 婦人月水不通有因諸證所致        
聖濟總錄曰:
婦人月水不通, 所致不一, 有氣不化, 血微不通; 有先期太過, 後期不通:
有大病後熱燥不通, 有凝寒結滯不通, 有積聚氣結不通, 有心氣抑滯不通o
凡此所受不同, 治之亦異, 女人假血為本, 以氣為用, 血氣稽留, 則澀而不行,
其為病或寒或熱, 或臍腹堅痛, 或肌肉消瘦, 久不治, 則為勞瘵之證o

 第八十三節, 婦人月水不調成病        
產寶方曰:

%

大率治病, 先論其所主, 男子調其氣, 女子調其血o 氣血, 人之神也,
不可不謹調護之o
然婦人以血為本, 氣血宣行, 其神自清, 所謂血室不蓄, 則氣血凝結, 而木火相刑,
月水如期, 謂之月信o
其血不來, 則因風熱傷於經血, 故血不通o
或外感風寒, 內受邪熱; 脾胃虛弱, 不能飲食, 食既不充, 營衛抑遏, 肌膚黃燥,
面無光澤, 時發寒熱, 腹脹作痛, 難於子息, 子藏冷熱, 久而勞損, 必挾帶下,
便多淋瀝, 忽致崩漏o 經云: 「腹中如塊, 忽聚忽散, 其病為癥, 血涸不流,
而摶腹脹, 時作寒熱, 此乃成瘕o 」或先後期雖通, 而或多或少, 究病之原,
蓋本於此o

 第八十四節, 婦人月經不行成諸病        
葉以潛曰:
婦人經病, 內因憂思念怒, 鬱結不行, 外因飲冷形寒, 惡露凝滯, 此不調不通,
作痛發熱所由也o
治者調其氣而破其血, 開其鬱而補其虛, 涼血情熱o 治血病以行氣為先,
香附之類是也o 熱則流通, 寒則堅凝, 須以熱藥為佐, 肉桂是也o
又有月經不行, 四肢發腫者, 屬瘀血滲入脾經也, 宜辛溫以導之o
又有月經上行囗鼻者, 是火載血上, 氣之亂也, 四物加梔子、黃連、丹皮、犀角o
[慎齋按]
已上三條, 序婦人經不行致病也o
婦人有因病而致經不調者, 有因經不調而致諸病者, 皆宜分別詳審處治o

 第八十五節, 婦人經來行房成癲疾        
王叔和曰:
問曰: 「婦人病如癲疾, 鬱冒, 一日二十餘發, 師脈之, 反言帶下, 皆如師言,
其脈何類, 何以別之?
」師曰: 「寸口脈濡而緊, 濡則陽氣微, 緊則榮中寒, 陽微, 衛氣虛, 血竭凝寒,
陰陽不和, 邪氣舍於榮衛o
疾起年少時, 經水來, 以合房室, 移時過度, 精感命門開, 經下血虛, 百脈皆張,

%

中極感陽動, 微風激成寒, 因虛舍榮衛, 冷積於丹田, 發動上衝, 奔在胸膈,
津液掩口入, 涎唾涌溢出, 眩冒狀如厥, 氣衝髀裏熱, 粗醫名為癲, 灸之因大劇o 」

 第八十六節, 婦人月水行房病伏梁        
陳藏器曰:
一犯月水行房, 精血相射, 人於任脈, 留於胞中, 以致小腹結病, 病如伏梁,
水溺頻澀, 是名積精o
婦人閨房有三禁, 此其一也o

 第八十七節, 婦人經來交合成經漏        
原病集曰:
有婦人月經來時, 交合陰陽, 致傷血絡, 多成經漏淋漓, 俗云血沙淋是也o
治當調和血氣, 使臟腑和平, 經自止矣o
[慎齋按]
已上三條, 序婦人經行而交合, 致有癲冒、伏梁、經漏之三證也o
凡婦人經行, 血海淨盡而交合, 則精凝血聚, 可以成胎o
若經適來而不禁房室, 則敗血不出, 積精相射, 致有諸證o 此人之最易犯者,
醫者審察病機, 不可不曉o
[慎齋按]
已上自褚侍中合之非時一論至此, 其條序分十七段, 皆屬經侯不調之故,
以下始序治調經之大法o

 第八十八節, 調經莫先於去病論        
李氏曰:
婦人月水循環, 纖不作而有子o 若兼潮熱腹痛, 重則咳嗽汗嘔, 或瀉o 有潮汗,
則血愈消耗o 有汗咳嘔, 則氣從上行o 瀉則津偏於後, 痛則積結於中o 是以必先去病,
而後可以滋血調經就中潮熱疼痛, 尤為婦人常病o 蓋血滯積入骨髓, 便為骨蒸o
血滯積瘀, 與日生新血相搏, 則為疼痛o 血枯不能滋養百骸, 則蒸熱於內o 血枯,
胞絡火盛, 或挾痰氣食積, 寒冷則為疼痛o 凡此諸病, 皆阻經侯不調, 必先去其病,
而後可以調經也o

%


 第八十九節, 經候不調不通有分因詳證治病之法論        
方氏曰:
婦人經病, 有月候不調者, 有月侯不通者, 然不調不通中, 有兼疼痛者, 有兼發熱者,
此分而為四也o
細詳之:
不調中, 有趲前者, 有退後者o 趲前為熱, 退後為虛o
不通中, 有血枯者, 有血滯者o 血滯宜破, 血枯宜補也o
疼痛中, 有常時作痛者, 有經前經後作痛者o 常時與經前為血積, 經後為血虛也o
發熱中, 有常時發熱者, 有經行發熱者o 常時為血虛有積, 經行為血虛而有熱也o
是四者之中, 又分為八矣o
人之氣血周流, 忽有憂思念怒, 則鬱結不行o 經前產後, 忽遇飲冷形寒, 則惡露不盡o
此經候不調不通, 作痛發熱所由作也o
大抵氣行血行, 氣止血止o 故治血病, 以行氣為先, 香附之類是也o 熱則流通,
寒則凝塞, 故治血病以熱藥為佐, 肉桂之類是也o
[慎齋按]
婦人有先病而後致經不調者, 有因經不調而後生諸病者o
如先因病而後經不謫, 當先治病, 病去則經自調o
若因經不調而後生病, 當先調經, 經調則病自除o
李氏一論, 可謂調經之要, 然偏而不全, 予故補其未盡之旨; 若方氏分因詳證,
誠得統論調經大法o

 第九十節, 調經先以順氣為主論        
濟生方曰:
經云: 「百病皆生於氣o 」有七氣, 有九氣, 喜怒憂思悲恐驚, 七氣也; 益之以寒熱,
為九氣氣之為病, 男子婦人皆有之, 惟婦人之氣為尤甚, 蓋人身血隨氣行, 氣一滯,
則血氣為氣併, 或月事不調, 心腹作痛; 或月事將行, 預先作痛; 或月事已行,
淋瀝不斷; 或作寒熱, 或為癥瘕, 或疼痛連腰脅, 或引背膂, 上下攻刺, 吐逆不食,
肌肉消瘦, 非特不能受孕, 久不治, 轉為勞瘵者多, 是皆氣之為病也o
故調經養血, 莫先以順氣為主o

%


 第九十一節, 調經養血莫先於調氣論        
汪石山曰:
婦人屬陰, 以血為本, 但人肖天地, 陰常不足, 婦人加乳哺月經之耗,
是以婦人血病者多o 夫月經者, 津液血脈所成, 苟榮衛和, 經候自然應期,
如月之盈虧, 不失常度, 故曰月經o
苟氣血一忤, 則或先或後, 多寡不勻, 或閉絕不行而百病生, 心須分因而治o
如真水虧敗, 陽火內熾, 血海枯竭, 經絕不通者, 宜補癢陰血, 則經自行o
如寒客胞門, 子戶凝泣, 血不通, 為癥瘕之侯者, 宜散寒逐瘀, 則經自行o
但血乃氣之配, 其升降寒熱虛實, 一從乎氣, 是以氣熱則血熱而色紫,
氣寒則血寒而色凝, 氣升則血逆而上出, 氣陷則血隨而下崩, 此調經莫先於薑血,
癢血莫先於謂氣也o

 第九十二節, 調經以開鬱行氣為主論        
方約之曰:
婦人以血用事, 氣行則無病, 故古人治婦人病, 多用香附、砂仁、木香、青皮、
枳殼者, 行氣故也o
凡婦人病, 多是氣血鬱結, 故治以開鬱行氣為主, 鬱開氣行, 而月候自調,
諸病自瘥矣o

 第九十三節, 調經不可專耗其氣論        
葉以潛曰:
女子經候不調, 多主耗氣益血之說, 但血為氣配, 氣熱則熱, 氣寒則寒, 氣升則升,
氣降則降, 氣行則行, 氣滯則滯o
如果鬱火氣盛於血, 而致經不調者, 方可單用香附丸、抑氣散, 加木香、檳榔,
以閉鬱行氣o 若氣亂則調, 氣冷則溫, 氣虛則補, 男女一般, 陽生則陰長,
氣衰則血亦弱, 豈可專耗其氣o 但其間有夫婦不和, 婢妾志不得升, 常有鬱氣,
而致經水不調, 又當審順逆以治之而已o

 第九十四節, 調經不可耗氣宜養心實脾論        

%

羅周彥曰:
婦人得陰柔之體, 以血為本, 陰血如水之行地, 陽氣若風之旋天, 故風行則水動,
陽暢則血調, 此自然之理也o
考古力耗氣以調其經, 夫太衝者氣也, 任脈者血也, 氣升則升, 氣降則降, 血隨氣行,
若獨耗其氣, 血無所施, 正氣既虛, 邪氣必勝, 而百病生焉, 經安得調乎o
況心生血, 脾統之, 胃為衛之元, 養其心則血生, 實其脾則血足, 氣勝則血行,
安可獨耗其氣, 此調經之至要也o
行經之時, 當戒暴怒, 怒則損其衝任o 遠房室, 多慾則傷其血海o 一有抑鬱,
宿血必停, 走於腰脅, 注於腿膝, 遇新血相搏, 則疼痛不已, 散於四肢, 則麻木不仁,
人於血室, 則寒熱不定, 皆四氣七情之所致也o
[慎齋按]
已上五條, 序調經之法, 莫先於順氣開鬱, 而順氣開鬱, 則又戒不可耑耗其氣,
當以實脾養心, 為調經之要法也o
經云: 「百病皆生於氣, 而於婦人為尤甚o 」婦人之病, 先於經候不調,
但婦人以血用事, 經水雖屬血病, 若竟從血分求療, 末得病機之要者也,
若從氣分求責, 而調經知所本矣o

 第九十五節, 調經不可誤藥當養氣益血論        
初虞世曰:
女子十四天癸至, 任脈通, 月事以時下, 其來不可過與不及, 多與少, 反比皆謂之病,
不行尤甚, 百疾生焉o
血既不能滋養百體, 則髮落面黃身羸, 血虛則發熱, 而水不足, 則燥氣燔, 燥氣燔,
則金受邪, 金受邪, 則肺氣嗽, 嗽則咳血吐血之病成矣o
醫見經不行, 用虻蟲、水蛭行血藥, 見熱則用除熱諸寒藥, 經水枯竭, 無以滋養,
其能行乎? 但服養氣益血諸藥, 天癸自行也o
又有一種婦人盛實, 月經瘀閉, 利之則行, 自有證候o

 第九十六節, 調經以滋水為主不須補血論        
趙養癸曰:
或問: 論調經以滋水為主, 不須補血, 何也?

%

曰: 經云: 「女子二七而腎氣盛, 齒更髮長, 天癸至, 任脈通, 太衝脈盛,
月事以時下o 」天者, 天一之真, 癸者, 壬癸之水; 月者水之精, 以一月而盈,
盈則賅, 女人經水, 一月以時而下, 能有子, 不以時下, 或過期, 或不及, 皆為病,
病則不能有子, 所以必須調經, 調經必須滋水為主o
又問曰: 同一紅色, 非血而何?
曰: 女人系胞之所, 而養經之處, 養之一月而行, 行則虛矣, 以時交感, 以虛而受o
人若有孕, 此水即以養胎, 不月矣o 一生子, 此水即化為乳而不月, 乳之色自也o
何謂血乎? 至四十九而天癸絕, 其所絕者, 天癸水也, 其流行之血, 不貝其虧,
故不須四物湯補血, 必以六味丸滋水, 滋水必兼補血, 補血兼不得滋水, 何也?
蓋血乃後天飲食入胃, 游溢精氣而成, 以為流行之用, 若經水乃衝任所主,
人身中有奇經八脈, 俱屬腎經無形之脈, 其衝任者, 奇經之二, 其脈起胞中,
為經脈之海, 與手太陽手少陰為表裏, 上為乳汁, 下為月水, 女人獨稟此水,
以為生生之原, 與男子二八之精同氣, 從天一之源而來, 精則一月而滿, 滿則溢,
似血而實非血也o

 第九十七節, 調經滋水必兼養火論        
趙養葵曰:
衝任起於胞中, 男子藏精, 女子系胞, 其間又恃一點命門之火, 為之主宰o 火旺則紅,
火衰則淡, 火太旺則紫, 火太衰則白o
所以滋水更當養火, 甚有乾涸不通者, 雖曰火盛之極, 亦不宜以苦寒之藥降火,
只宜大補其水, 從天一之源以養之使滿, 滿則溢, 萬無有毒藥可通之理,
此調經之法類如此o
[慎齋按]
已上三條, 序調經莫如養血, 而養血莫如滋水養火o
此趙氏邯鄲遺稿, 獨發前人所末發也o

 第九十八節, 調經以大補脾冑為主論        
陳良甫曰:
婦人以血為主, 脾胃虛弱, 不能飲食, 榮衛不足, 月經不行, 寒熱腹痛, 或崩帶證,
皆脾胃不足所生病o

%

故婦人月水不通, 或因勞役過度, 或因失血, 傷損肝脾, 但滋化源, 其經自通o
若小便不利, 苦頭眩, 腰背痛, 足寒時痛, 久久血結於內, 變為癥瘕o
若血水相併, 脾胃虛弱, 壅滯不通, 變為水腫o
若脾氣衰弱, 不能制水, 水漬肌肉, 變為腫滿o
當益其津液, 大補脾胃為主o

 第九十九節, 調經必審脾氣生化之源論        
武叔卿曰:
脾氣化液而生血, 即水人於經, 其血乃生之意, 此榮出中焦也, 故曰生化之源o
心統血者, 脾氣化液, 人心而變為血, 故雖心之所主, 亦賴脾氣化生o
此婦人經血不調, 必審脾氣化生之源, 而健脾為調經之要也o

 第一00節, 調經宜補養脾胃為先論        
何松菴曰:
乾道成男, 坤道成女, 女以坤道用事, 故治婦人, 以陰血為主o 女子二七, 天癸至,
陰氣盛, 盛則溢洩, 此自然之理也o 若稟性旺, 則不及二七而至, 弱則踰二七而至o
凡治此證, 當察脾胃何如, 女子月事不調, 因脾胃傷損, 不能生血所致,
須以補養脾胃為先, 脾旺則能統血, 而經自行o
切不可遽用攻剋之劑, 傷其中氣, 則愈不調矣o
[慎齋按]
已上三條, 序調經以補養脾胃為大法也o
趙養葵二條, 調經主於滋水, 是補先天真一之源也o
陳良甫以下三條, 調經主於補土, 是培後天元氣之本也o
固腎扶脾, 此為調經要道, 學者審之o

 第一0一節, 治女子經脈不行有三法        
楊仁齋曰:
女子經脈不行有三o
一則血氣盛實, 經絡遏閉, 其脈滑實, 治當通經疏利o
一則風冷外傷, 七情內賊, 以致經絡庳滯, 其脈浮濇, 治之當解風散冷, 去瘀滌熱o

%

一則形體憔倅, 經絡涸竭, 其脈虛弱, 治當滋養氣血o
[慎齋按]
已上一條, 序調經之法, 兼有餘不足, 外感內傷處治o

 第一0二節, 女子經行宜謹        
陳良甫曰:
女子二七而天癸至, 經血漸盈, 應時而下, 名曰月信o
若過經行, 最宜謹慎, 否則與產後證相類o
若被驚怒勞役, 則血氣錯亂, 經脈不行, 多致勞瘵等證o
苦逆於頭面肢體之間, 則重痛不寧o
若怒氣傷肝, 則頭暈脅痛, 嘔血瘰o
若經血內滲, 則竅穴淋瀝o
凡此六淫外侵, 變證百出, 犯時微若秋毫, 成患重於泰山, 可不畏哉o
女子病臨醫宜自說
孫真人曰:
凡女子十四已上, 則有月事, 月事來時, 得風冷濕熱, 四時之病相協者, 皆自說之,
不爾, 與治誤相觸, 動更增困, 處方者亦應問之o

 第一0三節, 看婦人病先問經期        
寇宗奭曰:
凡看婦人病, 入門先問經期o

 第一0四節婦人室女諸病須問經事        
彭用光曰:
凡婦人室女, 病傷寒及諸寒熱氣滯, 須問經事若何o

 第一0五節, 治病婦當先問娠        
張戴人曰:
凡治病婦, 當先問娠, 不可倉猝o
凡看婦人病脈, 不可純用破氣行血之藥, 恐有娠在疑似間也o

%


 第一0六節治婦人病令寬思慮        
葛先翁曰:
凡治婦人諸病, 兼治憂恚, 令寬其思慮, 則病無不愈o
[慎齋按]
已上六條, 序女子經行宜謹, 不可輕忽, 以致成病o 而并戒醫者治婦人之病,
不可不問經問娠為要也o
若病者諱而不言, 醫者略而不問, 勢必處治乖方, 兩致其誤, 可不戒哉o

 第一0七節婦人之病源難療        
千金方曰:
歸人之病, 此之男子十倍難療o
經言婦人者, 眾陰所聚, 常與濕居, 十四已上, 陰氣浮溢, 百想經心, 內傷五臟,
月水去留, 前後交互, 瘀血停凝, 中道斷絕, 其中傷墮, 不可具論,
或便利於懸廁之上, 風從下入, 使成十二痼疾, 婦人所以別立方也o
然女人嗜慾多於丈夫, 感病倍於男子, 加以愛憎疾妒, 所以為病根深, 療之難癢也o
[慎齋按]
已上一條, 序婦人病之難療也o

 第一0八節婦人月水不利之脈        
脈經曰:
尺脈滑, 血氣實, 婦人經脈不利o
尺脈來而斷絕者, 月水不利o
寸關如故, 尺脈絕不至者, 月水不利, 當患少腹痛o
肝脈沉, 月水不利, 主腰腹痛o






%

           
 第二章, 嗣育門          

 第一節, 經論男女有子本於腎氣之盛實        
素問曰:
女子七歲, 腎氣盛, 齒更髮長o 二七而天癸至, 任脈通, 太衝脈盛, 月事以時下,
故有子o 七七任脈虛, 太衝脈衰少, 天癸竭, 也道不通, 故形壞而無子o
丈夫八歲腎氣實, 齒更髮長o 二八腎氣盛, 天癸至, 精氣溢瀉, 陰陽和, 故能有子o
八八則齒髮去, 五臟皆衰, 筋骨懈惰, 天癸盡矣, 故髮鬢白, 身體重,
行步不正而無子o
[慎齋按]
已上經論一條, 序男女有予, 本於天癸至而腎氣盛實之候也o
昔人論種子必先調經, 故婦人調經一門之後, 即繼以嗣育之道o
若良方與濟陰綱目, 序調經經閉證後, 遂編入婦人血崩帶下, 與中風諸疾,
未免序次不倫矣o

 第二節, 合男女必當其年欲陰陽之完實        
褚澄曰:
合男女必當其年, 男雖十六而精通, 必三十而娶; 女雖十四而天癸至, 必二十而嫁;
皆欲陰陽完實, 然後交而孕, 孕而育, 育而為子, 堅壯強壽o
今末笄之女, 天癸始至, 已近男色, 陰氣早洩, 未完而傷, 末實而動, 是以交而不孕,
孕而不育, 育而子脆不壽o

 第三節, 求子在陰陽之形氣寓論        
聖濟經曰:
天地者, 形之大也; 陰陽者, 氣之大也, 惟形與氣, 相資而立, 末始偏廢, 男女媾精,
萬物化生, 天地陰陽之形氣寓焉o
語七八之數, 七, 少陽也, 八, 少陰也, 相感而流通, 故女子二七天癸至,
男子二八而精通, 則以陰陽交合而兆始故也o


%

 第四節, 求子須知先天之氣論        
胡孝曰:
男女交媾, 其凝結成胎者, 雖不離精血, 猶為後天滓質之物, 而一點先天之氣,
萌於情慾之感者, 妙合於其間, 朱子所謂稟於有生之初,
悟真篇所謂生身受氣初者是也o
醫之上工, 因人無子, 語男則主於精, 語女則主於血, 著論立方, 男子以補腎為要,
女子以調經為先, 又參以補氣行氣之說, 察其脈絡, 究其盈虧, 審而治之,
然後一舉可孕也o

 第五節, 求子之脈貴和平論        
陳楚良曰:
人身氣血, 各有虛實寒熱之異, 惟察脈可知, 舍脈而獨言藥者, 妄也o
脈不宜太過而數, 數則為熱; 不宜不及而遲, 遲則為寒o
不宜太有力而實, 實者正氣虛, 而火邪乘之以實也, 治法當散鬱以伐其邪,
邪去而後正可補o 不宜太無力而虛, 處乃氣血虛也, 治法當補其氣血o
又有女子氣多血少, 寒熱不調, 月水違期, 皆當診脈, 而以活法治之,
務使夫婦之脈和平有力, 交合有期, 不妄用藥, 乃能生子也o
[慎齋按]
已上四條, 序嗣育之道, 必陰陽完實, 形氣相資, 兆始於先天有生之初,
而再診以脈之和平, 始可有子也o

 第六節, 種子必保養心腎二臟論        
王宇泰曰:
嚴冬之後, 必有陽春, 是知天地之間, 不收斂則不能發生, 自然之理也o
今人既昧收藏之理, 縱慾竭精, 以耗真氣, 及其無子, 既云血冷, 又謂精寒,
燥熱之劑投而真陰益耗矣, 安得而有子o
大抵無子之故, 不獨在女, 亦多由男, 房勞過度, 施洩過多, 精清如水, 或冷如冰,
及思慮無窮, 皆雖有子o
蓋心主神, 有所思則心馳於外, 致君火傷而不能降o 腎主智, 有所勞則智亂於中,
俾腎虧而不能升o 上下不交, 水火不媾, 而能生育者無有也o

%


 第七節, 種子有聚精之道五論        
袁了凡曰:
聚精之道, 一曰寡慾, 二曰節勞, 三曰息怒, 四曰戒酒, 五曰慎味o 腎為精之府,
凡男女交接, 必擾腎, 腎動則精血隨之而流, 外雖不洩, 精已離宮, 未能堅忍者,
必有真精數點, 隨陽痿而溢出, 此其驗也, 故貴乎寡慾o
精成於血, 不獨房室之交, 損吾之精, 凡日用損血之事, 皆當深戎, 如目勞於視,
則血以視耗, 耳勞於聽, 則血以聽耗, 心勞於思, 血以思耗, 隨事節之, 則血待其養,
而與日俱積矣, 故貴乎節勞o
主閉藏者腎也, 司泄者肝也, 二臟皆有相火, 其系上屬於心, 心君火也,
怒則傷肝而相火動, 動則泄用事, 閉藏不得其職, 雖不交合, 亦暗流潛耗矣,
故貴乎息怒o
人身之血, 各歸其舍, 則常凝, 酒能動血, 人飲酒則面赤, 手足俱紅, 是擾其血也o
血氣既衰之人, 數月無房事, 精始厚而可用, 使一夜大醉, 精隨薄矣, 故宜戒酒o
經云: 「精不足, 補以味o 」濃郁之味, 不能生精, 惟恬淡者能補精耳o
蓋萬物皆有真味, 調和勝, 真味衰矣, 不論腥素, 淡煮得法, 自有一段沖和恬淡之氣,
益人腸胃o
洪範論味而曰「稼穡作甘」, 世物惟五穀得味之正, 但能淡食榖味, 最能養精,
如煮粥飯中, 有厚汁滾作一團者, 此米之精液所棸, 食之最能生精, 故宜慎味o

 第八節, 種子之道有四        
王宇泰曰:
種子之道有四o
一曰擇地, 地者母血是也o
二曰養種, 種者父精是也o
三曰乘時, 時者精血交感之會是也o
四曰投虛, 虛者丟舊生新之初是也o
種子必知綑縕之時候
袁了凡曰:
天地生物, 必有絪縕之時o 萬物化生, 必有樂育之候o 貓犬至微, 將受娠也,

%

其雌必狂呼而奔跳, 以絪縕樂育之氣, 觸之不能自止耳o 此天然之節侯,
生化之真機也o
凡婦人一月經行一度, 必有一日綑縕之侯, 於一時辰間氣蒸而熱, 昏而悶,
有欲交接不可忍之狀, 此的候也o 此時逆而取之, 則成丹; 順而施之, 則成胎矣o
[慎齋按]
已上四條, 序種子之道, 有保養聚精乘時之法也o
夫保養棸精乘時之法, 在男子之調攝, 然亦有男子盡其法, 而終身不育者,
其咎不在男子之不得其法, 而在女子之必有其故也, 故以婦人不孕序之於候o

 第九節, 婦人無子屬衝任不足腎氣虛寒        
聖濟總錄曰:
婦人所以無子, 由衝任不足, 腎氣虛寒故也o
內經謂女子二七天癸至, 任脈通, 太衝脈盛, 陰陽和, 故能有子o 若衝任不足,
腎氣虛寒, 不能繫胞, 故令無子o
亦有本於夫病婦疢者, 當原所因調之o

 第十節, 婦人不孕屬風寒襲於子宮        
繆仲淳曰:
女子繫胞於腎, 及心胞絡, 皆陰臟也, 虛則風寒乘襲子宮, 則絕孕無子o
非得溫煖藥, 則無以去風寒而資化育之妙o 惟用辛溫劑, 加引經, 至下焦,
走腎及心胞, 散風寒, 煖子宮為要也o

 第十一節, 婦人不孕屬衝任伏熱真陰不足        
朱丹溪曰:
婦人久無子者, 衝任脈中伏熱也o
夫不孕由於血少, 血少則熱, 其原必起于真陰不足, 真陰不足, 則陽勝而內熱,
內熱則榮血枯, 故不孕o 益陰除熱, 則血旺易孕矣o
脈訣曰: 「血旺易胎, 氣旺難孕是也o 」

 第十二節, 婦人不孕屬陰虛火旺不能攝精血        

%

繆仲淳曰:
女子血海虛寒而不孕者, 誠用煖藥, 但婦人不孕, 亦有陰虛火旺, 不能攝受精血,
又不可純用辛溫藥矣o

 第十三節, 婦人不孕屬皿少不能攝精        
朱丹溪曰:
人之育胎, 陽精之施也, 陰血能攝之, 精成其子, 血成其胞, 胎孕乃成o
今婦人無子, 率由血少不足以攝精也o 血少固非一端, 然欲得子者, 必須補其精血,
使無虧欠, 乃可成胎孕o 若泛用秦桂丸之劑, 薰戕臟腑, 血氣沸騰, 禍不旋踵矣o
又曰:
瘦弱婦人, 性躁多火, 經水不調, 不能成胎, 以子宮乾澀無血, 不能攝受精血故也o
益水養陰, 宜大五補丸, 增損三才丸加減, 以養血主之o
東垣有六味丸, 補婦人陰血不足無子, 服之能胎孕o

 第十四節, 婦人不孕戒服秦桂丸熱藥論        
朱丹溪曰:
無子之因, 多起於婦人, 醫者不求其因起於何處, 遍閱古方, 惟秦桂丸, 用溫熱藥,
人甘受燔灼之禍而不悔, 何也?
或曰: 春氣溫和, 則萬物發生, 冬氣寒冽, 則萬物消隕, 非秦桂溫熱,
何以得子臟溫煖成胎? 予曰: 婦人和平, 則樂有子, 和則氣血勻, 平則陰陽不爭,
今服此藥, 經血必紫黑, 漸成衰少, 始則飲食漸進, 久則口苦而乾, 陰陽不平,
血氣不和, 病反蜂起, 以秦桂丸耗損真陰故也, 戒之o
[慎齋按]
秦桂丸, 為婦人子宮虛寒積冷不孕者設o 若血虛火旺, 真陰不足, 不能攝精者服之,
則陰血反耗而燥熱助邪矣o
已上六條, 序婦人不孕, 有虛寒、伏熱、腎虛o 血少, 為不足之病也o

 第十五節, 婦人不孕屬於實痰        
張子和曰:
有婦人年三十四, 夢與鬼交, 及見神堂陰司, 舟楫橋梁, 如此一十五年, 竟無妊娠o

%

此陽火盛於上, 陰水盛於下, 見鬼神者陰之靈, 神堂者陰之所, 舟楫橋梁水之用,
兩手寸脈皆沉而伏, 知胸中有實痰也o
凡三湧、三泄、三汗, 不旬日而無夢, 一月而有娠o

 第十六節, 婦人不孕屬脂膜閉塞子宮        
朱丹溪曰:
婦人肥盛者, 多不能孕育, 以身中有脂膜閉塞子宮, 致經事不行o
瘦弱婦人不能孕育, 以子宮無血, 精氣不聚故也o
肥人無子, 宜先服二陳湯, 四物去生地, 加香附, 久服之, 丸更妙o

 第十七節, 婦人不孕屬溼痰閉子宮        
朱丹溪曰:
肥盛婦人, 稟受甚厚, 恣於酒食, 經水不調, 不能成孕, 以軀脂滿溢,
濕痰閉塞子宮故地o 燥濕、去痰、行氣, 二陳加木香、二朮、香附、芎、歸,
或導痰湯o

 第十八節, 婦人不孕屬於積血        
陳良甫曰:
婦人有全不產育, 及二三十年斷絕者, 盪胞湯主之o
日三服, 夜一服, 溫覆汗, 必下積血, 及冷赤膿如豆汁, 力弱大困者, 一二服止o

 第十九節, 婦人不孕分肥瘦與痰火之別        
何松菴曰:
有肥白婦人, 不能成胎者, 或痰滯血海, 子宮虛冷, 不能攝精, 尺脈沉滑而遲者,
當溫其子宮, 補中氣消痰為主o
有瘦弱婦人, 不能成胎者, 或內熱多火, 子宮血枯, 不能凝精, 尺脈洪數而浮者,
當滋陰降火, 順氣養血為主o
[慎齋按]
已上五條, 序婦人不孕, 有痰飲、積血、脂膜, 為實邪有餘之病也o


%

 第二十節, 婦人不孕病情不一論        
薛立齋曰:
婦人不孕, 亦有六淫七情之邪傷衝任, 或宿疾淹留, 傳遺胰臟, 或子宮虛冷,
或氣旺血衰, 或血中伏熱: 又有脾胃虛損, 不能榮養衝任o
更當審男子形質何如, 有腎虛精弱, 不能融育成胎; 有稟賦原弱, 氣虛血損;
有嗜慾無度, 陰精衰憊, 各當求原而治o
至大要則當審男女尺脈:
若右尺脈細, 或虛大無力, 用八味丸o
左尺洪大, 按之無力, 用六味丸o
兩尺俱微細或浮大, 用十補丸o
若誤用辛熱燥血, 不惟無益, 反受其害矣o
[慎齋按]
已上一條, 序不孕之理, 兼男女病情而論之也o

 第二十一節, 成胎以精血先後分男女        
褚氏遺書曰:
男女之合, 二情交暢, 陰血先至, 陽精後充, 血開裹精, 精人為骨而男形成o
陽精先入, 陰血後參, 精開裹血, 血人居本而女形成o

 第二十二節, 成胎以左右陰陽之氣動分男女        
聖濟經曰:
天之德, 地之氣, 陰陽至和, 流薄一體, 因氣而左動則屬陽, 陽資之則成男o
因氣而右動則屏陰, 陰資之則成女o
易稱乾道成男, 坤道成女, 此男女之別也o

 第二十三節, 成胎以日數精血之勝分男女        
李東垣曰:
經水斷後一二日, 血海始淨, 精勝其血感者成男o 四五日後, 血脈已旺,
精不勝血感者成女o 至六七日後, 雖交感亦不成胎o


%

 第二十四節, 成胎以子宮之左右分男女        
朱丹溪曰:
易云: 「乾道成男, 坤道成女o 」夫乾坤, 陰陽之性情也; 左右, 陰陽之道路也:
男女, 陰陽之儀象也o
父精母血, 因感而會, 精之洩, 陽之施也, 血能攝精, 精成其骨,
此萬物之資始於乾元也o 血之行也, 精不能攝血成其胞, 此萬物之資生於坤元也o
陰陽交媾, 胚胎始凝, 胎所居名曰子宮, 一系在下, 上有兩歧, 一達於左, 一達於右;
精勝其血, 則陽為之主, 受氣於左子宮而男形成; 精不勝血, 則陰為之主,
受氣於右子宮而女形成, 孕成而始化胞也o

 第二十五節, 成胎以先天之陰陽相勝分男女        
馬玄臺曰:
男子先天之氣, 方父母媾精時, 陰氣不勝其陽則成男o 凡醫書謂陰血先至, 陽精後充,
縱氣來乘, 血開裹精, 陰外陽內, 則成男, 其義亦渺, 大約陰氣不勝其陽則為男o
女子先天之氣, 力父母交媾時, 陽氣不勝其陰則為女o 凡醫書謂陽精先入, 陰血後參,
橫氣來助, 精開裹血, 陰內陽外, 則成女, 其義亦渺, 大約陽氣不勝其陰則為女o


 第二十六節, 胎以百脈齊到分男女        
程鳴謙曰:
信褚氏之言, 則人有精先洩而生男, 精後洩而生女者, 何歟?
信東垣之言, 則有經始斷交合生女, 經久斷交合生男, 亦有四五日以前, 交合無孕,
八九日以後, 交合有孕者, 何歟?
俞子木又謂微陽不能射陰, 弱陰不能攝陽, 信斯言也, 世有尪羸之夫, 怯弱之婦,
屢屢受胎, 而血氣力剛, 精力過人者, 往往有終身不育, 竟至乏嗣, 獨何歟?
丹溪論治, 耑以婦人經水為主, 然富貴之家, 侍妾亦多, 其中寧無月水如期者,
又有經前夫頻育, 而娶此以圖易, 則不受胎, 豈能受于此, 而不能受於彼耶?
大抵父母生子, 如天地生物, 易曰: 「坤道其順乎, 承天而時行o 」知地之生物,
不過順承乎天, 則知母之生子, 亦不過順承乎父而已, 知母之順承乎父, 則種子者,
果以婦人為主乎, 以男子為主乎o 若主男子, 則不拘老少強弱, 康寧病患,

%

精之易洩難洩, 只以交感之時, 百脈齊到為善耳o
若男女之辨, 不以精血先後為拘, 不以經盡幾日為拘, 不以夜半前後交感為拘,
不以父母強弱為拘, 只以精血各由百脈齊到者別勝負耳o
故精之百脈齊到勝乎血, 則成男, 血之百脈齊到勝乎精, 則成女矣o

 第二十七節, 受胎總論        
李東壁曰:
易云: 「一陰一陽之謂道, 男女媾精, 萬物化生, 乾道成男, 坤道成女o
」此蓋言男女生生之機, 亦陰陽造化之良能也o
齊褚澄言, 血先至裹精則生男, 精先至裹血則生女; 陰陽均至, 非男非女之身,
精血散分, 駢胎品胎之兆o
道藏經言月水亡後一三五日成男, 二四六日成女o
東垣言血海始淨一二日成男, 三四五成女o
聖濟經言因氣而左動, 陽資之則成男, 因氣而右動, 陰資之則成女o
丹溪乃非褚氏而是東垣, 主聖濟左右之說立論, 歸于子宮左右之系o 其說可謂悉矣o
竊謂褚氏末可非也, 東垣亦末盡是也, 著褚氏以精血之先後言, 道藏以日數之奇偶言,
東垣以女血之盈虧言, 聖濟丹溪以子宮之左右言, 各執一見, 會而通之, 理自得矣o
夫獨男獨女之胎, 可以日數論, 駢胎品眙之感, 亦可以日數論乎?
稽之史載一產三子四子, 有半男半女, 或男多女少, 男少女多, 則一三五日為男,
二四六日為女之說, 豈其然哉o 豈有一日受男, 而二日復受女之理乎? 此褚氏、聖濟、
丹溪主精血子宮左右之論為有見, 而道藏、東垣日數之論為可疑矣o
叔和脈經以脈之左右浮沉, 辨猥生之男女, 高陽脈訣以脈之縱橫逆順, 別駢品之胎形,
恐亦臆度之見, 而非確論也o
[慎齋按]
已上七條, 序受胎辨男女之分, 有不同之論也o
經云: 「左右者, 陰陽之道路o 男女者, 陰陽之儀象o 」故陰陽和而萬物生,
夫婦合而男女形, 可見男女之生, 未有不本於陰陽之理者也o
故褚澄以精血先後分男女, 東垣以日數奇偶分男女, 鳴謙以百脈齊到分男女,
皆為理之末確o 故丹溪議褚李二公之論為未融, 而以易道之乾元資始, 坤元資生為打,
婁全善所以嘆為造極精傲, 發前人未發是矣o

%

若子宮分左右, 而以兩歧辨男女, 夫子宮為命門, 女子繫胞, 形如合,
何嘗兩歧而分左右, 則是有兩子宮, 此說為鑿空無據o
聖濟是論左右陰陽之氣分男女, 未嘗以子宮有左右之分也, 況男女交媾時,
均有其精,何嘗有血, 褚氏、東垣、丹溪, 俱以精血混言, 幾見男女媾精,
而婦人以血施也, 前賢之論多謬, 僭辨之o

 第二十八節, 雙胎屬精氣之有餘        
朱丹溪曰:
或問雙胎者, 何也?
曰: 精氣有餘, 歧而分之, 血因分而攝之故也o
若男女同孕者, 剛日陽時, 柔日陰時, 感則陰陽混雜, 不屬左, 不屬右,
受氣于兩歧之間也o
亦有三胎、四胎、五胎、六胎者, 猶是而已o

 第二十九節, 成胎有二男二女屬精血之盛        
人鏡經曰:
精氣盛, 則成二男o 血氣盛, 則成二女o 精血皆盛, 則成一男一女o 或精血散分,
則成男胎o 或精血混雜, 則成非男非女, 男不可為父, 女不可為母, 皆非純氣,
或感邪祟鬼怪之沴氣, 則成異類矣o

 第三十節, 不成男女為陰陽駁氣所乘        
朱丹溪曰:
或問有男不可為父, 女不可為母, 與男子之兼形者, 若何分之?
曰: 男不可為父, 得陽道之虧者也; 女不可為母, 得陰道之塞者也; 兼形者,
由險為駁氣所乘, 為狀不一, 有女兼男形者, 又有下為女體, 上具男之全形者,
此又駁之甚也o
或曰: 駁氣所乘, 獨見于陰, 而所成之形, 又若是不同耶?
曰: 陰體虛, 駁氣易乘, 駁氣所乘, 陰陽相混, 無所為主, 不可屬左, 不可屬右,
受知于兩歧之間, 隨所得駁氣之輕重而成形, 故所兼之形有不同也o
[慎齋按]

%

已上三條, 序受孕有雙胎之異, 有不成男女之形, 此皆陰陽變常, 駁氣所感,
理之所不可稽者也o

 第三十一節, 妊娠時月分經養胎之始        
巢元方曰:
妊娠一片名胚胎, 足厥陰脈養之o
二月名始膏, 足少陽脈養之o
三月名始胎, 手心主脈養之, 當此時, 血不流行, 形象始化o
四月始受水精以成血脈, 手少陽脈養之o
五月始受火精以成氣, 足太陰脈養之o
六月始受金精以成筋, 足陽明脈養之o
七月始受木精以成骨, 手太陰脈養之o
八月始受土精以成膚革, 手陽明脈養之o
九月始受石精以成毛髮, 足少陰脈養之o
十月五臟六腑關節, 入神皆備o 其大略也o

 第三十二節, 十二經脈養胎以五行分四時        
陳良甫曰:
推巢氏所論妊娠脈養之埋o
若厥陰肝脈, 足少陽膽脈, 為一臟腑之經, 四時之令, 必始于春木,
故十二經之養始于肝, 所以養胎在一月二月o
手心主心胞絡脈, 手少陽三焦脈, 屬火而夏旺, 所以養胎在三月四月o
手少陰手太陽, 乃心脈也, 君主之官, 足太陰脾脈, 足陽明胃脈, 屬土而旺長夏,
所以養胎在五月六月o
手太陰肺脈, 手陽明大腸脈, 屬金而旺秋, 所以養胎在七月八月o
足少陰腎脈, 足太陽膀胱脈, 屬水而旺冬, 所以在腹中, 受足諸腿之氣脈所養,
然後待時而生o 此論微奧有至理, 世有明者, 末有過於巢氏之論矣o

 第三十三節, 十月養胎始於足厥陰肝木        
聖濟經曰:

%

原四時之化始於木, 十二經之養始於肝, 滋肝之經, 足厥陰之脈也o 自厥陰次之,
至於太陽, 自一月積之, 至於十月, 五月相生之氣, 天地相合之數, 舉在於是o
然手少陰太陽之經, 無所專養者, 以君主之官, 無為而已,
是皆母之真氣所賴以養形者也o [慎齋按]
已上三條, 序受胎之始, 分十二經脈以養胎也o
人自愛胎於胞門, 則手足十二經脈, 其氣血周流, 俱以擁養胎元, 豈有逐月分經,
某經養某月之胎之埋, 馬玄臺已駁之矣o
但在巢氏一月二月, 是論受胎之月數, 猶為近理也; 至良甫所論,
是以年歲之一月二月, 而以五行分四時論也o
夫人受胎, 不拘時月, 必欲以木火土金水配定某月養胎, 則受胎在正月二月者,
猶可以木配之也, 若在四五六月者, 何以配之, 不經甚矣, 當俟正之o

 第三十四節, 胎疾宜治        
聖濟經曰:
或者以妊娠毋治, 有傷胎破血之論, 豈知邪氣暴戾, 正氣衰微, 茍執方無榣,
縱而勿藥, 則母將羸弱, 子安能保o
上古聖人謂重身毒之, 有故無殞, 衰其大半而止o 蓋藥之性味, 本以療疾,
誠能處以中庸, 與疾適當, 且知半而止之, 亦何疑於攻治哉o

 第三十五節, 療母安胎二法不同        
王海藏曰:
安胎之法有二:
如母病以致動胎者, 但療母則胎自安o
或胎氣不固, 或有觸動, 以致母病者, 宜安胎則母自愈o
[慎齋按]
已上二條, 序胎疾不可不療, 而療之之法, 則當分母病胎病以處治也o

 第三十六節, 胎前用藥從厥陰經治法有三禁論        
張潔吉曰:
婦人童幼, 天癸末行屬少陰, 天癸既行屬厥陰, 天癸既絕屬太陰o

%

治胎產病從厥陰者, 是祖氣生化之原也o 厥陰與少陽為表裏, 故治法無犯胃氣,
及上中二焦, 謂之三禁, 不可汗, 不可下, 不可利小便o
若發汗, 則同傷寒下早證o 利大便, 則脈數而動於脾o 利小便, 則內亡津液,
而胃中枯燥o 用藥能不犯三禁, 則榮衛和而寒熱止o

 第三十七節, 胎前以清熱養血為主論        
王海藏曰:
胎前氣血和平, 則百病不生o
若氣旺而熱, 熱則耗氣血而胎不安, 當清熱養血為主o
若起居飲食調養得宜, 絕嗜慾, 安養胎氣, 雖感別證, 總以安胎為主o

 第三十八節, 胎前清熱養血宜兼順氣為主論        
朱丹溪曰:
胎前當清熱養血為主, 白朮、黃芩, 為安胎之聖藥o
俗醫不知, 不敢用, 反謂溫熱劑可以養胎, 不知胎前最宜清熱, 令血循經不妄行,
故能養胎, 黃芩安胎, 為上中二焦藥, 使降下行o
益母草活血行氣, 有補陰之功, 胎前無滯, 產後無虛, 以行氣中有補也o
胎至三月四月忽腹痛, 惟砂仁、木香能安胎治痛行氣o
八九月必須順氣, 用枳殼、紫蘇之屬o
但氣虛者, 宜補氣以行滯, 用參、朮、陳皮、歸, 芍、甘草加腹皮o
氣實者, 耗氣以抑陽, 用芩、朮、陳皮、甘草加枳殼o
如將臨月, 胎熱以三補丸加香附、白芍, 或地黃膏o 血虛者四物, 若瘦弱人,
勿用芍藥, 以其伐肝也o

 第三十九節, 胎前三禁以養血健脾清熱氣為主論        
汪石山曰:
徐之才與巢元方, 有十月養胎用藥之法, 當逐月詳其所屬之經, 氣血虛實,
而用是經之藥, 虛則補之, 壅則之, 熱則涼之, 寒則溫之o
不可汗下, 及利小便, 蓋胎元必賴氣血以養, 若汗則亡陽傷氣, 下則亡陰傷血,
利小便則傷精液, 是以三者皆在所忌o

%

凡胎前病, 總以養血健脾清熱氣為主o
[慎齋按]
十月分經養胎之說, 創自巢元力病源論, 夫巢氏為隋代名醫, 張子和嘆其謬立名色,
故云支派之分, 自巢氏始, 病源之失, 亦自巢氏始o
即如受胎, 始於命門子戶, 人身十二經氣血, 俱翕棸以養胎元,
豈有某經養某月胎之理, 而陳良甫附會其說, 以五行分配四時, 定養胎法,
尤無理甚矣o
若徐之才, 又因元方良甫之謬, 而以十月分配某月見某證, 則用某藥, 立方主治,
分列條下o 夫孕婦胎前, 病邪百出, 豈有限於某月必見某證, 執用某方以治之,
不但膠柱鼓瑟, 直是齊東之語, 荒誕不稽者也o
姑存巢陳二論, 刪去徐氏十條, 以正婦人良方訛以傳訛之失, 汪石山見理甚明,
亦從而稱述之, 何歟?

 第四十節, 胎前清熱養血宜開鬱為主論        
汪石山曰:
妊娠必須清熱調血, 使血循經, 以養其胎, 故丹溪用黃芩、白朮為安胎聖藥o
蓋胎之成, 由母之氣血畜聚以養之, 氣血既聚則易鬱,
是以先哲多用黃芩清熱香附開鬱也o

 第四十一節, 胎前不宜服耗氣熱藥論        
徐春甫曰:
世醫安胎, 多用艾、附、砂仁熱補, 為害尤甚, 不知血氣清和, 無火煎爍,
則胎安而固, 氣虛則提不住, 血熱則溢妄行, 胎欲不墮得乎o
香附雖云快氣閉鬱, 多用則損正氣o 砂仁快脾氣, 多用亦耗真氣o 況香燥之品,
氣血兩傷, 求以安胎, 適以損胎矣o
[慎齋按]
香附、木香、砂仁, 世醫謂安胎必用, 不知此三味性溫而辛, 久服反致耗氣助火o
雖曰眙前須順氣, 但藥性有偏勝, 宜兼清熱, 如黃芩、知母之屬為當o
若胎氣虛寒者, 又不在此例也o


%

 第四十二節, 胎前體盛不宜補氣論        
喻嘉言曰:
地之體本重, 然得天氣以包舉之, 則生機不息, 若重陰冱寒之區, 天日之光不顯,
則物生實罕人之體, 肌肉豐盛, 乃血之榮旺, 但血旺易至氣衰, 久而彌覺其偏也o
夫氣與血, 兩相維而不可偏, 氣為主, 則血流, 血為主, 則氣反不流, 非氣之衰也,
氣不流, 有似乎衰耳, 故一切補氣藥皆不可用, 而耗氣之藥反有可施,
緣氣得補則愈錮, 不若耗之, 以助其流動, 久之血仍歸其統握中矣o
湖陽公主體肥難產, 南山道士進瘦胎方, 而產得順利, 蓋肥滿之軀, 胎處其中,
全無空隙, 以故傷胎之藥, 止能耗其外之氣, 而不能耗其內之真氣, 此用藥之妙也o
[慎齋按]
胎前宜順氣, 氣順則不滯, 枳殼散、束胎飲, 本為氣實肥盛, 安佚鬱悶者立法耳o
若氣體虛弱, 元氣不足, 或虛氣脹滿, 或虛寒腹痛, 必須參、朮大補o
豈謂胎前必用耗氣藥乎, 宜合春甫一條兼看為得o

 第四十三節, 安胎用黃芩白朮論        
方約之曰:
婦人有娠則礙脾, 運化遲而生濕, 濕生熱, 丹溪先生用黃芩、白朮為安胎之聖藥,
蓋白朮健脾燥濕, 條芩清熱故也o
但娠婦賴血養胎, 方內四物去川芎, 佐之為尤備耳o

 第四十四節, 辨安胎用黃芩白朮論        
張飛疇曰:
古人用黃芩安胎, 是因子氣過熱不寧, 故用寒以安之o 脾為一身之津梁, 主內外諸氣,
而胎息運化之機, 全賴脾土, 故用白朮以助之o 然惟形瘦血熱, 營行過疾, 胎常上逼,
過動不安者為相宜o
若形盛氣衰, 胎常下墜者, 非人參舉之不安o
形實氣盛, 胎常不運者, 非香、砂耗之不安o
血虛火旺, 腹常急痛者, 非歸、芍養之不安o
體肥痰盛, 嘔逆眩暈者, 非半、苓豁之不安o
此皆治母氣之偏勝也o

%

若因風寒所傷而胎不安, 則桂枝湯、香蘇散、蔥白香豉湯, 諒所宜用o
伏邪時氣, 尤宜急下o
此即安胎之要訣o
下藥中獨芒硝切不可犯, 若有客犯而用白朮, 使熱邪留戀不解, 反足傷胎矣o

 第四十五節, 安胎宜固腎不必用黃芩白朮論        
趙養葵曰:
或問白朮、黃芩安胎之聖藥, 此二味, 恐胎前必不可缺乎?
曰: 末必然也o 胎莖之繫於脾, 猶鐘之繫於梁也, 若棟柱不固, 棟粱必撓,
所以安胎先固兩腎, 使腎中和暖, 始脾有生氣, 何必定以白朮、黃芩為安胎耶o
凡腹中有熱, 胎不安, 固用涼藥; 腹中有寒, 胎亦不安, 必用溫藥, 此常法也o
殊不知兩腎中, 其水火之原, 衝任之根, 胎元之所繫甚要, 非白朮、黃芩之所安也o
如腎中無水, 胎不安, 用六味地黃壯水o
腎中無火, 用八味地黃益火o
故調經當用杜仲、續斷、阿膠、艾葉、當歸、五味, 出入於六味、八味湯中為捷徑,
總之一以貫之也o
此諸書之所不及, 余特表而出之o

 第四十六節, 胎前用抑陽助陰方論        
許學士曰:
婦人妊娠, 惟在抑陽助陰, 然胎前藥, 最惡群隊o 若陰陽交錯, 別生他病,
唯南山道士枳殼散所以抑陽, 四物湯所以助陰o
但枳殼散少寒, 單服之, 恐有胎寒腹痛之患, 以內補丸佐之, 則陽不至強, 陰不至弱,
陰陽調而胎孕安, 此前人未嘗論及也o
婁全善曰:
觀許學士論枳殼、四物、內補三方, 人皆用之, 何如?
大率妊婦惟在抑陽助陰, 經云: 「陰搏陽別, 謂之有子o 」蓋關前為陽, 關後為陰,
尺中之脈, 按之搏手不絕者, 妊也o
婦人平居陽氣微盛, 無他病, 及妊子, 則經閉以養胎, 若陽氣盛搏之, 則經脈妄行,
胎始不固, 故貴抑陽助陰o

%

但枳殼散少寒, 內補丸佐之, 則陰陽調和, 而胎氣自安矣o

 第四十七節, 胎前用達生散論        
朱丹溪曰:
世之難產者, 往往見於鬱悶安佚之人, 富貴豢養之家o 若貧賤辛苫者, 無有也o
方書止有瘦胎飲一論, 其力為湖陽公主設也, 實非極至之言o 彼湖陽公主, 奉養太過,
其氣必實, 耗其氣使之和平, 故易產, 此南山道士, 進瘦胎枳殼散,
抑陽降氣為眾方之冠, 溫隱居加木香、當歸佐之o
若形肥人, 知其氣必虛, 久坐知其氣不運而氣愈弱, 兒在胞胎,
因母氣不能自運故難產, 當補其母之氣, 則兒健易產矣, 遂於大全力紫蘇飲,
加參朮補氣藥, 隨母形色稟性, 參時加減, 名曰達生散o
人參、白朮、白芍、當歸、腹皮、紫蘇、陳皮、甘草、加枳殼、砂仁o
[慎齋按]
已上五條, 序胎前用力之大略也o
胎前用藥, 清熱養血為主o 而清熱養血之後, 惟以補脾為要, 此培後天元氣之本也o
若養葵則不用芩朮, 而以地黃飲加杜續以補腎o 夫胎系於腎, 腎固則胎自安,
此補脾不如補腎之要妙也o
許學士內補丸, 已啟其端, 趙氏從而發明之, 可謂抉安胎之秘旨矣o

 第四十八節, 胎前調理之法        
女科集略曰:
女之腎臟辛於胎, 是母之真氣, 子所賴也, 受妊之後, 宜令鎮靜, 則血氣安和o
須內達七情, 外薄五味, 大冷大熱之物, 皆在所禁, 使霧露風邪, 不得乘間而入,
亦不得交合陰陽, 觸動慾火o
務謹節飲食, 若食免缺唇, 食犬無聲, 食雜魚致瘡癬o
心氣大驚而癲疾, 腎氣不足而解顱, 脾氣不和而羸瘦, 心氣虛乏而神不足, 兒從母氣,
不可不慎也o
苟無胎動胎痛, 瀉痢風寒外邪, 不可輕易服藥o

 第四十九節, 孕婦起居所忌        

%

便產須知曰:
勿亂服藥, 勿過飲酒, 勿妄針灸, 勿向非常地使, 勿舉重登高涉險, 勿恣慾行房o
心有大驚, 犯之難產, 子必癲癇o
勿多睡臥, 時時行步o 勿勞力過度, 使腎氣不足, 生子解顱o
衣毋太溫, 食毋太飽, 若脾胃不和, 榮衛虛法, 子必羸瘦多病o
如犯修造動土, 犯其土氣, 令子破形殞命o 刀犯者形必傷, 泥犯者竅必塞,
打擊者包青黯, 繫縛者相拘攣, 若有此等, 驗如影響, 切宜避之o
[慎齋按]
已上二條, 序胎前調埋避忌之法也o

 第五十節, 經論懷子無邪脈        
素問曰:
何以知懷子之且生? 曰: 身有病而無邪脈也o
馬玄臺曰:
身有病者, 經閉也; 無邪脈者, 尺中之脈和勻也o
婦人懷妊一月, 則陰陽之精尚未變化o 二月則精氣正變, 其氣熏蒸, 衝胃而為惡阻o
至三四月, 則惡阻少止, 脈甚滑疾, 蓋男女正成形質, 其氣尚未定也o 至五六月已後,
形質已定, 男女既分o 及八九十月, 其脈平和, 如無娠然o 非醫者深明脈理,
病者確明其故, 難以診而知也o 脈訣云: 「滑疾不散胎三月, 但疾不散五月母o
」至六月後, 則疾速亦無矣, 然則始終洪數不變者, 其氣甚盛, 不可一例拘也,
故帝問懷子將生者, 何以知之, 正此意耳o 伯言身雖有經閉之病, 而無經閉之脈,
彼經閉之脈, 尺中來而斷絕, 或按之全無者是也, 此則脈體平和勻靜, 乃無病脈,
至八月九月十月而然, 正懷子將生之候耳o

 第五十一節, 經論妊娠脈屬足少陰一經        
素問曰:
「婦人足少陰脈動甚者, 妊子也o 」又曰: 「陰搏陽別, 謂之有子o 」
王太僕曰:
足少陰, 腎脈也; 動者, 如豆厥厥動搖也; 陰, 尺中也; 搏, 謂搏觸於手也;
尺脈搏擊, 與寸脈殊別, 則有孕之兆也o

%


 第五十二節, 經論妊脈尺中按之不絕        
難經曰:
女子以腎繫胞, 三部浮沉正等, 按之不絕者, 有妊也o
王叔和曰:
婦人三部脈浮沉, 以手按之不絕者, 孕子也o
妊娠初時, 寸微, 呼吸五至而尺數也o 脈滑疾, 重以手按之散者, 胎已三月也o
脈重手按之不散, 但疾不滑者, 五月也o 此即陰搏陽別之義, 言尺脈滑數, 寸脈微小,
而尺與寸脈別者, 孕脈 也o

 第五十三節, 診胎脈屬心腎二經        
齊仲甫曰:
經云: 「陰搏陽別, 謂之有子o 」此乃氣血調和, 陽施陰化也o
叔和云: 「脈平而虛, 乳子法也, 診其脈, 左少陰動甚者, 妊子也o 」
失手少陰, 心脈也, 心主血o 足少陰, 腎脈也, 腎為胞門子戶o 大抵少陰經左手屬心,
左足屬腎, 下主乎尺, 尺中按之不絕者, 有妊也o

 第五十四節, 診胎脈在手足少陰二經        
潘碩甫曰:
女人以血為本, 血旺是為本足, 氣旺則血反衰, 故女人以血勝氣者為貴o
少陰動甚者, 手少陰之脈也o 心主血, 動甚則血旺, 血旺易胎, 故云有子o
即內經所謂婦人手少陰脈動甚, 妊子是也o
尺脈者, 左尺足少陰筲之脈也o 腎為天一之水, 主子宮以繫胞, 孕胎之根蒂也,
滑利則不枯濇, 有替替含物之象, 故妊娠o 即經所謂陰搏陽別, 謂之有子;
叔和所謂尺中之脈, 按之不絕,同義也o
即此滑利之脈, 應指疾而不散, 滑為血液, 疾而不散, 乃血液斂結之象,
是為有胎三月o
若但疾而不散, 是從虛漸實, 血液堅凝, 轉成形體, 故不滑, 此妊娠五月之脈也o

 第五十五節, 胎孕脈訣        

%

崔紫虛曰:
陰搏於下, 陽別於上, 血氣和調, 有子之象o 手之少陰, 其脈動甚, 尺按不絕,
此為有孕o
少陰屬心, 心主血脈, 腎為胞門, 脈應於尺, 或寸脈微, 關滑尺數, 往來流利,
如雀之啄, 或診三部, 浮沉一止, 或平而虛, 當問月水, 婦人有病, 而無邪脈,
此孕非病, 所以不月o
[慎齋按]
已上六條, 序婦人胎孕之脈也o
內經平人氣象論云: 「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 妊子o 」
又陰陽別論云: 「陰搏陽別, 謂之有子o 」
此兩語原兼心與腎二經並論也, 手少陰主心, 心生血, 婦人以血養胎, 故血旺則易孕o
始受胎時, 精與血凝聚不散, 故心脈厥厥而動也o
陰搏者, 太僕註尺中也, 尺脈搏手, 搏即動甚之義, 足少陰屬腎, 腎主精,
女子以繫胞, 而子宮在焉, 精射胞門, 則子宮之氣, 裹血綑縕,
故應手而搏擊於陽脈之上o
內經原兩明其義, 自全元起改手少陰為足少陰, 後人遂有議太僕註手少陰之誤,
有從全本, 不 從王本之說, 豈知王註陰搏之陰謂尺中, 則知心與腎原兼診之,
而妊孕可推也o 予初讀內經, 頗惑此句為難解, 必經文兩句合看始明,
今得仲甫碩甫二論, 更瞭如也, 因附辨之o

 第五十六節, 辨男女以左右之脈        
王叔和曰:
「婦人妊娠四月, 欲知男女法, 左疾為男, 右疾為女, 俱疾為生二子o 」
又曰: 「左脈尺內偏大為男, 右尺內偏大為女, 左右俱大產二子o 」大者, 如實狀也,
即陰搏陽別之義, 尺脈實大, 與寸脈殊別, 但分男左女右也o
又曰: 「左脈沉實為男, 右脈浮大為女o 」

 第五十七節, 辨男女以左右陰陽虛實論        
張景岳曰:
以左右分陰陽, 則左為陽, 右為陰o

%

以尺寸分陰陽, 則寸為陽, 尺為陰o
以脈體分陰陽, 則鼓搏沉實為陽, 虛弱浮澀為陰o
諸陽實者為男, 諸陰虛者為女, 庶為一定之論o

 第五十八節, 辨男女以左右氣血論        
婁全善曰:
按丹溪云: 「男受胎在左子宮, 女受胎在右子宮o 」推之於脈, 其義亦然o
如胎在左, 則氣血護胎而盛於左, 故脈亦從之而左疾為男, 左大為男也o
胎在右, 則氣血之胎而盛於右, 故脈亦從之而右疾為女, 右大為女也o
亦猶經云: 「陰搏陽別, 謂之有子o ﹂言受胎虛臍腹之下, 氣血護胎, 而盛於下,
故陰之尺脈, 鼓搏有力, 與陽之寸脈殊別也o
[慎齋按]
難經云: 「腎有兩, 左為腎, 右為命門, 命門男子藏精, 女子繫胞o
」則知命門即胞門, 而子宮屬焉o 腎有左右之分, 而子宮無左右之分o
今丹溪云: 「男受胎在左子宮, 女受胎在右子宮o 」是婦人胞門有兩子宮矣,
甚為鑿空無據o今全善以丹溪之言為證, 但云氣血護胎而盛於左, 則為男,
氣血護胎而盛於右, 則為女乃可,若云盛於左子宮為男, 盛於右子宮為女,
猶為附會之謬, 假如婦人有品胎駢胎, 則子宮亦有纍纍耶o

 第五十九節, 辨男女以左右之疾勝        
潘碩甫曰:
舉要云: 「男女之別, 以左右取, 左疾為男, 右疾為女, 沉實在左, 浮大在右,
左男右女, 可以預剖o 」蓋左脈疾勝於右, 是為男孕, 以男屬陽居左,
胎氣鍾於陽故左勝o 右脈疾勝於左, 是為女孕, 以女屬陰居右, 胎氣鍾於陰,
故右勝也o
又更視其腹如箕為女胎, 腹如釜為男胎, 蓋男女孕於胞中, 女面母腹, 則足膝抵腹,
下大上小, 故如箕; 男面背母, 則背脊抵腹, 其形正員, 故如釜也o
又胎有男女, 則成有遲速; 男動在三月, 陽性早也; 女動在五月, 陰性遲也o

 第六十節, 辨劉王論男女脈法之同        

%

楊仁齋曰:
叔和以左手太陽浮大為男, 右手太陰沉細為女o 元賓以右手浮大為女, 左手沉實為男o
較是二說, 不無牴牾, 然即脈經本旨而詳之, 又有若異而實同者o
經曰: 「左手沉實為男, 右手浮大為女o 」又曰: 「左右手俱浮大者佳二女,
俱沉實者生二男o 」元賓之所主者此也o
經曰: 「左手尺中浮大者男, 右手尺中沉細者女o 」又曰: 「尺脈俱浮產二男,
尺脈俱沉產二女o 」叔和之所主者此也o
何者, 沉細之說, 與沉實之義不同; 右尺浮大之說, 與右手浮大亦異: 欲知男女之法,
大抵沉實者為男, 沉細者為女; 右尺浮大者固知其女, 左尺浮大者大抵皆男o
沉細為女, 沉實為男,即所謂諸陽為男, 諸陰為女是也o 左尺浮大為男, 右尺浮大為女,
即所謂左疾為男, 右疾為女是也o 元賓言其詳, 蓋合左右兩手而別陰陽, 叔和言其略,
特不過脈經論尺脈之義, 尚何有異同之辨哉o
[慎齋按]
已上五條, 序排男女之脈也o
男女之脈, 自叔和而下, 紛紛聚訟, 益為支離, 即明如丹溪, 而以左右子宮分男女,
更有以左大順男, 右大順女, 此左右, 以醫者為言, 猶屬不解, 前條惟景岳碩甫二說,
為得其正也o














%

           
 第三章, 胎前證 (上)          

 第一節, 妊娠惡阻有絕之之法        
金匱要略曰:
婦人得平脈, 陰脈小弱, 其人渴, 不能食, 無寒熱, 名妊娠, 於法六十日當有此證,
設有醫者治逆, 卻一月, 加吐下者, 則絕之o
婁全善曰:
惡阻者, 謂嘔吐、惡心、頭眩、惡食、擇食是也o
絕之者, 謂絕止醫治, 候其自安也o
予嘗治一二妊婦惡阻, 病嘔吐, 愈治愈逆, 因思仲景絕之之旨, 遂停藥片餘自安,
真大哉聖人之言也o
徐忠可曰:
期有未滿六十日, 則胎未成, 又加吐利, 因醫誤治, 則脾胃實有受傷處,
但當斷絕病根為主,不得泥安胎之說, 而狐疑致誤也, 故曰絕之o

 第二節, 妊娠惡阻屬經血閉塞臟氣不宣        
巢元方曰:
妊娠惡阻者, 心中憒悶, 頭眩, 四肢懈惰, 惡聞食氣, 欲啖鹹酸果實, 多睡少起,
世言惡食,又云惡阻是也, 三四月以上, 不自勝舉o
此由婦人本元虛羸, 血氣不足, 腎氣又弱, 兼當風飲冷, 心下有痰水挾之o
娠後經血閉塞, 水漬於臟, 臟氣不宣, 故心煩隤悶, 氣逆嘔吐; 血脈不通, 經絡痞澀,
則四肢沉重; 挾風則頭目眩o
又不知居之所在, 脈理和平, 即是有胎也o

 第三節, 妊娠惡阻屬五味不化中氣壅實        
聖濟總錄曰:
婦人所食榖味, 化為血氣,
下為月水o 凡妊娠之初, 月水乍棸, 一月為媒, 二月為胚, 三月為胎,
成則男女上食於母, 口如鳥, 在媒 胚之時, 血氣未用, 五味不化, 中氣壅實,

%

所以脾胃不思榖味, 聞見於物, 即惡心有阻也o

 第四節, 妊娠惡阻屬氣血積聚內鬱攻胃        
朱丹溪曰:
凡孕二三月間, 嘔逆不食, 或心煩悶o 此乃氣血積聚, 以養胎元, 精血內鬱,
穢腐之氣上攻於胃, 是以嘔逆不能納食; 血既養胎, 心夫所榮, 是以心虛煩悶o
法當調血散鬱, 用參、朮、甘草補中氣, 橘紅、紫蘇、木香、生薑散鬱氣, 茯苓、
麥冬、黃芩、竹茹清熱解煩, 名參橘飲o

 第五節, 妊妒惡阻屬胃氣虛弱中脘停痰        
陳良甫曰:
妊娠惡阻病, 產寶謂之子病, 巢氏病源謂之惡阻o
由胃氣怯弱, 中脘停痰, 脈息和順, 但肢體沉重, 頭眩擇食, 惟嗜酸鹹,
甚者寒熱嘔吐, 胸膈煩悶, 半夏茯苓丸主之o

 第六節, 妊妒惡阻屬痰飲血壅停滯肝經        
戴復庵曰:
惡阻者, 婦人有孕, 惡心阻其飲食是也o
胎前惡阻, 見食嘔吐, 喜酸物, 多臥少起, 俗名病兒o 蓋其人宿有痰飲,
血壅遏而不行, 故飲隨氣上, 停滯肝經, 肝之味酸, 則必喜啖酸物, 金剋木,
以辛勝之, 小半夏茯苓湯、或二陳湯o

 第七節, 妊娠嘔吐屬於寒        
全匱要略曰:
妊娠吐嘔不止, 乾薑人參半夏丸主之o
徐忠可曰:
諸嘔吐酸, 皆屬於火, 此言胃氣不清, 暫作嘔吐也o
若妊娠嘔吐不止, 則因寒而吐, 上出為嘔, 不止則虛矣, 故以半夏治嘔, 乾薑治寒,
人參補虛, 而以生薑糊半夏, 以下其所逆之氣o


%

 第八節, 妊娠嘔吐惡阻勿作寒治        
大全曰:
婦人經侯不調, 或不行, 身無病似病, 脈滑大, 而六脈俱勻, 是孕婦脈也o
精神如故, 惡聞食氣, 或但嗜一物, 或大吐, 或時吐清水, 此名惡阻, 勿作寒病治之o
宜服人參、白朮、甘草、香附、烏藥、丁香、生薑、橘紅, 保生湯o
[慎齋按]
妊娠嘔吐, 金匱主於寒; 大全論勿作寒治是矣, 其用藥則多辛熱, 何也?

 第九節, 妊娠嘔吐屬肝挾衝脈之火衝上        
羅太無曰:
有孕婦三月, 嘔吐痰并飲食, 每寅卯時阼, 作時覺少腹有氣上衝, 然後膈滿而吐,
此盰脈挾衝脈之火衝上也o
用沉香磨水化抱龍丸, 一服膈寬, 氣不上吐止o

 第十節, 妊娠嘔吐屬怒氣傷肝        
朱丹溪曰:
有娠二月, 嘔吐眩暈, 脈之, 左弦而弱, 此惡阻o
因怒氣所激, 肝氣傷, 又挾胎氣上逆, 參朮補之, 大非所宜, 以茯苓半夏湯下抑青丸o

 第十一節, 妊娠嘔吐惡阻屬少陽之火上衝胃囗        
趙養葵曰:
惡阻多在三箇月之時, 相火化胎之後, 壯火食氣, 上衝胃口, 食人即嘔吐o
少陰腎水既養胎, 少陽之火益熾, 須用清肝滋腎湯o 即六味飲加柴胡、白芍o
先用逍遙散止嘔, 再用調經滋腎湯加杜、續o 嘔甚者, 加川連、吳茱妙o

 第十二節, 胎前惡阻嘔吐用半夏論        
陳良甫曰:
千金方有半夏茯苓湯、茯苓丸, 專治惡阻o
此二方此來少有服者, 以半夏能動胎, 胎初結, 慮其辛燥易散故也, 須薑汁炒以制毒o
凡惡阻非半夏不能上, 是有故無殞也o

%

婁全善曰:
大全方謂半夏動胎不用, 今觀仲景用人參半夏乾薑丸, 羅謙甫用半夏茯苓湯,
朱丹溪用二陳加減, 並治胎前惡阻痰逆嘔吐, 心煩, 頭眩、惡食、俱效, 獨不知此乎o
予治惡阻, 用之未嘗動胎, 正經云: 有故無殞是也o
薛立齋曰:
半夏乃健睥氣化痰滯主藥, 脾胃虛弱嘔吐, 或痰涎壅滯, 飲食少, 胎不安,
必用半夏茯苓湯,倍加白朮, 安胎健脾, 予嘗用驗也o

 第十三節, 惡咀嘔吐用藥大法        
薛立齋曰:
妊娠若飲食不甘o 或欲嘔吐, 用六君子加紫蘇、枳殼o
若惡阻嘔吐, 頭眩體倦, 用參橘飲; 末應, 用六君子湯o
若惡阻嘔吐不食, 亦用參橘散o
或飲食停滯, 腹脹嘔吐o 此是脾胃虛弱, 不能消化, 用六君子湯, 不瞧,
用平胃散加參苓o
[慎齋按]
已上一十三條, 序胎前有惡阻嘔吐之證也o
凡婦人妊孕, 其始證先見於惡阻, 而惡阻自金匱有絕之法而下, 病機蓋非一端,
巢元力以下,主於氣凝血聚: 陳良甫以下, 主於停痰積飲; 若仲景金匱以寒治,
太無養葵作火論, 於惡阻病機, 可謂詳悉o
但胎前無寒, 產後無熱, 此常法也o 故惡阻嘔吐, 大抵寒者少, 熱者多,
總屬血壅胎元, 臟氣不能宣通, 停痰積飲, 鬱熱壅滯, 變而為火, 有熱無寒,
致生諸證o
故丹溪立齋論治, 每以枳殼、紫蘇、蘇梗、木香、砂仁, 為降氣順氣之法,
所謂胎前須順氣者此也o

 第十四節, 妊娠子煩屬君相二火        
陳良甫曰:
妊娠煩悶者, 以四月受少陰君火以養精, 六月受少陽相火以養氣, 若母心驚膽虛,
多有是證o李太素曰:

%

煩者, 心中煩亂不安也o 由受胎後, 血熱干心, 心氣不清, 故人鬱悶撩亂不寧o
因妊娠而煩,故曰子煩, 非子在腹中煩也o
古云: 「四月受少陰君火以養精, 六月受少陽相火以養氣, 故煩o 」夫煩多屬火,
今胎受君相之火, 豈有母煩之理, 況母既以二火養胎, 則火瀉矣, 又何煩之有o
若曰母虛而煩, 則當每月皆然, 何獨於四月六月, 而虛且煩, 亦不拘於四月六月也,
似說不通o

 第十五節, 妊娠子煩屬於熱        
齊仲甫曰:
妊娠煩悶有四證, 有心中煩, 胸中煩, 有子煩, 諸屬於熱o
若臟虛而熱氣乘心, 令人煩者, 名虛煩o
若積痰飲, 嘔吐痰沫者, 名胸中煩o
或血積停飲, 寒熱相搏, 致胎氣不安, 謂子煩, 用犀角散、竹瀝湯之類o

 第十六節, 妊娠子煩屬心肺虛熱痰積於胸        
單養賢曰:
是心肺虛熱, 或痰積於胸o 若三月而煩者, 但熱而已o 若痰飲而煩者, 吐涎惡食,
煩躁不安也o 大凡妊娠既停痰積飲, 又寒熱相搏, 氣鬱不舒, 或煩躁, 或嘔吐涎沫,
劇則胎動不安, 均為子煩也o

 第十七節, 妊娠子煩屬胎元壅鬱熱氣上衝        
朱丹溪曰:
子煩由胎元壅鬱, 熱氣上衝, 以致煩悶o
法當清熱梳鬱以安胎, 犀角散主之o

 第十八節, 妊娠子煩分證用藥之法        
薛立齋曰:
前證若因內熱, 用竹葉湯o
氣滯, 用紫蘇飲o
痰滯, 用二陳加條芩、枳殼o

%

氣鬱, 用分氣飲加川芎o
脾胃虛弱, 用六君子加紫蘇、山梔o

 第十九節, 妊娠煩躁屬熱乘心脾津液枯燥        
陳良甫曰:
妊娠煩躁口乾者, 足太陰脾經, 其氣通於口, 手少陰心經, 其氣通於舌, 若肚腑氣虛,
榮衛不和, 致陰陽隔絕, 熱乘心脾, 津液枯燥, 故心煩口燥; 與子煩大同小具,
宜知母丸o

 第二十節, 妊娠煩躁囗乾用藥之法        
薛立齋曰:
前證若胃經火, 用竹葉石膏湯o
若胃經虛熱, 用人參黃耆散o
若胃經氣虛, 用補中湯o
若肺經虛熱, 用紫蘇飲o
若肝經火動, 用加味逍遙散o
若脾氣鬱結, 用加味歸脾湯o
若腎經火動, 用加味地黃丸o

 第二十一節, 妊娠暴渴為血凝病        
大全曰:
有孕婦暴渴, 惟飲五味汁, 名醫耿隅診其脈曰, 此血欲凝非疾也, 已而果孕o
然古方有血欲凝而渴飲五味之證, 不可不知o
[慎齋按]
已上九條, 序胎前有子煩、煩躁、囗乾、血渴之證也o
姬娠煩躁, 本屬肺腎二經有火o 仲景云: 「火人於肺則煩, 人於腎則躁o 」胎繫於腎,
腎水養其胎元, 則元氣弱, 不足以滋腎中之火, 火上爍肺, 肺受火刑, 變為煩躁,
此金虧水涸之候, 法當滋其化源, 清金保肺, 壯水滋腎為主o
良甫以君相二火論子煩, 產寶以停痰積飲論子煩, 未悉病機之要o
若丹溪以子煩為氣血壅聚胎元, 熱氣上衝為病, 亦是大概言之耳o

%


 第二十二節, 妊娠子懸屬胎熱上衝        
陳良甫曰:
妊娠至四五月來, 君相二火養胎, 平素有熱, 故胎熱氣逆, 上湊心胸, 脹滿痞悶,
名曰子懸o 法當補氣血壅滯, 用嚴氏紫蘇飲, 加山梔、條芩之類o
紫蘇、陳皮和氣, 大腹斂氣寬中, 芎、歸、參、芍養血補氣, 甘草緩急o
加生薑、蔥白, 名產寶方o

 第二十三節, 妊娠子懸屬濁氣舉胎上湊        
何忪庵曰:
本事方云:
「紫蘇飲治妊娠胎氣不和, 懷胎近上, 脹滿疼痛, 名子懸o 」
子懸者, 濁氣舉胎上湊也, 胎熱氣逆, 心胃脹滿, 此證挾氣者居多o
氣舒鬱, 非紫蘇、腹皮、川芎、陳皮無以疏氣, 非歸、芍無以養血, 氣血既利,
而胎自降o 然邪之所湊, 其人必虛, 故以人參、甘草補之o

 第二十四節, 妊娠子懸屬寒冷與氣相爭        
陳良甫曰:
妊娠心腹脹滿者, 由腹內素有寒氣, 致令停飲與氣相爭, 故令心腹脹滿也o

 第二十五節, 妊娠子懸屬命門火衰腹寒就暖        
趙養葵曰:
有胎從心腹湊上者, 名曰子懸o
此命門火衰, 胎在腹中寒冷, 不得已, 上就心火之溫暖, 須理中湯, 不應,
八味丸作湯o
[慎齋按]
已上四條, 序胎前心腹脹滿, 有子懸之證也o
胎氣上逼心胸, 正以氣血壅鬱胎元, 鬱久則熱, 故良甫主於胎熱氣逆,
松庵主於濁氣舉胎, 是以火熱立論為當o
若大全以寒氣冷飲, 養葵以命門火論子懸證, 必以人之壯弱, 脈之遲數為憑o

%

如稟厚質壯, 脈來洪數, 而心腹脹滿者, 此子懸之屬火熱為病也o 如脾胃素虛,
脈來遲細, 而心腹脹滿者, 此子懸之屬虛寒為患也, 則百不一失矣o
[慎齋按]
命門為男子藏精, 女子繫胞之所, 胎孕受於命門, 命門之火, 即是元氣,
養胎故有日長之勢,譬如果實, 生於春而結於夏, 夏月熱盛, 則果實漸長, 至秋冬肅殺,
則果實實隕而落o 胎在母腹, 若命門火衰, 勢必墮殞, 豈有上就心火, 而為子懸之證o
至云「不得已」三字, 尤屬可嗤o 若必以桂附八味丸治子懸, 夫桂附為墮胎藥,
恐火未必益, 而胎反可虞, 明者辨之o

 第二十六節, 妊娠子滿屬胎中水血相撙        
陳良甫曰:
凡妊娠無使氣極, 若心靜氣和, 則胎氣安穩o 若中風寒邪氣, 及有觸犯, 則隨邪生病o
如妊娠經血壅閉養胎, 忽然虛腫, 是胎中挾水, 水血相搏, 脾胃惡濕, 主身之肌肉,
濕漬氣弱, 則肌肉虛, 水氣流溢, 故令身腫滿o
然其由, 或因泄瀉下痢, 臟府虛滑, 耗損脾胃; 或因寒熱瘧疾, 煩渴引飲太過,
濕漬脾胃; 皆使頭面手足浮腫o
然水漬於胞, 兒末成形, 則胎多損壞o

 第二十七節, 妊嫉子滿屬脾虛停水        
齊仲甫曰:
妊娠以經血癢胎, 或挾水氣, 水血相搏, 以致體腫, 皆由脾胃虛,
而臟腑之間宿有停水所挾,謂之子滿o
若水停不去, 浸漬其胎, 則令胎壞o
如脈浮腹滿兼喘者, 胎未壞也o

 第二十八節, 妊娠浮腫屬脾胃氣虛經血壅閉        
聖濟總錄曰:
脾候肌肉, 土氣和則能制水, 水自傳化, 無有停積o
若妊嫉牌胃氣虛, 經血壅閉, 則水飲不化, 濕氣淫溢, 外攻形體, 內注胞胎o
懷妊之始, 腫滿必傷胎氣o

%

如臨月而腳微腫, 利其小便, 病自愈o

 第二十九節, 妊娠子滿章牌虛有濕清濁不分        
何松庵曰:
妊娠三月後, 腫滿如水氣者, 俗呼為琉璃胎是也o
古方一主於濕, 大率脾虛者多, 脾虛不運, 則清濁不分, 須以補脾兼分利o
若夜腫日消, 是血虛, 宜健脾兼養血主之o

 第三十節, 妊娠胎水屬胞中蓄水        
陳良甫曰:
婦人胎孕至五六個月, 腹大異常, 胸腹脹滿, 手足面目浮腫, 氣逆不安,
此由胞中蓄水, 名曰胎水o
不早治, 生子手足軟短, 有疾, 或胎死腹中o
用千金鯉魚湯治其水o

 第三十一節, 妊娠胎水屬氣壅成濕        
陳良甫曰:
胎氣壅塞成濕, 致身體脅腹浮腫, 喘急氣促, 小便澀o
法當壅氣, 行水濕, 澤瀉散主之o
濟陰綱目曰:
子滿在五六月以後, 比子氣與子腫不同; 蓋胎大則腹滿, 滿則氣浮, 遍身腫,
邪無所挾, 但一瀉氣利水則愈o

 第三十二節, 妊娠有水氣        
金匱要略曰:
妊娠有水氣身重, 小便不利, 酒淅惡寒, 起即頭眩, 葵子茯苓散主之o
徐忠可曰:
有水氣者, 雖末大腫脹, 經脈中之水道已不利o
衛氣挾水, 不能條暢, 則周身之氣為水滯, 故身重o
水已通調雨順行, 逆則小便不利矣o

%

惡寒者, 衛氣不行也o
頭眩者, 內有水氣, 厥陽之火逆陰氣而上蒸, 則所見皆眩矣o

 第三十三節, 妊娠浮腫脹滿分證用藥之法        
薛立齋曰:
前證若胸滿腹脹, 小便不通, 遍身浮腫, 千金鯉魚湯o 脾胃虛弱, 佐以四君子o
若面目虛浮, 肢體如水氣, 全生白朮散; 未應, 六君子湯o
若脾虛濕熱, 下部作腫, 補中湯加茯苓o
若飲食失節, 嘔吐泄瀉, 六君子湯o
若腿足發腫, 喘悶不寧, 或指縫出水, 天仙藤散o
若脾肺氣滯, 加味歸脾湯, 佐加味逍遙散o
[慎齋按]
已上八條, 序胎前腫脹有子滿之證也o
子滿有水血相搏, 有停水受濕, 有經血壅閉, 有清濁不分, 總因脾土虛,
不能制水所致o
故立齋治怯, 不外健脾滲濕, 順氣安胎為主o
若濟陰云: 「但一瀉氣利水則愈o 」此謬論也, 必兼立實用藥, 乃為求本之要o
至良甫以下三條, 雖有胎水之名, 其實與子滿異名同證也o

 第三十四節, 妊娠腳腫名子氣屬衝任有血風        
產孕集曰:
妊娠自三月成胎後, 兩足自腳面漸腫, 行步艱難, 以至喘悶, 飲食不美, 似水氣狀,
腳指間有黃水出者, 謂之子氣, 直至分娩方消o
此由婦人素有風氣, 或衝任經有血風, 末可妄投湯藥, 亦慮將產之除, 有不測之憂,
故不可不治於末產之前也o

 第三十五節, 妊娠何腫屬風寒濕冷        
陳無擇曰:
凡婦人宿有風寒濕冷, 妊娠多腳腫, 俗呼為皺腳o


%

 第三十六節, 妊娠腳腫屬脾衰血化成水        
陳良甫曰:
妊娠兩腳浮腫, 名曰脆腳o 因脾衰不能制水, 血化成水所致, 全生白朮故主之o

 第三十七節, 妊娠脛腫屬中氣壅鬱        
朱丹溪曰:
妊娠兩足脛腫至膝, 甚則足指間出水o 此由中氣聚薑, 胎元壅鬱, 不得升發o
法當疏鬱漪, 天仙藤散主之o

 第三十八節, 妊娠腳腫屬脾經養胎病        
何松庵曰:
孕婦六七月間, 兩足浮腫, 足太陰脾經養胎也, 脾主四肢, 此時胎已墜下,
故腫見於兩足, 分娩後即愈o

 第三十九節, 妊娠腳腫不可作水治傷真氣        
齊仲甫曰:
妊娠腳腫, 非水氣比, 至八九月, 脛及腿俱腫, 不可以水病治之, 反傷真氣o
有此者必易產, 因胞臟中水血俱多, 不致燥胎故也o
若初妊即腫者, 是水氣過多, 兒未成體, 則胎必懷o

 第四十節, 妊娠腳腫主男胎之驗        
名醫錄曰:
宋少主與徐文伯微行, 學鍼法, 文伯見一妊婦足腫, 不能行, 少主脈之曰:
「此女形也o 」文伯診之曰: 「此男胎也, 在左則胎黑色o 」少主怒, 欲破之,
文伯惻然曰: 「臣請針之o 」胎遂墮, 男形而色黑, 此妊娠足腫之說o
濟陰綱目曰:
子腫與子氣相類, 然子氣在下體, 子腫在頭面o
若子滿, 大都在五六月已後, 比子氣與子腫不同, 蓋胎大則腹滿, 滿則氣遍身浮腫也o
已上九條, 序胎前有子氣腳腫之證也o
妊娠有遍身胸腹頭面四肢浮腫者, 曰子滿o 有止兩足脛腫, 漸至腿膝者, 曰子氣o

%

子氣, 即子腫也o
要皆本於脾虛, 中氣不運, 以致水榖濕熱之氣浸漬肌肉, 流溢四肢,
此大全以下三論為見本之治, 若產乳三因, 是兼外邪論矣o

 第四十一節, 妊娠腹痛屬子臟寒        
金匱要略曰:
婦人懷妊六七月, 脈弦, 發熱, 其胎愈脹, 腹痛惡寒者, 少腹如扇, 所以然者,
子臟開故也,當以附子湯溫其臟o
徐忠可曰:
六七月胃肺養胎, 而氣為寒所滯, 故胎愈脹o
寒在內, 腹痛惡寒有屬表者, 此連腹痛, 則知寒傷內矣o
少腹如扇, 陣陣作冷, 若或扇之, 此狀惡寒之異也, 且獨在少腹, 因子臟受寒不能合,
故少腹獨甚o
開者, 不歛也o 子臟, 即子宮o
附子能入腎, 溫下焦, 故宜附子湯溫其經o

 第四十二節, 妊振心腹痛屬宿冷風寒        
大全曰:
妊娠心腹痛, 或宿有冷疼, 或新觸風寒, 皆因實虛而致發動也o
邪正相擊, 而併於氣, 隨氣上下, 上衝於心則心痛, 下攻於腹則腹痛; 妊娠痛,
邪正二氣, 交攻於內o
若不差, 痛衝胞胎, 必致動胎, 甚則傷墮o

 第四十三節, 妊娠心腹痛屬痰飲與實氣相搏        
陳良甫曰:
妊娠心腹疼痛, 多是風寒濕冷痰飲, 與臟氣相擊, 故令腹痛, 攻不已, 則致胎動o

 第四十四節, 妊娠胸腹剌痛屬忿怒憂思        
大全曰:
妊娠四五月後, 每常胸腹間氣刺滿痛, 或腸鳴, 以致嘔逆減食, 此由忿怒憂思過度,

%

飲食失節所致o
蔡元度寵人有子, 夫人怒慾逐之, 送成此病, 醫官王師復處以木香散, 莪朮、木香、
丁香、甘草, 鹽湯下, 三服而愈o
方約之曰:
此方所言, 婦人念怒憂思過度, 以致胸腹間氣刺滿痛, 此言良是o
蓋婦人上有舅姑丈夫, 事觸物忤, 不能自決, 憂思念怒, 沉鬱於中o 故丹溪云:
「氣鬱便是火, 火載胎上, 榮衛不通, 則胸腹間脹滿痛作矣o 」
[慎齋按]
已上四條o 序胎前腹痛, 有風寒、客邪、痰飲、七情, 為有餘之病也o

 第四十五節, 妊娠腹痛屬胞阻        
金匱要略曰:
假令妊娠腹中痛, 為胞阻, 膠艾湯主之o
徐忠可曰:
胞阻者, 阻其欲行之血, 而氣不相順也o
四物湯養陰補血o 血妄行, 必挾風而為痰濁, 膠以騾皮為主, 能去風; 以濟水煎成,
能澄濁o艾性溫而善行, 能導血歸經o 甘草和之, 使四物不偏於陰, 此三味之力也o

 第四十六節, 妊娠腹痛屬脾胃氣虛        
薛立齋曰:
胎或作脹, 或腹作痛, 此是脾胃氣虛, 不能承載o
用安胎飲加升麻、白朮; 不應, 用補中湯o

 第四十七節, 妊娠腹痛屬血虛        
金匱要略曰:
婦人懷胎腹中痛, 當歸芍藥散主之o
又婦人腹中痛, 小建中湯主之o

 第四十八節, 妊娠胎痛用地黃當歸湯倍熟地        
劉宗厚曰:

%

潔古地黃當歸湯, 治婦人有孕胎痛o
胎痛, 丹溪以血虛治之, 故四物去川芎, 倍加熟地, 此心法也o
薛立齋曰:
妊娠腹中不時作痛, 或小腹重墜, 名胎痛o
用當歸地黃湯, 即內補丸; 不應, 加參、朮、陳皮o
或因脾氣虛, 四君加歸、地o
[慎齋按]
已上四條, 序胎前腹痛, 有氣阻、氣虛、血虛, 為不足病也o
胎有脾胃氣虛而腹痛者, 用補氣調氣之法o
有陰虧血虛而腹痛者, 用補血溫經之法o
與前條風寒o 痰飲之證迴別, 臨證審之o

 第四十九節, 妊娠頓仆胎傷腹痛用藥之法        
薛立齋曰:
頓仆胎動, 腹痛下血, 用膠艾湯, 未應, 用八珍湯加膠艾o
若頓仆胎傷, 下血腹痛, 用佛手散; 未應, 八珍湯下知母丸o

 第五十節, 胎動不安腹痛辨男女生死之法        
王叔和曰:
婦人有胎腹痛, 其人不安, 若胎病不動, 欲知生死, 令人摸之, 如覆杯者男,
如肘頸參差起者女也o 冷者為死, 溫者為生o
[慎齋按]
已上二條, 序胎前腹痛, 有頓仆傷胎而胎動不安, 致有腹痛之證o
此非不內外因, 一辨用藥治法, 一辨生死之法也o

 第五十一節, 妊娠心痛屬風邪痰飲        
大全曰:
妊娠心痛, 乃風邪痰飲交結, 傷心支絡, 乍安乍作o 若傷子臟, 則胎動而血下o
[慎齋按]
已上一條, 序胎前有心痛之證也o

%

心痛不止, 風邪痰飲, 為外感有餘病o 妊娠心氣虛而血少, 亦足致此,
大全論不過舉其一端耳o

 第五十二節, 妊娠腰痛屬風冷乘虛        
大全曰:
腎主腰足, 因勞傷損動其經, 虛則風冷乘之, 腰痛不止, 多動胎氣o
婦人腎以繫胞, 妊娠腰痛, 甚則胎墮, 故妊娠腰痛, 最為緊要o
若閃挫氣不行腰痛者, 通氣散o
腎虛者, 青娥不老丸o
總以固胎為主o

 第五十三節, 妊娠腰痛屬血熱血滯        
汪石山曰:
有婦人懷娠八月, 嘗病腰痛, 不能轉側, 大便燥結, 醫用人參等補劑, 痛益加;
用硝黃通利之藥, 燥結雖行, 而痛如故o
診之脈稍洪近駃, 曰: 「此血熱血滯也, 宜四物加木香、乳、沒、黃柏、火麻仁o
」五貼痛減, 燥結潤o
復加發熱面赤, 時惡寒, 前力去乳、沒, 加柴、芩, 二帖寒熱除o 而腰痛復作,
此血已利矣, 前力加人參, 之安o

 第五十四節, 妊娠腰痛有勞力房事之分        
何松庵曰:
腰者腎之腑, 足少陰之所留注, 妊娠腰痛, 多屬勞力o 蓋胞繫於腎, 勞力任重,
致傷胞繫, 則腰必痛, 甚則胞繫欲脫, 多至小產, 宜安胎為主, 胎安而痛自愈o
若素享安逸而腰痛, 必房事不節, 致傷胞繫也o
若脤緩, 遇天陰, 或久坐而痛者, 濕熱也o
腰重如帶物而冷者, 寒濕也o
脈大而痛不已者, 腎虛也o
脈濇而日輕夜重者, 氣血凝滯也o
脈浮者, 為風邪所乘o

%

脈實者, 閃挫也o
若臨月腰痛, 胞欲脫腎, 將產之候也o

 第五十五節, 妊娠腰痛分證用藥之法        
薛立齋曰:
前證若外邪所傷, 用獨活寄生湯o
勞傷血氣, 八珍湯加杜仲、砂仁、膠艾o
脾腎不足, 前藥內加白朮、骨脂o
氣血鬱滯, 紫蘇飲加枳、桔o
肝火動, 小柴胡湯加白朮、枳殼、山梔o
肝脾鬱結, 歸脾湯加柴胡、枳殼o
[慎齋按]
已上四條, 序胎前有腰痛之證也o
妊娠腰痛, 有外感、有內傷, 大全主於風冷, 石山主於血滯, 此客邪有餘病也,
正宗以勞力房事論妊娠腰痛, 則又悉病機之要矣o

 第五十六節, 妊娠小腹痛屬風寒相搏        
大全曰:
妊娠小腹痛, 由胞絡虛, 風寒相搏, 痛甚, 亦令胎動o
[慎齋按]
已上一條, 序胎前有小腹痛之證也o
小腹為足厥陰肝經部分, 是經或陰血不足, 或鬱怒氣滯, 皆足致小腹痛之證o
況胎繫於腎, 腎肝同病, 大全論風寒相搏, 止就外邪一端言之耳o

 第五十七節, 妊娠經來為激經屬陽微不足        
王叔和曰:
婦人經月下, 但為微少, 師脈之, 反言有軀, 其後審然, 其脈何類, 何以別之?
師曰: 「寸囗脈陰陽俱平, 榮衛調和, 按之則滑, 浮之則輕, 陽明少陰, 各如經法,
身反酒淅, 不欲食飲, 頭痛心亂, 嘔噦欲吐, 呼則微數, 吸則不驚, 陽多氣溢,
陰滑氣盛, 滑則多實, 六經養成, 所以月見, 陰見陽精, 汁凝胞散, 散者損墮,

%

設復陽盛, 雙妊二胎, 今陽不足, 故令激經也o 」

 第五十八節, 妊娠經來屬血盛有餘        
婁全善曰:
妊娠經來不多, 飲食精神如故, 六脈和緩, 滑大無病者, 血盛有餘也, 兒大能飲,
自不來矣o [慎齋按]
已上二條, 序胎前經來, 有有餘不足之分也o
胎前下血, 則名漏胎, 妊娠經來, 則名激經o 漏胎則無時而下, 激經則有時而至o
叔和主於陽微不足, 全善主於血盛有餘, 當以人稟之強弱參之o

 第五十九節, 妊娠胎漏下血為癥病        
金匱要略曰:
婦人宿有癥病, 經斷末及三月, 漏下不止, 胎動在臍上若, 為疻痼害o 妊娠六月動者,
前三月經水利時, 胎動下血者, 後斷三月衃也, 所以血不止者, 其癥不去故也,
當下其癥, 桂枝茯苓丸主之o
徐忠可曰:
婦人行經時, 遇冷則血留而為癥, 癥者有形可徵, 然癥病女人恒有, 或不在子宮,
則行經受胎, 經斷即是孕矣o
未及三月, 將三月也, 既孕而見血, 謂之漏下, 未及三月, 漏下不止, 則養胎之血傷,
故胎動假使胎在臍下, 則直欲落矣, 今在臍上, 是每月湊集之新血,
凶癥氣相妨而為漏下, 實非胎病, 故日癥痼害o 痼者, 宿疾也o 害者, 累之也o
至六月胎動, 此宜動之時, 但較前三月, 經水利時, 胎動下血, 則已斷血, 三月不行,
復血不止, 是前之漏下, 新血去, 而癥反堅牢不去, 故須下之為安o
藥用桂枝茯苓湯者, 桂、芍一陰一陽; 茯苓、丹皮, 一氣一血, 調其寒溫, 扶其正氣o
桃仁破惡血, 消癥瘕, 不嫌傷胎者, 有病病當之也o 且癥之初, 必因於寒, 桂能化氣,
消其本寒o 癥 之成, 必挾濕熱為窠囊, 茯苓清濕氣, 丹皮清血熱, 芍藥斂肝血而扶脾,
便能統血, 養正即所以去邪也o

 第六十節, 妊娠胎漏下血屬榮經有風        
產孕集曰:

%

有妊婦月信不絕, 而胎不損, 問產科熊宗古?
答曰: 「婦人血盛氣衰, 其人必肥, 既娠後, 月信常來, 而胎不動, 若使以漏胎治之,
則胎必墮, 若不作漏胎治, 其胎未必墮o 」
今推宗古之言, 誠有旨也o 巢氏云: 「婦人經閉不利, 別無所苦, 是謂有子o
」以經血畜之養胎, 壅為乳汁也, 有子後, 畜以養胎矣, 豈可復散動耶o
所以然者, 有妊而月信每至, 亦未必因血盛也; 婦人榮經有風, 則經血喜動,
以風勝故也, 榮經既為風所勝, 則所下者, 非養胎之血, 若作漏胎治,
必服保養補胎藥, 胎本不損, 強以藥滋之, 是實也, 其胎終墮宜矣o
若醫者知榮經有風之理, 耑以一藥治風, 經信可止, 或不服藥, 胎亦無恙o
然亦有胎本不固, 因房室不節, 先漏而後墮者, 須作漏胎治, 又不可不審也o
[慎齋按]
肝經有風, 致血得風而流散不歸經, 以一味防風丸o
若肝經有熱, 致血妄行, 條芩炒焦為末, 酒下o

 第六十一節, 妊娠胎漏下血屬房室驚觸勞力毒食        
產寶百間曰:
妊娠成形, 胎息末實, 或因房室驚觸, 勞力過度, 傷動胞胎, 或因食毒物,
致令子宮虛滑, 經血淋瀝o
若不急治, 敗血湊心, 子母難保o

 第六十二節, 妊娠胎漏下血屬衝任氣虛        
陳良甫曰:
妊娠漏胎, 謂妊娠數月, 而經水時下也o 此由衝任脈虛,
不能約制手太陽少陰之經血故也o
衝任之脈, 為經絡之海, 起於胞內, 手太陽小陽脈, 手少陰心脈, 二經相為表裏,
上為乳汁, 下為月水o有娠之人, 經水所以斯者, 壅之養胎也, 衝任氣虛, 則胞內泄,
不能制其經血, 故月水時下, 名胞漏, 血盡則斃o
又有因勞役喜怒, 哀樂不節, 飲食生冷, 觸冒風寒, 遂致胎動o
若母有宿疾, 子臟為風冷所乘, 氣血失度, 使胎不安, 故令下血也o


%

 第六十三節, 妊娠胎漏下血屬血熱脾虛不攝        
朱丹溪曰:
胎漏多因於血熱, 然有氣虛血少者, 故良方論有下血服涼血藥, 而下血益甚,
食少體倦, 此脾氣虛而不能攝血也o

 第六十四節, 妊娠胎漏黃水屬肝脾病        
大全曰:
妊娠忽然下黃汁如膠, 或如豆汁, 胎動腹痛o
薛立齋曰:
前證肝脾濕熱, 用升陽除濕湯o
若肝脾風熱, 加味逍遙散o
肝脾鬱怒, 加味歸脾湯o
脾胃氣虛, 錢氏白朮散o
若脾氣下陷, 補中湯o
肝經風熱, 防風黃芩丸o
風入腸胃, 用胃風湯o

 第六十五節, 妊娠胎漏下血分證用藥之法        
薛立齋曰:
妊娠下血不止, 名胎漏o
血虛, 用二黃散o 血去多, 用八珍湯; 未應, 用補中湯o
若因事而動, 下血, 用枳殼湯加生熟地; 未應, 或作痛, 更加當歸o 血不止,
八珍湯加膠艾o若因怒氣, 用小柴胡湯o
若因風熱, 一味防風丸o
若因血熱, 一味子芩丸o
若脾氣虛弱, 六君子湯o 中氣下陷, 補中湯o
若氣血盛而下血者, 乃兒飲少也, 不必服藥o
千金方治妊娠下血不止, 名曰漏胎, 血盡子死, 方用生地八兩, 清酒搗汁服之, 無時,
能多服佳o
[慎齋按]

%

已上七條, 序胎前有胎漏下血之證也o
妊娠胎漏, 金匱主於癥病痼害, 巢氏主於榮經有風, 是屬有餘客邪為病也o
若產寶以下, 大全o 丹溪主於氣虛血虛, 是屬內傷不足為病也o
觀立齋用藥一條, 已分有餘不足證治矣o

 第六十六節, 妊娠尿血屬熱滲入脬        
大全曰:
娠婦勞傷經絡, 有熱在內, 熱乘於血, 血得熱則流溢滲入於脬, 故令尿血o

 第六十七節, 胎漏下血與妊娠尿血不同之辨        
李氏曰:
胎漏自入門下血, 尿血自尿門下血o
妊娠尿血, 屬胞熱者多, 四物加山梔、髮灰o 又方, 阿膠、熟地o
[慎齋按]
已上二條, 序胎前尿血之證也o
尿血易混於胎漏, 得李氏一辨, 已見分晰o
但胎漏有無時頻出; 尿血是熱入膀胱, 本心經有火, 移小腸, 滲入膀胱, 溺時則下,
不溺則不下, 即是小便溺血, 但屬妊娠為異耳o

 第六十八節, 妊娠小便淋屬腎虛膀胱熱        
產寶百問曰:
腎者作強之官, 技巧出焉, 與膀胱為表裏, 男子藏精, 女子繫胞o
妊娠小便淋者, 腎虛而膀胱有熱也o 腎虛不能制水, 則小便數; 客熱膀胱,
則水道澀而數, 淋漓不宣; 名曰子淋, 地膚子湯主之o

 第六十九節, 妊娠小便澀宜養血導鬱        
陳良甫曰:
孕婦小便澀少, 由氣血聚養胎元, 不及敷榮滲道, 遂使膀胱鬱熱o
法當養血以榮滲道, 利小便以導鬱熱o
用鬱芍調血, 人參補氣, 麥冬清肺, 以滋腎水之源o 滑石、通草利小便以清鬱鬱,

%

名安榮散o
方內有滑石, 乃重劑, 恐致墮胎, 若臨月極妙; 如在七八月前, 宜去此味, 加石斛、
山梔, 尤穩o

 第七十節, 妊娠子淋須分二證        
萬密齋曰:
子淋之病, 須分二證, 一則妊母自病, 一則子為母病o
然妊母自病, 又分二證; 或服食辛熱, 因生內熱者; 或自汗自利, 津液燥者o
其子為母病, 亦分二證, 或胎氣熱壅者, 或胎形迫塞者o
證既不同, 治亦有別, 大抵熱則清之, 燥則潤之, 壅則通之, 塞則行之,
此治之之法也o

 第七十一節, 妊娠淋濇分經用藥之法        
薛立齋曰:
妊娠小便濇少淋瀝, 用安榮散o
若肝經濕熱, 用龍膽瀉肝湯o
若肝經虛熱, 用加味逍遙散o
若服燥劑而小便頻數或不利, 用生地、茯苓、牛膝、黃柏、知母、芎歸、甘草o
若頻數而色黃, 用四物加知柏、五味、麥冬、元參o
若肺氣虛而短少, 用補中湯加山藥, 麥冬o
若熱結膀胱而不利, 用五淋散o
若脾肺燥不能生化, 宜黃芩清肺飲o
若膀胱陰虛, 陽無所生, 用滋腎丸o
若膀胱陽虛, 陰無所化, 用腎氣丸o
[慎齋按]
已上四條, 序胎前有小便淋濇之證也o
淋有五, 丹溪一主於熱, 若妊娠淋病, 產寶良方以虛熱鬱熱屬之膀胱,
立齋則又推原肝經有濕熱虛熱之別o
正以膀胱為藏溺之器, 而出溺之竅, 則為足厥陰之部分, 故欲清膀胱之熱者,
必兼厥陰之氣也o

%


 第七十二節, 經論轉胞之證        
甲乙經曰:
胞轉不得溺, 少腹滿, 關元主之o
又曰: 小便難, 水脹, 溺出少, 胞轉, 曲骨主之o

 第七十三節, 轉胞病為胞系了戾宜利小便        
金匱要略曰:
婦人病, 飲食如故, 煩熱不得臥, 而反倚息者, 何也?
師曰: 此名轉胞, 不得溺也o 以胞系了戾, 故致此病o 但利小便則愈, 宜腎氣丸主之o

 第七十四節, 轉胞病屬飽食用力因合陰陽所致        
聖濟總錄曰:
胞受水液, 氣不轉行, 則小腸滿脹, 或飽食用力, 或因合陰陽, 令胞屈辟, 小便不下,
遂至轉胞o
其候水道不迫, 小腹急痛, 煩悶汗出, 氣逆奔迫, 甚至於死, 名曰轉胞, 宜速治之o

 第七十五節, 轉胞病屬忍尿疾走飽食人房所致        
陽仁齋曰:
有胞系轉戾不通, 不可不辨, 胞轉證候, 臍下急痛, 小便不通o
凡強忍小便, 或尿急疾走, 或飽食忍尿, 或忍尿人房, 使水氣上逆, 氣逼於胞,
故屈戾而不得舒張也, 胞落即殂o

 第七十六節, 轉胞病屬強忍房事所致當治氣        
王海藏曰:
轉胞小便, 非小腸膀胱厥陰受病, 蓋因強忍房事, 或過忍小便, 以致此疾o
非利藥所能利, 法當治其氣則愈, 以沉香木香湯主之o

 第七十七節, 轉胞病屬飽食氣傷胎系        
朱丹溪曰:

%

有婦妊孕九月, 轉胞小便不出, 下急, 腳腫, 不堪活, 診脈右濇左稍和o
此飽食氣傷, 胎系弱, 不能自舉而下墜, 壓著膀胱, 偏在一邊, 氣急為其所閉,
故水竅不能出, 轉胞之病, 大率如此o
方用參朮、陳皮、炙草、歸、芍、半夏、生薑補血養氣, 氣血既旺, 胎系自舉,
則不下墜, 方有安之理o
頓飲之, 探喉令吐藥o 如是四服, 小便通, 下皆黑水o
再服腹皮、枳殼、砂仁、青蔥二十劑, 以防產而安o

 第七十八節, 轉胎有四證所致宜舉其胎        
朱丹溪曰:
轉胞病, 胎婦稟受弱者, 憂悶多者, 性急躁者, 食厚味者, 大率有之,
古方皆用滑利導藥,鮮有效o
因思胞為胎所壓, 展在一邊, 胞系了戾不通耳, 胎若舉起, 懸在中央, 胞系得,
水道自行,然胎之墜下o 必有其由也o

 第七十九節, 轉胞病脬為熱所迫        
徐春甫曰:
轉胞病由脬為熱所迫, 或忍小便, 俱令水氣迫於脬, 屈辟不得充暢, 外水應入不得入,
內溲應出不得出, 內外壅滯, 脹滿不通, 故為轉脬o
其狀小腹急痛, 不得小便, 甚者致死o

 第八十節, 轉胞病屬血少氣多有飲        
朱丹溪曰:
有妊婦患此, 脈之, 兩手似濇, 重取則弦, 此得之憂患o
濇為血少氣多, 弦為有飲o 血少則胞弱而不能自舉; 氣多有飲則中焦不清而隘胞,
胞知所避而就下, 故墜o
以四物加參朮、半夏、陳皮、生薑、空心飲之, 隨以指探吐藥汁, 少頃, 又與,
如是八帖而安此法果為的確否, 恐偶中耳, 後有數人歷效, 未知果何如也o

 第八十一節, 轉胞病屬血氣虛弱不能上載其胎        

%

朱丹溪曰:
有妊娠七八月, 小便不通, 百醫不能利, 轉急脹, 診之脈細弱, 此血氣虛弱,
不能上載其胎,故胎重墜下, 壓住膀胱下口, 因此溺不得出o
若服補藥升扶胎起, 則自下, 因藥力末至, 愈加急滿, 送令老婦用香油塗手,
自產戶托起其胎, 溺出如注, 脹急頓解, 以大劑參耆服之, 三日後, 胎漸起,
小便如故o

 第八十二節, 轉胞病屬中氣虛怯宜用升舉        
趙養葵曰:
有妊婦轉胞不得小便, 由中氣虛怯, 不能舉胎, 胎壓其胞, 胞系了戾, 小便不通o
以補氣加升舉之藥、令下竅通, 補中湯加減是也o

 第八十三節, 轉胞與子淋有痛兩證不同        
證治要訣曰:
轉胞之說, 諸論有之, 以胎漸長, 且近下, 逼迫於胞, 胞為所逼而側, 故名轉胞o
胞即膀胱也然子淋與轉胞相類: 但小便頻數, 點嘀而痛者為子淋;
頻數出少不痛者為轉胞, 間有微痛, 終與子淋不同o
並宜生料五積散、五苓散加阿膠o
[慎齋按]
已上十二條, 序胎前有轉胞之證也o
妊娠轉胞, 甲乙金匱二條, 是詳轉胞證侯也, 而病機所屬, 則有虛實之分o
仁齋以下四條, 主於忍尿、飽食、房事、脬熱, 此實邪為病也o
丹溪以下三條, 主於血少氣虛, 此不足為病也o胎前轉胞, 大抵因氣虛血少,
血少則胎無以養, 氣弱則胎不能舉, 因下墜而壓於膀胱, 胞為之轉, 而溺不出o
備觀丹溪所論, 雖有憂悶、性躁、厚味諸因, 其立方處治, 自探吐、推托二法外,
惟以補氣補血為主, 故立齋云: 「此證悉如丹溪治法為當o 」
推廣言之, 又以脾肺氣虛, 不能下輸膀胱者; 有氣熱鬱結膀胱, 津液不利者:
有金為火爍, 脾土濕熱甚, 而不利者, 當詳審施治也o



%

           
 第四章, 胎前證 (下)          

 第一節, 經論妊娠舌瘖屬胞之絡脈絕        
素問曰:
人有重身, 九月而瘖, 此何為也? 曰: 胞之絡脈絕也o
曰: 何以言之? 曰: 胞絡者, 繫於腎, 少陰之脈貫腎, 繫舌本, 故不能言o
曰: 治之奈何? 曰: 無治也, 當十月復o

 第二節, 妊娠不語名子瘖不須藥        
大全曰:
孕婦不語, 非病也, 間有如此者, 不須服藥, 臨產月, 但服保生丸、四物湯之類,
產下便語得, 亦自然之理, 非藥之功也o 醫者不說與人, 臨月以尋常藥服之,
產後能語, 以為醫之功, 豈其功也哉o
博陵醫之神者, 曰郝翁士, 有一婦人妊瘖, 嘿不能言o 郝曰: 兒胎大經壅, 兒生經行,
則言矣, 不可毒以藥o
薛立齋曰:
內經窮理之言, 人有患此, 當調攝以需之, 不必驚畏而泛用藥也o

 第三節, 妊娠子瘖以降心火清肺金為治        
張子和曰:
婦人重身, 九月而瘖者, 是脬之絡脈不相接也o
經曰無治, 雖有此論, 可煎玉燭散二兩, 放冷, 入蜜少許, 時呷之,
則心火下降而肺金自清,故能作聲也o

 第四節, 妊娠子瘖治當補心腎        
馬玄臺曰:
經云: 「婦人重身, 九月而瘖者, 胞之絡脈絕也, 無治, 當十月復o 」
方論人之受孕, 一月肝經養胎, 二月膽經養胎, 三月心經養胎, 四月小陽經養胎,
五月脾經養胎, 六月胃經養胎, 七月肺經養胎, 八月大腸經養胎, 九月腎經養胎,

%

十月膀胱經養胎o 先陰經而後陽經, 始於木, 終於水, 以五行之相生言也o
然以理推之, 手足十二經之脈, 晝夜流行無間, 無日無時而不共養胎氣也,
必無分經養胎之理o
今曰九月而瘖, 時至九月, 兒體已長, 胞絡宮之絡脈, 繫於腎經者, 阻絕不通,
故問有之, 蓋腎經之脈, 下貫於腎, 上繫舌本, 脈道阻絕, 則不能言,
故至十月分娩後自能言, 不必治, 治之當補心腎為宜o
大奇論以胞精不足者, 善言為死, 不言為生, 此可驗九月而瘖, 非胞精之不足,
故十月而復也o張嶟璜曰:
瘖謂有言而無聲, 故經日不能言, 此「不能」二字, 非絕然不語之謂o
凡人之音, 生於喉嚨, 發於舌本o 因胎氣肥大, 阻腎上行之經, 以腎之脈, 入肺中,
循喉嚨,繫舌本, 喉者肺之部, 肺主聲音, 其人切切私語, 心雖有言, 而人不能聽,
故曰瘖, 肺腎子母之臟, 故云不必治o
若夫全解作不語, 則為心病, 以心主發聲為言也, 與子瘖了不相干o
若子和有降心火之說, 玄臺有補心腎之言, 如果腎之脈絡絕, 而上干心, 則其病不治,
豈有產後自復之理乎, 故經云:胞之絡脈絕, 此「絕」字, 當作阻字解o
[慎齋按]
已上四條, 序胎前有子瘖之證也o
妊娠不語, 遵內經之旨, 固無治法, 故大全而下, 後人不敢強立方論,
獨子和以降心火為治,玄臺以補心腎立法, 則以抱之絡脈, 月手足少陰二經故也o
但產後不話, 屬敗血之人心: 中風舌瘖, 屬痰涎之滯絡; 則胎前子瘖, 亦必有所感,
更當詳證參治, 以補張馬二公之未盡o
若子瘖用玉燭散, 似石無理o

 第五節, 妊娠中風宜養血以安胎為主        
薛立齋曰:
按機要云: 「風本為熱, 熱勝則風動, 宜靜勝其躁, 是養血也, 治法宜少汗,
亦宜少下, 多汗則虛衛, 多下則損榮o 」
雖有汗下之戒, 而有中腑中臟之分:
中腑者多著四肢, 則脈浮惡寒, 拘急不仁o
中臟者多著九竅, 則脣緩失音, 耳龑鼻塞, 目瞀便祕o

%

中腑者宜汗, 中臟者宜下, 表裏已和, 宜治在經, 當以大藥養之o
妊娠患之, 亦當以此施治, 佐安胎之藥為主, 勿過用治中風藥o

 第六節, 妊娠風痙為子屬體虛受風        
陳良甫曰:
妊娠體虛受風, 傷足太陽經絡, 復遇風寒相搏, 則口噤背強, 甚則腰反張, 名曰痙o
其候冒悶不識人, 須臾自醒, 良久復作, 謂之風痙, 一名子癇o

 第七節, 子分諸證用藥之法        
薛立齌曰:
前證若心肝風熱, 用鉤藤湯o
肝脾血虛, 加味逍遙散o
肝脾鬱怒, 加味歸脾湯o
氣逆痰滯, 紫蘇飲o
肝火風熱, 鉤藤湯o
脾鬱痰滯, 二陳加竹瀝、薑汁o

 第八節, 妊娠瘈瘲屬心肝二經風火相熾        
薛立齋曰:
瘈者筋脈急而縮, 瘲者筋脈緩而伸, 一伸一縮, 手足相引搐搦o
此證多屬風, 蓋風主搖動o 駱龍吉云: 「心主脈, 肝主筋, 心屬火, 肝屬木, 火主熱,
木主風, 風火相熾, 則為瘈瘲o 」
治法若因風熱, 鉤藤湯加梔、柴、芩、朮, 以平肝木, 降心火, 養氣血o
若風痰上湧, 加半夏、南星、竹瀝o
苦風邪急擋, 加全蠍、天蟲o
苦氣血虧損, 八珍湯加鉤藤、山梔o
若無力抽搐, 戴眼反折, 汗出如油者, 肝絕也, 不治o
[慎齋按]
已上四條, 序胎前有中風證, 而風痙、子癇、瘈瘲, 其類及也o
中風證多因, 治法亦不一, 立齋以潔古一論, 為妊娠中風治法, 惟靜勝其躁,

%

養血為主, 斯為療胎前中風之要o
夫胎之賴以養者血也, 血虛則易於感邪, 血行風自滅, 丹溪於胎前, 惟清熱養血為主,
立齋祖之, 引機要一條為證, 論誠有本矣o
[慎齋再按]
胎前中風, 此正河間所謂將息失宜, 腎水衰而心火旺, 肝無所養, 是非外中風邪o
急當滋其化源, 瀉南補北, 壯水制火, 則肝木自平, 胎氣可安, 恐養血猶屬第二義也o

 第九節, 妊娠感寒咳嗽為子嗽        
陳自明曰:
肺內主氣, 外司皮毛, 皮毛不密, 寒邪乘之, 入射於肺則咳嗽o
夫五臟六腑, 俱受氣於肺, 各以其時, 感於寒而為病, 秋則肺受之, 冬則腎受之,
春則肝受之, 夏則心受之, 長夏則脾受之, 嗽不已, 則傳於腑o
妊娠而嗽, 謂之子嗽, 久嗽不已, 則傷胎o

 第十節, 妊娠咳嗽屬肺燥鬱熱        
朱丹溪曰:
胎前咳嗽, 由津血聚養胎元, 肺乏濡潤, 又兼鬱火上炎所致, 法當潤肺為主,
天冬湯主之o

 第十一節, 妊娠咳嗽分證用藥之法        
薛立齋曰:
前證若秋間風邪傷肺, 金沸草散o
夏間火邪剋金, 人參平肺散o
冬間寒邪傷肺, 人參敗毒散o
春間風邪傷肺, 參蘇飲o
若脾肺氣虛, 六君子加歸、芎、桔梗o
若血虛, 四物加桑皮、杏仁、桔梗o
腎火上炎, 六味丸加五味o
脾胃氣虛, 為風寒所傷, 補中湯加桑皮、杏仁、桔梗o
蓋肺屬辛金, 生於己土, 嗽久不已, 多因脾虛, 不能生肺氣, 腠理不宙, 致外邪復感,

%

或因肺虛, 不能生水, 致陰火上炎, 治法當壯土金, 生腎水, 以安胎為要o
[慎齋按]
已上三條, 序胎前有咳嗽證也o
咳嗽屬肺病, 大全主於外感寒邪, 丹溪主於內傷肺燥, 若立齋則分四時所感,
五臟均受, 有風寒火之不同, 外感內傷之各別, 雖不耑屬胎前咳嗽論, 而治法無殊,
總兼安胎為主也o

 第十二節, 妊娠傷寒以清熱安胎為主        
萬密齋曰:
妊娠傷寒, 專以清熱安胎為主, 或汗或下, 各隨五臟表裏所見脈證主治, 勿犯胎氣o

 第十三節, 妊娠傷寒不可犯胎        
吳蒙齋曰:
妊娠傷寒, 六經治例皆同, 但要安胎為主, 凡藥中有犯胎者, 不可用也
如藿香正氣散、十味芎蘇散、參蘇飲、小榮胡湯之類, 有半夏能犯胎, 如用須去之o
如桂、附、硝、黃等藥, 皆動胎, 凡用必須斟酌o
大抵妊娠傷寒合用湯劑, 必加黃芩、白朮能安胎, 或與此二味煎湯與之o
如妊婦素稟弱者, 藥中四物佐之, 不可缺o
如用小柴胡, 去半夏, 加白朮, 合四物湯用之, 可以保胎除熱, 其效如神,
餘倣此用之則妙矣o [慎齋按]
白朮、黃芩為安胎之聖藥, 此丹溪之妙論也o 丹溪以胎前須清熱, 故用黃芩;
胎前須健脾燥濕, 故用白朮o
若妊娠傷寒, 為三陽經病, 如頭痛惡寒發熱, 白朮可遽用之乎? 而謂其保胎除熱,
是關門趕賊矣o

 第十四節, 妊娠傷寒用六合湯法        
醫壘元戎曰:
胎前病, 惟當安胎順氣, 若外感四氣, 內傷七情, 以成他病, 治法與男子無異,
當於各證類中求之o
但胎前病動胎之藥, 切須詳審, 當以四物湯, 加減六合湯o

%

[慎齋按]
已上三條, 序胎前有傷寒證也o
傷寒六經傅變, 婦人與男子無殊, 惟妊婦患此, 其用藥汗下溫之中, 當以保胎為主o
其一切犯胎之藥, 當酌之, 不可云有故無殞, 而毒藥亂投, 以致傷胎夭枉也o

 第十五節, 妊娠瘧疾寒熱屬氣血虛損所致        
產寶百問曰:
瘧者寒熱之疾, 皆因於風寒也o 風為陽邪, 化氣而為熱; 寒為陰, 化氣而為寒o
陰陽相反, 邪正更作, 或陰併於陽, 則陰實陽虛, 若陽併於陰, 則陽實陰虛o
或先傷於風, 後傷於寒, 則先熱後寒o 或先傷於寒, 後傷於風, 則先寒後熱o
作止有時, 故名為瘧o
經云: 「夏傷於暑, 秋必病瘧o 」此因暑氣所傷也o
若妊娠寒熱, 皆因氣血虛損, 風寒乘之, 致陰陽并挾, 寒熱互見o 經云: 「陽微惡寒,
陰弱發熱o 」此皆虛之所致, 不因暑氣所作o
若寒熱不已, 熏蒸其胎, 胎必傷, 人參羌活湯主之o

 第十六節, 妊娠瘧疾用藥以安胎為主        
何松庵曰:
妊娠病瘧, 寒熱俱作; 氣為陽, 陽虛則惡寒; 血為陰, 陰虛則發熱; 蓋懷胎最怕寒戰,
筋骨皆振, 易動其胎o
用藥者必以安胎為首務, 蓋脾胃虛弱, 飲食停滯, 或為暑邪所感, 六君子加桔梗、
蒼朮、藿香o若外邪多飲食少, 藿香正氣散o
外邪少飲食多, 人參養胃湯去半夏o
熱多寒少者, 清脾飲去半夏o
虛者, 用四獸飲o 四君子加陳皮、半夏、草果、大棗o
若久不愈, 六君子為主, 佐以安胎藥o

 第十七節, 妊娠即瘧屬肝虛血燥        
趙養葵曰:
有患胎瘧者, 一遇有胎, 瘧病即發o 此人素有肝火, 遇有孕則水養胎元, 肝虛血燥,

%

寒熱往來, 似瘧非瘧也o
以逍遙散清盰火, 養肝血, 兼六味丸, 以滋化源o
[慎齋按]
已上三條, 序胎前有瘧疾證也o
妞娠瘧疾, 或有風寒暑熱之邪, 或有氣血虛損之候, 寒熱交作, 頷戰股慄, 百節振搖,
墮胎最 易o
故古人用藥, 先以安胎為急, 但邪不去則胎亦未必安, 故安胎莫先於去邪,
而去邪如常山草果、檳榔、厚朴、麻桂、大黃, 又末可浪投, 惟發表之中兼補氣,
清熱之中兼養血為當耳o

 第十八節, 妊娠痢疾屬飲食生冷        
陳良甫曰:
妊娠飲食生冷, 脾冑不能剋化, 致令心腹疼痛o
若血分病則色赤, 氣分病則色自, 血氣俱病, 則赤白相雜o
若熱乘大腸, 血虛受患, 則成血痢矣o

 第十九節, 妊娠痢疾屬相火上炎        
壺仙翁曰:
有婦妊娠, 病痢不止, 診其脈, 虛而滑, 兩關若濇, 此由胎氣不和, 相火上炎而有熱,
似痢實非痢也o
用黃芩、白朮以安胎, 四物生地以調血, 數劑而安o

 第二十節, 妊娠痢疾屬下元氣虛        
薛立齋曰:
有婦妊娠久痢, 用消導理氣之劑, 腹內重墜, 胎氣不安, 又用阿膠、艾葉之類, 不應o
此腹重墜, 下元氣虛也; 胎動不安, 內熱盛也; 用補中湯而安, 又用六君子湯, 全愈o

 第二十一節, 妊娠下痢黃水屬脾虧氣陷        
薛立齋曰:
妊娠痢下黃水, 乃脾土虧損, 真氣下陷也, 當升補中氣o

%

若黃而兼青, 乃肝木剋脾土, 宜平肝補脾o
若黃而兼白, 乃子令母虛, 須補脾肺o
若黃而兼黑, 是水反侮土, 必溫補脾腎o
若黃而兼赤, 乃心母益子, 但補中益氣湯o
若腸胃虛弱, 風邪客之, 用胃風湯o
或脾氣不安, 急補脾胃自安o
凡安胎之藥, 當臨病制宜, 不必拘用阿膠、艾葉之類o
[慎齋按]
已上四條, 序胎前有痢疾證也o
胎前痢, 亦有暑邪濕熱外感致病, 不可耑主飲食生冷為患o
但妊娠痢疾, 本於脾胃不和, 因而氣血受病, 氣傷則白, 血傷則赤o
若守河間之法「降氣後重自除, 行血便膿自止o 」不知胎前之氣果可降乎?
氣降則胎下墜, 胎前之血果可行乎? 血行則胎必墮o
莫若多用木香以調氣, 多用當歸以養血, 此二藥乃為胎前痢疾妙劑, 再以四物倍白朮、
黃芩o丹溪所謂先托住正氣以固其胎, 而後順氣和血, 佐以消積導滯,
此治妊痢之要法也o

 第二十二節, 妊娠霍亂屬飲食風冷        
大全曰:
飲食過度, 觸冒風冷, 陰陽不和, 清濁相干, 謂之霍亂o
其間或先吐, 或腹痛吐痢, 是因於熱也o
若頭痛體疼, 發熱, 是挾風邪也o
若風折皮膚, 則氣不宣通, 風熱上衝為頭痛; 若風入腸胃, 則泄痢嘔吐,
甚則手足逆冷; 此陽氣暴竭, 謂之四逆, 妊娠患之, 多致傷胎o
薛立齋曰:
前證若因內傷飲食, 外感風寒, 用藿香正氣散o
若因飲食停滯, 用平胃散o
若果脾胃頓傷, 陽氣虛寒, 手足迸冷者, 須用溫補之劑o
治當詳審, 毋使動胎也o


%

 第二十三節, 妊娠霍亂吐利邪氣易傷胎元        
萬密齋曰:
霍亂者, 陽明胃經之病名也o
因平日五味肥釀, 腐積成痰, 七情鬱結, 氣盛為火, 停畜胃中, 乍因寒熱之感,
邪正交爭, 陰陽相混, 故令心腹絞痛, 吐痢並作, 揮霍變亂o
如邪在上胃脘, 則當心而痛, 其吐多o 邪在下胃脘, 則當臍而痛, 其利多o 邪在中脘,
其腹中痛, 吐痢俱多o
吐多則傷氣, 利多則傷血, 血氣受傷, 不能護養其胎, 邪氣鼓擊胎元, 母末有不殞者,
此危證不可不亟治, 宜香蘇散加藿香葉主之o
[慎齋按]
已上二條, 序胎前有霍亂證也o
妊娠霍亂吐痢絞痛, 最易傷胎, 故胎前霍亂, 宜辨飲食生冷, 暑濕風寒四氣之感,
隨其邪之所湊治之, 而以保胎為主也o

 第二十四節, 妊娠泄瀉見證用藥治法        
大全曰:
妊娠泄瀉, 或青或白, 水榖不化, 腹痛腸鳴, 謂之洞世o 水榖不化, 喜飲嘔逆,
謂之協熱下利o 並以五苓散利小便, 次以黃連阿膠丸, 或三黃熟艾湯以安之o
若瀉黃有沫, 腸鳴腹痛, 脈沉緊數, 用戊己丸和之o 噯腐不食, 胃脈沉緊,
感應丸下之, 後調和脾胃o
若風冷, 水榖不化如豆汁, 用胃風湯o 寒冷, 臍下陰冷洞泄, 用理中湯、治中湯o
伏暑, 煩渴瀉水, 用四苓散o 傷濕, 泄潟小便自利, 用不換金正氣散、胃苓湯o
此四證之大略也o
[慎齋按]
泄瀉之證多因, 有內外之合邪, 有虛實之不同, 況胎前泄瀉, 尤宜審因詳證,
豈四證足以盡之乎, 抑四證可執定數方以施治乎o

 第二十五節, 妊娠泄瀉分因用藥之法        
薛立齋曰:
泄瀉, 若米食所傷, 六君子加榖芽o 麵食所傷, 六君子加麥芽o 肉食所傷,

%

六君子加山查o
若兼寒熱作嘔, 乃肝木侮脾土, 六君子加柴胡、生薑o
兼嘔吐腹痛, 手足逆冷, 乃寒水侮土, 六君子加薑、桂o 不應, 錢氏益黃散o
若一氣下陷, 發熱作渴, 肢體倦怠, 補中湯o
若泄瀉色黃, 乃脾土真色, 六君子加木香、肉果o
若作嘔不食, 腹痛惡寒, 乃脾土虛寒, 六君子加木香、薑、桂o
若瀉在五更侵晨, 飲食少思, 乃脾腎虛弱, 五更服四神丸, 日間服白朮散; 如不應,
或愈而復作, 或飲食少思, 急用八味丸, 補命門火以生脾土為善o
[慎齋按]
已上二條, 序胎前有泄潟證也o
妊娠泄瀉, 必原其由, 大抵不外脾腎二臟虛者居多o 夫血統於脾, 血擁胎元,
則脾陰虛而食不運化, 水穀難消而作瀉o 胎繫於腎, 腎氣弱, 命門火衰,
胎竊其氣以擁護, 而腎間之陽不能上蒸脾土, 則為瀉, 此妊娠泄瀉之由也o
雖其間不無風寒暑熱之外感, 飲食生冷之內傷, 而屬於脾腎有虧者, 其本也o
大全漫序四證, 為妊娠泄瀉大略, 已屬草率無理, 立齋又以大概泄瀉證侯,
分配某證用某藥為治, 此膠柱鼓瑟, 印定後人眼目, 予不能無議者也o

 第二十六節, 妊娠傷食屬於飲食不節        
大全曰:
經云: 「飲食自倍, 腸胃乃傷o 」又云: 「陰之所生, 本在五味o 陰之五宮,
傷在五味o 」
若妊娠飲食不節, 生冷毒物, 恣性食啖, 致傷脾胃, 故妊娠傷食, 最難用藥,
惟木香丸、白朮散二方最穩o

 第二十七節, 妊娠傷食分證用藥之法        
薛立齋曰:
東垣云:
「脾胃之氣壯, 則過時而不饑, 多食而不傷o 」蓋胃主司納, 脾主消化, 五臟之本也
食倍而傷者, 脾氣虛而不化也, 若投以峻劑, 則脾胃復傷而胎亦損, 當審所因調治o
若飲食停滯或腹痛, 平胃散o 嘔吐惡心, 加枳殼、砂仁o 吞酸噯腐, 加黃連、吳茱o

%

腹滿泄瀉, 六君子湯o 停肉食, 加山查o 麵食, 加麥芽、卜子o 糯食, 加白酒麴o
米食, 加榖芽o 魚腥傷, 倍陳皮o 傷辛熱之物, 加黃連o 傷生冷之物, 加砂仁、木香o
大凡脾胃虛弱, 飲食難化, 以白朮、陳皮為末, 神麴丸最穩o
枳殼丸可暫用, 枳實峻厲, 能耗真氣, 治者慎之o
[慎齋按]
已上二條, 序胎前有傷食證也o
妊娠傷食, 多由脾胃虛弱, 不能運化, 況胎以脾胃為主, 脾罥強,
則胎系如懸鐘而不墜, 若傷食不化, 則脾因而胎不能固o
故凡消食導滯, 先以補脾健胃為主, 則飲食自化o 一切峻厲剋伐之藥, 未可浪投,
以傷胎氣,觀立齋一條, 得其本矣o

 第二十八節, 妊娠吐血屬臟腑有傷氣逆於上        
大全曰:
妊娠吐血者, 皆由臟腑有傷, 凡憂思驚怒, 皆傷臟腑, 氣逆於上, 血隨而溢,
心悶滿煩, 久而不已, 多致墮胎o
妊娠吐血分證用藥之法
薛立齋曰:
妊娠吐血, 若肝經怒火, 先用小柴胡山梔、生地, 次用四物加味逍遙散o
若肝經風熱者, 防風子芩丸o
心經有熱者, 朱砂安神丸o
心氣不足者, 補心湯o
思慮傷心者, 妙香散o
胃經有火者, 犀角地黃湯o
膏粱積熱者, 加味清胃散o
肺經有火者, 黃芩清肺飲o
氣不章血, 用補中湯o
腎經虛火者, 加味六味丸o
[慎齋按]
已上二條, 序胎前有吐血證也o
吐血證, 或七情內傷, 或六淫外感, 皆足致失血之患o

%

而妊娠吐血, 一主火熱者, 正以氣血壅養胎元, 或有所感, 則氣逆而火上乘,
此立齋分證, 獨主火論也o
但火有虛實之分, 實火當清熱以養血, 虛火當滋陰以補水, 則胎安而可固,
若執以尋常治血之法, 用行血消血之劑, 胎必墮而禍不旋踵矣o

 第二十九節, 妊娠喘息屬肺隘氣爭        
產寶百問曰:
胎前喘息, 皆由榮衛之氣流行失度, 氣經於臟, 臟不能受, 諸氣上併於肺,
肺隘而氣爭故令喘o
其始得之, 或因恐墜則精卻, 卻則上焦閉而氣不行, 則留於肝, 肝乘於肺,
此喘出於肝也o
或因驚恐, 驚則心無所依, 神無所歸, 氣亂於中, 心乘於肺, 此喘出於心也o
或因墮水跌仆, 腎氣暴動, 傷而不通, 氣留於腎, 腎氣上乘於肺, 此喘出於腎也o
或因飽食過傷, 動作用力, 榖氣不行, 脾氣逆肺, 此喘出於脾也o
諸臟相乘為喘, 名各不同o

 第三十節, 妊娠胎逆作喘屬於火        
朱丹溪曰:
妊婦因火動胎, 逆上作喘, 急者用條芩、香附為末, 水調服o

第三十一節, 妊娠作喘屬毒藥傷胎
呂滄州曰:
有婦胎死於腹, 病喘不得臥, 醫以風邪傷肺治之o
診其脈, 氣囗盛人迎一倍, 左關弦動而疾, 兩尺俱短而離經o 因曰:
「病蓋得之毒藥動血, 以致胎死不下, 奔迫而上衝, 非風寒作喘也o 」大劑芎歸湯,
加催生藥服之, 夜半, 果下一死胎而喘止o
其夫曰: 「病妾誠有懷, 以室人見嫉, 故藥去之o 」眾所不知也o
[慎齋按]
已上三條, 序胎前有喘證也o
內經論喘, 屬於肺經為病o

%

若妊娠氣喘, 有乍感風寒而不得臥者, 客邪勝也, 發散自愈, 參蘇飲主之,
三拗湯在所斟酌o
若脾虛, 四肢無力, 肺虛不任風寒, 腎虛腰痠, 短氣不能步, 猝然氣喘不息,
此脾肺素虧, 母虛子亦虛, 腎氣不歸元, 而上乘於肺也, 生脈散, 補中湯去升、柴,
加沉香、補骨主之o
產寶一條, 是泛論喘證, 有五臟相乘, 非論胎前病也o 丹溪火動作喘, 此胎前最多o
至於毒藥傷胎病喘, 時浴住往有之, 病機之不可不察者也o

 第三十二節, 婦人無故悲傷屬於臟躁        
張仲景曰:
婦人臟躁, 悲傷欲哭, 象如神靈所作, 數欠伸, 甘草小麥大棗湯主之o

 第三十三節, 婦人臟躁悲傷治療驗        
許學士曰:
有一婦人, 數次無故悲泣不止, 或末有祟, 祈禳請禱備至, 終不應o
予憶金匱有此證急治藥, 盡劑而愈, 古人識病制力, 種種妙絕如此o

 第三十四節, 妊婦臟躁悲傷治驗        
陳良甫曰:
記管先生治一妊娠四五月, 臟躁悲傷, 遇晝則慘慼淚下, 如有所憑,
與仲景大棗湯而愈o

 第三十五節, 妊婦悲哀煩躁證用藥法        
薛立齋曰:
有一妊婦, 悲哀煩躁, 其夫詢之, 云我無故, 但欲自悲耳, 用仲景方, 又用淡竹茹湯,
佐八珍湯o
但前證或因寒水攻心, 或肺有風邪者, 宜審察治之o
[慎齋按]
已上四條, 序臟躁悲傷證o
仲景、學士二條, 是概病機也o 良甫立齋二條, 力主妊娠見證o

%

無故悲傷屬肺病, 臟躁者, 肺之臟躁也, 胎前氣血壅養胎元, 則津液不能充潤,
而肺為之躁,肺躁當補母, 故有甘草、大棗以補脾, 若立齋用八珍湯補養氣血,
真佐前人未盡o

 第三十六節, 妊娠腹內鐘鳴        
大全曰:
孕婦腹內鐘鳴, 用鼠窟前後土為細未, 研麝香, 酒調下, 立愈o

 第三十七節, 妊娠腹內兒哭        
產寶曰:
腹中臍帶上疙瘩, 兒含囗中, 四娾婦登高舉臂, 脫出兒囗, 以此作聲o
令妊婦曲腰就地, 如拾物狀, 仍入兒口, 即止o
又云: 孕婦腹中兒哭, 治法亦用空房中鼠穴土, 同川黃連濃煎汁, 飲之即止o
[慎齋按]
孕婦腹內鐘鳴, 即是兒哭證同類, 故大全治法亦無異o
立齋云: 「黃連性寒, 麝香開竅, 當酌用o 」
究竟此作何證, 凡病能有靈素不載, 而後人以意治之, 不可深解者, 此類是也o

 第三十八節, 妊娠胎動腹痛諸因        
產寶百問曰:
胎動腹痛, 其理不一, 緣飲食冷熱, 動風毒物, 或因交接, 動搖骨節, 傷犯胞胎,
其候多嘔,氣不調和, 或服熱藥太過, 氣血相干o
急服順氣安胎藥, 不然, 變成胎漏難安矣o

 第三十九節, 妊娠胎動不安由衝任經虛諸因所感        
陳良甫曰:
妊娠胎動不安者, 由衝任經虛, 受胎不實也o
有飲酒房室過度, 損動不安; 有忤觸傷仆, 而動不安; 有怒氣傷肝, 或鬱結不舒,
觸動血脈不安; 有過服煖藥, 并犯禁之藥, 動而不安o
有因母病而胎動者, 但治母病, 其胎自安o 有因胎不堅固, 動及母病者, 但當安胎,

%

其母自愈o
 第四十節, 妊娠胎動不安辨子母死生之法        
大全曰:
妊娠胎動, 或飲食起居, 或衝任風寒, 或跌仆擊觸, 或怒傷肝火, 或椑氣虛弱,
當各推因治之輕者轉動不安, 重者必致傷墮o
若面赤舌青, 是兒死也o 面青舌赤吐沬, 是母死也o 唇囗包青, 兩邊沫出,
是子母俱死o
須察治之o
[慎齋按]
已止三條, 序妊娠有胎動不安證也o
妊娠胎動不安, 必有其由o 產寶二條, 原其因也o 良方三條, 是驗胎動有死生之法也o

 第四十一節, 妊娠胎動與胎漏之辨        
女科正宗曰:
胎動與胎漏, 皆下血, 胎動則腹痛, 胎漏無腹痛o
故胎動宜行氣, 胎漏宜清熱, 蓋緣子宮久虛, 致令墜胎, 其危同於風燭, 非正產可此,
急以杜仲丸預服o

 第四十二節, 妊娠墜仆傷胎        
大全曰:
妊娠驚胎者, 乃懷娠將滿, 胎神已具, 墜仆傷胎, 甚至下血不醒o
若欲驗子母安否, 當參前論治之o

 第四十三節, 妊娠熱病傷胎        
陳良甫曰
凡妊娠患熱病, 臟腑熏灼, 其胎致死, 身冷而胎不自出, 服黑神散煖其胎,
氣溫即自下o
藥用附子、桂心、乾薑、當歸、生地、白芍、黑豆o

 第四十四節, 妊娠挾病傷胎        

%

大全曰:
妊姬蠃瘦, 或挾疾病, 臟腑虛損, 氣血枯竭, 既不能養胎, 致傷胎氣不固,
終不能安者, 可下之, 免害妊婦o
[慎齋按]
既云臟腑虛損, 氣血枯竭, 而遽云下之, 以免害妊婦, 獨不顧披枝傷根之患乎o

 第四十五節, 妊娠築磕傷胎        
大全曰:
妊娠五七月, 因事築磕著胎, 或子死腹中, 惡露已下, 疼痛不止, 囗噤欲絕o
用神妙佛手散探之; 若不損則痛止, 子母俱安; 若損胎, 立便逐下o 又名芎藭湯o
又云此藥治傷胎去血, 多神效o

 第四十六節, 妊娠毒藥傷胎見證不可作中風治        
捷徑方曰:
治毒藥攻胎, 藥毒衝上, 外證牙關緊急, 口不能言, 兩手強直, 握拳自汗, 身微熱o
與胎前中風相似, 但其脈浮而軟, 十死一生, 醫多不識, 若作中風治之, 必死o
用白扁豆二兩生去皮為末, 汲新水調下, 即效o

 第四十七節, 妊娠毒食傷胎        
捷徑方曰:
妊婦或食毒物, 或誤服草藥, 傷動胎氣, 下血不止o 胎尚未損, 服之可安; 已死,
服之可下o用桂、桃仁、丹皮、赤芍、茯苓, 名奪命丸, 淡醋湯下, 丹溪亦稱其妙o
[慎齋按]
已上七條, 序胎前有傷胎證也o
妊娠懷胎, 或飲食不慎, 起居不時, 則有傷胎之患o
而胎之傷也不一, 有驚恐墜仆, 有熱病諸疾, 有築磕毒藥毒食種種, 均足致胎之傷o
此非脈之可憑, 必須醫者數問, 以悉其清, 而後可以審證施治也o

 第四十八節, 子死腹中分寒熱用藥下法論        
聖濟總總錄曰:

%

胞衣未下, 急於胎之末生, 子死腹中, 危於胎之未下; 蓋胞衣末下, 子與母氣,
通其呼吸o
若子死腹中, 胞臟氣寒, 胎血凝冱, 氣不升降, 古方多以行血順氣藥, 及硝石o 水銀o
磠砂之類o 若胎已死, 軀形已冷, 血凝氣聚, 復以至寒之藥下之, 不惟無益,
而害母命者多矣, 古人用藥, 深於用意o
子死之理有二端, 用藥寒溫, 各從其宜:
有妊娠胎漏, 血盡子死者; 墜墮顛仆, 有內傷子死者: 有久病胎萎子死者:
以附子湯進三服, 使胞臟溫煖, 凝血流動, 蓋附子能破寒氣墮胎, 此用溫藥之意也o
有因傷寒熱病溫瘧之類, 胎受邪熱毒氣, 內外交攻, 因致胎死, 留於胞臟,
古人慮胎受毒氣必脹大, 故用朴硝水銀滷砂之藥, 不惟便胎不長, 又能使胎化爛,
副以行血順氣之藥, 死胎即下也o

 第四十九節, 妊娠胎病宜下        
陳良甫曰:
人之胃氣壯實, 衝任榮和, 則胎得其所, 如魚處淵o
若氣血虛弱, 無以滋養, 其胎終不能成, 宜下之, 以免其禍o

 第五十節, 妊娠死胎用牛膝        
證治要訣曰:
有胎漏不止, 欲因其勢, 遂下之, 惟佛手散, 可安即安, 不可安即下, 順其自然o
醫者檢方, 用牛膝一兩, 酒煎服, 謂牛膝補下部藥, 用之何害? 服之未下,
又進桂香散, 血遂暴下如決, 煎獨參湯未成而卒o
或問牛膝補藥而能墮胎何也? 曰: 生則宣而熟則補, 故破血之與填精, 如箭鋒相射,
豈獨牛膝哉o 鹿角亦墮胎破血, 煎為白膠, 則安胎止血, 因其熟而信其生,
此之謂粗工, 著以為世戒o [慎齋按]
已上三條, 序胎傷用下, 恐有誤下之戒也o
妊娠胎傷宜下, 下法最宜謹, 不可輕議o 如胎死腹中, 必先驗舌青腹冷口穢的確,
方可用下,亦必先固妊婦本元, 補氣養血而後下之o
若偶有不安, 未能詳審, 遽用峻厲攻伐, 豈能免不測之禍o
此要訣云「順其自然」四字最妙, 立齋亦云「胎果不能安者, 力可議下o 」慎之慎之,

%

前賢之垂戒深矣o

 第五十一節, 妊娠墮胎分月數調查        
巢元方曰:
妊娠受胎在腹, 七日一變, 今婦人墮胎, 在三月、五月、七月者多, 在二月、四月、
六月者少, 臟陰而腑陽, 三月屬心, 五月屬脾, 七月屬肺, 皆在五臟之脈, 陰常易虧,
故多墮耳o 如在三月曾墮, 後受孕至三月亦墮, 以心脈受傷也, 先須調心,
五月七月亦然o
惟一月墮胎, 人皆不知也o 一月屬肝, 怒則多墮, 洗下體則竅開亦墮, 一次既墮,
肝脈受傷,下次亦墮o 今之無子者, 大半是一月墮胎, 非盡不受孕也o
故凡初交後, 最宜將息, 勿復交接, 以擾子宮, 勿令勞怒, 勿舉重, 勿洗浴,
又多服養肝平氣藥, 則胎固矣o

 第五十二節, 妊娠墮胎屬中衝脈傷        
孫千金曰:
凡女人受孕, 經三月而墮者, 雖氣血不足, 乃中衝脈有傷o
中衝脈, 即陽明胃經供應, 胎孕至此時, 必須節飲食, 絕慾戒怒, 庶免墮胎之患o

 第五十三節, 妊娠墮胎屬心包脈虛        
潘碩甫曰:
巢氏論諸經脈養胎, 各三十日, 而十二經中, 獨心與小腸不養胎, 何也?
心為牡臟, 小腸為腑, 主生血而合脈o 經曰: 「臟真通於心, 心藏血脈之氣也o
」有孕則經脈不通, 許學士所謂閉經以養胎是也o 是知胎以血為本, 始終皆在於心,
自不當以輸黃分次第矣三月之時, 心包絡養胎o 靈樞云: 「心包主脈, 若分氣及胎,
脈必虛代o 」經云: 「心合脈o」蓋心與心句雖分二經, 其實原屬一臟故也,
若至期當養之經血實不詞, 則胎不安, 甚則下血而墮矣o

 第五十四節, 妊娠墮胎屬風冷乘子宮        
齊仲甫曰:
婦人血氣調和, 胎氣乃安o 若血氣虧損, 子宮為風冷所乘, 致榮虧衎弱,

%

不能榮黃其胎而墮o假令妊娠三月, 當手心主胞絡養之, 如不善攝生, 傷其經,
則胎必墮, 後有娠, 至其時復墮o如妊娠騕常痛, 須防墮胎, 腰為腎腑,
女子以繫胞故也o

 第五十五節, 妊娠胎墮屬血虛內熱        

朱丹溪曰:陽施陰化, 胎孕乃成o 血氣虛損, 不足以榮養其胎, 則自墮,
譬如枝枯則果落, 藤萎則花墜o 或勞怒傷情, 內火便動, 亦能墮胎, 正如風撼其樹,
人折其枝也o 火能消物, 造化自然, 病源乃謂風冷傷子臟而墮o 此末得病情者也o
有孕婦至三四月必墮, 其脈左手大而無力, 重取則濇, 知血少也, 止補中氣,
使血自榮, 以白朮濃煎下黃芩末, 數十劑而安o
因思胎墮於內熱而虛者為多, 曰熱曰虛, 當分輕重, 蓋孕至三月, 上屬相火,
所以易墮, 不然, 黃芩、熟艾、阿膠, 何為安胎妙藥耶?

 第五十六節, 妊娠墮胎屬性躁少陽火動        
汪石山曰:
有婦性躁急, 常患墮胎, 已七八, 診其脈, 皆柔軟無力, 兩尺雖浮而弱, 不任循按o
此因墮胎太多, 氣血耗甚, 胎無滋養, 故頻墮也o 譬之水涸而禾枯, 土削而木倒,
況三月五月, 正屬少陽火動之時, 加以性躁而急, 故墮多在三五七月也o
宜大補陰湯, 去桂, 加芩柏, 蜜丸服之o

 第五十七節, 妊娠胎墮屬相火傷精        
朱丹溪曰:
有婦經住, 或成形未具, 其胎必墮, 察其性急多怒, 色黑氣實, 此相火太盛,
不能生氣化胎,反食氣傷精故也o

 第五十八節, 妊娠胎墮屬子宮真氣不全        
朱丹溪曰:
有婦經住三月後, 尺脈或濇, 或微弱, 其婦卻無病, 知是子宮真氣不全, 故陽不施,
陰不化,精血雖凝, 終不成形, 至產血塊, 或產血胞也, 惟脈洪盛者胎不墮o

%


 第五十九節, 妊娠胎墮之因有五由氣血虛不能營養胎元        
王海藏曰:
墮胎皆由氣血虛損, 不能榮養胎元而墮o
或七情太甚, 內火發動, 火能消物而墮o
或過傷勞役飢飽, 動胎而墮o
或過於房事, 觸動其胎而墮o
或勞力跌撲閃挫, 傷動其胎而墮o
或大怒悲哀, 傷動心肝之血而墮o
然小產重於大產, 由於胎臟損傷, 胞繫腐爛故也o
治宜補虛生肌肉, 養臟氣, 生新血, 去瘀血為主o
或素有墮胎之患者, 宜按證治之o

 第六十節, 妊娠墮胎先補脾胃        
王節齋曰:
婦人墮胎多在三五七月, 除跌撲損傷外, 若前次三月而墮, 則下次亦必如期而墮,
故於產後須多服養氣血之劑, 以固胎元而補其虛o
如養胎全在脾胃, 曹猶鐘懸於梁, 梁軟則鐘下墜, 折則墮矣,
故白朮為補脾安胎之要藥也o
若因氣者, 多加砂仁, 少佐木香以行氣o
[慎齋按]
已上十條, 序胎前有墮胎證也o
妊娠墮胎, 有客邪外傷而墮者, 有氣血虛弱而墮者, 有勞力房事動火而墮者,
前條已備病機之要, 而保胎之法o
節齋之論, 在養脾胃, 其本也o 莫若千金保胎丸, 用白朮、黃芩、熟地、當歸、杜仲、
續斷、阿膠、香附、益母、川芎、陳皮、砂仁、艾葉、棗肉丸, 一方為最妙o
趙養葵得其意, 以六味丸加杜仲、續斷、阿膠、五味, 急滋腎水以固胎元,
正以胎繫於腎, 腎氣壯則胎固而可安, 此正補脾不如補腎之要妙也o

 第六十一節, 墮胎後有下血不止血凝不出二證        

%

齊仲甫曰:
血寒則凝, 血溫則散, 若墮胎損經, 其血不止或不出, 一則因熱而行, 一則氣虛不斂,
瀉血多者, 必煩悶而死o
或因風冷墮胎, 血冷相搏, 氣虛血逆上, 則血結不出, 搶上攻心, 則煩悶而死,
當溫經逐寒,其血自行o
若血淋瀝不止, 是衝任氣虛, 不能約制故也, 宜膠艾湯, 加伏龍肝散o

 第六十二節, 墮胎後下血不止宜補胃氣        
陳良甫曰:
墮胎後, 復損經脈, 下血不止, 甚則煩悶至死, 皆以調補胃氣為主o
[慎齋按]
已上二條, 序墮胎之後, 有下血不止, 有血凝不出二證也o
墮胎而血出過多不止者, 經脈損而衝任之氣虛而不攝, 是不足病也,
法當大補氣血以固其脫o墮胎而血凝不行作痛者, 外邪乘而敗濁之血閉而不流,
是有餘病也, 法當導瘀消蓄以溫其經o不特墮胎為然也, 即產後見是證, 亦宜以此治之o

 第六十三節, 半產屬衝任氣虛胎元不固        
武叔卿曰:
妊娠日月未足, 胎氣朱全而產者, 謂之半產o
蓋由娾婦衝任氣虛, 不能滋養胎元, 胎氣不固, 或顛撲閃墜, 致氣血損動,
或因熱病溫瘧之類o仲景謂虛寒相搏, 此名為革, 婦人則半產漏下是也o

 第六十四節, 小產由於慾動火擾        
產寶百問曰:
驢馬有孕, 牡者近身則蹄之, 名為護胎, 所以絕無小產o
人之胎係胞中, 氣血養之, 靜則神藏, 慾火一動, 則精神走泄, 火擾於中, 刞胎墮矣,
種玉者知慾而不知忌, 可不慎哉o
戴景元曰:
婦人覺有娠, 男即不宜與接, 若不忌, 主半產, 蓋女與男接, 慾動情勝,
亦必有所輸泄, 而子宮不閉, 固多致半產, 女科書俱無此論, 可謂發前人未發o

%


 第六十五節, 小產有三因之感戒服熱藥        
便產須知曰:
半產俗呼為小產, 或三月四月, 或五月六月, 皆為半產, 以男女成形故也o
或因憂恐悲哀暴怒, 或因勞力打撲損動, 或因觸冒風寒暑熱o
大忌黑神散熱藥, 轉生他病, 宜玉燭散、和經湯之類, 蓋小產不可輕視,
將養十倍於正產可也 [慎齋按]
妊娠有三因之感, 黑神散固在所忌, 而玉燭散亦末便可服也o

 第六十六節, 婦人半產誤用寒藥損治宜活血升舉論        
李東垣曰:
婦人分娩, 半產漏下, 昏冒不省, 瞑目無知, 蓋因陰血暴亡, 有形血去之後,
則心神無所養o心與胞絡者, 君火相火也, 得血則安, 亡血則危o 火上熾, 故令人昏冒:
火乘肺, 故瞑目; 不省人事, 是陰血暴亡, 不能鎮撫也o
血已虧損, 醫反用滑石、甘草、石膏辛甘大寒之藥, 瀉氣中之熱, 是血虧瀉氣,
二者俱傷, 反成不足虛勞病o
夫昏迷不省者, 上焦心肺之熱也, 為無形之熱, 而用寒涼之藥驅令下行,
豈不知上焦之病, 悉 屬於表, 乃陰證也, 汗之則愈, 今反下之, 暴虧氣血,
生命豈能久長, 又不知內經有云: 「病氣不足, 宜補不宜溈o 」
瞑目合眼之病, 悉屬於陰, 宜汗不宜下, 又不知傷寒鬱冒, 得汗則愈, 是禁寒涼藥也o
分娩半產, 本氣不病, 是暴去有形之血, 亡血則補血, 又何疑焉, 補血則神昌,
血下降亡, 當補而升舉之, 心得血則能養而神不昏, 血暴降下, 是秋冬之令太旺,
今舉而升之, 以助其陽,則目張而神不昏迷矣o
今立方生熟地四物, 加紅花、細辛、蔓荊、羌防、升柴、葛根、薑本o 甘草o
補血實血, 生血益陽, 以補手足厥陰之不足, 名全生活血湯o
[慎齋按]
東垣先生之論至妙, 但半產病昏迷不省, 謂上焦心肺表病, 而曰汗之則愈,
引傷寒鬱冒證, 以得汗為愈, 作半產證治法, 豈不知亡血家不可發汗之義o
且立方風藥倍多於血藥, 且云升舉其陽之意, 又不用一味氣藥以益血之脫,
是不能無疑於此論也, 俟正之o

%


 第六十七節, 小產用藥之法        
薛立齋曰:
小產重於大產, 大產如粟熟自脫, 小產如生採, 破其皮殼, 斷其根蒂也,
但人輕忽致死者多o治法宜補形氣, 生新血,
去瘀血o若末足月, 痛而欲產, 芎歸補中湯倍加知母止之o
若產而血不止, 人參黃耆湯補之o
若產而心腹痛, 芎歸湯主之o
胎氣弱而小產者, 八珍陽固之o
[慎齋按]
已上五條, 序胎前有半產證也o
妊娠半產, 非七情六淫, 勞役房室, 則無是患, 故用藥與正產無殊,
總不外丹溪大補氣血為主一論也o
然墮胎與半產證有別如一月、二月、三月、四月, 胎未成形而下者, 名曰墮胎o
至五月、六月、七月、八月, 胎已成形而下者, 名曰半產o
墮胎總屬妊婦氣血虛弱, 衝任經虛, 以致胎元不固, 故千金保胎丸一方最妙,
而趙養葵以六味飲, 加杜續、五味、阿膠, 為安眙之聖藥, 此傳心之秘典也o

 第六十八節, 婦人懷胎有未足月而產有過期而不產        
婦人良方曰:
婦人懷胎, 有七月、八月而產者; 有至九月、十月而產者; 有經一年、二年,
乃至四年而後產者, 各依法治之o
婁全善曰:
先期欲產者, 涼血安胎o 過期不產者, 補血行滯o

 第六十九節, 妊婦胎孕遲速論        
虞天民曰:
或問娠婦有按月行經, 而胎自長者; 有三五個月間, 其血大下, 而胎不墮者;
或及期而分娩,或踰月而始生, 其理何歟?
曰: 按月行經, 而胎日長者, 名曰盛眙o 其婦血氣充盛, 養胎之外, 其血有餘故也o

%

有數月之胎, 而血大下, 謂之漏胎o 因事觸胎, 動其妊脈, 故血下而不傷子宮也o
然雖孕中失血, 胎雖不墮, 氣血亦虧, 多致踰月不產, 曾見有十二、三月, 或十七、
八月, 或二十四、五個月生者, 往往有之, 俱是氣血不足, 胚胎難長故耳o
凡十月之後未產者, 當服大補氣血之藥以培養之, 庶無分娩之患也o
[慎齋按]
妊娠十月而產, 其常也, 其有踰期者, 如唐堯之與漢昭是也o
若云二年、四年, 則怪誕不經矣, 尚得謂胎孕乎, 虞花溪又從而附會之, 無稽之言,
勿聽可也o

 第七十節, 婦人胎孕變常記        
李時珍曰:
女子二七天癸至, 七七天癸絕, 其常也o
有女年十二、十三而生子, 如褚記室所載, 平江蘇達卿之女, 年十二受孕o
有婦人年五十、六十而生子, 如遼史所載, 亟普妻年六十, 生二男一女o
此又異常之尤, 學醫者宜留心焉o
[慎齋按]
已上三條, 序胎孕育產, 有遲速變異之證也o

 第七十一節, 妊娠胎萎燥屬於所稟怯弱        
聖濟總錄曰:
人受氣於有生, 十二經脈, 迭相滋養o
凡胎處胞中, 或有萎燥者, 由孕婦所稟怯弱, 不足自周, 陰陽血氣偏勝, 非冷即熱,
胞胎失於滋養, 所以萎燥不長也o 惟宜資母血氣, 則胎從而有養矣o

 第七十二節, 妊娠胎氣不長屬脾胃飲食減少        
聖濟總錄曰:
妊娠將理無力, 脾胃飲食減少, 不能行榮衛, 化精微, 養衝任, 故令胎臟內弱,
子氣不足, 生化稍虧o 巢元方謂母病療母, 則胎安是也o
若使脾胃和而能食飲, 水榖化而運氣血, 何慮胎氣不長也o
[慎齋按]

%

已上二條, 序妊娠有胎萎不長證也o
妊娠以十二經脈養胎, 全賴氣血以充養胎元, 而氣血之旺, 惟以脾胃水榖之氣化精微,
而生血氣, 雖有宿疾失調, 總以健脾扶胃, 為長養胎元之本, 此聖濟一條, 為知要也o

 第七十三節, 鬼胎屬於榮衛虛損精神衰弱        
婦人良方曰:
人之臟腑調和, 則血氣充實, 風邪鬼魅, 不能干之o
若榮衛虛損, 精神衰弱, 妖魅鬼精, 得人於臟, 狀如懷娠, 故曰鬼胎也o

 第七十四節, 鬼胎屬女人之思想所結        
虞天民曰:
或問婦人悽鬼胎者, 何歟?
曰: 晝之所思, 為夜之所見, 凡男女之性淫而虛者, 肝腎相火無時不起,
故勞怯人多夢與鬼交所謂鬼胎者, 偽胎也, 非實有鬼神交接成胎也o 古方有云:
「思想無窮, 所願不遂, 為自淫、白濁, 流於子宮, 結為鬼胎, 本婦自己之血液淫精,
結聚成塊, 胸腹脹滿, 儼若胎孕耳o 」非偽胎而何?
滑伯仁醫驗, 有楊天成女, 薄暮遊廟, 廟無見一黃衣神, 覺心動, 是夕夢與交,
腹漸大如孕o邀伯仁診之, 曰: 「此鬼胎也o 」女道其故, 遂與破血墜胎之藥,
下如蝌蚪魚目者二升許, 遂安, 此非遇神交乎o 曰: 「有是事, 實無是理,
豈有土木為形, 能與人交而有精成胎耶, 此非神之惑於女, 乃女之感於神耳,
度此女必年長無夫, 正所謂思想無窮, 所願不遂也o 」

 第七十五節, 鬼胎屬元氣不足以補元氣為主        
薛立齋曰:
鬼胎證, 因七情相干, 脾肺虧損, 氣血虛弱, 行失常道, 衝任違乖致之, 乃元氣不足,
病氣有餘也o
若見經侯不調, 就行調補, 庶免此證o
治法以補元氣為主, 佐以雄黃丸、斬鬼丹之類行散之o

 第七十六節, 鬼胎屬鬱怒傷肝脾所致        

%

薛立齋曰:
一婦人經閉八月, 肚腹漸大, 面色或青或黃, 用胎證藥, 不應o
診視之, 面青脈濇, 寒熱往來, 肝經血病也, 面黃腹大, 少食體倦, 脾經血病也,
此鬱怒傷脾肝之證, 非胎也o
不信, 仍用治胎散, 不驗, 用加味歸脾、逍遙二藥愈o
[慎齋按]
已上四條, 序孕婦有鬼胎之證也o

 第七十七節, 婦人腸覃似孕屬氣病論        
羅謙甫曰:
有女子月事不下, 腹如懷子狀, 醫者不知內經有腸覃、石瘕之病名, 而疑為妊孕o
經云: 「腸覃者, 寒氣客於腸外, 與衛氣相搏, 氣不得榮, 因有所繫, 瘕而內著,
惡氣乃起,瘜肉乃生o 其始生, 大如雞卵, 稍以益大, 至其大如懷子狀, 久則離歲,
按之則堅, 推之則移, 月事以時下, 此其候也o 」
夫揚者, 大腸也; 覃者, 延也; 大腸以傳導為事, 肺之腑也; 肺主衛, 衛為氣,
得熱則泄, 得寒則泣, 今寒客大腸, 故衛氣不榮, 有所繫止, 而結瘕在內貼著,
延久不已, 是名腸覃o 氣散則清, 氣聚則濁, 結為瘕聚, 所以惡氣發起, 瘜肉乃生,
小漸益大, 至期而鼓, 其腹如懷子狀o
此氣病而血未病, 故月事不斷, 應時而下, 本非胎孕, 可以此為驗辨,
木香通氣散主之o

 第七十八節, 婦人石瘕似孕屬血病論        
羅謙甫曰:
經云: 「石瘕生於胞中, 寒氣客於子門, 子門閉塞, 氣不得通, 惡血當瀉不瀉,
衃以留止, 日以益大, 狀如懷子, 月事不以時下, 皆生於女子, 可導而下o 」
夫膀胱為津液之腑, 氣化則能出, 今寒客子門, 則氣塞不通, 血壅不流, 衃以留止,
結硬如石, 是名石瘕o
此先氣病而後血病, 故月事不來, 可宣導而下, 非大辛熱之劑不能已, 可服見蜆丸、
和血通經湯o


%

 第七十九節, 婦人畜血似孕宜大下法        
折肱漫錄曰:
予媳申氏, 多鬱怒, 忽患不月, 腹漸大, 疑有妊, 醫視之, 亦以為妊也o
十餘月勿產, 諸證漸見, 疑之, 醫者亦疑為畜血, 欲下之, 以體弱不勝, 可暗消,
久用行血調血藥, 不敢用下血藥, 竟至不起, 後閱盛啟東治東宮妃一案, 大悔悼o
永樂中, 東宮妃張氏, 經不通者十閱月, 眾醫以為胎也, 脹愈甚, 上命啟東診,
一一如見, 方皆破血之劑, 服藥下血數斗而疾平o 予媳病正與此合, 當十月外,
既確知非妊, 宜大膽下之,可得生, 惜醫無膽, 不亦傷乎o
[慎齋按]
已上三條, 序胎孕有腸覃、石瘕、畜血之疑證也o
前條鬼胎, 本之榮衛虛弱, 精神恍惚, 則妖魅鬼邪, 得乘虛感人臟腑,
故立齋一以補元氣為主若內經腸覃、石瘕, 一犯大腸為氣病, 一犯子門為血病,
幾與鬼胎相似o 鬼胎與妊孕, 在疑似間, 非醫者有洞垣之見, 往往誤治,
故附畜血一案, 以為宜下之法, 但下法必貝證不疑者, 始可與議此也o

















%

           
 第五章, 產後證 (上)          

 第一節, 臨產將息之法        
婦人良方曰:
妊娠至臨月, 當安神定慮, 時常步履, 不可多睡飽食, 過飲酒醴雜藥o
欲產時, 不可多人喧鬨愴惶, 若見漿水, 腰間痛甚, 是胎已離經, 力用藥催生坐草,
不可早服催生藥, 早坐草, 慎之o

 第二節, 臨產調護用藥之法        
薛立齋曰:
欲產時, 覺腹內轉動, 即當正身仰臥, 待兒轉身向下o
時作痛, 試捏產母手中指, 中節或本節跳動, 方臨盆即產o
若初覺不可仰臥, 以待轉胞o
或未產而水頻下, 此胞衣已破, 血水先乾, 必有逆生難產之患o
若胞衣破, 不得分娩, 用保生無憂散以固其血o 如血已耗損, 八珍湯加益母草, 濃煎,
時飲之o凡孕婦止腹痛, 未產也; 連腰痛者, 將產也; 腎候於腰, 胞繫於腎故也o
凡孕有生息不順, 宜囑穩婆只說未產, 或遇雙胎, 只說胞衣, 恐驚則氣散, 愈難生息o
大抵難產, 多患鬱悶安佚富貴之家o
治法雖云「胎前順氣, 產後補血o 」不可專執, 若脾胃不實, 氣血不充, 宜預調補之o

 第三節, 臨產預備必用之藥        
婦人良方曰:
花蕊石散, 為血入胞衣, 脹大不能下, 或惡露上攻o
佛手散, 冶血虛危證o
加味芎歸湯, 入龜板, 治交骨不開o
蓖麻子, 治胎衣不下o
失笑散, 治惡露腹痛, 不省人事o
酥油調滑石塗入產門, 為滑胎之聖藥o
清魂散, 治血暈諸證o

%

平胃散、朴硝、水銀, 為腐化死胎之劑o
皆為臨產時緊要之藥也o
若氣血虛損, 以八珍、十全湯加減o

 第四節, 臨產腹痛宜辨弄胎試胎二候        
便產須知曰:
臨月或腹痛, 或作或止, 或一二日、三五日, 胎水已來, 腹痛無已時, 名曰弄胎,
非當產也o又有一月前, 忽然腹痛, 如欲便生, 名曰試胎, 非當產也o
凡腹痛, 胎水來與不來, 俱不妨事, 但當寬心候時o 若果當生, 痛極不已, 腰間重脹,
榖道挺併, 漿水淋下, 其兒遂生o 蓋產自有時, 如果熟香瓢, 瓜熟蒂落是也o
[慎齋按]
已上四條, 序臨產時有將息調護之法, 有預備必用之藥o
若弄眙試胎一條, 亦臨產或有之事, 不可倉惶鹵莽, 反致有害也o

 第五節, 難產由於安逸氣滯        
大全良方曰:
婦人以血為主, 惟氣順則血和, 胎安則產順o
今富貴之家, 過於安逸, 以致氣滯而胎不轉, 或為交合, 使精血聚於胞中,
皆致難產抱o

 第六節, 難產由於恐懼氣結        
許叔微曰:
有產累日不下, 服催生藥不驗, 此必坐草太早, 心懼而氣結不行也o
經云: 「恐則氣下, 恐則精怯, 怯則上焦閉, 閉則氣還, 還則下焦脹, 氣乃不行o
」得紫蘇飲一服, 便產o

 第七節, 難產由於胞中敗血壅滯        
郭稽中曰:
難產者因兒轉身, 將兒枕血破碎, 與胞中敗血壅滯, 兒身不能便利, 是以難產o
急服勝金散消其血, 則兒易生矣o

%


 第八節, 難產由於胞破血乾        
陳無擇曰:
難產多因兒未轉順, 坐草太早, 或努力太過, 以致胞衣破而血水乾, 產路滯而兒難下o
宜先服催生如神散, 以固其血o

 第九節, 難產由於妊孕房事不謹        
虞天民曰:
或問丹溪所謂難產之婦, 多是八九個月內, 不能謹慎, 以致氣血虛故也, 其旨何歟?
曰: 「婦人有娠, 不宜與丈夫同寢, 今人末諳此理, 至八九月內, 猶有房室o
夫情慾一動, 氣血隨耗, 胎孕全賴氣血培養, 氣血既虧, 則胎息羸弱o
日月既足, 即欲分娩, 拆胞求路而出, 胞破之後, 胞中漿水沛然下流, 胎息強健者,
即翻隨漿而下, 此為易產o 胎息倦弱者, 轉頭遲慢, 不能隨漿而出, 胞漿既乾,
污血閉塞生路, 子無所向, 遂致橫生逆產o
急服催生藥逐去惡血, 道路通達, 庶速產也o
[慎齋按]
已上五條, 序臨產時有難產之患也o
難產之由, 在平時則有安佚氣滯, 有心恐氣結, 有房室不謹o 在將產, 則有敗血壅滯,
有胎漿乾涸, 大要不外此數證o

 第十節, 治難產胞漿乾令通上下之氣        
大全曰:
抱漿先破, 惡水來多, 胎乾不得下o
先與四物補養氣血, 次煎濃蔥湯, 令穩婆洗產戶, 令氣上下通暢o
更用酥油滑石塗產門, 次服神妙乳砂丹或葵子如聖散o

 第十一節, 治難產以順氣和血為主        
女科正宗曰:
難產, 有因母氣血盛, 胎肥而難產者; 有因母氣弱, 血枯澀而難產者;
悉是平時不善調攝, 或七八月犯房室, 致污濁凝滯, 不得順生o

%

大法以順氣和血為主o 如漿乾不下者, 滋潤為主o 污血阻滯者, 逐瘀為主o
如坐草用力早, 胞水乾者, 滑胎散、神應散, 連進大劑, 如魚得水自順矣o

 第十二節, 治產難子死腹中有下法        
陳良甫曰:
產難, 子死腹中者, 多因驚動太早, 或觸犯禁忌, 致令產難, 胞漿已破, 無血養胎,
枯涸而死故也o
須驗產母之舌, 若舌青黑者, 其胎已死, 當下之, 平胃散加朴硝o
薛立齋曰:
若胎死, 服朴硝, 下穢水, 肢體倦怠, 氣息奄奄, 急用四君子為主, 佐以四物, 加薑、
桂調補之o
[慎齋按]
已上三條, 序治難產之大法也o
難產治法, 或開滑子宮, 或通上下之氣, 或滋養氣血, 當隨機應變o
若胎死腹中, 惟有下法, 下後, 當從立齋之論為要, 不可不知o

 第十三節, 交骨不開產門不閉子宮不收三證        
薛立齋曰:
三者皆由元氣素弱, 胎前失於調理, 致氣血不能運而然o
交骨不開者, 陰血虛也, 佛手散加龜板o
產門不閉者, 氣血虛也, 十全大補湯加五味子收之o
子宮不收者, 補中益氣加醋炒白芍、五味o
如初產, 腫脹痛而不閉者, 加味逍遙散o
若腫既消而不閉者, 補中湯加半夏、茯苓以健脾, 使元氣復而諸疾自愈o
切忌寒涼之劑o
又曰:
交骨不開者, 陰氣虛也, 龜為至陰, 板則交錯相解, 故用之o
又有開骨膏, 明乳香一兩, 五月五日, 研細, 豬血為丸, 如雞豆大, 朱砂為衣,
加味佛手散,送下o
單養賢曰:

%

產後見此三證, 總服生化湯, 如交骨不開, 加龜板一枚o

 第十四節, 盤腸生        
便產須知曰:
盤腸生者, 臨產子腸先出, 然後產子, 則腸不收, 名曰盤腸產o
穩婆以醋水各半盞, 默噴產婦之面, 腸即收上o
又古方用蓖麻子仁四十九粒, 研塗產母頭頂, 腸即收上, 急洗去, 其腸若乾不收,
以磨刀水許溫潤之o 若以水噴面, 恐驚則氣散, 愈難收也o
腸乾者, 濃煎黃耆湯, 浸其腸於漆盤中, 溫煖熏之即上o
李太素曰:
盤腸生, 是必母氣血虛弱, 因而下脫, 當用補氣補血之藥, 兼以升提, 則腸自收矣,
大劑參、耆、芎、歸, 加升麻o
[慎齋按]
已上二條, 序交骨不開, 盤腸生, 是難產中之見證也o
難產不止此二證, 橫逆產法在穩婆妙手, 其用藥亦不外後條諸法o

 第十五節, 寒月凍產宜煖        
楊子建曰:
凍產者, 冬月天冷, 產母經血得冷則疑, 致兒不能下, 此害最深o
故冬月產者, 下部不可脫去綿衣, 并不可坐臥寒處, 便滿房圍爐, 常有煖氣,
令產母背身向火, 臍下腿漆間常煖, 血得熱則散, 兒易生也o

 第十六節, 夏月熱產宜涼        
楊子建曰:
熱產者, 盛夏之月, 產婦要溫涼得所, 不可恣意取涼, 傷損胎氣, 不可人多,
熱氣遍襲; 產母心煩, 熱血沸騰, 有鬱冒沖暈之患o
[慎齋按]
楊子建有十產論, 俱不可不知, 但八條悉屬產母與穩婆之事, 故不盡錄,
其凍產熱產二條, 惟在醫者用藥調護, 因節取之o
予謂古方臨產用藥最多, 丹溪云: 「只用佛手散最穩當, 又效捷o

%

」後讀單養賢產寶新書, 有生化湯一方, 為產後加減o
今當以二方為主, 如寒月凍產, 多加肉桂、乳香o 夏月熱產, 多加辰砂益元散o
均用童便半盞沖入, 人參量產婦元氣虛實, 多寡加之可也o

 第十七節, 催生藥宜助氣血為主        
楊子建曰:
催生者, 言欲產時, 兒頭至產門, 方服藥催之o 或經日久, 產母困倦難生,
宜服藥以助血氣,令兒速生也o

 第十八節, 催生大法        
大全日:
大法滑以流通滯澀, 苦以驅逐閉塞, 香以開竅逐血, 氣滯者行氣,
胞漿先破血乾者固血o
[慎齋按]
大全云: 「滑以流通澀滯者」, 如車前、滑石、鳳仙子、蜀葵子、麻油、香油、白蜜、
牛乳、豬脂之屬, 皆滑劑也o
「苦以驅逐閉塞者」, 如桃仁、乾薑、赤芍、厚朴、朴硝、大黃之屬, 皆苦劑也o
「香以開竅者」, 如乳香、麝香、白芷、肉桂之屬, 皆香劑也o
「氣滯」, 則香附、枳殼、陳皮、烏藥、青皮, 皆順氣之劑也o
「血乾」, 則當歸、川芎、益母、紅花、丹參之屬, 皆固血之劑也o

 第十九節, 催生用藥諸方        
女科正宗曰:
催生多用滑利迅速之藥, 古力有兔腦、蛇蛻、筆尖、弩牙、急性子之類, 皆一時妙用,
惟佛手散為至當不易o
至如手握石燕, 足貼蓖麻, 子道乾澀, 則用葵子、榆白皮、豬脂、蔥油、蜜、
牛乳以潤之o 天寒風冷, 使氣血凝滯, 則用乳香、麝香之類, 以香能開竅逐污也o
[慎齋按]
已上三條, 序催生用藥之大略也o
催生古方甚多, 有不甚穩者, 概刪之o

%


 第二十節, 產後脈        
叔和曰:
產後寸囗洪疾不調者死, 沉微附骨不絕者生o
又曰: 沉小滑者生, 實大堅弦急者死o
朱丹溪曰:
胎前脈當洪數, 既產而脈仍洪數者死o
又曰: 胎前脈細小, 產後脈洪大者多死o

 第二十一節, 產後之脈貴虛        
濟生產經曰:
胎前之病, 其脈貴實, 產後之病, 其脈貴虛o
胎前則順氣安胎, 產後則扶虛消瘀o 此其要也o

 第二十二節, 產脈辨生死之法        
脈要曰:
欲產之脈, 必見離經, 或沉細而滑, 夜半覺痛, 來朝日中必娩o
新產之脈, 緩滑為吉; 若實大弦急, 近乎無胃, 凶危之侯o 或寸囗澀疾不調,
惡證立見o
惟宜沉細附骨不絕, 雖劇無恙o
潘碩甫曰:
臨產氣血動盪, 胎胞併裂, 與常經離異, 必有水先下, 俗謂之胞漿, 養胎之液也,
水下則胞裂而產o
及已產, 氣血雨虛, 脈宜緩滑, 緩則舒徐, 不因氣奪而急促, 滑則流利,
不凶血去而枯濇, 均吉兆也o
苦實大弦牢, 非產後氣血兩虛所宜o 實為邪實, 大為邪進, 弦為陰斂, 宣布不能,
牢為監著,皆相逆之脈也o
[慎齋按]
已上三條, 序新產之脈, 有吉凶之別也o
婦人良方自臨產將息一條至此, 序難產催生用藥o 立齋云: 「產難既明,

%

須知產後疾病o 」因遵良方之法, 序產後諸證於下o

 第二十三節, 新產下有調理之法        
大全曰:
欲產畢, 飲熱童便一盞, 不得便臥, 宜閉目而坐, 須臾上床; 宜仰坐, 不宜側坐;
宜豎膝, 不宜伸足; 高倚床頭, 厚鋪裀褥, 遮圍四壁, 便無孔隙, 免致賊風o
以醋塗鼻, 或用醋炭更燒漆器, 頻以手從心至臍下, 以防血暈血逆o
如此三日, 不問腹痛不痛, 以童便和酒溫服五七次, 酒雖行血, 亦不可多,
恐引血入四肢, 能令血暈o
宜頻食白粥, 漸食羊肉豬蹄少許o
仍慎言語七情, 寒暑梳頭洗足, 以百日為度, 若氣血素弱者, 不計月日,
否則患手足腰腿痠痛等證, 名曰蓐勞, 最難治療o
初產時, 不可間是男是女, 恐因言語而泄氣, 或以愛憎而動氣, 皆能致病o
不可獨宿, 恐致虛驚o 不可刮舌, 恐傷心氣o 不可刷齒, 恐致血逆o 須氣血平復,
力可治事o犯時微若秋毫, 成病重如山嶽, 可不戒哉o
[慎齋按]
已上一條, 序新產下調理之法o
古人垂誡周詳, 後人守此調護, 安有產後諸疾, 此在人事宜慎, 非醫者所有事也o

 第二十四節, 新產婦人有三病        
張仲景曰:
問新產婦人有三病, 一者病痙, 二者病鬱冒, 三者大便難, 何謂也?
師曰: 新產血虛, 多汗出, 喜中風, 故令病痙o 亡血復汗, 寒多, 故令鬱冒o 亡津液,
胃燥,故大便難o

 第二十五節, 產後十二癥病        
千金方曰:
婦人產後十二癥病, 帶下無子, 皆是風冷寒氣, 或產後未滿百日, 胞絡惡血未盡,
便利於懸圊, 及久坐寒溼入胞裹o
結在小腹, 牢痛積聚, 小如雞子, 大者如拳, 按之跳手, 隱隱然, 或如蟲囓,

%

或如針刺, 氣時搶心, 兩脅支滿, 不能食, 食飲不消o

 第二十六節, 產後十八證        
大全曰:
產後十八證, 一曰因熱病胎死腹中, 二曰難產, 三曰胞衣不下, 四曰血暈,
五曰口乾心悶, 六曰乍寒乍熱, 七日虛痛, 八曰乍見鬼神, 九曰月內不語,
十曰腹痛泄瀉, 十一曰遍身疼痛, 十二曰血崩, 十三曰血氣不通咳嗽,
十四曰寒熱心痛, 十五曰月侯不來, 十六曰口鼻黑氣及鼻衄, 十七曰喉中氣喘急,
上二證俱不治十八曰中風o

 第二十七節, 產後危證有三沖三急        
張飛疇曰:
產後諸證, 非行血則邪不去, 即諸虛證, 亦須血行, 其氣乃復, 第行之有方,
不可過峻o
凡產後危證, 莫如三沖三急, 三沖者, 敗血沖肺、沖心、沖胃也o 三急者,
新產之嘔吐、泄瀉、多汗也o
其用藥則有三禁, 佛手散, 以川芎能發汗也o 禁四物湯, 以地黃能作瀉也o
禁小柴胡湯, 以黃芩能阻惡露也o
然皆產後常法, 設有風寒、發熱、喘脹、下痢、危急證候, 亦將守此, 致令坐斃乎o
古人未嘗不用汗下, 不用寒涼, 而暴病勢緊, 不得不猛治者, 下手稍軟, 畏縮逡巡,
去生便遠o惟病氣久衰者, 非但不可峻攻, 亦不可峻補, 必緩劑輕劑, 以俟胃氣之復耳o

 第二十八節, 產後諸證其源有三        
方約之曰:
產後之證多端, 其源有三, 曰血虛火動, 曰敗血妄行, 曰飲食過傷, 何以明之?
氣屬陽, 血屬陰, 產後去血過多, 血虛火動, 為煩躁獲熱之類, 一也o
虛火上載, 敗血妄行, 為頭暈腹痛之類, 二也o
經云: 「少火生氣, 壯火食氣o 」東垣云: 「火為元氣之賊o 」產後火傷元氣,
脾胃虛弱, 若飲食過傷, 為痞滿泄瀉之類, 三也o
治法, 血虛火動則補之, 敗血妄行則散之, 飲食過傷則消之o

%

但人元氣有虛實, 疾病有淺深, 治療有難易, 又不可一概論也o
[慎齋按]
已上五條, 序婦人新產後有諸證之變現也o
產後見證多端, 仲景下三條, 其大略也, 約之一條尤切要o
而產後犯之者眾, 但云壯火食氣, 產後火傷元氣, 致脾胃虛弱, 飲食過鬱, 為痞瀉證o
夫產後之火, 虛乎實乎, 況痞滿泄瀉, 亦不專主壯火為害也, 立論不能無弊o

 第二十九節, 產後戒食湯        
孫真人曰:
產後後七日內, 惡血未盡, 不可服湯, 侯臍下塊散, 乃進羊肉湯, 有痛甚者,
不在此例, 侯二三日消息, 可服澤蘭丸o

 第三十節, 產後戒飲酒        
產寶曰:
纔產不得與酒, 緣酒引血, 迸入四肢, 產母臟腑方虛, 不禁酒力, 熱酒入腹,
必致昏悶, 不可多飲, 時呷少許, 可以避風邪, 養氣血, 下惡露, 行乳汁也o

 第三十一節, 產後戒服童便        
胎產須知曰:
新產候, 童便不宜亂服o
大全云: 「產畢, 可飲熱童便一盞o 」即一熱字, 或與藥同服, 或與酒同服,
童便有益陰降火之功, 無寒涼凝瘀之患, 則童便不宜單服明矣o
況童便必擇清白無臭味者佳, 若黃濁不堪, 則氣既混雜, 味亦腥羶,
此時產母氣血已虛, 胃氣甚薄, 飲之必至嘔惡泄潟, 非徒無益, 而反害之o

 第三十二節, 產後戒食雞子夥鹽        
朱丹溪曰:
初產之婦, 將護之法, 不可失宜, 肉汁發陰經之火, 易成內傷, 先哲具有訓戒,
何以羊雞濃汁作糜服之乎o
若兒初產, 母腹頓寬, 便啖雞子, 且吃夥監, 不思雞子難化, 夥監發熱,

%

必須卻去夥監諸肉食, 與白粥將理, 以鯗魚淡煮食之o
半月後, 方與少肉, 雞子豁閉淡煮, 大能養胃卻疾也o

 第三十三節, 產後戒早行房        
孫千金曰:
凡產後滿百日, 乃可會合; 不爾, 至死虛羸百疾滋長, 慎之o
凡婦人患風氣, 臍下虛冷, 莫不由早行房故也o
[慎齋按]
已上五條, 序產後有飲食起居之戒也o
新產調理, 已載大全一條之內, 而飲食之不節, 起居之不慎, 此五者猶所易犯,
故再序以示人節戒之意o

 第三十四節, 產後病戒用發表一切不可用風藥        
朱丹溪曰:
產後一切病, 皆不可發表o 產後病多是血虛, 故不可用風藥發表出汗o

 第三十五節, 產後戒服黑神散熱藥論        
張子和曰:
婦人產餘之疾, 皆是敗血惡物, 發作寒熱, 臍腹撮痛, 食飲稍減, 醫者不察,
謂產後氣血俱虛, 便用溫熱之劑, 養血補虛, 止作寒治, 舉世皆然o
豈知婦人之孕, 如天地孕物, 物以陰陽和合而後生, 人亦陰陽和合而後孕, 偏陰偏陽,
豈有孕乎, 此與禾黍瓜果之屬何異? 水旱不時, 則華之與實俱萎落矣,
此又與孕而不育者何異? 七月立秋後十八日, 寸草不結者, 天寒故也, 婦人妊娠,
終十月, 無難而生, 反謂之寒, 何不察理之甚也o
竊譬之治磚者, 炎火在下, 以水沃窯之顛, 遂成磚矣, 磚既出窯, 窯頓寒耶o
世俗竟傳黑神散治產後十八證, 非徒不愈, 經脈閉涸, 前後淋悶, 嘔吐痰嗽,
凡百熱證生矣o若此誤死者, 不可勝計o
曷若四物與涼膈散對停, 大作湯劑下之, 利以數行, 惡物俱盡, 後服甘淡之劑自愈o
[慎齋按]
子和以產後不可服熱藥, 而以治磚為喻, 夫磚未出窯, 其熱為實熱, 碑既出窒,

%

則熱為虛熱矣o 胎在腹, 當用清熱養血, 胎既產, 惡露行而氣血虛, 虛則生寒,
黑神散固不可多服久服, 而任以涼膈散大黃、連翹之苦寒則誤矣o 矯枉之論,
殊未盡善o

 第三十六節, 產後戒服黑神散致病論        
朱丹溪曰:
或問初產之婦, 好血已虧, 污血或留, 彼黑神散非要藥乎?
答曰: 至哉坤元, 萬物資生, 理之常也o 初產之婦, 好血未必虧, 污血未必積,
臟腑未必寒,何以藥為, 飲食起居, 勤加調護, 何病之有o
誠有污血體怯而寒, 服之或可; 若有他病, 當求病起何因, 病在何經, 氣病治氣,
血病治血,寒者溫之, 熱者清之, 凝者行之, 虛者補之, 血多者止之, 何用海制此力,
例令服餌, 不恤無病生病o
彼黑神散用乾薑、當歸之溫熱, 黑豆之甘, 熟地之厚, 以補血之虛; 佐以炒蒲實,
防出血之多; 芍藥之酸寒, 有收有散, 為四藥之助; 肉桂大辛熱, 以行滯血,
和以甘草之緩, 其取用似乎精密o
然驅逐與補益, 似難同方施治, 設有性急者, 形瘦者, 本有怒火者, 夏月坐蓐者,
時在火令,薑桂皆為禁藥, 雖是補劑, 並有偏勝, 臟腑無寒, 何處消受,
必教卻去黑神散o
彼富貴之家, 驕恣之婦, 卒有白帶、頭風、氣痛、膈滿、痰逆、囗乾, 經事不調,
髮禿體倦,皆是陽盛陰虛之候, 天生氣血, 本自和平, 曰盛曰虛,
又烏知非此等迷謬有以兆之耶o
張嶟璜曰:
產婦有稟質瘦熱, 素有鬱火積熱, 多產衝任血枯脈濇, 一經產後, 兒枕作痛,
粗工膠執古方,妄投肉桂, 禍不旋踵o
故必嚴寒凍產, 風冷乘虛, 血瘀不行, 方投肉桂, 以通行血脈也o

 第三十七節, 產後戒服五積散論        
朱丹溪曰:
局方五積散, 言治產後餘血作痛, 方中以蒼朮為君, 麻黃為臣, 厚朴、枳殼為佐,
雖有芍藥、當歸之補血, 僅及蒼朮三分之一, 且方中言婦人血氣不調, 心腹撮痛,

%

閉而不行, 並宜服之o 何不思產後之婦有何實耶? 血氣未充, 似難發汗,
借曰推陳致新, 藥性溫和, 豈可借用麻黃之散, 附以蒼朮、枳殼, 虛而又虛,
禍不旋踵矣o

 第三十八節, 產後用白芍藥宜製妙論        
虞天民曰:
問婦人產後諸疾, 古方多用四物湯加減, 而丹溪獨謂芍藥酸寒, 伐生發之氣,
禁而不用, 何歟?曰: 新產之婦, 血氣俱虛, 但存秋冬肅殺之令, 少春夏生發之氣,
故產後諸病, 多不利於寒涼之劑, 大宜溫熱之藥, 以助資始資生之化源也o
先哲制四物湯, 以芎、歸之辛溫, 佐以地、芍之寒, 是寒溫適中, 為婦人諸疾妙劑o
若用於產後, 必取白芍藥, 以酒重復製炒, 去其酸寒之性, 但存在生血活血之能,
胡不可用也後人傳寫既久, 脫去製炒註文, 丹溪慮俗醫鹵莽, 不製而用之,
故特舉其為害之由, 以戒之耳o

 第三十九節, 產後宜用芍藥論        
張景岳曰:
按丹溪云: 「芍藥酸寒, 大伐生發之氣, 產後忌之o 」此亦言之過也o
夫芍藥之寒, 不過於生血藥中稍覺其清耳, 非若芩、連輩之大苦大寒也,
使芍藥猶忌如此, 則他之更寒者, 猶為不可用矣o
予每貝產家過慎, 或因太煖, 或因年方方壯, 飲食藥餌, 大補過度, 以致產後動火,
病熱極多, 若盡以產後為虛, 必須皆補, 豈盡善哉o
且芍藥性清, 微酸而收, 最宜於陰氣散失之證, 豈不為產後要藥乎, 不可不解也o

 第四十節, 產後戒不可遽用參耆        
單養賢曰:
凡產後服生化湯加人參, 須血崩血暈, 形色俱脫者加之o 若無虛脫形證, 不可加o
若有血塊, 痛甚不移處, 止加紅花、肉桂, 切不可用參、耆、朮補氣, 夭人命也o
[慎齋按]
已上七條, 序產後有用藥之戒也o
產後病, 誤治者多, 用藥之際, 不可不詳慎o

%


 第四十一節, 新產後先消瘀血為第一義        
葉以潛曰:
良方云: 「產後以去敗血為先, 血滯不快, 乃成諸病o 」夫產後元氣既虧, 運行失度,
不免瘀血停留, 治者必先逐瘀, 瘀消然後方可行補, 此第一義也o
今人一見產後有內虛證, 遽用參、耆甘溫之劑, 以致瘀血攻心而死, 慎之o
[慎齋按]
已上一條, 序產後有先消瘀之治也o
產後證虛者固多, 而虛中見實, 莫如瘀血停滯一證為喫緊, 此條最宜留意o

 第四十二節, 產後不可作諸虛不足治        
張子和曰:
產後慎不可作諸虛不足治之, 必變作骨蒸寒熱, 飲食不入, 肌膚瘦削, 經水不行o
經曰: 「寒則衰飲食, 熱則消肌肉o 」人病瘦削, 皆粗工以藥消煤之故也, 嗚呼,
人之死者,豈為命乎o
[慎齋按]
產後證, 虛者多, 實者少, 子和以為慎不可作諸虛不足治, 是必以攻伐唆厲為法矣,
產後而亦可任汗吐下之三法乎o
趙嗣真嘆子和之書, 其詞直, 其義明, 顧其一, 不顧其二, 知言哉o

 第四十三節, 產後以大補氣血為主        
朱丹溪曰:
產後有病, 先固氣血, 故產後以大補氣血為主, 雖有雜證, 以末治之o
汪石山曰:
產後百日之內, 縱有雜證必遵丹溪之法, 以末治之, 當大補氣血為主, 不可攻擊,
此正論也o

 第四十四節, 產後先補氣血兼用消        
陳良甫曰:
產後元氣大脫, 新血未生, 概以大補氣血為主o

%

如惡露未盡, 補藥中入行血藥o
如感冒風寒停滯, 亦須先補, 然後發散消導, 勿得泛用唆厲傷氣血之藥o

 第四十五節, 產後去邪必兼補劑        
何松庵曰:
產後氣血大損, 諸事必須保重, 切不可恃健勞碌, 致內傷外感六淫七情諸證,
為患莫測o
故產後證, 先以大補氣血為主, 雖有他證, 以末治之; 或欲去邪, 必兼補劑為當,
不宜耑用峻厲, 再損血氣o
[慎齋按]
已上四條, 序治產後有攻補之法也o
子和之論, 耑主攻邪; 丹溪之論, 耑主補虛; 兩賢之法, 各自有見, 而丹溪之說為長,
故必合良方、正宗二說以參之, 乃攸當也o

 第四十六節, 辨丹溪主末二字即標本論        
虞天民曰:
或問產後證, 丹溪云: 「當大補氣血為主, 雖有雜證, 以末治之o 」又云:
「產後中風, 切不可作中風治, 用風藥o 」然則產後不問諸證, 悉宜大補氣血乎?
曰: 詳主末二字o 其義自明o
虛而無他證者, 合宜大補氣血, 自愈o
或因虛而感冒風寒者, 補氣血藥, 帶驅風之劑o
或因脾虛, 而食傷太陰者, 補氣血藥, 加消導之劑o
或因瘀血惡露未盡, 而惡寒發熱者, 必先逐去瘀血, 然後大補o
經曰: 「有本而標之者, 有標而本之者o 」又日: 「急則治標, 緩則治本o
」丹溪主末二字,即標本之意也o

 第四十七節, 產後攻補二法辨疑論        
葉以潛曰:
或問產後氣血大虛, 縱有雜證, 以末治o 又謂產後須以去惡露為主, 二說孰是o
不知古人之言, 各有攸當o

%

假如產後去血過多, 有血暈之狀, 脈必弦浮大散, 乃陰血既亡, 陽無所依,
宜大劑芎歸, 加熟附、乾薑, 頓服補虛, 或有滯血作痛, 兼用行血藥, 此大補為本,
他證為末也o 若產後三四日, 餘瘀卒止, 腰腹疼痛, 漸生潮熱咳嗽, 脈洪實而數,
乃是敗血停積, 上沖心肺, 惡露與血相搏, 留結不行, 非用行血破氣以消瘀,
何以得安o
若徒知當補不當瀉, 病必益劇o 故產後雖為不足, 亦有有餘之證,
不當泥產後無熱胎前無虛之說o
如胎前惡阻, 少食腹脹, 二便清滑, 經水時下, 胎動不安, 不用溫補, 何以起病,
非胎前亦有虛乎?
如產後傷寒熱病, 煩渴秘結, 不用苦寒, 何以解利, 非產後亦有熱乎?
今人但見產後六脈浮洪弦緊, 便說有熱, 不知產後脈與別病脈不同, 產後洪大,
是氣血耗散,內無存畜, 故顯是脈, 如用涼劑, 殺人反掌, 不可不知也o
[慎齋按]
已上二條, 序產後辨攻補之法也o
產後用藥攻補, 最難調劑, 虛則補, 實則攻, 其定法也o
惟虛證而兼實邪, 在產後見之者甚多o 丹溪之論, 專為世醫不顧產後大虛,
惟務攻邪者立誡也o 豈知守丹溪之法, 亦不無峻補之害, 此虞天民、
葉以潛兩論所宜急玩也o

 第四十八節, 產後誤藥成病論        
單養賢曰:
丹溪先生云:「產後當大補氣血為主, 雖有他證, 以末治之o 」恐人用消耗之劑,
以虛其虛也 予見世醫, 但知傷食當消, 氣滿當順, 惡露當攻, 不顧產虛, 遽下消耗,
不知產婦服消耗藥,胃氣反傷, 滿悶益增, 氣亦不降, 鬱積既久, 遂成腫脹危證,
誰之咎哉o
予於傷食氣滿證, 微加消導於補中湯內, 則脾強而所傷食氣消散, 助血行氣,
氣行而惡露自行矣o
又於誤用消食耗氣下藥, 以致絕榖日久者, 先用人參湯, 送鍋焦粉引開胃口,
以救絕榖, 然後漸加補脾藥, 助以消導o
又於誤用消耗等藥成脹滿者, 仍用大補氣血之劑, 不致夭枉o

%

後之學者, 須遵丹溪方案, 毋私心自用, 以夭人命也o

 第四十九節, 產後諸證不可誤治論        
單養賢曰:
凡病起於氣血之衰, 脾胃之弱, 至產後而虛又甚焉, 故丹溪論產後當大補,
已盡醫產之旨, 若能擴充用藥, 治產可無過矣o
產後氣血暴虛, 諸證乘虛易襲, 如有氣不行, 毋專耗氣; 有食不消, 毋專消導;
有熱不可用芩連, 有寒不可用桂附o
用寒涼則血塊停滯, 用辛熱則新血崩流o
至若虛中外感, 見三陽表證, 似可汗也, 在產後而用麻黃, 慮有亡陽之誤o
見三陰裏證, 似可下也, 在產後而用承氣, 恐致竭陰之患o
耳聾脅痛, 乃腎虛惡露之停, 休用柴胡o
譫語汗出, 乃元弱似邪之證, 毋加宣導o
厥由陽氣之衰, 難分寒熱, 非大補不能回陽而起弱o
因陰血之損, 毋論剛柔, 非滋陰不能活絡而舒經o
有如乍寒乍熱, 發作有期, 證類瘧疾, 若以瘧論, 病甚難痊o
神不守舍, 言語無倫, 病似邪侵, 如以邪論, 危亡可待o
去血多而大便燥結, 蓯蓉加於生地, 莫投潤下之湯o
汗出甚而小便短澀, 六君倍用參耆, 更加生津之劑o
人參生化湯頻灌, 可救產後之虛危o
長生活命丹屢用, 能甦絕榖之人o
脫肛久瀉, 多是血虛下陷, 補中益氣正宜o
口噤筋攣, 乃因血燥類風, 加人參、生地為最o
產戶入風而痛甚, 服宜羌活養榮方o
玉門傷冷而不閉, 先須床兔茱硫o
因氣而滿悶中虛, 生化湯加木香為佐o
因食而噯酸惡食, 六君子加神麵為良o
蘇木、稜、蓬, 大能破血o 青皮、殼、實, 最惡虛中o 一切耗氣破血之劑,
汗吐下之策, 可施少壯之人, 豈宜胎產之婦o
大抵新產之婦, 先問惡露如何, 塊痛末除, 不可遽加參朮; 腹疼若止, 補中益氣無疑o

%

至若汗出亡陽, 氣虛喘促, 頻用加參生化湯, 固是從權o
如因大熱陰虛, 血崩厥暈, 速煎生化原方, 乃為救急o
言雖未能盡證, 大略如斯而已o
[慎齋按]
已上二條, 序產後用藥之失, 而有誤治之戒也o

 第五十節, 產後證先調脾胃        
婦人良方曰:
新產之後雖無疾, 宜將息, 調理脾胃, 進美飲食, 則臟腑易平復, 氣血自然和調,
百疾不生也加味四君子湯, 四順理中丸, 百日之內, 宜常服之o

 第五十一節, 產後服生化湯論        
產寶新書曰:
產後氣血暴虛, 理當大補, 但惡露未盡, 用補恐致滯血, 惟生化湯行中有補,
能生又能化, 真萬全之劑也o
如四物湯, 產後誤人多矣, 地黃性滯, 白芍酸寒伐生氣, 生化湯除此二味,
加以溫中行血之劑如產後兒枕作痛, 世多用消塊散血之劑, 然後議補,
又有消與補混施, 不知舊血雖當消化, 新血亦當生養, 若專攻舊, 則新血轉傷,
世以回生丹治產, 用攻血塊下胞衣, 蕅死胎, 雖見速效, 其元氣未免虧損,
生化湯因藥性功用而立名也o
產後血塊當消, 而新血亦當生, 若專用消, 則新血不生, 專用生, 則舊血反滯o
考諸藥性, 多芎、歸、桃仁三味, 善攻舊血, 驟生新血; 佐以黑薑、炙草,
引三味人於肺肝, 生血利氣; 五味共方, 行中有補,實產後聖藥也o
產婦胞衣一破, 速煎一帖, 候兒頭下地即服, 不拘半產正產, 雖平安, 少壯婦無恙者,
俱宜服一二帖, 以消血塊而生新血, 自無血暈之患o
若胎前素弱, 至產後見危證, 不厭頻服, 病退即止, 若照常日服一帖,
豈能扶將絕之氣血也o如血塊痛, 加肉桂三分, 紅三分, 益母草五錢o
如產後勞甚血崩, 形色虛脫, 加人參三四錢o 如汗出氣促, 人參倍加o
[慎齋按]
生化湯一方, , 載之產寶新書, 凡產後一切證, 俱以是方為加減, 頗穩當可法,

%

故錄之o
與婦人良方所載, 用加味四君子、四順理中, 一治產證, 一治脾胃, 可並參之o

 第五十二節, 產後胞衣不下屬冷乘血澀        
大全曰:
兒產出, 胞衣不落, 謂之息胞o
由初產時用力, 兒出體已疲憊, 不復能用力, 產胞經停之間, 外冷乘之, 則血道澀,
故胞衣不出o
急以藥治之, 庶不妨害於兒, 所奈胞系連臍帶, 胞不下, 即不得以時斷臍,
浴洗冷氣傷兒成病o舊法胞衣不出恐損兒, 依法截臍而已o

 第五十三節, 產後胞衣不下屬血入胞中        
郭稽中曰:
胎衣不下者何?
曰: 母生子訖, 流血入衣中, 衣為血所脹, 故不得下o 治稍緩, 脹滿腹中, 上沖心胸,
疼痛喘急者難治o
服奪命丹, 逐去衣中之血, 血散脹消, 胞衣自下, 牛膝湯亦效o

 第五十四節, 產後胞衣不下有虛實之分        
薛立齋曰:
胞衣不下有二, 有因惡露入衣, 脹不能出, 有因元氣虧損, 虛而不能出o
惡露流入衣中者, 腹必脤痛, 用奪命丹或失笑散以消瘀血, 緩則不救o
元氣虛蒻不能送下者, 腹中不脹痛, 用保生無憂散以固元氣o

 第五十五節, 產後胞衣不下急斷臍帶法        
寶慶方曰:
婦人百病, 莫甚於生產, 產科之難, 臨產莫重於催生, 既產莫甚於胞衣不下,
惟有花蕊石散一藥最為緊要o
更有一法, 產訖胞衣不下, 停久, 非特產母疲倦, 又血流胞中, 必致危篤o
宜急斷臍帶, 以物 繫墜, 使血不潮入胞中, 則胞衣自萎縮而下, 只要產母安心,

%

以物繫墜之時, 宜用心先繫, 然後截斷, 不爾, 胞上掩心而死, 慎之o
[慎齋按]
已上四條, 序產後有胞衣不下之證也o
胞衣不下, 有冷乘血凝, 有血流衣脹, 有元氣虛脫三證, 當分因用藥急治o
如冬天嚴寒, 風冷乘虛而入, 胞冷血凝而不下, 則當用奪命丹、牛膝散、
桂附熱藥以下之o
如血入胞衣脹滿, 惡露不下, 則當用失笑散、花蕊石散、逐血消瘀藥以下之o
若元氣弱, 氣血虧損, 不能下, 則當用無憂散、生化湯以溫補之o
寒熱虛實之際, 不可不詳審施治也o

 第五十六節, 產後血暈屬敗血流入肝血熱逆上        
大全曰:
產後血暈者, 由敗血流入肝經, 眼生黑花, 頭目旋暈, 不能起坐, 昏悶不省人事,
謂之血暈o此血熱乘虛, 逆上湊心, 故昏迷不省, 氣閉欲絕也, 服童便最好o

 第五十七節, 產後血暈屬瘀血奔心虛火炎上        
陳良甫曰:
產後瘀血奔心, 因分娩後, 不飲童便, 以致虛火炎上也o 用鹿角燒灰, 童便調下即醒,
此物行血極效o
又用五靈脂, 半生半熟, 名獨行散o 又用返魂丹, 即益母丸也o

 第五十八節, 產後血暈屬惡露乘虛上攻        
家居醫錄曰:
產後元氣虧損, 惡露乘虛上攻, 眼花頭暈, 或心下滿悶, 神昏囗噤, 或痰壅盛,
急用失笑散主之o
若血下多而暈, 或神昏煩亂, 劑芎歸湯補之, 加童便o
[慎齋按]
已上三條, 序產後血暈之屬有餘也o
敗血入肝, 惡露上攻, 此瘀血為患, 當用行血逐瘀之藥o


%

 第五十九節, 產後血暈屬陰血暴亡心虛火炎        
李東垣曰:
婦人分娩, 昏冒瞑目, 因陰血暴亡, 心神無所養o
心與胞絡, 君火相火也, 得血則安, 亡血則危o 火上熾, 故令人昏冒; 火乘肺,
故瞑目; 不省人事, 是陰血暴亡, 不能鎮撫也o
經云: 「病氣不足, 宜補不宜瀉o 」瞑目合眼, 病悉屬陰, 暴去有形之血, 則火上熾,
但補其血, 則神自安, 心得血則能養, 而神不昏迷矣o

 第六十節, 產後血暈屬血隨氣上        
郭稽中曰:
產後血暈者何?
曰: 產後氣血暴虛, 未得安靜, 血隨氣上, 迷亂心神, 故跟前生花, 或悶絕不省,
囗噤神脫,但服清魂散即醒o

 第六十一節, 產後血暈屬虛火載血上升腹中空虛所致        
朱丹溪曰:
婦人產後血暈, 乃虛火載血, 漸漸上暈也o
又崔氏云: 「凡暈皆是虛熱, 血氣奔迸, 腹中空虛所致o 」
[慎齋按]
已上三條, 序產後血暈之屬於不足也o
陰血暴亡, 虛火上升, 皆由腹中空虛所致o 當用補血滋陰降火之藥,
但滋陰不可用地芍, 降火不可用苦寒o

 第六十二節, 產後血暈分下血多少治法        
陳良甫曰:
產後血暈, 其由有三, 有使力過多而暈, 有下血多而章, 有下血少而章, 其暈雖同,
治之則異如下血多而暈者, 但昏悶煩亂, 當以補血清心藥o
如下血少而暈者, 多惡露不下, 上搶於心, 心下滿急, 神昏不省, 當以破血行血藥o
[慎齋按]
下血多而暈, 名為血脫, 當大劑人參, 可以回陽, 何云補血又加清心?

%

若下血少而暈, 非血滯, 即屬血竭, 未便以破血行血為妄投也o
良甫晰證最明, 治法尤末盡善o

 第六十三節, 產後血暈用醋漆法        
崔氏曰:
產婦分娩訖, 將秤錘或黃石子入炭中, 燒令通赤, 置器中, 於床前以醋沃之,
可除血暈, 時作為佳o
或先取釅醋, 以塗口鼻, 仍置醋於傍, 淬火炭, 使聞其氣o
又一法, 燒乾漆, 令姻熏產母之面即醒, 如無乾漆, 舊漆器燒煙, 亦妙o
[慎齋按]
已上二條, 序產後血暈分血之多少, 而用治法也o
產後血暈, 緦屬陰血暴亡, 虛火上炎所致o 夫心主血, 肝藏血,
肝虛則魂無所附而目暈, 心虛則神不守而火乘, 東垣、丹溪已悉病機之要,
若良甫又分血下多少為治o
如云惡露不下, 上搶心而暈, 此在壯實婦人新產下, 恒有此患, 當用行血破血之劑o
若氣血虛弱人血脫過多, 當大補氣血為主, 如大劑芎歸湯、生化湯, 加人參服之可也o

 第六十四節, 產後惡露不下屬風冷乘虛搏血        
大全曰:
惡露不下, 由產後臟腑勞傷, 氣血虛損, 或胞絡挾於宿冷, 或產後當風取涼,
風冷乘虛而搏於血, 壅滯不宣, 積畜在內, 故不下也o
薛立齋曰:
前證苦惡露不下, 用失笑散o 氣滯血凝, 用花蕊石散o
[慎齋按]
已上一條, 序產後惡露不下之證也o
彭用光有云: 「凡看產後病, 須問惡露多少有無o 」此要語也o
夫新產惡露, 屬養胎餘血, 雜濁漿水o 兒既產, 如氣血旺者, 惡露隨之而下o
如氣血弱者, 阻 礙小腹為病, 上攻則為血暈悶絕, 蓄瘀則為兒枕痛、心腹痛、
瘕癥積聚、四肢腫滿、血鼓諸證o 大全以風冷乘虛, 搏血不宣所致, 此在秋冬寒月,
多有犯之o 但大全既云風冷搏血矣, 何療三四日, 惡露不下, 方中獨加芍藥、知母,

%

廣濟力內更用大黃、芍藥、生地汁, 夫以寒藥治寒凝之血, 有是理乎? 準繩獨首載之,
不可解o

 第六十五節, 產後惡露不絕屬虛損臟腑挾冷        
大全曰:
產後惡露不絕, 由產後傷於經血, 虛損不足, 或分娩之時, 惡血不盡, 在於腹中,
臟腑挾於宿冷, 致氣血不調, 故令惡露淋瀝不絕也o

 第六十六節, 產後惡露不止屬血滯不化        
戴復庵曰:
婦人服固胎藥太多, 或正產, 或半產, 胎雖下, 而惡血不去, 或經二三月,
惡露猶點滴不盡o此非敗血之此, 正緣當來有固經藥在內, 致血滯不化, 藥宜順血通氣,
不宜蓄血閉氣也o
 第六十七節, 產後惡露不絕屬肝脾經病        
薛立齋曰:
前證若肝氣熱, 不能生血, 六味丸o
若肝氣虛, 不能藏血, 逍遙散o
若脾氣虛, 不能攝血, 六君子湯o
胃氣下陷, 不能統血, 補中湯o
若脾經鬱熱, 血不歸源, 加味歸脾湯o
若脾經怒火, 血妄行, 加味四物湯o
若氣血兩虛, 十全大補湯o
若肝經風邪, 其血沸騰, 一味防風丸o
[慎齋按]
已上三條, 序產後有惡露不絕之證也o
婦人產下, 其血不止, 大約一月為期o 如不及一月而止者, 氣血虛也o
如踰一月二月而淋瀝不絕, 非氣虛不熊攝血, 即立齋所論肝脾二經有虧, 大全云:
「經血虛損不足是矣o 」又主於臟腑挾宿冷所致o
夫血得熱則行, 得冷則凝, 豈惡露不絕, 反為寒冷致病之理, 立齋以為肝脾鬱熱怒火,
此誠善悉病機者也o

%

但產後血脫, 當用益氣升提之法, 如千金方治惡露不絕, 經月半歲,
用一味升麻酒煎服, 正是此意o
至下多亡陰, 則有寒無熱, 薑桂所宜用, 臨證審之o

 第六十八節, 產後頭痛屬陽實陰虛        
大全曰:
頭者, 諸陽之會也o 產後五臟皆虛, 胃氣虧弱, 飲食不充, 穀氣尚乏, 則令虛熱,
陽氣不守,上湊於頭, 陽實陰虛, 則令頭痛o
又有產後敗血頭痛, 不可不知o
薛立齋曰:
前證若中氣虛, 補中湯加蔓荊o
若血虛, 四物加參、朮o
氣血俱虛, 八珍湯o
若風寒所傷, 補中湯倍加川芎o

 第六十九節, 產後頭痛屬風寒用生化湯        
單養賢曰:
產後頭痛, 身熱惡寒, 雖是感冒風寒, 只宜服生化湯一二服, 慎不可用柴胡、
麻黃等藥, 以表虛其汗o
劑中川芎、乾薑, 其味辛溫, 亦能散邪退熱o
如頭痛不解, 加連鬚蔥白三枚o
[慎齋按]
已上二條, 序產後有頭痛之證也o
頭痛有三陽三陰經之分, 屬風寒外感者居多o
若產後頭痛, 雖有風寒, 而本之血虛者, 其病源也, 惟大劑芎歸養血, 血行則風自滅o
若立齋以補中湯倍川芎, 此是治氣虛頭痛為宜o
至污血頭痛, 產後恒有, 若用黑龍丹下蝗蟲子, 此又病機之不可測者矣o

 第七十節, 產後心痛屬虛寒血凝不散        
產寶百問曰:

%

心者血之主, 產後虛寒, 血凝不散, 氣逆上沖於心, 以溫熱治之,
寒去則血脈溫而經脈通, 大岩蜜湯主之o
四物去川芎, 加獨活、吳茱、乾薑、細辛、桂心、甘草o

 第七十一節, 產後心痛屬陰虧火沖包絡        
大全曰:
產後心痛, 為陰血虧損, 隨火上沖心絡, 名曰心包絡痛, 宜大岩蜜湯治之o
若寒傷心經, 名曰真心痛, 無藥可救o

 第七十二節, 產後心痛屬寒氣上攻        
單養賢曰:
產後寒氣上攻則心痛, 下攻則腹痛o
兼血塊者, 宜服生化湯加桂, 未止, 加吳茱、薑三片助血o
若獨用諸熱藥攻寒, 其痛難止, 其血未免來多, 以虛產母也o

 第七十三節, 產後心痛屬血虛        
薛立齋曰:
前證若陽氣虛寒, 岩蜜湯溫之o
瘀血上沖, 失笑散行之o
止既散而痛仍作, 八珍湯補之o
大凡心腹作痛, 以手按之不痛, 此血虛也, 須用補養之劑o
[慎齋按]
已上四條, 序產後有心痛之證也o
心痛在產後, 非血虛火逆, 即寒凝傷血o
產寶用岩蜜湯, 治虛寒血凝, 則得矣o 若大全火沖心包絡, 而亦用岩蜜湯治之,
豈熱藥從治之意, 能無助邪為患o
至有產後殺血心痛, 亦屬惡露不盡, 如陳無擇評大岩蜜湯下云: 「產後心痛,
雖非產蓐常疾,痛或有九, 未必便是血痛, 設是岩蜜湯, 豈可用熟地泥血, 安能去痛,
以此湯治血痛, 不若失笑散更捷o 」
予謂產後心痛, 屬血者多, 但有寒熱虛實不同, 若云未必便是血痛, 則非矣o

%


 第七十四節, 產後腹痛屬腹有乾血        
金匱要略曰:
產後腹痛, 怯當以枳實芍藥散o 假令不愈, 此為腹中有乾血著臍下, 宜下瘀血湯主之o

 第七十五節, 產後腹痛屬餘血壅滯        
大全曰:
產後惡血, 雖常通行, 或因外感五邪, 內傷七氣, 致令斬然而止, 餘血壅滯,
所下不盡, 故令腹痛, 當審因治之o

 第七十六節, 產後腹痛屬傷食裹血        
王節齋曰:
假如產婦數朝內, 或飲食如常, 忽作腹痛, 六脈沉伏, 四肢厥冷, 此惡露不盡,
傷食裹血而脈不起也o
不可誤認為氣血兩虛, 用大補劑, 須用消導行血之藥o

 第七十七節, 產後腹痛屬氣弱阻寒        
金匱要略曰:
產後腹中痛, 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o
徐忠可曰:
痛者, 緩緩痛也o 概屬客寒相阻, 故以當歸通血分之滯, 生薑行氣分之寒o
君以羊肉者, 所謂行不足補以味, 羊肉補氣, 病痛屬氣弱, 故宜之o

 第七十八節, 產後腹痛屬冷氣乘虛入產門        
寇宗奭曰:
婦人產當寒月, 寒氣入產門, 臍下脹痛, 手不得犯, 此寒病也o 醫將治以抵當湯,
謂有瘀血也, 予教之曰: 「非其治也, 可服仲景羊肉湯o 」
又產後六七日, 忽然臍腹痛, 皆由呼吸之間, 使冷氣乘虛而入, 宜服當歸建中湯、
四順理中丸 [慎齋按]
產後有下血過多, 衝任空虛, 肝經血少, 而腹痛脈弦者, 以熟地、山茱為主,

%

加白芍藥、木瓜、蒺藜一劑o
有難產久坐, 風入胞門, 而腹痛欲絕, 脈浮而弦, 續斷一兩, 防風五錢, 服之立愈o
一虛一實, 不可不辨o

 第七十九節, 產後腹痛分證用藥法        
家居醫錄曰:
產後腹痛, 惡露既去而仍痛, 四神散調補之; 不應, 八珍湯o
若痛而惡心, 或欲作嘔, 六君子湯o
若痛而泄瀉, 六君子湯送四神丸o
若胸膈飽悶, 或惡食吞酸, 或腹痛, 手不可按, 此是飲食所傷, 用二陳加白朮、
山查消導之o若食既消而仍痛, 或按之不痛, 或更加頭痛、煩熱、作渴、惡寒、
欲嘔等證, 此是中氣被傷,宜補脾胃為主o
若發熱腹痛, 按之痛甚, 不惡食吞酸, 此是瘀血停滯, 失笑散消之o
若止是發熱頭痛, 或兼腹痛, 按之卻不痛, 此是血虛, 用四物加炮薑、參、朮以補之o

 第八十節, 產後血塊腹痛戒用峻厲藥        
產寶新書曰:
產後血塊痛, 用生化湯, 加肉桂、紅花, 塊散痛止o
慎不可用蘇木、三稜、蓬朮等峻利之藥, 雖山查行氣行血, 亦不宜多服, 恐虛產母也o
[慎齋按]
已上七條, 序產後有腹痛之證也o
產後腹痛有虛實之分, 實者有惡露不盡, 有乾血瘀滯, 有食傷裹血o 虛者有氣弱寒阻,
有血虛空痛, 自當審因施治o
在虛者固宜補氣補血, 而實者亦末可以峻厲剋伐, 重虛其虛也o

 第八十一節, 產後小腹痛屬惡露凝結        
產寶百問曰:
產後小腹痛, 由惡露凝結, 或外寒搏之, 若久而不散, 必成血瘕, 月水不調o

 第八十二節, 產後小腹痛屬血滯名兒衴痛        

%

大全曰:
兒枕者, 由母胎中, 宿有血塊, 因產時其血破敗, 與兒俱下則無患o
若產婦臟腑風冷, 使血凝滯在小腹, 不能流通, 令結棸疼痛, 名曰兒枕痛o
胎以食母之血, 十月滿足, 餘血結成塊, 俗呼為兒枕o 欲產時血塊先動, 敗血裹其子,
是以難產o

 第八十三節, 產後小腹痛屬瘀血停滯有骨疽證        
薛立齋曰:
有產婦小腹作痛, 服行氣破血藥, 不效, 脈洪數, 此瘀血內潰為膿也o
大抵此證, 因榮衛不調, 瘀血停滯, 宜急治之, 緩則腐化為膿, 最難治療o
若流注關節, 則患骨疽, 失治多為敗證o
脈數而洪, 已有膿o 遲緊乃瘀血也, 下之愈o
若腹脹大, 轉側作水聲, 或膿從臍出, 或從大便出, 宜蠟礬丸、太乙膏, 或瓜子仁湯,
下膿而愈o

 第八十四節, 產後臍下痛作惡露不盡論        
單養賢曰:
產後臍下痛, 在七日內, 未曾服藥者, 當作惡露不盡論o
如按而痛止者屬虛, 加味生化湯o
[慎齋按]
已上四條, 序產後有小腹痛之證也o
產後小腹痛, 非惡露瘀畜, 即風寒乘龑o 小腹為足厥陰部分, 苡血之所, 兒產後,
一有不慎,則風寒乘虛, 興惡血凝結, 即有兒枕痛之名o 若瘀血潰膿, 亦不早治之故也,
臨證宜慮及之o

 第八十五節, 產後腰痛屬血滯經絡        
大全曰:
產後惡露方行, 忽然漸止, 斷絕不來, 腰中重痛, 下注兩股, 痛如錐刺入骨o
此由血滯經絡, 不即通之, 必作癰疽, 宜桃仁湯、五香連剋湯o
[慎齋按]

%

產後惡露不行, 血滯經絡, 而作癰疽, 必是血氣大虛, 榮衛不調所致, 必八珍o
十全可療, 用桃仁、五香則謬矣o

 第八十六節, 產後腰痛屬勞傷腎氣風冷乘虛        
大全曰:
腎主腰腳, 產後腰痛者, 腎為胞胎所繫, 產則勞傷腎氣, 損動胞絡, 虛末平復,
風冷客之, 冷氣乘腰, 故令腰痛o
若寒冷邪氣, 連滯背脊, 痛久未已, 後忽有娠, 必致損動, 蓋胞絡屬腎, 腎主腰故也o

 第八十七節, 產後腰痛屬真氣虛        
薛立齋曰:
前證真氣虛, 邪乘之, 用當歸黃耆湯或十全湯為主, 佐以寄生湯; 不應,
十全湯加附子o
[慎齋按]
已上三條, 序產後有腰痛之證也o
胞胎繫於腎, 腰者腎之外候o 產後勞傷腎氣, 損動胞絡, 屬虛者居多, 雖有風冷湍血,
亦必兼補真氣為要, 立齋一條, 抉其旨矣o

 第八十八節, 產後脅痛屬氣與水相激        
大全曰:
產後兩脅脹滿氣痛, 由膀胱宿有停水, 因產後惡露下不盡, 水壅痞與氣相搏,
積在膀胱, 故令脅肋脹滿, 氣與水相激, 故令痛也o

 第八十九節, 產後脅痛分證用藥之法        
薛立齋云:
此證若肝經血瘀, 玄胡索散o
若盰經氣虛, 四君子加柴胡、青皮o
若肝經血虛, 四物加參、朮、柴胡o
若腎水不足, 不能生肝, 六味丸o
若肺金勢盛, 剋制肝木, 瀉白散o

%

仍參前證治之o
此證苟非用薑桂辛溫, 助脾胃以行藥, 不惟無以施功, 而反助其脹矣o
[慎齋按]
已上二條, 序產後有脅痛之證也o
脅者肝之部分, 肝藏血, 產後惡露不盡, 與去血過多, 均足以致協痛,
未必屬於水氣相激, 必參立齋一條, 始攸當爾o

 第九十節, 產後遍身疼痛屬血氣失其常度        
郭稽中曰:
產後遍身疼痛者何?
曰: 因產走動氣血, 升降失其常度, 留滯關節, 筋脈引急, 是以遍身疼痛o
甚則腰背強硬, 不能俛仰, 手足拘擊, 不能屈伸, 或身熱頭痛o
不可作他病, 但服趁痛散, 循流皿氣, 使筋脈舒暢, 疼痛自止o
陳無擇曰:
趁痛散不特治產後氣弱血滯, 兼能治太陽經感風頭痛、腰背疼、自汗、發熱o
若感寒傷食, 憂恐驚怒, 皆致身疼、發熱、頭痛, 況有蓐勞諸證尤甚,
趁痛散皆不能療, 不若五積散人醋煎用, 卻不妨o
薛立齋曰:
五積散治產後身痛, 兼感寒傷食, 若氣虛血弱人, 似非所宜o
如手按而痛, 是血瘀滯也, 用四物、炮薑、桃仁、紅花、澤而補散之o
按而痛稍緩者, 血虛也, 四物加參、朮、炮薑補黃之o
[慎齋按]
已上一條, 序產後有遍身疼痛證也o
產後百節開張, 血脈流散, 曰遍身, 則自筋骨皮肉, 手足脅腹腰背, 無處不痛,
大全以為血滯經絡, 似屬有餘, 然去血過多, 虛而風寒襲之, 亦為疼痛,
故趁痛散為的對藥, 無擇乃云不能療, 不若五積散, 殊末確也o

 第九十一節, 產後血塊築痛屬風冷凝血        
楊仁齋曰:
此因產後趕血未盡所致o 世俗收生, 多就踏板趕血, 不思生產時, 已坐草近地,

%

產畢臟腑空虛, 又近地趕血, 冷溼風邪乘虛而入, 使敗血凝為血塊, 是謂母血,
沖築硬痛o
治法以不換金正氣散, 加辣桂、蓬朮、乾薑、川芎、白芷熱服, 散其冷溼風邪,
從二便出o

 第九十二節, 產後積聚屬氣血為風冷所搏        
陳良甫曰:
積者, 陰氣也, 五臟所生o 聚者, 陽氣也, 六腑所成o
然積為陰, 陰性沉伏, 故痛不離其部o 聚為陽, 陽性浮動, 故痛無常處o
皆由產後氣血虛弱, 風冷所乘, 搏於臟腑, 與血氣相結, 故成積聚癥塊也o

 第九十三節, 產後瘕痛屬風冷搏血        
大全曰:
新產後有血與氣相搏而痛者, 謂之瘕o 瘕者, 假也, 謂其痛浮假無定處也o
此由夙有風冷, 血氣不調, 至產血下少, 故致此病, 不急治, 多成積結, 妨害月水o

 第九十四節, 產後寒氣入腹名寒疝        
婦人良方曰:
產後寒氣入腹, 硬築, 臍下刺痛, 此名寒疝, 當用炒吳茱o
若誤認為惡露不盡, 小腹畜血, 則謬矣o

 第九十五節, 產後有血損筋攣之證        
薛立齋曰:
有產婦腹中有一物, 時痛不止, 以為血瘕, 用行血破氣藥, 兩脅肚腹尤甚,
支節間各結小核,隱於肉裏, 以為鱉子, 方用下蟲藥o
夫盰藏血而養諸筋, 此肝血虛損, 筋涸而攣結耳o 肢節胸項, 皆屬肝膽部分,
養其脾土, 補水以滋肝血, 則筋自舒, 八珍湯、逍遙散、歸脾湯加減治之o

 第九十六節, 產後氣血壅結宜固元氣        
薛立齋曰:

%

凡真氣虧損, 則邪氣乘之, 況產得此, 尤當固元氣為主, 若求旦夕之效而攻邪,
則速其危矣o如寒邪乘客, 氣血壅結, 此因氣病而血病也, 當補養胃氣, 調和月經,
寬緩靜養為善o
[慎齋按]
已上六條, 序產後有血塊積聚, 瘕疝筋攣諸證也o
產後惡血不盡, 氣血虛而風寒乘襲, 則血凝氣滯, 遂為血塊瘕疝等證o
若用破血耗氣之劑, 以攻有形之邪, 禍不旋踵, 故以立齋固元氣一條序後,
示人求本之道也o

 第九十七節, 產後囗乾痞悶屬麵毒聚胃        
郭稽中曰:
問產後囗乾痞悶者何?
答曰: 產後榮衛太虛, 血氣未定, 食鈣太早, 胃不能消化, 麵毒結聚於胃, 上熏胸中,
是以囗乾燥渴, 心下痞悶o
醫者不識, 認為胸膈壅殢, 以藥下之, 萬不得已, 但服見睍丸則愈o
陳無擇曰:
產後囗乾痞悶, 未必只因食麵, 或產母內積憂煩, 外傷燥熱, 飲食甘肥, 使囗乾痞悶,
當隨所困調之可也o

 第九十八節, 產後傷食停滯分證用藥法        
薛立齋曰:
前證若宿食停滯, 六君子加枳實、神麴o 若因肉食, 加山查o 若因魚鱠, 加陳皮o
其物既消而仍痞, 或反作痛忤嘔, 此脾胃受傷, 六君子o 或嚥酸噯腐, 加炮薑o
作瀉加升麻,不應, 佐四神丸, 或間用補中湯o
[慎齋按]
已上二條, 序產後有傷食之證也o
產後氣血已虛, 胃中元氣甚弱, 凡飲食偶有所傷, 必難運化, 而成痞悶,
誠不止麵毒也o
但北方以麵為飯, 南方風俗, 三朝洗兒, 有食麵之例, 產婦恃健, 傷之者多,
此稽中舉此為言也o

%

故丹溪教新產婦食白粥, 并戒食雞子, 正以虛人易致停滯故耳o

 第九十九節, 產後腹服嘔吐屬敗血入脾胃        
郭稽中曰:
產後腹脹滿悶, 嘔吐不定者何?
曰: 敗血散於脾胃, 脾受之, 刵不能運化精微, 而成腹脹o 胃受之, 則不能受納水榖,
而生吐逆o
醫者不識, 若以尋常治脹止吐藥, 病與藥不相干, 轉傷動正氣, 疾愈難治,
但服抵聖湯則愈o

 第一00節, 產後腹脹嘔吐屬飲食傷脾胃        
薛立齋曰:
前證若敗血傷脾胃, 宜用前方o
若飲食停脾, 宜六君子加厚朴o
若飲食傷胃, 宜六君子湯o
大抵損其脾者, 當節飲食為善o
[慎齋按]
已上二條, 序產後有腹脹嘔吐之證也o
產後腹脹嘔吐, 未有不因脾胃虛弱所致o 郭論則主於敗血, 薛論則主於傷食, 食與血,
均屬有餘證, 攻補合宜, 是在臨證之工耳o

 第一0一節, 產後嘔吐屬腸胃燥澀氣逆        
大全曰:
胃為水榖之海, 水榖之精, 以為血氣, 榮潤臟腑o 因產則臟腑傷動, 有時而氣獨盛,
氣乘腸胃, 腸胃燥澀, 其氣則逆, 故嘔逆不下食o

 第一0二節, 產後嘔逆屬惡露不下        
郭稽中曰:
胃受水榖, 脾主運化, 生血生氣, 內濡臟腑o 因產暴虛, 惡露不下, 敗血乘虛,
散於脾胃, 脾受之為腹脹, 胃受之為嘔吐o

%

亦有惡露過多, 氣無所主, 聚於脾胃, 脾受之亦為腹脹, 胃受之亦為吐逆也o

 第一0三節, 產後嘔吐屬脾胃病分證用藥        
薛立齋曰:
產後嘔吐, 因飲食過多者, 六君子加查麴o 兼勞役者, 補中湯o
因飲食停滯者, 人參養胃湯o
脾胃氣虛者, 六君子o 胃氣虛寒者, 加炮薑、木香o
寒水侮土者, 益黃散o
盰木侮土者, 六君子加升、柴o
命門火衰, 不能生土者, 八味丸o
嘔吐泄潟, 手足俱冷, 或肚腹作痛, 乃陽氣虛寒, 急用附子理中o
[慎齋按]
已上三條, 序產後冇嘔吐之證也o
嘔吐為中焦病, 產後氣血大虧, 則中氣不運, 為飲食所傷而嘔吐者多o
若大全主於燥澀氣逆, 稽中主於惡露不下, 此在新產三四朝內庸有之, 病機不可不審o

 第一0四節, 產後呃逆屬脾虛聚冷胃中伏寒        
大全曰:
肺主氣, 五臟六腑, 俱稟於氣, 產後氣血傷, 臟腑皆損, 風冷搏於氣, 則氣逆上o
又脾虛聚冷、胃中伏寒, 因食埶物, 冷埶之氣相為衝擊, 使氣厥不順, 則為呃逆o
脾主中焦, 為三焦之關, 五臟之倉廩, 貯積水榖, 若陰陽氣虛, 使榮衛之氣厥逆,
致生斯病o經云: 「阨噫者, 胃寒所生o 」服藥無效, 灸期門穴三壯必愈o

 第一0五節, 產後呃逆分證用藥法        
薛立齋曰:
前證屬胃氣虛寒之惡候, 如用丁香散未應, 急投參附湯, 亦有生者o
若產後呃逆, 有寒熱虛上之不同; 如寒者, 丁香、薑、桂o 熱者, 宜乾柿、竹茹o
虛者, 宜人參、附子o 宜者, 宜香附、橘皮o 誤施則有噬臍之悔o
[慎齋按]
已上二條, 序產後有呃逆之證也o

%

經云: 「病深者其聲噦o 」噦即呃逆也o 諸病見之為惡候, 況產後犯此, 有虛無實,
有寒無熱矣, 立齋必兼熱宜論, 殊謬o
若古方治產後阨逆, 又兼敗血瘀停胃逆, 用丁香豆蔻散, 煎桃仁吳茱湯下之,
病機又不可不知o

 第一0六節, 產後氣喘屬敗血停凝上熏於肺        
郭稽中曰:
產後惡露不快, 敗血停凝, 上熏於肺, 亦令喘急, 但服奪命丹, 血去而喘自定o
又產後敗血沖心, 胸滿上喘, 命在須臾, 服血竭散, 或參蘇飲o
治產後血人於肺, 面黑發喘欲死, 人參一兩, 蘇木二兩o

 第一0七節, 產後發喘屬污血感寒        
屢全善曰:
產後喘者多死, 有產二月, 洗浴即氣喘, 坐不得臥者, 五月惡風, 得暖稍緩o
用丹皮、桃仁、桂枝、茯苓、乾薑、枳實、厚朴、桑皮、紫蘇、五味、栝蔞煎服,
即臥, 其痰如夫, 作污血感寒治也o

 第一0八節, 產後氣喘屬孤陽絕陰        
郭稽中曰:
產後喉中氣急喘促者何?
答曰: 榮者血也, 衛者氣也, 榮行脈中, 衛行脈外, 相隨上下, 謂之榮衙o
因產所下過多, 榮血暴竭, 衛氣無主, 獨聚肺中, 故令喘, 此名孤陽絕陰, 為難治o

 第一0九節, 產後發喘不可誤藥        
單養賢曰:
產後發喘氣促, 此第一危證也o
世每以痰火實證治之, 訛以傳訛o 當以人參生化湯加減, 人多疑參能助喘不用,
致不救者多矣, 加芎歸在內, 萬無有失o 有用參加陳皮監制, 反致耗散, 切不可信o
[慎齋按]
已上四條, 序產後有發喘之證也o

%

產後發喘, 有虛實之分:
敗血入肺, 污血感寒, 此屬於實也, 參蘇飲、奪命丹、血竭散, 下之而愈o
若去血過多, 榮血暴竭, 衛氣無主, 孤陽上浮, 此血脫而氣不歸元也,
非大劑人參生脈散,與生化湯加桂附莫療o 誤以風痰污血為治, 是速之斃矣o
觀立齋治產後喘急; 謂脾肺氣弱, 用六君子o 中氣虛寒, 用補中湯加薑、桂o
更有陽氣虛脫,喘促自汗, 手足俱冷, 以參附湯大劑服之o 論誠知本也o

























%

           
 第六章, 產後證 (下)          

 第一節, 產後浮腫屬敗血停積不可作水氣治        
產寶百問曰:
產後四肢浮腫, 由敗血乘虛停積, 循經流入四肢, 留淫日深, 腐壞如水, 故令面黃,
四肢浮腫o 醫人不識, 便忤水氣治之, 凡治水多用導水藥, 極虛人, 產後既虛,
又以藥虛之, 是謂重虛,多致夭枉o
服小調經散, 血行腫消則愈o

 第二節, 產後浮腫屬血與氣搏留滯經絡        
陳無擇曰:
產後浮腫多端, 有自懷妊腫至產後不退, 亦有產後失於將理, 外感寒暑風溼,
內則喜怒憂驚,血與氣搏, 留滯經絡o
氣分血分, 不可不辨, 當隨脈證治之, 宜得其情o 小調經散, 治血分固效,
但方淺難憑, 不若吳茱湯、枳朮湯、奪魂散、大調經散, 皆要藥也o

 第三節, 產後浮腫屬風邪搏氣        
陳良甫曰:
產後勞傷血氣, 腠理虛, 為風邪所乘, 邪搏於氣, 不得宣越, 令虛腫輕浮,
是邪搏於氣, 氣腫也o
若皮膚如熟李狀, 則變水腫o
氣腫者, 發汗即愈o 水腫者, 利小便即差o
[慎齋按]
產後虛摃, 多屬氣血虛而脾胃弱, 榮衛不運所致o
若云發汗利小便, 是重竭津液, 而益虛其虛矣o 豈產後腫, 竟作外邪有餘證治乎?

 第四節, 產後浮腫屬體虛有溼熱        
朱丹溪曰:
產後浮腫, 小便少, 口渴惡寒, 無力, 脈沉, 此體虛而有溼熱之積, 必上焦滿悶,

%

宜補中導水行氣可也o
方用白朮、陳皮、茯苓、川芎、木通o

 第五節, 產後浮腫屬虛大補氣血        
朱丹溪曰:
產後腫, 必用大補氣血為主, 少佐蒼朮、茯苓, 使水自利o

 第六節, 產後浮腫分證治法        
薛立齋曰:
前證若寒水侮土, 宜養脾肺o
若氣虛浮腫, 宜益脾胃o
若水氣浮腫, 宜補中氣o
產後浮腫, 或兼喘咳, 脈沉細無力, 此命門火衰, 脾土虛寒, 八味丸主之o
[慎齋按]
已上六條, 序產後有浮腫之證也o
浮腫雖有風寒溼熱, 外邪之感o 若產後, 則屬氣血虛而脾土不運, 肺氣不輸者多o
故產寶以下四條, 主客邪有餘論, 而丹溪、立齋惟以補氣血扶脾土為要也o

 第七節, 產後外感風寒發熱不可作傷寒治        
李氏曰:
產後外感, 離床太早, 或換衣襲風, 冷入下部, 令人寒熱似瘧, 頭疼不止o
血虛者, 言歸湯加人參、柴、葛o
氣虛者, 補中湯加防風、乾薑o
切不可以傷寒法治之o

 第八節, 產後頭痛發熱不可作外傷感冒治        
大全曰:
凡產後頭痛發熱, 不可便作外傷感冒治o 此等多是血虛, 或是敗血作梗,
宜以和平之劑必效, 如玉露散, 或四物加柴胡o
若便以小柴胡、竹葉、石膏之類, 不救者多矣o

%


 第九節, 產後諸發熱狀類傷寒不可發汗        
吳蒙齋曰:
新產後傷寒, 不可輕易發汗o 產時有傷力發熱, 有去血過多發熱, 有惡露不去發熱,
有三日蒸乳發熱, 有早起勞動, 飲食停滯發熱, 狀類傷寒, 要在仔細詳辨,
切不可便發汗o
大抵產後大血空虛, 汗之則變筋惕肉瞷, 或鬱冒昏迷, 或搐弱, 或便秘, 其害非輕o
凡有發熱, 宜與四物為君, 加柴胡、人參、炮薑最效o 蓋乾薑辛熱, 能引血藥入血分,
氣藥人氣分, 且能去惡生新, 有陽生陰長之道, 以熱治熱, 深合內經之旨o
[慎齋按]
已上三條, 序產後有外感發熱之證也o
產後發熱, 狀類傷寒, 雖有外感, 禁用發表, 惟以養血為主, 佐以散風寒之劑,
如生化湯、芎歸湯, 倍加川芎、蔥白o
若吳氏論發熱數種, 又當分因治之o 如惡露未盡, 腹痛末除, 形壯脈實, 五七朝內,
不見虛證, 人參尚宜斟酌o 如有虛證, 必以桃仁興人參同用為當o

 第十節, 產後傷食發熱宜下        
金匱要略曰:
產後病解能食, 七八日, 更發熱, 此為胃實, 大承氣湯主之o
徐忠可曰:
此條言大虛之後有實證, 即當以實治o
故謂病解能食, 則經絡臟腑之氣俱平, 無產後本病可疑o 至七八日, 更發熱, 不惡寒,
又無表證可疑o 明是食復之象, 故曰胃實o 大承氣峻逐之, 恐因循致虛也o

 第十一節, 產後傷食發熱類傷寒        
證治要訣曰:
彌月俗名滿肚, 多有恣意食物, 致傷食發熱, 有類傷寒食復證o
宜先用紅丸子一二服, 卻進小柴胡湯, 此論蓋有所本o

 第十二節, 產後傷食發熱不可作血虛治        

%

王節齋曰:
產後脾胃大虛, 多有過服飲食, 傷滯發熱者, 誤作血虛, 則不效o
故凡遇產後發熱, 須問服何飲食, 有無傷積飽悶, 惡食泄瀉等證, 只作傷食治之o
若發熱而飲食調者, 方用補血正法o

 第十三節, 產後傷食發熱分證用藥        
薛立齋曰:
前證若胸膈飽悶, 噯腐惡食, 或吞酸吐瀉, 發熱, 此為飲食停滯, 宜四君子加厚朴、
查、麴o 若胸膈悶滿, 食少, 發熱, 或食難化, 此為脾氣虛弱, 宜四君子加炮薑o
若用唆厲之劑, 復傷元氣, 則謬矣o
[慎齋接]
已上四條, 序產後有傷食發熱之證也o
產後發熱有六證, 一曰血虛發熱, 二曰勞力發熱, 三曰瘀血發熱, 四曰風寒發熱,
五曰傷食發熱, 六曰蒸乳發熱, 須分有餘不足治法o
如血虛、勞力為不足o 瘀血、傷食, 風寒、蒸乳, 為不足中之有餘o 不足者,
固宜大補氣血,而不足中之有餘, 亦不可以務末而忘本也o
金匱胃實一證, 雖下亦當酌量o

 第十四節, 產後發熱屬肝虛血燥        
趙養葵曰:
如胎前原有陰火證, 至產後, 去血過多, 必大發熱, 煩躁汗出等證o
若依前法大補氣血, 其證必甚, 當用逍遙散以情肝火養肝血o
因去血既多, 肝虛血燥之故, 不可泥於氣血虛之論也o

 第十五節, 產後發熱屬陰虛生內熱        
朱丹溪曰:
產後發熱, 此熱非有餘之熱, 乃陰虛生內熱耳o 以補陰藥入劑服之, 必用乾薑者,
何也?
曰: 乾薑能入肺利氣, 入肝經引血藥生血, 然不可獨用, 與補陰藥同用,
此造化自然之妙o

%

婁全善曰:
產後發熱, 多屬虛寒, 惟乾薑加入補陰藥中神效, 此丹溪之法也o

 第十六節, 產後發熱屬陰虛陽浮於外        
王節齋曰:
婦人產後陰虛, 陽無所依, 浮散於外, 故發熱o 用四物湯補血, 以炙乾薑之苦溫從治,
收其浮散以歸於陰也o

 第十七節, 產後發熱屬血脫陽無所附        
薛立齋曰:
新產婦人陰血暴亡, 陽無所附而外熱, 四物加炮薑, 補陰以配陽o
若誤服寒涼剋伐之劑而外熱, 此為寒氣隔陽於外, 四君子加薑桂; 不應, 急加附子o
若肌膚發熱, 面赤, 大渴引飲, 此血脫發燥也, 當歸補血湯o

 第十八節, 產後陰虛發熱宜補氣        
趙養葵曰:
產後大失血, 陰血暴亡, 必大發熱, 名陰虛發熱o
此「陰」字, 正謂氣血之陰, 若以涼藥正治必斃; 正所謂證象白虎, 誤服白虎必死o
此時偏不用四物, 有形之物, 不能速化幾希之氣; 急用獨參湯, 或當歸補血湯,
使無形生出有形來, 陽生陰長之妙, 不可不知也o

 第十九節, 產後發熱不可作火治誤用寒涼        
薛立齋曰:
產後虛煩發熱, 乃陽隨陰散, 氣血俱虛, 故惡寒發熱o 若誤作火證, 投以涼劑,
禍在反掌o

 第二十節, 論丹溪治產後發熱用力之法        
武叔卿曰:
丹溪治產後發熱, 以芎歸四君子加黃耆, 不用芍地者, 以新產後用血脫益氣之法,
不宜斂降涼血, 以伐生氣也, 熱甚者加乾薑o

%

若產後陰血弱發熱, 四物加茯苓, 熱甚加砲薑, 此方全不用氣藥, 是血虛氣不虛也o
加茯苓者, 使大氣降而陰自生, 陰生則熱自退o 熱甚加炒乾薑者, 不從陽引陰,
亦可從陰引陽, 微乎微乎o
[慎齋按]
已上七條, 序產後有發熱之證也o
產後發熱, 有風寒、有傷食、有瘀血、有蒸乳而外, 大抵屬陰血虛而陽浮外,
故當以辛溫從治, 戒用寒涼o
若肝虛血燥, 則宜補血, 逍遙散清火亦宜慎用o
陰血大脫, 又當益氣, 毋用補血, 此又用藥之權衡也o

 第二十一節, 產後乍寒乍熱屬敗血不散        
郭稽中曰:
產後乍寒乍熱者何?
答曰: 陰陽不和, 敗血不散, 能令乍寒乍熱也o
產後血氣虛損, 陰陽不和, 陰勝則乍寒, 陽勝則乍熱, 陰陽相乘, 則或寒或熱o
產因勞傷臟腑, 血弱不得宣越, 故令敗血不散, 人於肺則熱, 人於脾則寒,
醫人誤作瘧治, 則謬矣o
陰陽不和, 宜增損四物湯o 敗血不散, 宜奪命丹o
又問: 二者何以別之?
曰: 時有刺痛者, 敗血也o 但寒熱無他證者, 陰陽不和也o

 第二十二節, 產後敗血不散寒熱為閉陰閉陽        
陳無擇曰:
產後乍寒乍熱, 榮衛不和, 難以輕議, 若敗血不散, 豈止脾肺二臟o
大抵一陰閉一陽, 即作寒熱, 陰勝故寒, 陽勝故熱o 只可云敗血循經流入,
閉諸陰則寒, 閉諸陽則熱, 血氣與衛氣解則休, 遇再會而復作, 大調經散, 入醋煎佳o

 第二十三節, 產後敗血閉陰閉陽之辨        
武叔卿曰:
閉陰閉陽之說, 率難理解, 敗血閉陰則寒, 閉陽則熱, 而有休解會作之時, 則似瘧矣o

%

若瘀血為有形之物, 閉則壅矣, 安有解會之所o
愚謂血閉於陽經, 榮衛行之不通, 則寒o 血閉於陰經, 榮衛行之不通, 則熱o
故必瘀通而寒熱自已o
又就大調經散而言, 行瘀於內也o 五積散, 行瘀於外也o 又外經或為寒客則肺病,
肺病而榮衛不通則熱, 內腑或為冷物所傷則脾病, 脾病而榮衛不通則寒o 故所用之方,
一主裏, 一主表,亦或內外俱瘀, 則寒熱並作, 二藥又均不可廢o

 第二十四節, 產後陰陽不足寒熱用藥不同        
薛立齋曰:
按良甫云: 「此由氣血虛損, 陰陽不和, 宜四物加減o 若敗血不散, 腹內作痛,
宜奪命丹o 」
夫陽氣不足, 陰氣上入陽中而惡寒者, 補中湯o
若陰氣不足, 陽氣下陷陰中發熱者, 六味丸o
若氣血不足, 惡寒發熱者, 八珍湯o
[慎齋按]
已上五條, 序產後有寒熱往來之證也o
寒熱往來, 為少陽經病, 產後見之, 明屬陰陽兩虛, 榮衛不和之候,
當遵丹溪大補氣血為治,非小柴胡可例也o
若云敗血不散為寒熱, 郭稽中有入肺入脾之論, 陳無擇有閉陰閉陽之議,
兩說均不能無疑o
夫敗血瘀滯, 豈有或入肺或入脾之理, 況寒熱何獨專於脾肺,
其心腎肝獨不可為寒熱乎?
敗血閉陰為寒, 便不能閉陽為熱, 閉陽為熱, 便不能閉陰為寒, 豈有既閉陰復閉陽,
得謂之敗血不散乎? 立言之謬, 恐有惑於後人o
總之敗血為病, 乃生寒熱, 本於榮衛不通, 陰陽乖格之故, 武叔卿始得其旨o

 第二十五節, 產後產汗不止屬陰氣虛        
大全曰:
產後虛汗不止者, 由陰氣虛而陽氣加之o 裏虛, 陽氣獨發於外, 故汗出o
血為陰, 產則傷血, 是為陰氣虛o 氣為陽, 其氣實者, 陽加於陰, 故令汗出o

%

陰氣虛弱不復者, 汗出不止o
因遇風則變痙, 縱不成痙, 亦虛乏短氣, 身體柴瘦, 唇囗乾燥, 久則經水斷絕,
由津液竭故也o

 第二十六節, 產後虛汗有亡陽之患        
單養賢曰
產後虛汗, 經曰: 「陽氣者, 精則養神, 柔則養筋o 」產後既亡血, 而又汗多,
乃為亡陽, 汗本血液屬陰, 陰亡陽亦隨之而走, 故曰亡陽o
產後亡血多汗, 陰陽兩虛, 極危證也, 故用藥與他證不同, 慎之o 方用參、耆、白朮、
麻黃根、防風、桂枝o

 第二十七節, 產婦頭汗屬血虛孤陽上出        
金匱要略曰:
產婦鬱冒, 其脈微弱, 但頭汗出, 所以然者, 血虛而厥, 厥而必冒, 冒家欲解,
必大汗出, 以血虛下厥, 孤陽上出, 故頭汗出o
所以產婦喜汗出者, 亡陰血虛, 陽氣獨盛, 故當汗出, 陰陽乃復o
徐忠可曰:
產婦鬱冒, 虛多邪少, 故脈微弱, 中氣虛也o 內虛, 一身之陰陽不和,
故身無汗但頭汗出o
所以頭汗出者何? 血虛下厥, 則下之陰氣盡而陽為孤陽, 陽孤則上出而頭汗矣o
然既頭汗, 仍喜其汗出而解者何? 蓋陰不亡, 則血未大虛, 惟產婦血去過多而亡陰,
則陽為孤陽, 自陰較之陽為獨盛, 所以喜其汗o 損陽就陰, 則陰陽平, 故曰乃復o

 第二十八節, 產婦頭汗屬虛熱重蒸        
王海藏曰:
產婦頭汗出, 至頸而還, 額上偏多, 蓋額為六陽之會, 由虛熱熏蒸而出也o
[慎齋按]
已上四條, 序產後有汗出之證也o
經云: 「奪血者無汗o 」汗與血類, 產後去血過多, 則陰不維陽, 陰虛而陽無所附,
周身汗出不止, 此為陰陽兩虛, 有亡陽之患, 為危證o

%

若身無汗, 但頭有汗, 頭為諸陽之會, 陰血暴亡, 孤陽上越, 陰雖虛而陽氣尚為有餘,
此時陰不勝陽, 故頭汗額上偏多o
心火上浮, 逼陽於外, 急補其陰, 而入以歛陽之藥, 則病自復, 故產婦又喜其頭汗出也o

 第二十九節, 產後中風屬于虛        
金匱要略曰:
產後中風, 發熱, 面正赤, 喘而頭痛, 竹葉湯主之o
徐忠可曰:
中風發熱頭痛, 表邪也o 然面正赤, 所謂面若朱粧, 乃真陽上浮o 加之以喘,
氣高不下也o
明是產後大虛, 元陽不能自固, 又雜以表邪, 自宜攻補兼施o 故以桂、甘、防、葛、
桔梗、薑棗, 清在上之邪, 竹葉清膽腑之熱, 而以參、附培元氣, 返其欲脫之陽也o

 第三十節, 產後中風屬勞損臟腑氣虛邪入        
大全曰:
產後中風, 由產時傷動血氣, 勞損臟腑, 未曾平復, 起早勞動, 致氣虛而風邪乘之,
冷氣客于皮膚經絡, 但疼痺羸乏, 不任少氣o
大凡筋脈挾寒則攣急喎僻, 挾溫則縱緩虛弱o
若入諸臟, 恍惚驚悸, 隨其所傷臟腑經絡而生病焉o

 第三十一節, 產後中風屬勞傷所致        
郭稽中曰:
產後中風者何?
答曰: 產後五七日內, 強力下床, 或一月之內, 傷於房室, 或懷憂怒, 擾盪沖和,
或因食生硬, 傷動臟腑o
得病之初, 眼澀囗噤, 肌肉潤搐, 漸至腰脊筋急強直者, 不可治o
此乃人作, 非偶爾中風所得也o

 第三十二節, 產後中風屬下血過多虛極生風        
大全曰:

%

產後下血過多, 虛極生風者何?
答曰: 婦人以榮血為主, 因產血下太多, 氣無所主, 唇清肉冷, 汗出, 目眩神昏,
命在須臾o此虛極生風也, 若以風藥治之, 則誤矣o

 第三十三節, 產後中風宜大補不可作風治        
朱丹溪曰:
產後中風, 口眼喎斜, 必用大補氣血, 然後治痰o
當以左右手脈, 分氣血多少以治o
切不可作中風治, 用小續命湯發表治風之藥o

 第三十四節, 產後中風當補元氣為主        
薛立齋曰:
產後中風, 果外邪所屬, 形氣不足, 病氣有餘, 當補元氣為主, 稍佐治病之藥o
若強力不休, 月內人房, 形氣俱不足, 當純補元氣, 多有復甦者, 若誤投風藥,
是促其危也o前證若心脾血氣俱虛, 十全湯, 不應, 加附子、鉤藤o
若肝經血虛, 逍遙散加鉤藤o
經云: 「脾之榮在唇, 心之液為汗o 」若心脾二臟虛極, 急用參附救之o
[慎齋按]
已上六條, 序產後有中風之證也o
中風有真中、類中、有火、有氣、有痰、中臟、中腑、中血脈之不一o
若產後中風, 總屬血虛而動傷臟腑所致, 即有外邪, 以大補為主, 遵丹溪、立齋之法,
為不易也o
若舍此而以中風為治, 用愈風、續命之類, 速之斃矣, 戒之o

 第三十五節, 產後血虛中風病痙        
金匱要略曰:
新產婦人有三病, 一者病痙, 何謂也?
曰: 新產血虛, 多汗出, 喜中風, 故令病痙o

 第三十六節, 產後血虛汗多遇風變痙        

%

郭稽中曰:
產後血虛, 腠理不密, 故多汗, 因遇風邪搏之, 則變痙o
痙者, 口禁開, 背強而直o
如發狀, 搖頭馬鳴, 身反折, 氣息如絕, 汗出如雨, 兩手摸空者, 不可治o

 第三十七節, 產後痙屬亡血過多筋無所養        
薛立齋曰:
產後發痙, 因去血過多, 元氣虧損, 或外邪相搏, 致牙關緊急, 四肢痙強,
或腰背反張, 肢體抽搐o
若有汗不惡寒, 曰柔痙o 無汗惡寒, 曰剛痙o
然產後患之, 由亡血過多, 筋無所養而致, 大補氣血, 多保無虞o 若攻風邪,
死無疑矣o

 第三十八節, 產後病痙屬陰虛內熱生風        
繆仲淳曰:
產後血虛, 角弓反張, 病名曰痙o 痙者, 勁也o
去血過多, 陰氣暴虛, 陰虛生內熱, 熱極生風, 故外現風證,
其實陰血不足無以養筋所致, 足厥陰肝經大虛之侯, 宜益陰補血, 清熱則愈o

 第三十九節, 產後成痙不可同傷寒例治        
薛立齋曰:
仲景云: 「傷寒有汗為柔痙, 用桂枝湯o 無汗為剛痙, 用麻黃湯o 」產後得此,
血氣俱虛敗證, 不可興傷寒例看o
丹溪云: 「產後當大補氣血為主, 多服參、耆、附子o 」中風乃虛極之象, 固其本元,
諸病自退o

 第四十節, 產後變證不可輕用發表        
婁全善曰:
小續命、大豆紫湯、舉卿古拜散, 俱太陽厥陰藥也, 如邪實而脈來浮弦有力者, 固宜o
但產後氣血大虛人, 不宜輕發其表, 但用防風當歸散治之為妙o

%


 第四十一節, 用續命湯辨        
武叔卿曰:
寒主收引, 風寒在太陽經, 項背強直者, 太陽筋病也, 諸方皆主續命, 從仲景論也o
郭氏不問產後虛實, 邪之有無, 概宗之, 似乎一偏o 至薛氏又以產後亡血過多,
非十全大補不可, 又一見也o 及夷堅志, 按以大豆紫湯、獨活湯而愈, 又主於風矣,
是續命亦下為妄也o 但本方有麻黃、附子, 氣血兩虛人, 不可輕用;
而郭氏論又有速灌之說, 稍緩, 即汗出如雨,反不以麻黃為忌, 何語之切也o
二說似不可廢, 臨證之際詳之o
[慎齋按]
已上八條, 序產後有痙證也o
產後成痙, 大抵血虛所致o 故金匱以下四條, 均主於亡血過多, 當從立齋、仲淳治例o
後二條, 辨不可用續命湯, 致有誤治之失, 以示戒也o

 第四十二節, 產後囗噤屬血氣虛風乘三陽經        
大全曰:
產後中風囗噤, 是血氣虛而風入頷頰囗之筋也o
手三陽之筋結於頷, 產則勞損臟腑, 傷於筋脈, 風乘之, 則三陽之筋脈偏虛,
得風冷則急, 故令囗噤o

 第四十三節, 產後角弓反張屬體虛受風        
大全曰:
產後角弓反張, 是體虛受風, 風入諸陽之經也o
人之陰陽經絡, 周環於身, 風邪乘虛, 入諸陽之經, 則腰背反折, 擊急如角弓狀o

 第四十四節, 產後角弓反張屬虛象宜固氣血        
薛立齋曰:
前證因氣血耗損, 腠理不密, 汗出過多, 患此乃虛象也, 宜固氣血為主o
此證乃氣血虛極, 宜大劑參耆歸朮肉桂培養之, 不應, 加附子, 倍人參, 名參附湯,
猶未應,乃藥力未能及, 宜多用之o

%


 第四十五節, 產後瘈瘲屬陰虛火熾筋無所養        
薛立齋曰:
瘈者, 筋脈拘急也o 瘲者, 筋脈弛縱也o
經云: 「肝主於藏血o 」肝氣為陽為火, 肝血為陰為水, 產後陰血去多, 陽火熾盛,
筋無所養而然o
治法以八珍湯加丹皮、鉤藤, 以生陰血, 則陽火退而諸證愈o 不應, 用四君子芎、歸、
丹皮、鉤藤補脾土, 蓋血生於至陰, 至陰者脾土也o
此證若肢體惡寒, 脈微細者, 此為真狀o 若脈浮大, 發熱煩渴, 此為假象o
惟當固本為善o
若無力抽搐, 戴眼反折, 汗出如珠者, 不治o

 第四十六節, 產後拘攣屬氣血不足        
大全曰:
產後中風, 筋脈四肢攣急者, 氣血不足, 臟腑俱虛, 月內未滿, 起早勞動, 動傷臟腑,
虛損未復, 為風所乘o
風邪冷氣, 客於皮膚經絡, 令人頑庳不仁, 羸乏少氣o 風氣人於筋脈, 挾寒則攣急也o

 第四十七節, 產後拘攣屬肝經風熱血燥        
薛立齋曰:
肝屬木主筋, 若肝經風熱血燥, 用加味逍遙散, 不應, 六味丸以補腎水o
經云: 「風客淫氣精乃亡, 邪傷肝也o 」
[慎齋按]
已上五條, 序產後有口噤、角弓、瘈瘲、拘攣諸證也o
諸證為中風內見證, 雖有囗噤、角弓異名, 緦以產後氣血大虛所致o
故一切風藥, 概不可用, 惟遵丹溪、立齋之論治, 為產後中風病之要道也o

 第四十八節, 產後不語屬敗血人心        
郭稽中曰:
產後不語者何?

%

答曰: 人心有七孔三毛, 心者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外應於舌, 舌者聲之機o
產後虛弱, 多致敗血停畜, 上干於心, 心竅閉塞, 神志不能明了o
又心氣通於舌, 心氣閉則舌強不語, 但服七珍散o

 第四十九節, 產後不語屬胃溼熱痰迷心        
武叔卿曰:
產後不語, 有臨產服藥與湯過多, 胃溼使然, 又有熱痰迷於心不語, 導痰湯o

 第五十節, 產後不語屬熱血熱痰迷塞心竅        
方約之曰:
產後不語, 有熱血迷塞心竅者, 有熱痰迷塞心竅者o
前方七珍散治熱血, 孤鳳散治熱痰o
肥人多是熱痰, 瘦人多是熱血o

 第五十一節, 產後不語分證用藥        
薛立齋曰:
經云: 「大腸之脈, 散舌下o 」又云: 「脾之脈是動, 病舌本強, 不能言o 」又云:
「腎之別脈, 上人於心, 繫舌本, 虛則不能言o 」
前證若心腎氣虛, 用七珍散o
腎虛風熱, 地黃飲o
大腸風熱, 加味逍遙散, 加防風、白芷o
脾絕風熱, 秦艽升麻湯o
肝經風熱, 柴胡清肝散, 加防風、白芷o
肝木太過, 小柴胡加鉤藤o
脾受木侮, 加白芷、升麻、釣藤o
肝脾血虛, 佛手散o
脾氣虛, 四君子湯o
氣血俱虛, 八珍湯; 不應, 獨參湯加附子, 補其氣而生血, 若竟用血藥, 則誤矣o
[慎齋按]
已上四條, 序產後有不語之證也o

%

產後不語, 稽中主於敗血迷心, 濟陰主於胃溼熱痰, 此皆論病之屬有餘也o
產後去血過多, 陰火上乘, 鬱冒心神為不語, 此證之屬虛者為多, 而敗血熱痰,
亦間有之, 至 論胃溼使然, 則迂矣o
若立齋又兼肝脾風熱用藥, 多以防、芷、升、柴為發散, 似未切中病機也o

 第五十二節, 產後驚悸屬心氣虛風邪搏心        
大全曰:
產後臟虛, 心神驚季者, 體虛心氣不足, 心經為風邪所乘, 或恐懼憂迫,
令心氣受於風邪, 邪搏於心, 則驚不自安, 驚不已, 則悸動不定o
其狀目睛不轉, 不能動o 診其脈, 動而弱者, 驚悸也o

 第五十三節, 產後驚悸屬於心血虛        
薛立齋曰:
人所主者心, 心所主者血, 心血一虛, 神氣不守, 驚悸所由來也, 當補血氣為主o

 第五十四節, 產後恍惚屬榮衛不足風邪所乘        
大全曰:
產後中風恍惚者, 由心主血, 血氣通於榮衛臟腑, 遍循經絡, 產則血氣俱傷,
五臟俱虛, 榮衛不足, 即為風邪所乘, 令心神恍惚不定o

 第五十五節, 產後恍惚不可作風治        
薛立齋曰:
產後恍惚證, 當大補血氣為主, 佐後方為善, 蓋風為虛極之假象, 固其本元,
諸病自退o
若專治其風, 則速其危矣o
[慎齋按]
已上四條, 序產後有驚悸恍惚之證也o
濟陰綱目云: 「不語至驚悸恍惚諸證, 有謂氣虛血虛, 有謂敗血人心, 有謂風邪所乘,
一皆名為心風o 」
然此風從何來? 當從何治? 前人亦末之悉, 但言治痰治風, 丹溪、

%

立齋則以大補氣血為主, 各有所見, 在臨證酌用之o
愚謂產後不語一證, 有敗血、有溼、有熱痰、有風熱, 一主實邪外感為病,
而不及於虛, 此亦前人立論之失o
若驚悸恍惚, 自是血虛心氣不足所致o 大全必言風邪搏心, 致有斯證, 其言甚戾o
立齋以但固本原, 毋專治風, 有功來學不小o

 第五十六節, 產後發狂屬敗血沖心        
大全曰:
產後因驚, 敗血沖心, 昏悶發狂, 如見鬼祟, 宜局方大聖澤蘭散, 加辰砂棗仁湯下之o
薛立齋曰:
此乃血虛, 神不守舍, 非補養元氣不可o

 第五十七節, 產後發狂屬肝虛火炎        
繆仲淳曰:
有產後六朝發狂, 持刀殺人, 此陰血暴崩, 肝虛火炎故也o
用澤蘭、歸、地、牛膝、茯神、遠志、棗仁, 加童便o

 第五十八節, 產後乍見鬼神屬敗血停心        
大全曰:
心主身之血脈, 因產傷耗血脈, 心氣虛, 則敗血停積, 上干於心, 心不受觸,
遂致心中煩躁,臥起不安, 乍見鬼神, 言語錯亂o
醫人不識, 呼為風邪, 如此治, 必不愈o 但服調經散, 加龍腦, 得睡即安o

 第五十九節, 產後乍見鬼神屬血虛邪淫        
郭稽中曰:
產後乍見鬼神者何?
曰: 肝藏血, 心主血, 因產去耗其血, 勞動肝心, 敗血奔沖, 邪淫於心,
所以乍見鬼神, 言語顛倒, 非風邪也, 但服調經散、黑龍丹o

 第六十節, 產後乍見鬼神屬心脾血少        

%

薛立齋曰:
產後乍見鬼神, 若敗血停滯, 用調經散o
若心血虛損, 用柏子仁散o
此證皆心脾血少所致, 但調補脾胃之氣, 則痰清而神自安o
若果係鬼祟所附, 即灸鬼穴可愈o
其或不起, 多因豁痰降火攻伐之過也o
[慎齋按]
已上五條, 序產後有發狂貝鬼之證也o
夫心所主者血也, 心生血, 肝藏血, 產後陰血暴亡, 則心夫所養, 肝火得以上炎o
肝藏魂, 心藏神, 血虛則神魂不守, 有潑狂見鬼諸證o
此皆虛火上乘之病, 立齋但主補虛而未之論及, 繆仲淳一條, 乃發前人未發o

 第六十一節, 產後妄言見邪不可作痰火論        
單養賢曰:
產後失血, 心神失守, 妄言見邪, 宜服生化湯加茯神、棗仁、遠志o
慎不可作痰火論, 用消痰降火藥, 信師巫以驚產母o

 第六十二節, 產後狂言譫語分五證治        
大全曰:
產後語言顛倒, 或狂言譫語, 如見鬼神, 其原不一, 辯證治之o
一則因產後心虛, 敗血停積, 上干於心而狂言獨語者, 當在乍見鬼神條求之o
二則產後臟虛, 心神驚悸, 志意不安, 言語錯亂, 不自知覺, 神思不安者,
當在驚悸條求之o三則有宿風毒, 因產心虛氣弱, 腰背強直, 或歌哭嗔笑, 言語亂道,
當作風痙治, 在心驚中風條求之o
四則產後多因敗血迷亂心經, 言語顛狂或暈悶, 當於血暈中木之o
五則產後感冒風寒, 惡露斬然不行, 憎寒發熱如瘧, 晝日明了, 暮則譫語, 如見鬼狀,
當作熱入血室治之, 宜琥珀地黃丸, 及四物湯o
以上諸證, 大抵產後首當逐敗生新, 然後仔細詳疾, 不可妄立名色, 自生新意,
加減方藥, 大宜對證, 依古法施治, 末有不安者也o
薛立齋曰:

%

前證當固胃氣為主, 佐以貝證之藥, 若一於攻痰, 則誤矣o

 第六十三節, 產後虛煩屬於餘血奔心        
大全曰:
產後餘血奔心, 以致虛煩, 蓋因分娩後, 不與童便, 并心下, 及臥太早,
兼食不相宜之物所致o

 第六十四節, 產後虛煩戒服竹葉石膏湯        
陳無擇曰:
尋常治諸虛煩熱, 以竹葉石膏湯、溫膽湯o
不知產後與尋常不同, 如石膏等藥, 不宜輕用, 用之必死o

 第六十五節, 產後渴屬於血虛        
集驗方曰:
產後血渴, 血渴者, 血虛而渴也, 方用人參、麥冬、生地、甘草、瓜蔞o
又產後心煩發渴, 宜清心蓮子飲o

 第六十六節, 產後心煩血渴分證用藥        
薛立齋曰:
前證若出血過多, 虛火上炎, 用童便入四物, 加白朮、麥冬、丹皮o
若胃氣虛有熱, 竹葉黃耆湯o
若血虛發熱, 八物加麥冬、五味o
若血脫煩躁, 用當歸補血湯o
胃氣弱, 補中湯、七味白朮散o
[慎齋按]
已上四條, 序產後有虛煩血渴之證也o
血為周身津液, 產後去血過多, 陰虛火旺, 則有煩躁, 有發渴證,
宜大劑滋陰降火消瘀, 加童便為主o
濟陰綱目云: 「產後血虛, 氣無所附, 逆而為火, 火上逆而瘀血隨之, 則心煩發躁o
童便, 濁陰也, 味苦寒而鹹, 性就下降火消瘀, 所謂濁陰出下竅是也,

%

二證並用之為妙o 」
若仲景二物黃芩湯, 有黃芩、苦參, 又有竹茹、石膏, 治產婦中虛煩亂,
四肢苦煩熱諸證, 未敢信也, 當以三因之論為主o

 第六十七節, 產後囗鼻黑衄屬胃絕肺敗        
郭稽中曰:
產後口鼻黑氣起, 及鼻衄者何?
答曰: 陽明者, 經脈之海, 起於鼻, 交頞中, 還出頰口, 交人中, 左之右, 右之左o
產後氣血虛散, 榮衛不和, 散亂人於諸經, 卻還不得, 故令囗鼻黑氣起, 及變鼻衄o
此緣產後虛熱, 變生此證, 胃絕肺敗, 不可治o
病機云: 「產後見衄者, 不可治o 」

 第六十八節, 產後鼻衄為氣脫血死證        
薛立齋曰:
胃脈挾口, 繞承漿, 鼻準屬脾土, 鼻孔屬肺金, 此胃虛肺損, 為氣脫血死之證,
急用二味參蘇飲加附子, 亦有得生者o
[慎齋按]
已上二條, 序產後有鼻衄之證也o
鼻衄本非死證, 產後犯此, 或惡露不下, 虛火載血上行, 溢出鼻竅, 不循經度,
肺胃已受火熱, 故黑氣變現於鼻囗o 此熱極反兼水化也, 故囗肺胃敗絕, 為不可治o
立齋參蘇飲加附子, 似末穩, 莫若大盞童便加牛膝、丹皮、澤蘭、生熟地,
倍人參服之o

 第六十九節, 產後咳嗽屬肺經感邪        
大全曰:
肺主氣, 因產後血虛, 肺經一感微邪, 使成咳嗽o 或風熱, 或寒溼, 皆令人咳嗽o
若產後吃鹽太早, 咳嗽者難治o

 第七十節, 產後咳嗽屬食麵壅納        
郭稽中曰:

%

產後血氣不通, 咳嗽者何?
答曰: 產後咳嗽, 多因食熱麵壅納, 或熱病, 或有氣塊, 發時沖心痛, 氣急咳嗽,
四肢寒熱o
 第七十一節, 產後咳嗽屬惡露上攻瘀血入肺        
陳良甫曰:
產後傷風咳嗽, 是惡露上攻, 流入肺經, 或面赤發喘欲死, 急用二味參蘇飲o
又李氏曰: 產後咳嗽, 多是瘀血入肺, 知母飲治產從惡露流入肺經咳嗽o
濟陰曰:
知母、貝母, 涼藥也, 豈可治惡露上攻o 人參, 補氣藥也, 豈可治流入肺經之嗽o
即加桃仁、杏仁以瀉肺導瘀, 亦不可妄用o

 第七十二節, 產後咳嗽屬胃氣不足        
薛立齋曰:
產後咳嗽, 悉胃氣不足, 胃為五臟之本, 胃氣一虛, 五臟失所, 百病生焉o
患者多謂腠理不密所致, 不知肺屬辛金, 生於己土, 亦因土虛不能生金, 腠理不密,
外邪所感o其陰火上炎, 宜壯土金, 生腎水, 制火為善, 若逕治咳嗽則誤矣o

 第七十三節, 產後咳嗽分證用藥        
薛立齋曰:
產後咳嗽, 或因陰血耗損, 或因肺氣虧傷, 或陰火上炎, 或風寒所感, 治法不一o
若陰血虛者, 芎、歸、熟地、參、朮o
肺氣傷者, 四君子加芎、歸、桔梗o
陰火上炎者, 六味地黃加參、朮o
風寒感者, 補中湯加桔梗、紫蘇o
[慎齋按]
已上五條, 序產後有咳嗽之證也o
產後咳嗽, 有外邪o 有內傷、有瘀血, 不外三因之感, 其本則以氣血虛,
而胃氣不足所致o
夫咳嗽為肺金病, 土虛不能生金, 致有咳嗽之患o 雖有外邪、傷食、惡露諸證,
必顧母為要,此立齋之論為知本也o

%


 第七十四節, 產後寒熱屬敗血不可作瘧治        
郭稽中曰:
產後乍寒乍熱, 多是敗血為害, 或陰陽不和, 若概作瘧治, 則誤矣o
婁全善曰:
產後瘧疾, 多由污血挾寒熱而作, 大法宜柴胡四物湯調之o 熱多者, 草果飲子o
寒多者, 生熟飲子o

 第七十五節, 產後瘧疾屬陰陽兩虛不可用柴胡湯        
產寶新書曰:
產後類瘧分二證, 產後半月內外, 寒熱往來, 或午後日晡, 夜間發熱, 或一日兩三度,
其發有期, 其證類瘧, 由氣血並竭, 陽虛寒作, 陰虛發熱也o
慎毋以瘧治, 雖小柴胡湯, 不可輕用, 惟調補氣血, 寒熱自除o
仲景云: 「傷寒往來寒熱, 一日二三度發, 此陰陽俱虛,
不可更發汗更吐更下」其意亦同o

 第七十六節, 產後瘧疾屬氣血虛宜補胃氣為主        
薛立齋曰:
產後瘧疾, 總以補胃氣為主, 佐草果飲之類o
若胃氣稍充, 以草果飲為主, 佐以補胃藥o
蓋氣虛則寒, 血虛則熱; 胃氣虛則惡寒, 胃氣下陷則寒熱交作; 當大補氣血,
其病自退o
若誤用清脾截瘧之類, 多致不起o
[慎齋按]
已上三條, 序產後有瘧疾之證也o
瘧病在夏秋之交, 本風寒暑溼四氣之感o 而產後之瘧, 雖有外邪, 當從氣血兩虛為治o
陽虛外寒, 陰虛內熱, 陰陽兩虛, 則寒熱交作, 故宜大補氣血為主o
若郭氏以敗血為害, 固當消瘀, 亦必兼補氣血始善o 故一切治瘧諸力, 如小柴胡、
清脾、截瘧四獸之屬, 概不可施o
況草果飲, 有川芎、白芷、紫蘇、柴胡、青皮、良薑之發表耗氣, 立齋以補胃氣立論,

%

誠得治瘧之本, 若以草果飲為主佐則失矣, 不能無辨o

 第七十七節, 產後痢屬內外諸傷        
大全曰:
產後痢疾, 由產勞傷臟腑不足, 日月未滿, 虛乏未復, 或勞動太早, 或誤食生冷,
行起太早,外傷風冷, 乘虛人於腸胃, 誤食生冷難化之物, 傷於脾胃, 皆令泄瀉,
甚則變痢o
若血滲大腸, 則為血痢, 難治o
世謂之產子痢, 產後本虛, 又加久痢, 愈見羸弱, 謂之虛羸下痢o
又有產後氣不順, 下痢赤白, 謂之氣痢o
治法熱則涼之, 冷則溫之, 冷熱相搏則調之, 滑者澀之, 虛者補之o
若產婦不能寬解, 須當順氣, 未有不安者也o

 第七十八節, 產後下痢屬風冷乘虛        
郭稽中曰:
產後腹痛, 及瀉痢者何?
答曰: 產後腸胃虛怯, 寒邪易侵, 若未滿月, 飲冷當風, 乘虛龑留於肓膜, 散於腹脅,
故腹痛作陣, 或如刀刺o
流入大腸, 水榖不化, 洞瀉腸鳴, 或下赤白, 胠脅瞋脹, 或痛走不定o
急服調中湯立愈o 若以為積滯取之, 禍不旋踵, 謹之o

 第七十九節, 產後痢疾作渴屬津液內竭        
產寶百問曰:
產後下痢作渴者, 水榖之精, 化為血氣津液, 以養臟腑, 臟腑虛燥, 故痢而渴o
若引飲則難止, 反溢水氣, 脾胃既虛, 不能剋水, 水自流溢, 侵漬皮膚, 則令人腫o
但止其渴, 痢自瘥o
薛立齋曰:
產後痢作渴, 渴而不喜冷飲, 屬胃氣虛, 不能生津液也, 七味白朮散o
如夜間發熱口渴者, 腎水弱而不能潤也, 六味丸佐益氣湯, 以滋化源o


%

 第八十節, 產後痢分證用藥        
薛立齋曰:
產後痢, 或因飲食傷損脾土, 脾土虛, 不能消食, 當審治之o
若米食所傷, 六君子加榖芽o 麵食傷, 加麥芽、萊菔子o 肉食傷, 加山查、神麵o
兼嘔吐, 加 藿香o
若久不愈, 或非飲食所傷, 乃屬腎氣虧損, 必用四神、六味、八味丸補腎o
若用分利導水之劑, 是虛其虛也o

 第八十一節, 產後滯下不可用下藥        
繆仲淳曰:
凡產後痢, 積滯雖多, 腹痛雖極, 不可用大黃等藥行之, 致傷胃氣, 遂不可救o
但用人參、歸、芍、紅麴、醋炒升麻, 倍加甘草與益母草、滑石是矣o
若惡露未盡, 兼用乳香、投藥、砂仁、阿膠自愈o
[慎齋按]
已上五條, 序產後有痢疾之證也o
痢本於外感六淫內傷飲食所致, 若產後, 當兼氣血虛處治, 故不可用治痢常法,
而以調補脾胃為要也o
又按產後痢屬氣血大虛, 不可治痢, 惟補氣血, 以大劑人參、當歸主之o

 第八十二節, 產後蓐勞屬風冷搏於氣血        
大全曰:
產後蓐勞, 由生產日淺, 血氣虛弱, 飲食未平, 不滿百日, 將養失所o
風冷客之, 搏於氣血, 不能溫於肌膚, 使虛乏勞倦, 乍臥乍起, 顏容憔悴, 食飲不消o
風冷邪氣感於肺, 肺受微寒, 故咳嗽囗乾, 遂覺頭昏, 百節疼痛o
榮衛受風邪, 流注臟腑, 須臾頻發, 時有盜汗, 寒熱如瘧, 背膊煩悶, 四肢不舉,
沉重著床, 此蓐勞之候也o
 第八十三節, 產後蓐勞屬憂勞思慮所致        
陳良甫曰:
婦人因產理不順, 疲極筋力, 憂勞思慮, 致冷虛蠃喘乏, 寒熱如瘧, 頭痛自汗,
肢體倦怠, 咳 嗽痰逆, 腹中紋刺, 名曰蓐勞o

%


 第八十四節, 產後蓐勞屬虧損血氣所致        
產寶百問曰:
產後虛蠃, 漸成蓐勞, 皆由產下虧損血氣所致o 須慎起居, 節飲食, 調養百日,
庶保無疾o
若中年及難產者, 毋論日期, 必須調養平復, 方可動作, 否則氣血復傷,
虛蠃之證作矣o

 第八十五節, 產後蓐勞當補脾胃養正氣為主        
薛立齋曰:
蓐勞當扶養正氣為主o 多因脾胃虛弱, 飲食減少, 致諸經疲憊, 當補脾胃, 飲食一進,
精氣傷化, 諸臟有所賴, 其病自愈o
[慎齋按]
已上四條, 序產後有蓐勞之證也o
蓐勞之成, 因產後氣血虛損, 不慎起居, 或感風冷外邪, 或傷七情憂慮,
以致動作不時, 將養失宜, 遂成蓐勞之候o
此產寶以調養為訓, 立齋以養正為先也o

 第八十六節, 產後血崩屬勞役驚怒所致        
郭稽中曰:
產後血崩者何?
曰: 因產後所下過多, 血氣暴虛, 未得平復, 或因勞役, 或因驚怒, 致血暴崩o
又有榮衛素傷, 氣衰血弱, 亦變崩中o
若小腹滿痛, 此肝經已壞, 為難治, 俱宜固經丸主之o
若小腹脹滿, 此為內有瘀血, 未可止之, 必致淋瀝o

 第八十七節, 產後血崩屬酸鹼不節以傷榮衛        
陳良甫曰:
產後傷耗經脈, 末得平復, 勞役損動, 致血暴崩o 或因酸鹹不節, 以傷榮衛,
亦變崩中o

%


 第八十八節, 產後血崩屬臟氣不平        
陳無擇曰:
血崩不是輕病, 況產後有此, 是謂重傷o
恐不止酸鹹不節所致; 多因驚憂恚怒, 臟氣不平; 或產後服斷血藥早, 致惡血不消,
鬱滿作堅, 亦或崩中o
固經九自難責效, 不若大料羑芎藭湯加芍藥, 隨證治之o

 第八十九節, 產後血崩分證用藥        
薛立齋曰:
前證若血滯, 小腹脹滿, 用失笑散o
肝火血妄行, 加味逍遙散o
脾鬱不統血, 加味歸脾湯o
脾虛不攝血, 補中湯o
厚味積熱傷血, 清胃散加槐花o
風熱相搏傷血, 四君子加防風、枳殼o
[慎齋按]
已上四條, 序產後有血崩之證也o
產後已亡血, 而又有崩證, 似非輕病, 多居陰虛氣脫所致o 稽中主於勞役驚怒,
是本內傷七情為病o 若良甫以酸鹹不節, 無擇以血藥斷早,均非病機之要o
予謂產後下多亡陰, 須用仲景法, 血脫益氣, 純用血藥無濟也o 觀薛氏醫案,
有婦人血崩如湧, 以六君子加黑薑而愈, 得其旨矣o

 第九十節, 產後便祕屬亡津液胃燥        
金匱要略曰:
新產婦人有三病, 三者大便難, 何謂也?
曰: 亡津液胃燥, 故大便難o

 第九十一節, 產後便難屬內亡津液        
聖濟總錄曰:

%

大腸者, 傳導之官, 變化出焉o 產後津液減耗, 胃中枯燥, 潤養不足, 糟粕壅滯,
故令大便艱, 或致不通o
蓋新產之人喜病者, 由去血過多, 內亡津液故也o

 第九十二節, 產後便祕屬血虛火燥        
薛立齋曰:
產後大便不通, 因去血過多, 大腸乾涸, 或血虛火燥o 不可計日期, 飲食數多,
用藥通潤之,必待脹滿, 覺脹自欲去, 不能去, 乃結在直陽, 宜膽導之o
若服苦寒藥通之, 反傷中焦元氣, 或逾難通, 或通而瀉不止, 必成敗證o
若血虛火燥, 加味逍遙散o
氣血俱虛, 八珍湯o
慎不可用麻仁、杏仁、枳殼之類o

 第九十三節, 產後便祕屬津液不足不可服寒藥        
郭稽中曰:
產後大便秘澀者何?
答曰: 產後水血俱下, 陽胃虛竭, 津液不足, 是以大便祕澀不通o
若過五六日悶脹者, 此燥屎在臟腑, 乾澀未能出耳, 宜麻仁丸以潤之o
若誤以為有熱, 投寒藥, 則陽消陰長, 變證百出矣o

 第九十四節, 產後祕結屬血少腸燥不可用峻利藥        
單養賢曰:
產後大便日久不通, 因血少腸燥故也o
宜多服生化湯, 則血旺氣順, 傳化如常, 自無燥澀之患o
切不可用硝黃峻利之劑以亡陰血, 致中氣虛而便祕愈甚, 遂成脹滿者有之o

 第九十五節, 產後便祕戒輕用大黃        
陳無擇曰:
產後不得利, 利者百無一生o 去血過多, 臟燥, 大便祕澀, 固當滑之, 大黃似難輕用,
惟蔥涎調臘茶為丸, 復以臘茶下之o

%

[慎齋按]
已上六條, 序產後有大便祕結之證也o
產後水血俱下, 則大腸燥澀, 便閉不通, 金匱、聖濟均主津液內亡, 立齋主血虛火燥,
自是元氣內乏受病o
故戒不可以苦寒峻利再傷氣血, 漸至不救也o

 第九十六節, 產後小便不通屬內積冷氣        
產孕集曰:
產後小便不通, 腹脹如鼓, 悶亂不醒, 蓋緣未產前內積冷氣, 遂致產時尿胞運動o
用鹽於臍中填平, 用蔥白搗一指厚, 安鹽上, 以艾炷餅上灸之, 覺熱氣入腹內,
即時便通, 神驗o

 第九十七節, 產後淋屬熱客胞中        
大全曰:
產後諸淋, 因產有熱氣客脬中, 內虛則頻數, 熱則小便澀痛, 故謂之淋o

 第九十八節, 產後淋屬熱邪搏血摻入胞中        
大全曰:
有因產損, 氣虛挾熱, 熱邪搏血, 流滲胞中, 血流小便而出, 則為血淋o

 第九十九節, 產後淋治法宜量虛實        
陳無擇曰:
治諸產前後淋, 其法不同, 產前當安胎, 產後當去血o
如冷、熱、膏、石、氣淋等, 為治則一, 但量虛實用之o
瞿麥、蒲黃是產後要藥, 惟當尋究所因, 則不失機要矣o
[慎齋按]
已上四條, 序產後有小便不通淋祕之證也o
三因云: 「產前當安胎, 產後當去血o 」此二語為喫緊o
如產前淋, 或由氣虛不化, 當用參耆補氣安胎, 不可過用滲利o
產後淋, 或由污血阻滯, 當以瞿麥、蒲黃為要藥o

%

若血虛熱鬱, 當用六味丸、逍遙散補陰養血, 滋其化源, 佐以導血藥可也o

 第一00節, 產後二便不通屬津液燥竭        
大全曰:
產後大小便不通, 陽胃本挾熱, 因產, 水血俱下, 津液燥竭, 陽胃痞澀,
熱氣結於腸胃, 故令大小便不通o
有婦產下, 患二便不通, 飲牛乳而通, 人乳尤善o

 第一0一節, 產後小便數屬氣虛不制        
大全曰:
產後小便數者, 氣虛不能制也o

 第一0二節, 產後小便不禁屬脾腎虛        
薛立齋曰:
產後遺尿, 腎氣不固也, 五味子丸主之o
若脾腎虛弱, 用還少丹, 仍以補中湯為主o 虛寒加肉果、補骨或四神丸o
若脾腎虛寒, 用八味丸o 四神丸佐之o

 第一0三節, 產後小便不禁屬產傷膀胱        
陳良甫曰:
婦人產理不順, 致傷膀胱, 遺尿無時o

 第一0四節, 產後小便淋瀝屬損破尿脬        
朱丹溪曰:
有收生不謹, 損破產婦尿脬, 致病淋瀝o
用豬羊胞煎湯入藥, 參、耆為君, 歸o 地為佐, 桃仁、陳皮、茯苓為使,
於極飢時飲之, 令氣血驟長, 其胞自完, 稍緩亦難成功也o

 第一0五節, 產後小便淋瀝分證用藥        
薛立齋曰:

%

穩婆不慎, 致胞損而小便淋瀝者, 八珍湯補氣血o
若因膀胱氣虛, 小便頻數, 當補脾肺o
若膀胱陰虛, 小便淋瀝, 須補肺腎, 方用補中湯, 加山茱、山藥為主, 佐以桑螵蛸散o
[慎齋按]
已上六條, 序產後小便有數, 有不禁遺尿, 有淋瀝之證也o
經云: 「腎主二便, 開竅二陰o 」小便不禁、淋瀝, 前陰病也o 產後氣血大虛,
有傷臟腑, 非肺氣虛而不能約制, 為遺尿, 為不禁o 即腎氣結而多有虛熱移於膀胱,
為瀝、為淋o
總以補養氣血, 加升提固澀之劑為主o 若用滲利疏導, 是重虛也, 戒之o

 第一0六節, 產後小便出血屬熱乘胞內        
大全曰:
產後小便出血, 因血氣虛而熱乘之, 血得熱, 則流散滲於胞內, 故血隨小便出o
有產婦尿血, 面黃膀脹, 少食, 此肝木乘脾土也, 用加味逍遙散、補中湯兼服而愈o

 第一0七節, 產後大便出血分諸證用藥        
薛立齋曰:
產後便血, 或飲食起居, 或六淫七情, 致元氣虧損, 陽絡外傷o
治法若因膏粱積熱, 加味清胃散o
因醇酒溼毒, 葛花解酲湯o
怒動肝火, 六君子加芎、歸、芍藥、柴胡o
因鬱結傷脾, 加味歸脾湯o
思慮傷心, 妙香散o
大腸風熱, 四物加柏葉、荊、防、枳殼、槐花o
大陽血熱, 四物加芩、連o
腸胃虛弱, 六君子加升、柴o
腸胃虛寒, 六君子加肉果、木香o
因元氣下陷, 補中湯加茯苓、半夏o
胃氣虛弱, 六君子加升麻o
血虛, 四物加升麻o

%

氣血虛, 八珍加升、柴溫補o
[慎齋按]
已上二條, 序產後有二便下血之證也o
產後既亡血, 而大小二便復有下血之患, 此非尋常火熱滲於膀胱, 歸於大腸可例治也,
非血虛部氣脫o
心主血, 脾統血, 心氣虛, 則小揚不能制而血流o 脾氣弱, 則大腸無移蔭而血下o
故二便出血, 當責之心脾二經為病o
若大全竟以熱論, 立齋一條, 分因雜出, 詳證配方, 未免膠柱, 似難責效o
立齋之書, 補元陰元陽, 動以滋化源立論, 開發後人, 有功來學不少o
但每證輒以方配, 某病用某方, 似欲後人按圖索驥, 刻舟求劍矣o 善讀立齋之書者,
不知以予言為河漢否也o

 第一0八節, 產後發癰疽不可用治毒藥        
產寶新書曰:
產後發癰疽, 宜生化湯加連翹、金銀花、甘草、乳香、綠豆粉和服o
不可用大黃等藥, 并敗毒散之類o
[慎齋按]
新產婦人, 或在十朝十五朝之後, 忽發癰腫於四肢胸腹間o 或是敗血不盡,
或是氣血虛弱, 榮 氣不從, 逆於肉理o 發為癰毒o
如敗血瘀滯經絡者, 當補血行血, 導瘀氣為主o
如氣血虛弱, 榮衛運遲成壅腫者, 當補氣活血為主o
切不可從毒治, 用寒涼清火解毒藥o
只用大補如十全、八珍之屬, 以固本元, 扶胃氣, 氣壯血流, 其毒自解o
若欲攻毒, 勢必潰爛, 不能收功矣o

 第一0九節, 產後月水不調屬風邪冷熱經絡        
大全曰:
產後月水不調, 由產傷動血氣, 虛損未復, 風邪冷熱之氣客於經絡, 乍冷乍熱,
冷則血結, 熱則血消, 故令血或多或少, 或在月前, 或在月後, 名不調也o


%

 第一一0節, 產後月水不調屬風冷傷經        
大全曰:
產傷動血氣, 虛損未復, 為風冷所傷, 血得冷則凝結, 故風冷傷於經, 血結胞絡之間,
令月水不通o
凡血結, 月水不通, 則成血瘕o 水血相併, 復遇脾胃衰弱, 肌肉虛者, 為水腫o

 第一一一節, 產後月水不通不必藥        
陳良甫曰:
婦人衝任之脈, 為經絡之海, 皆起胞內, 手太陽小陽, 手少陰心, 此二經上為乳汁,
下為月水若產後月水不通, 新產後勞傷氣血, 或去血過多, 乳汁自然不通o
若乳子半歲或一歲之內, 月經不行, 此常候, 非病也o
若半歲而行, 或四五個月便行, 是少壯血盛之人o
若產後一二年, 月經不通, 無疾苦, 亦不必服藥o
或勞傷氣血, 衝任脈虛, 氣血衰少不行, 但服健脾胃資氣血之藥, 自然通行,
以藥通之, 為害滋大o
[慎齋按]
已上三條, 序產後有月水不調、不通之證也o
月水不行, 為婦人要病, 至產後不行, 又不可以病言也o
大全二條, 均主風冷邪傷, 專以外感為病, 亦屬偏論o
夫產後月水不調不通; 有因於產動勞傷臟氣, 血虛弱者o 有因於僂子自乳,
血脈上為乳汁者o有因脾胃氣虛, 飲食少進者o 不止風邪冷熱之感也o
良甫一條, 甚悉病機, 至云但服健脾胃資氣血藥, 不必通經, 尤見探本之論o

 第一一二節, 產後乳汁不行屬亡津液        
大全曰:
婦人乳汁, 氣血所化, 不行者, 由氣血虛弱, 經絡不調所致o
或謂產後必有乳, 乳雖脹而產後作者, 此年少之人o
初經產, 乳有風熱, 須服清利之藥則乳行o
若累經產而無乳者, 亡津液故也, 須服滋益之藥助之o
若有乳不甚多者, 須服通經之藥, 仍以羹矐引之, 蓋婦人之乳,

%

資以衝脈與胃經通故也o
有屢經產而乳汁常多者, 亦婦人血氣不衰使然o
若婦人素有疾在衝任經者, 乳汁少而色黃, 生子亦怯弱多疾o

 第一一三節, 產婦乳汁不行有二        
陳無擇曰:
產婦有二種乳汁不行, 有氣血盛而壅閉不行, 有血氣少弱澀而不行o
虛當補之, 盛當疏之, 盛者當用通草、漏蘆、土瓜根o 虛者用煉鍾乳粉、豬蹄、
鯽魚之屬o

 第一一四節, 產婦乳汁不行宜壯脾胃以滋化源        
薛立齋曰:
前證若氣血虛弱, 不能生化者, 宜壯脾胃o
怒動肝火, 乳腫汁出者, 宜清肝火o
乳汁乃氣血所化, 在上為乳, 在下為經o 若屢產無乳, 或大便澀滯者, 亡津液也,
當滋化源o 衝任之脈盛, 脾胃之氣壯, 則乳汁多而濃, 衰則淡而少, 所乳之子,
亦弱而多病o

 第一一五節, 產後乳自出屬胃氣虛        
大全曰:
產後乳汁自出, 胃氣虛也, 宜補藥以止之o
若末產而乳自出者, 謂之乳泣, 生子多不育o
若產婦勞役, 乳汁湧下, 此陽氣虛而厥也, 獨參湯補之o

 第一一六節, 乳房腫服用麥芽        
薛立齋曰:
凡婦人氣血方盛, 乳房作脹, 或無兒飲, 痛脹寒熱, 用麥芽二三兩炒熟,
水煎服之立消o
其耗散血氣如此, 何脾胃虛翡, 飲食不消方中多用之o 一云麥芽最消腎o
若氣血虛, 而乳汁自出者, 宜十全大補湯o

%


 第一一七節, 產後乳癌屬邪熱攻陽明血搏氣滯        
聖濟總錄曰:
產後衝任不足, 氣血俱虛, 其熱潛行入足陽明之脈, 直行者, 從缺盆下乳內廉,
下挾臍, 入氣街中, 衝脈者, 起於氣街, 蓋足陽明之經, 挾臍上行, 至胸中而散o
其經為邪熱攻衝, 則血為之擊搏, 氣為之留滯, 擊搏則痛作, 留滯則腫生o
產後多有此疾, 由乳汁壅積, 與氣相擊搏故也o
[慎齋按]
已上六條, 序產婦有乳汁不行之證也o
婦人以血用事, 上為乳汁, 下為月水, 而血之所化, 則本於脾胃飲食之精微,
運行而為乳為經產後脾胃之氣旺, 則血旺而乳多, 脾胃之氣衰, 則血減而乳少,
此立齋治乳汁以壯脾胃滋化源為要也o若不顧脾胃以補氣血, 徒從事於通乳之劑,
是猶求千金於乞丐而不可得矣o

 第一一八節, 產後陰脫屬產勞太過所致        
陳三因曰:
婦人趣產勞力, 努力太過, 致陰下脫, 及陰下挺出, 逼迫腫痛, 舉重房勞, 皆能發作,
清水續續, 小便淋瀝, 硫黃、烏賊骨、五味子為末, 摻之o

 第一一九節, 產後玉門不閉屬氣血不能收攝        
陳良甫曰:
產門不閉, 由元氣素弱, 胎前失於調養, 以致血氣不能收攝故也, 十全大補湯o
有初產陰戶腫脹或焮痛不閉, 加味逍遙散o
若腫不閉者, 補中湯加五味子, 切忌寒涼之藥o

 第一二0節, 產門不閉腫痛分證用藥        
薛立齋曰:
玉門不閉, 氣血虛弱也, 十全大補湯o
腫脹焮痛, 肝經虛熱也, 加味逍遙散o
[慎齋按]

%

已上三條, 序產後有陰脫不閉之二證也o
產後一切證, 總以氣血大虛為治, 況陰挺下脫, 玉門不閉乎o
故丹溪、立齋醫案, 有產戶下一物如手帕者, 有下一物如合缽, 有二歧者,
有出肉線一條者,有子宮損落一片者o
凡此皆氣虛血脫, 故子戶胞門, 見證種種, 其立方處治, 不過參、耆、歸、地,
加以升提收澀 , 臨證之工, 可以神明之矣o

























%

           
 第七章, 崩漏門          

 第一節, 經論血崩屬悲哀陽氣內動        
素問曰:
悲哀太甚, 則胞絡絕, 胞絡絕則陽氣內動, 發為心下崩, 數溲血o

 第二節, 經論血崩屬悲哀熱氣在中        
素問曰:
悲哀太過, 則心系急, 肺布葉舉, 而上焦不通, 熱氣在中, 故血走而崩也o

 第三節, 經論血崩屬陰虛陽搏        
素問曰:
陰虛陽搏謂之崩o

 第四節, 經論血溢屬勞力傷腸胃絡脈        
靈樞曰:
猝然飲食, 則腸滿, 起居不節, 用力過度, 則絡脈傷o 陰絡傷則血內溢,
血內溢則後血, 腸胃之絡傷, 則血溢於外o
[慎齋按]
已上經論三條, 序婦人血崩之屬內傷為病也o
血崩有得之悲哀者, 此七情傷心之崩也, 有得之勞力者, 此內傷勞倦之崩也o

 第五節, 經論血崩屬於熱        
運氣曰:
少陰司天, 熱淫所勝, 民病血泄o
少陽在澩, 火淫所勝, 民病便血, 歲金小及, 炎火乃行, 民病下血o
綱目曰:
是火炎助心, 血盛而血下也o


%

 第六節, 經論血崩屬於寒        
運氣曰:
太陰司天, 寒淫所勝, 血變於中, 民病血泄o
太陽之勝, 血脈凝泣, 感為血泄o
陽明司天之氣, 民病便血, 治以諸熱o
綱目曰:
是寒攻心, 血虛而下血也o

 第七節, 經論血崩尼於風        
運氣曰:
少陽司天之政, 初之氣, 風勝乃搖, 候乃大溫, 民病血崩o
[慎齋按]
已上經論三條, 序婦人血崩之屬火熱、風寒、外感為病也o
血崩固屬內傷不足證, 而火熱風寒客邪之感, 亦間有之o
但血崩為婦人前陰病, 屬於內因, 運氣血泄便血, 是言大腸下血, 屬於外因o
綱目列之血崩證內則誤矣o
序書之訛, 在於全善且然, 而況下此乎, 故存以俟正之o

 第八節, 金匱論血崩屬三焦絕經        
張仲景曰:
寸囗脈微而緩, 微者衛氣梳, 梳則其膚空; 緩者胃弱不實, 則榖消而水化; 榖人於胃,
脈道乃行, 水人於經, 其血乃成; 榮盛則其府必梳, 三焦絕經, 名曰血崩o

 第九節, 金匱論崩漏屬虛寒相搏        
張仲景曰:
寸囗脈弦而大, 弦則為減, 大則為芤, 減則為寒, 芤則為虛, 虛寒相搏, 此名曰革,
婦人則半產漏下o
[慎齋按]
已上金匱二條, 序婦人崩漏本於三焦絕經, 而減之脈, 為虛寒相搏之病也o


%

 第十節, 崩漏屬敗血膿積        
王海藏曰:
或因胎產, 或因酒色, 前後脫血, 帶漏不已o 先由子臟, 俱入赤腸, 滓液惡穢,
前行太週, 滓糞燥結, 後滯不通, 此胎腸俱病, 治宜推去敗血膿積, 益血致新也o
心所不生, 脾所不裹, 肝所小藏, 此三焦經絕也o 宿雖為病, 亦有淺深新久,
治亦從輕重之o

 第十一節, 血崩有瘀屬惡血未盡        
戴原禮曰:
血大至日崩, 或清或濁, 或純下瘀血, 勢不可止o
有崩甚腹痛, 人多疑惡血未盡, 又見血色瘀黑, 愈信惡血之說, 不敢止截o
大凡血之為患, 欲出未出之際, 停在腹中, 即成瘀血, 以瘀為惡,
又焉知瘀之不為虛冷乎o
瘀而腹痛, 血行則痛止o 崩而腹痛, 血住則痛止o 芎歸湯加薑附, 止其血而痛自止o

 第十二節, 血崩屬涎鬱胸膈        
朱丹溪曰:
有涎鬱胸中, 清氣不升, 故經脈壅遏而降下, 非開涎小足以行氣,
非氣升則血不能歸隧道o
此論血泄之義甚明, 蓋以開胸膈間之濁涎, 則清氣升, 清氣升, 則血歸隧道而不崩矣o
其證或腹滿如孕, 或臍腹痛, 或血結成片, 或血出則快, 止則悶, 或臍上動o
治宜開結痰, 行滯氣, 消污血o
[慎齋按]
已上三條, 序血崩之屬污血痰涎, 實邪為病也o
凡病先明虛實寒熱, 如崩漏證, 有虛有實, 有寒有熱o 虛者主於血虛氣虛, 陰虛陽虛o
實者主於污瘀惡血, 痰涎鬱滯o 虛則為寒為冷, 實則為火為熱,
此證之不可不先辨者也o

 第十三節, 崩漏屬衝任血虛不能約制        
聖濟總錄曰:

%

婦人崩漏病, 經血淋瀝不斷是也o
衝任之脈, 所至有時, 若非時而下, 猶器之津洩, 故名曰漏下o
蓋由血虛氣衰, 不能約制o 又有瘀血在內, 因冷熱不調, 使血敗o 其色或赤如豆汁,
黃如爛瓜, 黑如衃, 青如藍, 血如膿, 五色隨五臟虛損而漏應焉o

 第十四節, 崩下屬衝任氣虛不能制        
朱丹溪曰:
崩下由臟腑傷損, 衝任二脈血氣俱虛故也o
二脈為經脈之海, 血氣之行, 外循經絡, 內榮臟腑o 若勞傷過極, 衝任氣虛,
不能約制經血,故忽然而下, 謂之崩中暴下o
治當大補氣血, 升舉脾胃之氣, 微加鎮墜心火之藥以治心, 補陰瀉陽, 而崩自止o
東垣有治法, 但小言熱, 其主在寒, 學者宜細思之o

 第十五節, 血崩屬陽虛不足        
趙養葵曰:
血崩之疾, 當分陰陽而治o
氣血人身之陰陽也, 陽主升, 陰主降, 陽根陰, 陰根陽, 一升一降, 循經而行,
無崩漏也o
若陽有餘則升者勝, 血出上竅, 陽不足則降者勝, 血出下竅, 總之血隨陽氣而升降o
陽氣者風也, 風能上升, 然必須東方之溫風始能升, 故用助風益氣湯o
凡氣虛不能攝血而崩者, 其人必面白, 尺脈虛大, 食飲無味, 久病者有之o
[慎齋按]
已上三條, 序血駽之屬血虛、氣虛、陽虛不足也o
血崩本為血病, 而有陽氣之虛者, 血脫氣亦脫也, 陰陽相維, 互為其根, 陰血大下,
陽不能維, 固當以無形之氣生有形之血也o

 第十六節, 血崩屬熱為陽脈有餘病        
張子和曰:
婦人天癸盡, 本小當下血, 血得熱而流散, 非寒也o 女子血崩, 多因大悲哭甚,
則肺葉布, 心系為之急, 血不禁而下崩o

%

經曰: 「陰虛陽搏, 謂之崩」o 陰脈不足, 陽脈有餘, 數則內崩血下流,
世有以虛損治之, 莫有知其非者, 可服大劑黃連解毒湯o

 第十七節, 血崩屬陽乘於陰為陽邪有餘病        
許學士曰:
崩中多用止血及補血藥, 不效, 以霹靂酒治之, 此陽乘於陰, 所謂天暑地熱,
經水沸溢是也o經云: 「陰虛者尺胍虛浮, 陽搏者寸脈弦急也」o 是為陰血不足,
陽邪有餘, 故為失血內崩證, 用奇效四物加膠艾, 再入黃芩o
醫曰: 「心主血, 血得熱則行, 得寒則止o 」故漏下屬熱兼虛者, 四物加黃連o
凡婦人感熱, 血脈妄行, 病曰熱崩, 以抑氣散, 倍加生地o

 第十八節, 血崩屬熱不可作寒論        
王海藏曰:
婦人血崩, 來如潮湧, 明是熱勢妄行, 豈可作寒論, 治宜清補, 兼升提, 不可驟止o

 第十九節, 經血暴崩屬火熱為喜怒驚恐所致        
張子和曰:
婦人經血, 終於七七之數, 數外暴下, 經曰: 「火主暴速」o 亦因暴喜暴怒,
憂急驚恐所致然也o
慎不可作冷病治之, 用峻熱之藥則死, 可用黃連解毒湯以清於上,
更用蓮房殼灰棕灰以滲於下, 後用四物加胡索散, 涼血和經之藥o

 第二十節, 血崩屬陰虛火逼妄行關心腎二經        
馬玄臺曰:
經云: 「陰虛陽搏謂之崩」o 蓋尺脈既虛, 虛則血已損, 寸脈搏擊, 虛火愈熾,
謂之曰崩, 由 火逼而妄行也o
婦人血崩, 是從胞絡宮來, 血久下行, 已為熟徑, 則本宮血乏,
十二經之血皆從此滲漏矣o 然
胞絡下繫於腎, 上通於心, 故此證實關心腎二經, 宜有陰虛陽搏之脈也o
束垣用十二經引經之藥, 使血歸十二經, 然後用黑藥止之o 若徙用黑藥,

%

不先服領血歸經藥,病亦難愈也o

 第二十一節, 血崩屬真陰不能鎮守包絡相火        
張潔古曰:
崩者, 倏然暴下也o 漏者, 淋瀝不斷也o
將息失宜, 勞役過度, 喜怒不常, 大傷於肝, 肝為血府, 傷則小藏血, 而為崩中漏下o
或悲思憂恐太甚, 陽氣內動, 真陰虛, 小能鎮守包絡相火, 故血走而崩,
宜養血安神為主o
或困脾胃氣虛下陷, 腎與相火相合, 濕熟下迫而致, 宜調脾養血為主o
或大小新產, 遽觸房事, 皆作崩漏, 或經水未絕, 慾熾而傷血海, 亦致崩漏;
皆宜養血鎮守為上o

 第二十二節, 崩漏屬脾胃虛火乘心包        
李東垣曰:
女子漏下惡血, 或暴崩不止, 多下水漿之物o 皆由飲食不節, 或勞傷形體,
或心氣不足, 致令心火乘脾, 脾土受邪o
夫脾土, 滋榮周身者也o 心生血, 血主脈o 二者受邪, 病皆在脈, 脈血之府也,
心脈之神也,心不主令, 包絡代之o 心系者, 包絡命門之脈也, 主月事生孕,
因脾胃虛而心包乘之, 故漏下血水不止o
當除濕去熱, 用升陽除濕湯, 此藥乃從權衡之法, 以風藥勝濕, 為胃氣下陷而迫於下,
以救其血之暴崩也o
若病愈, 經血惡物已盡, 主病雖除, 後必須以黃耆、人參、甘草、當歸之類,
數服以補之o
若經血惡物下之不絕, 尤宜救根本, 當益脾胃, 退心火之亢甚, 是治其根蒂也o

 第二十三節, 崩漏屬心火亢甚肝實不納血        
虞天民曰:
婦人崩漏不止, 先因心火亢甚, 於是血脈泛溢, 以致肝實而不納血, 出納之道遂廢o
經曰: 「子能令母實」o 是肝腎之相火, 挾心火之勢, 從而相扇, 所以月水錯經妄行,
無時而泛溢也o

%

若不早治, 漸而崩中; 甚則為血枯發熱勞極證, 不可治矣o
[慎齋按]
已上八條, 序崩漏之屬火熱為病也o
血崩漏下, 內經運氣均主於火, 然火亦有虛實之分, 惟子和、學士、海藏三家,
則以陽邪有餘立論, 故有不可作寒冷治法之說o
至潔古、東垣雖言包絡相火, 心火乘脾, 而曰真陰虛, 曰脾胃虛,
則又不可純以火熱為治矣o玄臺、天民亦從張李以發明其未盡, 臨是證者, 毋竟從火治,
必兼潔古、東垣之論, 為不易也o

 第二十四節, 血崩屬寒在下焦        
陳良甫曰:
婦人衝任二脈, 為經脈之海, 外循經絡, 內榮臟腑, 若陰陽和平, 則經下依時o
如勞傷不能約制, 忽然暴下, 甚則昏悶o
若寸脈微遲, 為寒在上焦, 則吐血衄血o 尺脈微遲, 為寒在下焦, 則崩血便血o
法當調補脾胃為主o

 第二十五節, 崩漏日久化寒主升舉論        
李東垣曰:
聖人治病, 必本四時升降浮沉之理o
經漏不止, 是前陰之氣血己下脫o 水瀉不止, 是後陰之氣血又下陷o
後陰者, 主有形之物, 前陰者, 精氣之門戶o 前後二陰俱下, 是病人周身之氣,
常行秋冬之令, 主肅殺收藏o
人身中陽氣升浮, 榖氣上行, 則陽生陰長, 春夏是也o 既病則周身氣血皆不生長,
榖氣不升,前雖屬熱, 下焦久脫, 已化為寒o
久沉久降, 寒濕大勝, 當急救之, 瀉寒以熱, 除濕以燥, 大升大舉以助生長,
補養氣血, 不致偏枯o
聖人立治法云, 濕氣大勝, 以所勝助之, 用風木上升是也o
經云: 「風勝濕o 」是以所勝平之, 當和調胃氣而滋元氣o 如不止, 用風藥以勝濕,
此之謂也o
 第二十六節, 血崩服寒藥變寒用熱治法        

%

薛立齋曰:
有婦人患崩, 過服寒藥, 脾胃久虛, 中病未已, 寒病復起, 煩渴引飲, 粒米不進,
昏憒時作,脈洪大, 按之微弱, 此無根之火, 內虛寒而外假熱也, 十全大補加附子;
崩減, 日服八味丸愈又有久患崩, 服四物涼血劑, 或作或止, 有主降火, 如腹痛,
手足俱冷, 此脾胃虛寒所致, 先 用附子理中湯, 次用濟生歸脾、補中益氣二湯,
崩頓愈o 若泥痛無補法, 則誤矣o
[慎齋按]
已上三條, 序血崩之屬虛寒為病也o
血崩屬火熱致病者多, 崩中日久, 則熱變為寒, 亦有服寒涼過甚, 中寒內生者, 東垣、
立齋之案治, 小可不留意也o
崩漏有實、有虛、有熱、有寒, 寒熱虛實之辨明, 而治法可以不忒矣o

 第二十七節, 崩漏有五色之分        
王叔和曰:
五崩何等類?
師曰: 白崩者, 形如涕o 赤崩者, 形如絳o 黃崩者, 形如爛瓜o 青崩者, 形如藍色o
黑崩者,形如衃血o

 第二十八節, 崩有陰陽以五色分五臟屬虛冷所致        
齊仲甫曰:
受熱而色赤者, 謂之陽崩o 受冷而色白者, 謂之陰崩o
五臟皆虛, 五色隨崩俱下, 一臟虛, 隨臟見色而下o 其色白如涕, 知肺臟之虛冷也o
其色青如藍, 知肝臟之虛冷也o 其色黃如爛瓜, 知脾臟之虛冷也o 其色赤如絳,
知心臟之虛冷也o
其色黑形如肝血, 知腎臟之虛冷也o 五臟俱虛, 五色相雜, 謂之五崩o

 第二十九節, 崩漏有陰證陽證之分        
龔雲林曰:
崩漏之證, 有陰陽o
若埽人年五十後, 經止數年, 忽然又行, 兼腹痛, 或身熱囗渴者曰崩, 此陰謹也o

%

若婦人年三十四十後, 經行三十日, 湧暴小止者曰漏, 此陽證也o
[慎齋按]
已上二條, 序崩漏有陰陽、五色、五臟之見證也o

 第三十節, 血崩心痛名殺血心痛        
陳良甫曰:
婦人血崩心痛, 名曰殺血心痛, 由心脾血虛也o
若小產去血過多而心痛者, 亦虛也o
用馬賊骨炒末, 醋湯下失笑散o

 第三十一節, 血崩心痛屬血虛心無所養        
薛立齋曰:
血崩兼心痛者, 心主血, 去血週多, 心無所養, 以致作痛, 十全湯倍參、朮多服o
如瘀血不行者, 失笑散o
陰血耗散者, 烏賊丸收歛之o
[慎齋按]
已上二條, 序血崩有兼心痛之證也o

 第三十二節, 治崩漏先調其氣        
許叔微曰:
治下血不止, 成五色崩漏, 香附是婦人仙藥, 醋炒為末, 久服為佳o
又曰: 女人以氣血為主, 小知因氣小先理, 然後血脈不煩, 即生崩帶諸證, 抑氣散,
異香四神散, 大有奧理o
[慎齋按]
香附味辛氣溫, 能行十二經八脈, 為血中耗氣之藥, 婦人虛寒, 氣鬱不舒, 用之固宜o
若陰虛血熱, 有囗乾燥渴, 骨蒸, 五心煩熱等證, 而必謂婦人之仙藥以用之,
末免抱薪救火矣, 慎之o

 第三十三節, 崩與漏有分證治法        
李太素曰:

%

崩為急證, 漏為緩病o
崩必是大怒傷肝, 衝動血海; 或火盛之極, 血熱沸騰而然o
漏則房勞過度, 傷損衝任二脈, 氣虛不能約制經血; 或其人平素多火, 血不能安,
故小時漏泄o崩宜理氣降火升提; 漏宜滋陰養氣養血, 或兼制火o

 第三十四節, 治血崩有初中末之三法        
方約之曰:
血屬陰, 靜則循經榮內, 動則錯經妄行, 故七情過極, 則五志亢甚, 經血暴下,
久而不止, 謂之崩中o
治法初用止血, 以塞其流; 中用清熱涼血, 以澄其源; 末用補血, 以復其舊o
若止塞其流, 不澄其涼, 則滔天之勢小能遏o 若止澄其源, 而小復其舊,
前孤陽之浮無以止,不可不審也o
[慎齋按]
治崩之法, 有消逐污血, 有寒涼降火, 有收澀固脫, 有大升大舉, 有扶脾健胃,
有補氣補血,有溫暖下焦, 種種不一o
方氏三法, 分初中末, 有倒行逆施之弊, 予謂中法當為初法, 初法當為末法,
末法當為中法,庶無差治也o

 第三十五節, 治崩漏宜調脾胃為主        
薛立齋曰:
人以脾胃為本, 納五榖, 化精微, 清者入榮, 濁者人衛, 陰陽得此, 是謂橐籥o
人得土以養百骸, 失土則枯o 東垣以飲食自傷, 醫多妄下, 清氣下陷, 濁氣小降,
乃生瞋脹,所以胃脘之陽不能升舉其氣, 陷入中焦, 當用補中湯, 使濁氣得降,
不治自安o 若因飽食後致崩漏, 是傷脾氣下陷於腎, 與相火相合, 濕熱下迫所致,
宜甘溫之劑調補脾胃,則血自歸瀅o 若誤用寒涼, 損傷胃氣, 則不能攝血歸經o
東垣曰: 「凡下血證, 須用四君子湯收功o 」厥有旨哉, 此皆從脾胃本源病治,
不可不知也o [慎齋按]
已上四條, 序治崩漏之大略也o

 第三十六節, 婦人血崩服四物湯問        

%

王海藏曰:
婦人月事不至, 是為胞閉, 為血不足, 宜服四物湯o 婦人崩者, 是為血有餘,
亦服四物湯何也?曰: 婦人月事不至者, 內損其原, 不能生血, 故胞閉不通, 是血不足,
宜服四物湯, 是益原和血之藥也o
崩中者, 是血多也; 暴損其原, 是火逼妄行, 涸竭為根, 亦宜四物湯,
乃潤燥益原之藥也o

 第三十七節, 崩漏屬虛熱用藥之法        
朱丹溪曰:
崩漏有虛有熱, 虛則下溜, 熱則宣通o
氣虛血虛, 皆以四物加參、耆o 因勞力者加升麻, 熱加黃芩, 寒加乾薑o
又曰:
漏下乃熱而虛, 四物加黃連o 崩過多者, 先用五靈一服o
紫色成塊者, 血熱也, 四物加柴胡、黃連, 後用四物加黑薑o
急則治標, 用白芷湯下百草霜o

 第三十八節, 崩漏分諸證用藥之法        
經云: 「陰虛陽搏謂之崩o 」又云: 「陽絡傷, 血外溢, 陰絡傷, 血內溢o 」又云:
「脾統血, 肝臟血o 」
其為患: 因脾胃虛損, 不能攝血歸經o 或因肝經有火, 血得熱而下行o 或因肝經有風,
血得風而妄行o 或因怒動肝火, 血熱沸騰o 或因脾經鬱熱, 血不歸經o 或因悲哀太過,
胞絡傷而下崩o
治療之法:
脾胃虛弱者, 六君子加芎、歸、柴胡o
脾胃虛陷者, 補中湯加白芍、山梔o
肝經血熱者, 四物湯加柴胡、山梔、蒼朮o
肝經風熱者, 加味逍遙散, 或小柴胡加山梔、白芍、丹皮o
若怒動肝火, 亦用前藥o
脾經鬱火者, 歸脾湯加山梔、柴胡、丹皮o
悲傷胞絡者, 四君子加升、柴、山梔o

%

故丹溪、東垣云: 「凡下血證, 須四君子收功」o 斯言厥有旨也o
若大去血後, 毋以脈診, 急用獨參湯o
若發熱潮熱, 咳嗽脈數, 乃元氣虛弱, 假熱之脈也, 尤當用人參o
此等證無不由脾胃先損, 故脈洪大, 察其中有胃氣受補則可救, 設用寒涼,
復傷脾胃生氣, 反不能攝血歸源, 是速其危也o

 第三十九節, 血崩用藥有三治        
醫壘元戒曰:
女子經病血崩, 久而成枯者, 宜澀之益之o 血閉久而成竭者, 宜益之破之o
破血有三治:
始則四物人紅花, 調黃耆、肉桂o
次則四物人紅花, 調鮫鯉甲、桃仁、桂, 童便和酒煎服o
末則四物人紅花, 調易老沒藥散o
[慎齋按]
已上四條, 序治血崩用藥之大法也o

 第四十節, 血熱崩漏用荊芥四物湯論        
武叔卿曰:
血藏於肝, 盰氣小升, 則熱迫於下, 故血不能藏而崩也o 況厥陰之經環陰器,
廷孔前陰皆屬之荊芥升肝氣, 香附理肝氣, 條芩除內熱, 四物養血涼血, 故能收功也o

 第四十一節, 血熱崩漏用河間生地黃散論        
武叔卿曰:
河間生地黃散, 治經漏不止, 脈虛洪, 經水紫黑o
夫脈虛洪者, 氣不足也o 紫黑者, 熱之甚也o 黃耆所以補氣, 氣盛則生火: 天冬、
地骨以清氣中之火; 熟地所以生血o
血生而不涼, 尤慮妄行, 故以生地、黃連涼心, 芍藥、甘草緩肝益脾, 柴胡升畢,
枸杞、地黃, 又肝腎同歸者也o

 第四十二節, 熱崩用涼血地黃湯論        

%

武叔卿曰:
涼血地黃湯, 治婦人血崩小止, 腎水陰虛, 鎮守胞絡相火, 血走而崩o
夫陰者, 從陽而亟起也, 血屬陰, 陰不自升, 故諸經之血, 必隨諸經之氣而後升,
若氣有所陷, 則熟迫血而內崩矣o
故用黃柏以清下焦胞絡之火; 心者, 火之主也, 故以生地、黃連治火之原, 知母、
黃芩滋水之母, 歸尾破瘀, 紅花生血, 所謂去故生新也o
川芎行血海之餘, 蔓荊涼諸經之血, 升、柴、防、羌、本、細辛諸風藥,
皆所以升諸經之氣也o 諸經氣行, 則陰血不得不隨之而起矣, 故曰從陽亟起也,
有是證者法之o
[慎齋按]
血崩不止, 則去血過多矣, 方中風藥大半, 不敵生地一味, 獨小慮風藥燥血乎?
雖云升舉, 而血之耗者已多, 用力者酌之o

 第四十三節, 虛寒崩漏用丁香膠艾湯論        
武叔卿曰:
丁香膠艾湯, 治婦人崩漏不止o
蓋心氣不足, 勞役及飲食小節, 其脈兩尺俱弦緊而洪, 按之無力o
其證自覺臍下如冰, 求厚衣被以禦寒, 白帶白滑之物蜼多, 間下如屋漏水下,
時有鮮血不多,右尺脈時微洪o
屋漏水暴下者, 是弦急脈為寒多, 洪脈時貝乃熱少, 合而言之, 急弦者,
北方寒水多也, 洪脈時出者, 命門胞絡之火也, 黑物多, 赤物少, 合成屋漏水之狀也o
以四物湯加丁香、阿膠、生艾o

 第四十四節, 虛寒崩下用鹿茸丸論        
武叔卿曰:
鹿茸丸治經候過多, 其色瘀黑, 甚者崩下, 吸吸少氣, 臍腹冷極, 則汗如雨,
兩尺脈微小, 由衝任虛衰, 為風冷客胞中, 氣不能固, 可灸關元百壯o
夫丹溪以紫黑為熱, 此言瘀黑者, 乃下焦氣寒血凝而黑, 各有治法o
然女子氣海在上, 血海在下, 故下焦溫而後氣升血行o 如鹿茸以血成形, 由氣而長,
血隨氣上而成角, 故入血分以生升o 又以附子、艾葉, 佐而溫之; 以赤石脂、

%

禹餘糧鎮而固之; 柏葉清之: 歸、地續斷補之, 誠下元虛寒之全力也o 不加人參,
豈無意焉, 而灸關元之意可想矣o

 第四十五節, 虛寒崩漏用伏龍肝散論        
武叔卿曰:
伏龍肝散治勞傷衝任脹虛, 非時崩下, 或如豆汁, 或成血片, 或五色相難,
或赤白相兼, 臍腹冷痛, 經久未止, 令人黃瘦, 囗乾, 飲食減少, 四肢無力,
虛煩驚悸o
夫五色者五臟之色, 崩久則五臟氣陷, 血不能化, 故五色見焉o 蓋血生於氣,
而化於中焦, 氣生於下元, 而培於脾胃o
如臍腹疼痛者, 下元氣寒也, 以艾葉溫之o
黃瘦食減無力者, 中焦氣寒也, 以乾薑煖之o
伏龍肝, 有火土相生之妙o
君以川芎, 有扶肝行濁之能o
肉桂、甘草, 和榮衛而通調血脈o
麥冬、熟地, 益金水而治虛煩囗乾o
石脂、當歸, 補血以固脫o
通之、澀之、溫之、濡之, 誠治久脫藏寒之良方也o

 第四十六節, 勞傷崩漏用當歸芍藥湯論        
武叔卿曰:
當歸芍藥湯, 治婦人經脈漏下不止, 其色鮮紅o
先因勞役, 脾胃虛弱, 氣短氣逆, 自汗不止, 身熱悶亂, 惡見飲食, 四肢倦怠,
大便時溏, 東垣製此方, 一服後, 諸證悉去o
大抵因勞役下血, 若拘血熱之說, 用四物加黃芩則不愈矣, 蓋血虛須兼補氣,
譬之血猶水也,氣猶隄也, 隄堅則水不橫決, 氣固則血不妄行, 自然之理也o 黃耆最多,
白朮次之, 四物兼生熟地, 以陳皮、甘草、柴胡佐之o
俗醫不達此理, 專用涼藥, 不知涼藥傷胃, 服久則正氣愈弱, 血安得固,
故特表而出之o


%

 第四十七節, 氣陷崩漏用益胃升陽湯論        
武叔卿曰:
東垣云: 「血脫益氣o 」古法也, 先補胃氣以助生長, 故曰陽生陰長,
諸甘藥為之先務o
舉世皆以為補氣, 殊不知甘能生血, 此陽生陰長之理也, 故先理胃氣o
人之一身, 內榖為寶, 補中益氣方加神麴、黃芩, 名益胃升陽湯,
以起婦人崩血之屬氣下陷者o

 第四十八節, 火鬱崩漏用升陽除濕湯論        
武叔卿曰:
升陽除濕湯, 治女子漏下惡血, 或暴崩小止o
夫土陷則濕, 故怠惰嗜臥o 木鬱則熱, 故氣上衝o 緩為濕之微, 弦為木之象,
鬱而不伸則熱,此心火乘脾也o
脈之洪大者, 火在下也o 胞絡為相火, 寄於命門, 為多血之經, 病從火,
心火以藏德為神, 相火聽命於心, 三焦主氣, 胞絡主血, 故血分之火專主胞絡,
氣分之火專主三焦o 鬱則火小得遂,炎上之性, 迫於血分, 故陰絡傷也o
方以蒼朮、升麻發太陽陽明之濕, 柴胡、防風達厥陰少陽之木, 羌活、
本以升舉少陰太陽下部之鬱, 所謂下者舉之也o
但升散之物, 週則耗氣而傷金, 故又以黃耆保肺, 當歸引血, 使各有所歸, 甘草和氣,
蔓荊涼血, 此四種者, 又制亢害之法也o

 第四十九節, 氣虛崩漏用斷下湯論        
武叔卿曰:
斷下湯, 治衝任氣虛, 崩中漏下, 肛腹痛, 漸減飲食, 四肢無力o
此膠艾四物之變例也o 彼有芍藥, 此有人參、乾薑、艾o 大概血虛而不飲者,
宜芍藥酸寒以收之o 氣脫而小溫者, 宜參o 薑o 烏賊之類溫補而瀴之o 阿膠者,
益金水以成收苡之用也o 陽虛則寒, 陰虛則熱, 故以此主之o
而腹痛一證, 人皆以為瘀血者多, 此以為漏不止者, 服焎附丸,
正元禮所謂「崩而腹痛者, 崩止而痛除也o 」


%

 第五十節, 血瘀崩漏用五靈脂        
武叔卿曰:
五靈脂散, 治血崩不止o
不拘多少, 炒令煙盡, 研末, 加當歸酒或童便謂下三錢, 一名抽刀散o
治產後惡心心腹痛不可忍, 其效如神, 真救急之良方也o
人家不可不備, 并治蛇蝎娛蚣咬, 塗傷處立愈o

 第五十一節, 崩漏丸論        
濟陰綱目曰:氣血人身之陰陽也, 陽主升, 陰主降, 陽根乎陰, 陰根乎陽, 一動一靜,
互為其根, 則一升一降, 循經而行, 無崩漏之患o
若陽有餘, 則升者勝, 血從上竅而出o 陽不足, 則降者勝, 血從下竅而出o
是丸也, 肉桂、人參、耆、朮、甘草, 壯陽益氣之品也o 二活、柴、防、高、細、
川芎, 升陽舉經之品也o 歸、地、白芍、桃仁、紅花, 滋陰入血之品也o
壯陽則氣小虛, 舉經則血小陷, 滋陰則血不燥, 如是則血為氣之守, 氣為血之衛,
血榮於中,氣衛於外, 升降上下, 一循乎經, 胡自而崩哉o

 第五十二節, 崩漏用灰藥主治        
醫學綱目曰:
氣陷者, 用升氣藥灰止之, 如夏枯草、荊芥之類o
血熱者, 涼血藥灰止之, 如槐花、黃芩之類o
氣湍者, 用行氣藥灰止之如醋炒黑香附之類o
血污者, 炒熟失笑散之類o
血寒者, 用熟藥灰, 如桂心、乾薑之類o
血脫者, 用澀藥, 如白礬、百草霜、棕灰之類o
[慎齋按]
已上十三條, 序治崩漏用藥之方論也o
濟陰綱目載方立論, 不止於此, 數方詳說, 簡要切用, 故採錄之o

 第五十三節, 崩漏之脈        
脈訣舉要曰:

%

崩漏下血, 脤遲小虛滑者生, 疾急大實緊數者死, 尺寸虛者漏血, 脈浮者死不治o






























%

           
 第八章, 帶下門          

 第一節, 經論帶下屬任脈為病        
素問曰:
任脈為病, 男子內結七疝, 女子帶下瘕聚o
王水註曰:
任脈起於胞中, 上週帶脈, 黃於臍下, 起於季脅章門, 似束帶狀, 故日帶下o

 第二節, 經論帶下屬小腸冤結        
素問曰:
脾傳之腎, 名曰疝瘕o 小腸冤結而痛, 出自, 名曰白蠱, 出白溲o 又曰: 少腹冤熱,
溲出自液

 第三節, 經論帶下屬思想無窮所致        
素問曰:
思想無窮, 所願小得, 意淫於外, 人房太甚, 發為白淫o
王水註曰:
白淫者, 白物淫衍如精狀, 男子因溲而下, 女子陰中綿綿下也o
[慎齋按]
已上經論三條, 序帶下為任脈小腸經之病, 而其因或得之思想入房所致也o
經文白蠱、白液、白淫, 郋是男子白濁之屬o 婦人帶下, 亦屬白物,
王太僕以為陰中綿綿下, 即是白帶之物也o
若思想無窮, 人房太甚, 乃夢遺證也, 與帶下證有別, 因前賢論帶下,
必引經文數條為證, 故載之o

 第四節, 考婦人帶下屬任脈之病        
劉河間曰:
帶下者, 任脈之病也o
經云: 「任脈者, 起於中極之下, 以上毛際, 循腹裹, 上關元, 至喉咽, 上頤循面o

%

任脈自胞上過帶脈, 貫臍上, 其病所發, 正在過帶脈之分, 淋瀝故曰帶o 」
[慎齋按]
已上一條, 序帶病本於任脈之考也o

 第五節, 帶下屬於風冷人脬        
聖惠方曰:
婦人帶下者, 由勞神過度, 損動經血, 致令身虛, 受於風冷, 風冷人於脬絡,
打其血之所成也o

 第六節, 帶下屬風邪乘虛入脬中        
巢元方曰:
任脈為經之海, 任之為病, 女子則帶下o
手太陽為小腸經, 手少陰為心經, 心為臟主裏, 小腸為腑主表, 二經之血,
在婦人上為乳汁,下為月水, 衝任所統也o
衝任脈起於脬內, 陰陽過度, 則傷脬絡, 故風邪乘虛, 人於脬中, 損衝任之經,
傷太陽少陽之血, 致令脬絡之間, 穢與血相兼帶而下, 冷則白, 熱則赤o

 第七節, 帶下屬風冷傷於胞絡        
嚴用和曰:
婦人赤白帶下, 此由勞傷衝任, 風冷薑於胞絡o
婦人平居, 血欲常多, 氣欲常少, 而疾不生o 或氣倍於血, 氣倍生寒, 血不化赤,
遂成白帶o若氣平血少, 血少生熱, 血不化紅, 遂成赤帶o 寒熱交併, 赤白俱下o
其脈右尺浮, 浮為陽, 陽絕者無子o
若足冷帶下, 輕則漏下, 甚則崩中, 皆心小榮血, 肝不藏血所致o

 第八節, 帶下出於風冷停宿        
楊仁齋曰:
帶之為患, 由於風冷停宿, 官桂、乾薑、細辛、白芷, 先與散其寒邪, 然後為封固,
用二朮、人參以補氣o


%

 第九節, 帶下屬下元虛冷        
戴復庵曰:
赤白帶下, 皆因七情內傷, 或下元虛冷, 感非一端o
大率下白帶多, 間有下赤帶者, 並宜順氣散, 香鎮靈丹, 佐艾附丸o
帶下不止, 成尪羸者, 四物加牡蠣, 下固腸丸o

 第十節, 帶下屬虛寒精氣蘊積而成        
李氏曰:
帶下有虛寒, 帶腥臭者, 因小水淋瀝不已, 或崩中暴下, 或產後去血過多,
以致陰虧陽竭, 榮 氣不升, 經脈凝泣, 衛氣下陷, 精氣累滯下焦, 蘊積而成,
白滑如涕, 下流腥臭者, 黃耆建中湯去桂, 加當歸o
[慎齋按]
已上六條, 序婦人帶下屬風冷寒邪為病也o
婦人帶下, 小止風冷邪干, 自聖惠方以風冷入脬絡立論, 巢氏以下諸家, 遂無異議,
豈知病邪之感不一, 故以張子和濕熱之論序後, 當令濕熱諸論參治, 庶無偏失也o

 第十一節, 室女帶下有三病所致        
產寶百問曰:
未嫁女子有三病, 何也?
曰: 女子一病經水初下, 陰中必熱, 或當風臥, 或乘涼飲冷o 二病太衝脈盛則內熱,
以冷水澆洗之o 三病或見丹下驚悸, 或因鬱怒悲哀之氣擊搏o 三者一有所犯,
後必有帶下之疾o

 第十二節, 婦人帶下分三證所感俱屬風冷客邪        
婁全善曰:
未嫁之女, 月經初下, 止而即浴以冷水, 或熱而當風, 此室女病帶下之由也o
有家之婦, 陰陽過多, 郋傷胞絡, 風邪乘虛而入, 胞絡觸冷, 遂成穢液與血水,
相混而下也o
產後帶下, 由亡血過多則氣脫, 傷動胞絡, 玉門未閉, 外風襲體虛, 風冷乘之,
冷輿熱搏,

%

則成液而下o
[慎齋按]
已上二條, 序室女與婦人帶下之病, 所感有三證之分, 不外風冷客邪之傷也o

 第十三節, 帶下屬濕熱冤鬱不可主風冷論        
張子和曰:
婦人帶下, 聖惠方與巢氏二家之說皆非也o
夫治病當先識經絡, 人身大經有十二, 奇經有八脈, 十二經與八脈, 通身往來,
經絡共二十道上下流走環周, 書夜不忌, 然此十二經, 上下周流者, 止十九道耳o
惟帶脈起少腹季脅之端, 乃章門穴也, 環周一身, 絡腰而過, 如東帶之於身, 難經云:
「帶之為病, 溶溶如坐水中」o
衝任者, 是經脈之海也, 循腹膀, 夾臍傍, 傳流於氣衝, 屬於帶脈, 絡於督脈o
督脈者, 起於關元穴o 任脈者, 女子養胎孕之所o 督脈乃是督領婦人經脈之海也o
衝任督三脈, 同趄而異行, 一源而三歧, 皆絡於帶脈o
衝任督三脈, 皆統於篡戶, 循陰器, 行廷孔, 溺孔上端o 衝任督三脈, 以帶脹束之,
因餘經上下往來, 遺熱於帶脈之間o 客熱所鬱, 熱者血也, 血積多日小流,
從金之化而為白, 乘小腹冤熱, 白物滿溢, 隨溲而下, 綿綿不絕, 是為白帶, 多不痛,
或有痛者, 因壅礙而成也o 經曰: 「少腹冤熱, 溲出自液o 」冤者屈滯也, 病非本經,
為他經冤鬱而成此疾, 皆從濕熱治之o 遺熱於小腸, 從金化而為白, 與治痢同法o
赤白痢, 乃邪熱傳於大腸o 赤白帶, 邪熱傳於小腸o 故治二證, 不可驟用峻熱藥燥之,
燥之則內水涸, 內水涸則必煩渴, 煩渴則小便小利, 則足腫而浮, 漸至不起o
治法先以導水禹功瀉之, 次以淡劑降心火, 益腎水, 下小溲, 利水道, 則愈矣o

 第十四節, 帶下屬任脈濕熱鬱結不可用辛熱治        
劉河間曰:
帶下由下部任脈濕熱甚, 津液溢而為帶下也o
如以火煉金, 熱極反兼水化, 如六月熱極, 則物反出液而濕潤, 林木流津o
故肝熱甚則出泣,心熱則出汗, 脾熱則出涎, 肺熱則出涕, 腎熱則出唾,
猶煎湯熱甚則沸溢, 及熱氣熏蒸於物而生津也o
俗醫治白帶用辛爇樂, 病微者, 或令鬱結開通, 流濕潤燥, 重者反加病劇o

%

莫若以辛苦寒藥按法治之, 使微甚者得鬱結開通, 濕去燥除而愈也o

 第十五節, 帶下屬任脈經虛濕熱冤結        
張潔古曰:
帶下證, 皆任脈經虛也o
赤者熱入小腸, 白者熱入大腸, 原其本, 皆濕熱結於任脈, 故津液湧溢, 為赤白帶下o
本不病結, 緣任經脈虛, 結熱滯於帶脈, 故臍下痛, 陰中綿綿而下,
此濕熱冤結不散為病也o先以十棗湯下之, 後服苦練丸, 大延胡索散, 熱去濕除,
病自愈矣o

 第十六節, 帶下屬濁水熱乘太陽經        
張戴人曰:
有病白帶, 如水窈漏中綿綿不絕, 臭穢不可近, 諸醫皆云積冷, 以陽起石、硫黃、薑、
附、燥補之, 污水轉多, 此帶本濁水, 熱乘太陽經寒水不禁故也o
經云: 「少腹冤熱, 溲出自液o 帶病溶溶然, 若在水中o 」故治帶必從溼熱,
治宜逐水利小便o夫水自高而趨下, 宜先絕其上源, 乃湧痰二三升, 次用寒涼之劑o

 第十七節, 帶下屬中焦濕熱濁氣滲入膀胱        
羅周彥曰:
帶下者, 榮衛滯氣所成也o
皆因喜怒憂思, 產育房勞, 傷其榮衛; 或素有濕熱, 使濁氣滲入膀胱; 故穢白之物,
如涕而下流下止, 面色無光, 腰腿酸疼, 精神短少o
世徒知中焦之虛寒, 不知中焦之濕熱, 反用燥熱溫補之劑偏助心火, 心火既盛,
陰血漸爍, 譬如豬膏, 烹之則融, 冷則凝, 中焦濕熱, 淫氣不清, 則為白帶,
所以火升水降, 則上熱下寒, 下焦虛冷, 凝結濁物o
若熟氣熏蒸, 則為腥腐之氣, 安得獨言虛寒乎o
法當清上實下, 清濁自分, 理脾養血, 濕熱自解也o

 第十八節, 帶下屬瀑熱鬱下焦帶脈        
汪石山曰:

%

帶證色有赤白之分, 病有氣血之異, 與痢相似, 盡由中氣虧敗, 運動失常,
致濕熱鬱結於下焦帶脈之分, 滲流而下, 故名帶下o 治先清濕為主, 必須卻厚味,
以防濕熱之氣o
故丹溪論赤白帶下, 由七情內傷, 使下元虛憊, 致濕熟痰積, 乘虛下流o
叔和謂崩中日久為白帶, 崩中日久者, 下元虛憊之意o
治注羅太無謂十棗湯、神佑丸、玉燭散皆可用o 但虛弱者不可峻攻, 丹溪用升提法,
真妙諦也o
[慎齋按]
已上六條, 序帶下之屬濕熱為病也o
帶下自聖惠元方以下, 主於風冷之邪, 子和非之, 斷為濕熱冤鬱, 不可作風冷治,
故河間、潔古, 均從濕熱立論o
但濕熱有主於任脈經虛者, 有主於熱乘太陽者, 有主於中焦濁氣者,
有主於下焦鬱滯者, 無非明濕熱下乘, 有各經不同, 總不若據經考證,
帶脈受病原委為詳悉也o

 第十九節, 帶下屬瘀血在於少腹        
張仲景曰:
問婦人年五十, 病下利, 數十日不止, 暮即發熱, 少腹裏急, 腹滿, 手掌煩熱,
脣囗乾燥, 何也? 師曰o 此病屬帶下o
何以故? 曾經半產, 瘀血在少腹不去o
何以知之? 其證脣囗乾燥, 故知之, 當以溫經主之o

 第二十節, 帶下屬腸中有膿血敗濁        
王叔和曰:
婦人帶下, 腸中有膿, 為榮衛相干, 血為敗濁, 有可下不可下之異o
準繩曰:
帶下有敗膿淋瀝不己, 腥穢之甚, 遂至臍腹冷痛, 此蓋敗膿所致o
用白芷一兩, 單葉紅蜀葵根二兩, 白礬各五錢, 為末, 蠟丸米飲, 候穠盡,
以補藥佐之o


%

 第二十一節, 帶下屬胃中濕痰滲入膀胱        
朱丹溪曰:
赤屬血, 白屬氣屬痰, 俱是胃中痰積流下, 滲入膀胱, 宜用升舉, 無人知此o
肥人多屬濕痰; 瘦人帶病少, 如有, 屬熱痰, 用半夏、南星、蒼朮、海石、炒黃柏、
青黛、川芎、椿樹皮之屬o
濟陰綱目引薜立齋云:
不可拘肥人多痰, 瘦人多火, 輕用燥瀉火之法o
夫肥痰瘦火之說, 為丹溪認病總訣, 何嘗教人泥定一方, 雖不可輕治,
而火濕終莫能逃, 若以穩當之言猶不可輕治, 則潔古之十棗, 子和之吐下,
太無之神佑, 玉燭與小胃丹之類, 可輕用歟?
[慎齋按]
已上三條, 序帶下之屬瘀血、敗膿、濕痰為病也o
帶下有風冷, 有濕熱, 是外感有餘之病o 有瘀血, 有敗膿, 有濕痰, 是內傷有餘之病o
病機小一, 不可不審o

 第二十二節, 帶下屬血柏津液內竭        
李東垣曰:
有病白帶, 常下漏, 久服諸藥不止, 診得心包尺眽微, 下流不止o
叔和曰: 「崩中日久為白帶, 漏下時多骨水枯o 」崩中者, 始病血崩, 久則血少,
復亡其陽,故白滑之物, 下流不止, 是本經血海將枯, 津液復亡, 枯乾不能滋養筋骨o
以本部行經藥為引; 使以大辛甘油膩之藥潤其枯燥, 滋養精液;
以大辛熱氣味之藥補其陽道,生其血脈; 以苫寒之藥瀉肺而救上熱; 氣傷者以人參補之,
以苦溫之藥為佐, 名補經固真湯o

 第二十三節, 帶下屬脾虛氣陷        
繆仲淳曰:
婦人多憂思鬱怒, 損傷心脾, 肺火時發, 血走不歸經, 此多患赤白帶也o
白帶多是脾虛, 肝氣鬱則脾受傷, 脾傷則濕土之氣下陷, 是脾精不守, 不能輸為榮血,
而下白滑之物, 皆由肝木鬱於地中使然o 法當開提肝氣, 補助脾元,
蓋以白帶多屬氣虛, 故健脾補氣要法也o

%

若有帶下如米泔水, 腥穢臭者, 濕熱勝也o 亦有脾胃氣虛, 不能約制其水,
而濕痰下墜者, 宜 二朮、茯苓、芩、柏、車前主之, 佐以升提o
若帶下如雞子清者, 脾腎虛極也, 面色必不華, 足脛必浮, 腰腿必酸, 宜五味子、
八味丸, 間用開脾養心之劑, 如歸脾湯之類o
陰虛有火, 宜六味丸, 加免絲、五味、車前、黃柏o
叔和云: 「崩中日久為白帶, 漏下時多骨水枯」o 言崩久氣血虛耗, 白滑之物,
下小止耳o 此證雖有氣血寒熱之分, 總屬氣虛下陷o

 第二十四節, 帶下屬於下焦腎氣虛損        
趙養葵曰:
女人帶下之疾, 帶者, 奇經八脈之一也, 腰臍間圍身一週, 如束帶焉o 八脈俱屬腎經,
人身帶脈, 統攝一身無形之水, 下焦腎氣損虛, 帶脈漏下, 白為氣虛, 赤為有火o
治法俱以補腎為主, 白者多, 赤者少o 有脾虛者, 六君子加升麻o 有氣虛者, 補中湯o
肝虛者, 逍遙散兼六味丸o

 第二十五節, 赤帶屬心肝二火陰血漸虛        
繆仲淳曰:
赤帶多因心肝二火時熾小已, 久而陰血漸虛, 中氣漸損, 遂下赤帶o
治宜養心為主, 兼和肝緩中, 涼血清氣o
赤帶久不止則血虛, 宜膠艾四物湯, 加便鍛牡蠣粉、棗仁、麥冬o
[慎齋按]
已上四條, 序帶下屬於血枯、脾虛、腎虛為病也o
帶證自外邪風冷濕熱, 內傷瘀血濕痰, 皆有餘之病o
若東垣以血海將枯, 津液復亡, 是原其病在血虛也o 仲淳以脾精不守, 元氣下陷,
是原其病在氣虛也o 養葵更推原帶脈為病, 下焦腎氣虛損所致, 尤為探本之要o
此吳梅坡以十六味保元湯, 六龍固本丸, 治婦人帶下證, 蓋有自來矣o

 第二十六節, 治帶下同治溼之法        
張子和曰:
赤白痢者, 是邪熱傳於大腸, 下廣腸, 出赤白也o 帶下者, 傳於小腸, 入脬經,

%

下赤白也o
據此二證, 皆可同治溼之法治之o

 第二十七節, 治帶下有先攻後補之法        
婁全善曰:
潔古治帶下, 少腹冤結而痛者, 先以十棗湯下之, 次服苦練丸, 大延胡散,
是先攻後補法也o丹溪治結痰白帶, 先於半饑時, 津下小胃丹十餘粒, 至鬱積行,
用白朮四物諸藥補之,亦先攻後補法也o

 第二十八節, 治帶下用藥之法        
朱丹溪曰:
赤白帶, 羅先生法, 或十棗湯、神佑丸, 或玉燭散, 皆可用o 但虛者不可峻攻,
實者可行也o血虛加減四物, 氣虛以參、朮、陳皮間用之o
赤屬血, 白屬氣, 主治以燥溼為先, 甚者固腸丸o
若有相火動者, 諸藥中加炒黃柏o
滑脫加龍骨、赤石脂o
婦人帶下, 與男子夢遺同治之o

 第二十九節, 治帶下分寒熱用藥之法        
方約之曰:
帶脈總束諸脈, 使不妄行, 如人束帶而前垂也o
婦人多鬱怒傷肝, 肝屬木, 脾屬土, 盰邪乘脾, 則土受傷而有溼, 溼生熱, 熟則流通,
故滑濁之物滲入膀胱, 從小便而出o
古人作溼寒用辛溫藥則非矣, 丹溪作溼熱用苦溫藥為是, 不知用苦寒正治也,
用辛溫從治也o如溼熱怫鬱於內, 腹痛帶下, 非辛溫從治能開散之乎o
若少腹不痛, 止下赤白帶者, 雖有淫熱, 而氣不鬱結, 用苦寒治之為當也o

 第三十節, 治帶下分諸因有虛實之法        
劉宗厚曰:
帶證多本陰虛陽竭, 榮氣不升, 經脈凝泣, 衛氣下陷, 精氣累滯下焦奇經之分,

%

蘊積而成o
其病或醉飽房勞, 服燥劑所致o 亦有溼痰流注下焦o 或腎肝陰淫之溼勝o
或因驚恐而木乘土位, 濁液下流o 或思想無窮而為筋痿o 或餘經溼熱屈滯少腹而下o
是皆氣血虛損,
榮衛之精氣累滯而成也o
前人立論, 已盡病機, 治無定法, 如戴人以帶下得兩手俱滑大有力, 上用宣去痰飲,
下以導水丸泄熱去溼, 繼以淡劑滲之, 此瀉實法也o
若諸脈微細, 或沉緊而澀, 按之空虛, 或洪大而澀, 按之無力, 正元氣不足,
陰虛中寒o
東垣有補陽調經之劑, 丹溪治溼痰下注, 用海石、南星、半夏之類, 并加升提之法;
或發中兼補,補中兼利, 燥中兼升發, 潤中益氣兼收澀o
其例不一, 正以病機有輕重淺深之異耳o

 第三十一節, 治帶下屬衛胃俱虛以固衛厚脾為主        
楊仁齋曰:
下崩出血不止, 謂之崩中o 穢液常流, 謂之帶下o
崩中失血, 多因衝任虛損, 榮衛受傷得之o 冷帶難下, 多因下焦不固, 內挾風冷得之,
是固然矣o
然崩中者, 投以芎、歸、香附諸黑藥之屬, 則血暫止而終不止o 帶下者, 投以熟艾、
禹狼、桑螵、牡蠣之類, 則帶暫歇而終不歇何哉?
經曰: 「衛者所以溫分肉, 充皮膚, 肥腠理, 司開闔o 」衛氣若虛, 則分肉不溫,
皮膚不充,腠理不肥, 而開闔失其司矣o 況胃為血海, 水液會焉, 胃者, 中央之土,
又主肌肉而約血水,衛氣與胃氣俱虛, 則肌弱而實空, 血與水不能約制, 是以休作無時,
不暫停也o 然則封之止之, 可不加意於固衛厚脾之劑乎? 此桂枝附子湯, 以之固衛o
人參、白朮、茯苓、草果、丁香、木香, 以之厚脾o 二者俱不可缺, 使氣血自循故道,
不專收澀以劫奪之也o

 第三十二節, 治帶下不可作溼痰治以補養固本為主        
吳梅坡曰:
婦女下赤白而不甚稍者, 曰白淫o 與男子白濁同系於相火, 如龍雷之擾而不澄清也,

%

屬足少陰足太陰, 治當清補為主o
如有滑白稠粘者, 謂之帶下o 屬心包手厥陰少陽, 即如男子自遺之精, 甚如砂石之淋,
原乎心胞, 系乎脊, 絡於帶脈, 通於任脈, 下抵湧泉, 上至泥丸, 治宜血肉之劑培之o
此窮源探本之論, 時人皆泥於常套, 作流痰治, 以牡蠣、龍骨、地榆、膠、
艾之類澀之, 和以四物, 加以升提o 殊小知根本損傷, 以致腐敗而來,
彼塞滯不清之物, 則益加其滯: 升提不正之氣, 則逾增其鬱o
惟以六龍固本丸, 十六味保元湯主之, 證屬於虛, 宜當補實o
其他書以痰以溼, 俗謂內臟冷, 又云: 「白屬氣, 赤屬血o 」皆泛而不切之言也o
明於斯道者, 必有神悟焉o
十六味保元湯, 治赤白帶下o 骨碎補、貫仲去毛三錢、杜仲、小茴香鹽酒炒一錢五分、
人參二錢、黃耆一錢、巴戟二錢、當歸一錢、石斛七分、升麻七分、山藥一錢、
生草六分、獨活一錢、茯苓七分、蓮鬚一錢、黃柏八分、員肉三枚o
六龍固本丸, 山藥四兩、巴戟肉四兩、山茱萸四兩、川練子二兩、小茴香一兩、
補骨脂二兩、青鹽三錢湯拌, 人參二兩、蓮肉二兩、黃耆二兩、川芎一兩、木瓜一兩o

 第三十三節, 治帶下以壯脾胃升陽氣為主        
薛立齋曰:
徐用誠云: 「帶下白屬氣, 未屬血o 」東垣云: 「血崩久則亡陽o 」故白滑之物下流,
未必全拘於帶脈o
竊謂前證, 或因六淫七情, 或因醉飽房勞, 或因膏粱厚味, 或燥劑所致, 脾胃虧損,
陽氣下陷, 或溼痰注, 蘊積而成, 故言帶也o
凡此皆當脾胃升陽為主, 佐以各經見證之藥o
包青屬肝, 小柴胡加山梔、防風o
濕熱壅滯, 小便赤澀, 龍膽瀉肝湯o
肝血不足, 或燥熱風熱, 六味丸o
色赤屬心, 小柴胡加黃連、山梔、當歸o
思慮過傷, 妙香散o
色白屬肺, 補中湯加山梔o
色黃屬脾, 六君子加山梔o 柴胡, 不應, 用歸脾湯o
色黑屬腎, 六味丸o

%

氣血俱虛, 八珍湯o
陽氣下陷, 補中湯o
濕痰下注, 補中加茯苓、半夏、蒼朮、黃柏o
氣虛痰飲下注, 四七湯送六味丸o
不可拘肥人多痰瘦人多火, 而以燥濕瀉火之藥輕治之也o
[慎齋按]
已上七條, 序治帶下之大法也o
帶下有寒冷、溼熱、虛實之不同, 故諸家治法, 有攻下, 溫補之不一o
如子和、太無、潔古, 用攻下之法也o 丹溪、約之、宗厚, 用攻補兼施之法也o
至楊仁齋、薛立齋以厚脾壯胃立論, 與東垣o 仲淳之旨為共貫矣o
吳梅坡以補腎固本為治, 興養葵之旨有先得矣, 此皆探本窮源之學,
與張劉之燥溼清熱, 丹溪之消痰升澀, 又有標本內外之殊, 讀者當會通之o

 第三十四節, 帶下傷五臟有五色之分        
婦人良方曰:
婦人帶下, 其名有五, 因經行產後, 風邪入胞門, 傳於臟腑而致之o
若傷足厥陰肝經, 色如青泥o
傷手少陰心經, 色如紅津o
傷手太陰肺經, 形如白涕o
傷足太陰脾經, 黃如爛瓜o
傷足少陰腎經, 黑如衃血o
人有帶脈, 橫於腰間, 如束帶之狀, 病生於此, 故名為帶o









%

           
 第九章, 雜證門          

 第一節, 熱入血室證        
1、婦人熱入血室如瘧狀
金匱要略曰:
婦人中風七八日, 續來寒熱, 發作有時, 經水適斷, 此為熟人血室其血必結,
故使如瘧狀, 發作有時, 小柴胡湯主之o
徐忠可曰:
婦人熱入血室有四, 熟人血室必譫語, 此則不譙語, 但如瘧狀, 謂寒男女皆有之,
而婦人有獨異, 故首曰婦人中風, 即傷寒中所主桂枝湯之風證也o
七八日, 則表邪已解, 復有寒爇, 故曰續來, 然小長熱, 故曰有時
間其經水, 則已來而適斷, 明是餘熱未盡, 乘虛入之, 則餘血必結, 故寒熱有時;
然非太陽傳入少陽, 此因結血之熱致有此病, 故曰使如瘧狀o
雖非傳入少陽, 而藥仍用小柴胡者, 蓋血室之氣肝主之, 肝與膽為表裏,
膽因肝受而而病如瘧, 非他藥所宜, 故主和表裏, 謂上焦之氣和,
而驟結之血將自行也o
若峻攻之如抵當湯證, 則犯少陽之禁矣o
[慎齋按]
已上一條, 是言經行未盡而適斷, 雖有結血, 未為全實, 小柴胡加當歸、丹皮、
生地以涼之o
2、婦人熱入血室治無犯胃氣
金匱要略曰:
婦人傷寒發熱, 經水適來, 晝日明了, 暮則譫語, 如見鬼狀, 此為熱入血室,
治之無犯胃氣及上二焦, 必自愈o
徐忠可曰:
此言熱入血室, 小必血結, 初即搏邪為患o
曰傷寒, 即所謂無汗惡寒也o 曰發熟, 病之初也o 曰經水適來, 是經水初行時也o
邪盛則經氣亦盛, 適相值, 寒邪必傷營, 故邪與血搏o 血屬陰主夜, 故晝則熱,
雖發而明了o 暮則入陰分, 邪挾陰氣而為譫語如見鬼狀者, 譫之甚也o

%

此為熱入血室者, 言血室雖在內, 表邪實未嘗犯胃及上二焦o
故治法亦惟和表邪, 略兼清血室之熱足矣o 誤以為客邪入內攻之, 則所傷實多,
故曰無犯胃氣及上二焦, 必自愈也o
[慎齋按]
此條是言經行不斷, 則熱不留結, 勿謂譫語, 誤用硝黃, 犯其胃氣, 刺動榮血,
犯其中焦, 柴胡和解, 犯其上焦, 但不妄犯, 熱隨血散, 自愈也o
3、婦人熱入血室當剌期門
金匱要略曰:
婦人中風, 發熱惡寒, 經水適來, 得七八日, 熱除, 脈遲身涼, 胸脅滿如結胸狀,
譫語者, 此為熱入血室也, 當刺期門, 隨其實而取之o
徐忠可曰:
此言經興病值, 不即為患, 病解後, 反搏邪在胸協作楚o
謂中風病, 雖稍異於前之傷寒, 然發熱惡寒, 經水適來, 與前之邪盛經亦盛無二o
後七八日, 熱除, 脈遲身涼, 是經在病中行而不礙也o 卻七八日後,
反胸膀滿蚎結胸狀, 譫語, 是入血室之熱, 小竄於經而結於肝之府, 故脈所過處為滿,
甚則如結胸狀, 陰火盛則譫語也o然胸脅雖滿, 非少陽表邪, 雖如結胸,
非太陽表邪入裏, 雖譫語, 非胃實; 故曰此熱入血室o亦見不可誤政胃及上二焦,
當刺期門o 期門, 肝之分也o 此肝實病, 瀉其實而取之o
[慎齋按]
此條言適來即斷, 血結在裏為實證, 故刺期門以潟之o
不善刺者, 小柴胡去人參, 加桃仁、丹皮、歸尾、山甲以行之o
4、熱入血室話語頭汗出當刺期門
金匱要略曰:
陽明病, 下血譫語者, 此為熱入血室, 但頭汗出, 當刺期門, 隨其實而瀉之,
洩然汗出者愈o徐忠可曰:
此言陽明病, 亦有熱入血室, 但下血頭汗出不同耳o
陽明病, 即頭痛、鼻乾、不眠是也o 假如轉入陽明之腑, 必有汗詭語等, 為可下證,
何緣下血譫語, 故知為熱入血室o
然陽明宜通身有汗, 此血中有熱而血耗, 耗則下虛而厥, 身為燥陰所閉, 故無汗:
惟頭則陰不能入, 而陽仍通, 故汗o

%

此病亦由肝實, 不當責陽明, 故亦刺期門, 而曰隨其實而瀉之o
戢者, 通身微微似汗也, 汗則肝不強而陰陽平, 故愈o
5、婦人熱入血室治宜化痰除熱
金匱要略曰:
婦人中風, 發熱惡寒, 經水迼來, 晝則明了, 暮則譫語, 如見鬼狀, 發作有時,
此名熱入血室o 醫者不曉, 以剛劑與之, 遂致胸膈不利, 涎潮上脘, 昏冒不知,
當先化其痰, 後除其熱o
[慎齋按]
已上五條, 序金匱論婦人傷寒, 有熱入血室之一證也o 第一條詳熱入血室證侯,
下四條言治法也o
[慎齋按]
婦人熱入血室, 因經水適來, 寒邪乘虛襲入, 熱血必結, 故有譫語見鬼之證o
仲景第一條用小柴胡湯, 以寒熱如瘧狀, 故用之也o 以下四條, 但云刺期門隨實瀉之,
化痰、除熱、三法, 原以血結於中而用瀉法也o
可笑庸工不解仲景全文, 一遇熱入血室證, 即以小柴胡湯一方為主劑, 不大謬耶o
故凡遇熱入血室, 當導血下行以清熱, 不可誤執小柴胡方為戾也o
6、婦人熱入血室解
成無己曰:
室者, 屋室也, 謂可停止處o 人之血室, 榮血停止之所, 為經脈留會之處, 即衝脈也o
衝脈者, 奇經八脈之一, 趄於腎, 下絡氣街, 並足陽明, 夾臍上行, 至胸中而散o
太僕曰: 「衝為血海」o 言諸經之血朝會於此, 男子運而行之, 女子上為乳汁,
下為月水, 經 一言「任脈通, 太衝脈盛, 月事以時下o 」是也o
傷寒之邪, 婦人則隨經而入, 男子由陽明而傳o 以衝脈與少陰之絡起於腎, 女子感邪,
太陽隨經, 便入衝之經, 並足陽明, 男子陽明內熱, 方得入衝脈得熱血必妄行o
在男子則下血譫語,在婦人則月水適來o
陽明病, 下血譫語, 此為熱入血室, 蓋言男子, 不止謂婦人也o
婦人傷寒, 經水適來適斷, 經氣既虛, 宮室不閉, 邪得乘虛而入, 有治而愈,
有不治而愈o
如婦人發熱惡寒, 經水適來, 得之七八日, 熱除, 脈遲, 身涼, 胸膀滿如結胸狀,
譫語, 此為熱入血室, 當剌期門, 隨其實而溈之o

%

又婦人中風, 七八日, 續得寒熱, 發作有時, 經水適斷, 此為熱入血室, 其血必結,
故為瘧狀, 發作有時, 小柴胡湯主之o 二者須治而愈o
婦人傷寒發熱, 經水適來, 晝則明了, 夜則譫語, 如見鬼狀, 此為熱入血室,
無犯胃氣及上中二焦, 必自愈o 是不須治而愈o
夫譫語為病邪之甚, 何反不須治而愈? 蓋結胸譫語, 是邪氣留結胸協而不去,
必刺期門, 隨其實而瀉之o
寒熱如瘧, 發作有時, 是血結不行, 須小柴胡散之, 二者既有留邪, 必散之可愈o
若發熱經水適來, 書百明了, 暮則譫語, 此經水適來, 以裏無留邪, 但不妄犯,
熱隨血散, 必 自愈o 經云: 「血自下, 下者愈」o 故無犯胃氣及上二焦, 必自愈o
所謂妄犯者, 謂恐以譫語為陽明內實攻之, 犯其胃氣也o 此無胸協之邪, 刺期門,
恐犯中焦也o 此無血結, 與小柴胡, 恐犯上焦也o 蓋小柴胡解散則動衛氣, 衛出上焦,
動衛氣, 是犯上焦矣o 剌期門則動榮氣, 榮出中焦, 動榮氣, 是犯中焦矣o 脈經曰:
「無犯胃氣及上中二焦o 」 豈謂藥而不謂鍼耶o
7、熱入血室成結胸證論
許叔微曰:
或間熱入血室, 何為而成結胸?
曰: 邪氣傳入經絡, 與正氣相搏, 上下流通, 遇經水適來適斷, 邢氣乘虛人於血室,
血為邪所迫, 上入肝經, 肝受邪則譫語見鬼, 復入膻中, 則血結於胸矣o
何以言之? 婦人平居, 水養木, 方未受孕, 則為月水, 既孕則畜以養胎, 已產,
上壅為乳, 皆血也o 今邪遂血併, 歸於肝經, 聚於膻中, 結於乳下, 故手觸之則痛,
非藥可及, 當刺期門也o
8、熱入血室屬肝臟邪客
武叔卿曰:
小柴胡湯治太陽傳經痛, 蓋臟血適來o 則血室虛, 邪氣乘虛入而為越經證o
然血室與胃腑, 有氣血之分, 故譫語有晝夜之別, 曰如見鬼者, 以肝臟邪客而魂不安,
本神自病也o
用小柴胡解表裏之邪, 用地黃涼血中之熱o 設有不愈, 又有刺期門法o
其加桃仁、紅花, 與承氣、抵當等湯者, 各因其微甚而瀉之也o
9、產後熱入血室治法
楊仁齋曰:

%

凡大小產, 熱入血室, 小柴胡湯力所不及者, 於內加五靈脂, 乃以黃連、赤茯苓佐之,
蓋心主血, 黃連、茯苓皆清心涼血之劑, 所以收功也o
若利血毒, 則活人書桃仁承氣有餘勇矣o
、熱入血室男子亦有
張路玉曰:
衝為血海, 即是血室o 衝脈得熱, 則逼血下行, 男子亦有是證, 不獨婦人也o
[慎齋按]
已上五條, 序婦人傷寒, 有熱入血室之證也o
血室即血海, 衝任之脈所係, 為藏精受胎之所o 因婦人血海有餘,
遇經行之期而犯傷寒之邪,則熱邪乘血室之虛, 襲入而與血相搏o
夫肝藏魂, 血室虛, 則肝無所依, 肝受熱邪, 則為譫語, 為見鬼, 肝之魂不能安也o
故治法惟有清熱行血, 甚則桃仁承氣, 微則生地、丹皮、桃仁、紅花、赤芍、五靈脂、
甘草、木通、丹參, 可以通治之, 不可拘執小柴胡湯, 為治傷寒熱入血室之定例也o
夫小柴胡方, 為傷寒傳少陽, 和解表裏之藥, 必欲用之於慹入血室之證,
豈知柴胡發表, 黃芩退熱, 半夏行痰, 為血家所忌, 人參補氣助邪, 非血熱所宜o
今人一遇熱入血室之證, 使用小柴胡湯定法, 曰我遵仲景書也, 豈知仲景第一條云:
「婦人中風寒熱, 發作有時, 如瘧狀o 」明屬少陽經證, 故曰小柴胡湯主之,
則小柴胡湯原為少陽經設也o 至後四條, 但云必自愈, 云當刺期門,
又云隨其實而瀉之o 實者, 熱血結於 胸也, 瀉之者, 瀉其實邪也,
並無小柴胡湯主之一語, 則知小柴胡湯, 祇因婦人傷寒, 有續寒熱如瘧狀之證,
故以之治少陽如瘧之病, 而本非治熱入血室之證也o
今人不玩仲景前後原文,漫謂婦人熟人血室, 動輒用小柴胡主之, 豈不大可嗤耶o
故凡婦人病熱入血室, 有續得寒熱, 發作有時如瘧狀者, 小紫胡湯可用也,
亦必加桃仁、丹皮、五靈脂以其行血o 如熱入血室, 而無有寒熱如瘧之證,
則小柴胡湯斷小可用也o 搴世懵懵, 特表而出之o

 第二節, 血分水分證        
1、婦人血分水分證
金匱要略曰:
問病有血分水分, 何也?

%

師曰: 經水前斷, 後病水, 名曰血分, 此病為難治o 先病水, 後斷經水, 名曰水分,
此病易治, 何以故? 去水其經自下也o
2、婦人血分屬寒濕傷其衝任
聖濟總錄曰:
血分者, 經水通之際, 因寒濕傷其衝任, 氣壅不行, 播在皮膚, 邪氣相搏,
經血分而為水, 發 為胕腫, 故曰血分o
脈經曰: 「經水前斷, 後病水者, 名曰血分, 久不治, 積成水腫即難治o 」
3、婦人水分屬水氣上溢皮膚
聖濟總錄曰:
水分者, 以水氣上溢皮膚, 散於四肢, 發為胕腫, 蓋腎者胃之關, 關門不利,
故棸水而從其類也o
此病與血分相似, 治藥有先後耳o
4、婦人血分水分屬脾肺虛冷
汪石山曰:
凡經先斷, 而後病水, 少陰脈沉而滑, 沉則在裏, 滑則為實, 沉滑相搏, 血結胞門,
為血分,難治o
若先病水, 而後病經斷, 少陽脈牢, 少陰脈細, 男子小便不利, 婦人經水不通,
經通則為血,不利則為水, 名水分, 易治o
此因脾肺虛冷, 小能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 滲泄之令不行, 生化之氣不運o 東垣云:
「水飲留樍, 若土在雨中則為泥, 得和氣暖曰, 水濕去而萬物自生長o 」
用加減腎氣丸、歸脾湯、六君子加木香、炮薑、肉桂o
5、婦人血分水分所化有別
陳良甫曰:
婦人經水不通, 則水化為血, 血小通則復化為水o
故先因經水斷絕, 後四肢浮腫, 小便不通, 名曰血分, 是血化為水也, 宜椒仁丸o
若先因小便不通, 後身面浮腫, 致經水小通, 名曰水分, 是水化為血也, 宜葶藶丸o
經脈小通而化為水, 流走四肢悉腫滿, 亦名血分, 其證與水證相類, 實非水也,
用人參丸o
張嶟璜曰:
先浮腫而後經水小通, 明係土虛不能制水, 經虛則血不能生, 故經止,

%

若水化為血等語, 真堪捧腹o
6、婦人血分辨證用藥法
李氏曰:
經水斷而後腫, 名曰血分o 乃瘀血化水, 閉塞胞水, 此水腫難治, 但當調其經,
則水自消, 用 小調經散、葶藶丸, 加丹皮、牛膝、紅花o
若先浮腫, 而後經水不通, 名曰水分o 乃脾不能制, 血與水併, 杋肉為之虛腫,
紅礬丸、腎氣丸, 加澤瀉、防己、葶藶、木通o
7、血分水分以補元氣為主
薛立齋曰:
婦人血分水分證, 或因飲食失節, 或因六淫七情矢宜, 以致脾胃虧損, 不能生發,
氣血乖違失常, 致形氣不足, 邪塞隧道o
必用椒仁、葶藶二丸, 以宣導其邪, 佐以補元氣之藥, 庶真氣不復傷也o
[慎齋按]
已上七條, 序婦人有血分水分之證也o
婦人以血用事, 而月信其最要也, 故曰入門看婦人病, 先間經期,
經期之先後多寡枯閉, 即可以斷婦病之淺深輕重o
如血分之病, 在經水先斷, 而後頭面四肢腫滿, 此血不運行, 氣壅不化,
法當通經調血, 血行而腫自消o
若先四肢腫滿, 後經水斷絕, 此直是水腫病耳, 何必名以水分, 與血分同出條例耶,
此古人分證立名之多惑也o
8、婦人血分病不可作水治
證治要訣曰:
有經事小通, 血入四肢, 化為水, 遂成腫滿, 非獨產後為然, 名曰血分, 誤作水治,
其害不小, 宜調經散o
9、婦人血分屬氣壅不能化血
武叔卿曰:
氣者水之母, 血者氣所化, 非氣無以生血, 非血無以養氣o
若經水小通, 則血病氣亦病, 豈有水不通而能化血乎, 血不通而化水者,
乃是氣壅不能化血而成水也, 觀桃仁丸可見矣o
、婦人血分用藥從血上求治

%

婦人良方曰:
婦人血分, 如奪命丹, 黑神散, 皆為要藥o
血分一證, 大小產後多有之, 惟胎前腳腫小同, 產後則皆敗血所致, 當於血上求之o
、椒仁丸治血分
婦人良方曰:
先因經水斷絕, 後至四肢浮腫, 小便小通, 血化為水, 名曰血分, 椒仁丸藥雖峻利,
所用不多, 若畏而不服, 有養病害身之患, 嘗治虛弱人, 亦未有誤也o
濟陰曰:
血既化為水, 則以利水為先, 而行血溫血, 開結破氣, 又不可少,
然非峻利氣悍之物不可, 故 又佐以大毒之藥o
[慎齋按]
已上四條, 序治血分用藥之法也o
失血分屬婦人經水小通而致, 必是六淫外侵, 七情內傷, 以致脾胃虛衰,
不能運化精微, 故血麈不流, 氣不能化o
法當補脾健胃, 扶養氣血, 佐以溫經行血之劑可也o
椒仁丸, 有斑蝥o 砒信、甘遂、芫花、黑丑、蚖青群隊大黃之藥以攻之,
禍有小可勝言者, 大 全乃曰, 治虛弱人, 未見有誤, 是何言歟?

 第三節, 咽中證        
1、婦人咽中如有灸臠病
金匱要略曰:
婦人咽中如有炙臠, 半夏厚朴湯主之o
徐思可曰:
此條即所謂寒傷經絡, 凝堅在上也o
炙臠, 譬如乾肉也o 千金所謂咽中帖帖, 如有炙肉, 吐之不出, 香之不下,
狀如有炙臠, 數語甚明切o
此病不因腸胃, 故不礙飲食二便; 不因表邪, 故無骨痛寒熱; 乃氣為積寒所傷,
不與血和, 血 中之氣溢而浮於咽中, 得水濕之氣而凝結難移, 婦人血分受寒,
多積冷結氣, 最易得此病, 男 子亦間有之o
藥用半夏厚朴湯, 乃二陳湯去陳皮、甘草, 加厚朴、紫蘇、生薑也o

%

半夏降逆, 厚朴兼散結, 故主之o 生薑、茯苓宜至高之滯, 而下其濕, 蘇葉味辛氣香,
色紫性溫, 能入陰和血, 兼歸氣於血, 夏天暑傷心陰, 能下暑鬱, 而炙臠者用之,
則氣與血和, 不復上浮也o
又曰:
余治王小乙咽中每噎塞, 嗽小出, 以十夏厚朴湯投之, 即愈o 後每復發, 細問之云,
夜中燈下, 每見暈如團五色, 背脊內間痠, 其人又壯盛, 知夏初因受寒,
陰氣不足而肝反鬱熱, 甚則結寒微動, 挾腎氣上衝, 咽喉塞噎也,
郋於此方加大劑枸杞、菊花、丹皮、肉桂, 暈乃漸除, 咽 中亦愈, 故曰男子間有之,
信不誣也o
2、婦人咽中如梅核證
產寶百問曰:
喉嚨有咽門, 二者各有所司, 喉嚨者空虛也, 肺之系, 氣之道, 絡肺應天,
故屬天氣所生, 有 九節以通九臟之氣, 所以謂之隘o
或陰陽之氣, 痰結咽喉, 膈塞噎狀若梅核, 妨礙飲食, 久而不愈, 即成翻胃,
或胸膈痰結與氣相搏, 上逆咽喉之間作棸, 狀如炙肉之證也o
以半夏厚朴湯, 治婦人喜怒悲思憂恐驚怖之氣結成痰涎, 狀加破絮, 或如梅核,
在咽喉, 咯不出, 嚥不下o
此七情所為, 或中脘痞滿, 氣不舒快, 或痰涎壅盛, 上氣喘急, 或因痰飲中滯,
嘔逆惡心o
[慎齋按]
已上二條, 序婦人有咽中炙臠梅核之證也o
徐註主寒冷氣, 產實主七情痰結, 一用外感, 一屬內傷, 當兼參之o









%

           
 第十章, 癥瘕癖證          

 第一節, 婦人癥瘕痞形狀總考        
證治準繩曰:
大全良方, 分、癖、諸氣疝瘕、腹中瘀、血癥、痞、食癥, 凡七門o
痎者, 在腹內, 近臍左右, 各有一條, 筋脈急痛, 大者如臂, 次者如指, 因氣而成,
如弦之狀, 故名曰o
癖者, 僻在兩肋之間, 有時而痛, 故名曰癖o
疝者痛也, 瘕者假也, 其結聚浮假而痛, 推移乃動也o 八瘕者, 黃瘕、青瘕、燥瘕、
血瘕、脂瘕、狐瘕、蛇瘕、鱉瘕o
積在腹內或腸胃之間, 與臟氣結搏堅牢, 雖推之下移, 名曰癥, 言其病形可徵驗也o
氣壅塞為痞, 言其氣痞塞小宣暢也o
飲食成塊, 堅而小移, 名曰食癥o
瘀血成塊, 堅而小移, 名曰血癥o
若腹中瘀血, 則積而未堅, 末至於成塊者也o
大抵推之不動為癥, 推之動為瘕也o 至疝與癖, 則與痛俱, 痛即現, 不痛即隱,
在臍左右為, 在兩肋間為癖, 在小腹牽引腰膀為疝, 恐學者一時難了, 未免淆亂,
故總敘條析之o

 第二節, 婦人八瘕屬血脈精氣不調所生        
巢元方曰:
八瘕者, 皆胞胎生產, 月水往來, 血脈精氣不調所生也o
腎為陰, 主開閉o 左為胞門, 右為子戶, 主月水生子之道o 胞門子戶,
主精血神氣出入o
合於中黃玉門四邊, 主持關元, 禁閉子精o 臍下三寸, 名曰關元, 主藏魂魄、
婦人之胞, 三焦之府, 常所從止o
若婦人經脈俞絡合調, 月水以時來至, 能生子而無病o 如經絡榮衛斷絕不通,
邪氣便得往來,入合於臟o
若生血未盡而合陰陽, 即令血脈攣急, 小腹重急, 支滿胸脅, 四肢痠痛, 飲食不調,

%

結牢惡血不除, 月水不時, 因生積聚, 如懷胎狀, 陰中腫, 內生風, 小便小利,
若痛如淋狀, 久不復生子o
[慎齋按]
巢氏病源論婦人八瘕, 不外新產月水之後, 感寒濕風冷, 凝泣血脈, 留滯經絡,
閉塞隧道而成也o 乃強分黃瘕、青瘕、燥瘕、血瘕、脂瘕、狐瘕、蛇瘕、鱉瘕之名,
以惑世誣名, 宜其為張戴人所斥也o
夫瘕者假也, 不過假人身之氣血, 加以食積痰飲, 膠結成形,
內經止有石廄生於胞中一證, 何嘗有為黃為青之名色耶? 即有八瘕之證,
醫者亦難辨其是狐是蛇是鰲也, 困刪之o
婦人良方中, 但存八瘕之名, 而不載條目, 最有見o

 第三節, 婦人八癌屬外邪乘合陰陽所致        
婦人良方曰:
婦人臟腑調和, 經脈循環, 月水以時, 故能生子無病o
若乘外邪而合陰陽, 則小腹胸膀腰背相引而痛, 月事不調, 陰中腫脹,
小便淋瀝而色黃黑, 則瘕生矣o
八瘕者, 黃、青、燥、血、脂、狐、蛇、鰲是也, 千金外臺, 言之詳矣o
薛立齋曰:
經云: 「氣主呴之, 血主濡之o 」若血不流, 則凝而為瘕o 瘕者, 中蛙硬而忽棸忽散o
多因六淫七情, 飲食起居, 動傷脆腑而成, 當與癖諸證治同, 慎不可復傷元氣o

 第四節, 婦人癥痞屬脾胃席損邪正相搏        
大全曰:
婦人癥痞, 由飲食失節, 脾胃虧損, 邪正相溥, 積於腹中, 牢固不劻, 有可徵驗,
故名曰癥,氣道壅塞, 故名曰痞o
得冷則發, 冷入子臟則不孕, 入胞絡則月水不通o
薛立齋曰:
此證若脾胃虛弱, 六君子加芎歸o
若肝脾虛弱, 補中湯及歸脾湯o
若肝火鬱滯, 佐以蘆薈、地黃二丸, 外貼阿翻膏o

%

患者須慎七情六淫, 飲食趄居, 治者不時審察病機而藥之, 庶幾有效o

 第五節, 婦人食癥屬經行不忌生冷所致        
大全曰:
婦人食癥, 由臟腑虛弱, 經行不忌生冷之物, 不能消化, 與臟氣相持, 結棸成塊,
日漸生長,牢固不安, 謂之食癥o 或勞傷元氣所致o
陳無擇云: 「經不行者, 宜先導之, 然後固元氣為主o 」
薛立齋曰:
證若形氣虛弱, 須先調補脾胃為主, 佐以消導o
若形氣充實, 當先疏導為主, 佐以補脾胃o
若氣壅血滯而不行者, 宜烏藥散散而行之o
若脾氣虛而血不行者, 四君子芎、歸補而行之o
若脾氣鬱而血不行者, 歸脾湯解而行之o
若肝脾血燥而血不行者, 加味逍遙散清而行之o
大抵食積痞塊證為有形, 邪氣勝則實, 真氣奪則虛, 當養正闢邪, 而積自除o
雖云堅者削之, 客者除之, 胃氣未虛, 或可少用, 若病久虛乏, 不宜輕用o

 第六節, 婦人血癥屬風冷飲食與血氣相結        
大全曰:
婦人寒熱失節, 臟腑氣虛, 風冷在內, 飲食不消, 與血氣相結, 漸生塊, 不移動o
皆因血氣勞傷, 月水往來, 經絡痞塞, 惡血小除, 久而不差, 心腹兩膉苫痛,
礙於飲食, 肌膚消瘦o
問: 癥一也, 何以知是血癥?
曰: 血外證, 瞀悶、煩躁、驚狂、痰嘔、汗多、骨蒸、肢冷, 其蓄在下焦者,
必臍下結急, 外熱內痛, 尺脈洪而數o 桃仁、靈脂、生地、牛膝、大黃、甘草去之o
薛立齋曰:
此證多兼七情虧損, 五臟氣血乖違而致o 「氣主呴之, 血主濡之o 」「脾統血,
肝藏血o 」故鬱結傷脾, 恚怒傷肝者多患之o 腹脅作痛, 正肝脾二經證o
潔古云: 「養正積自除o 」東垣云: 「人以胃氣為本o 」治法當主固元氣,
佐以攻伐之劑, 必需之歲月, 若期速效, 投以峻劑, 反致有誤也o

%


 第七節, 婦人疝瘕屬風冷入腹與血相結        
大全曰:
婦人疝瘕, 由飲食小節, 寒溫小調, 氣血勞傷, 臟腑虛弱, 風冷入腹, 與血相結而生o
婦人之病, 有異於丈夫者, 或因產後血虛受寒, 或因經水往來, 取冷過度,
非獨因飲食失節,多挾血氣所成也o
其脈弦急者生, 虛弱小者死, 尺脈濇而浮牢, 為血實氣虛, 其發腹痛, 逆氣上行,
此為胞中有惡血, 久則結成血瘕o

 第八節, 婦人癖屬血之所為        
大全曰:
癖二者, 皆陰陽小和, 經絡痞膈, 飲食停滯, 不得宣流, 邪冷之氣, 搏結不散,
得冷則發作疼痛o
夫癖癥瘕, 血氣塊硬, 發作則痛, 甚則欲死, 究而言之, 皆血之所為也o
薛立齋曰:
前證因飲食起居, 七情失宜, 虧損臟腑, 氣血乖違, 陰絡受傷, 循行失度所致o
羅謙甫云: 「養正邪自除o 」必先調養, 榮衛充實, 若不消散, 方可議下,
但除不以漸, 必有顛覆之害, 若不守禁忌, 未有能愈者也o

 第九節, 婦人精聚癥瘕皆屬血病        
王宇泰曰:
古方有五積、六聚、七癥、八瘕之名o 五臟之氣積, 名曰積, 故日積有五o
六腑之氣聚, 名曰聚, 故聚有六o 若七癥八瘕, 則婦人居多, 七者火數, 屬心血,
生於心o 八者木數, 屬肝血,歸於肝o 雖曰強分, 理似不混o
夫癥者, 堅也, 堅則難破o 瘕者, 假也, 假物成形o 古人將婦人病為痼疾,
以蛟龍等為生瘕,然亦不必如此執泥o
婦人癥瘕並屬血, 龍蛇魚鱉, 肉髮蝨瘕等事, 皆出偶然, 但飲食間誤中之, 留聚臟腑,
假血而成, 自有活性, 亦猶永徽中儅病噎者, 腹中有一物, 其狀如魚, 即生瘕也o
與夫宿血停凝, 結為痞塊, 雖內之所感不同, 治法當以類相從o
所謂醫者, 意也, 如以敗梳治蝨瘕, 銅屑治龍瘕, 麴蘗治米瘕, 石灰治酒瘕,

%

如此等類, 學者可以理解也o
[慎齋按]
方書有五積、六聚、七癥、八瘕之名o
五積六聚, 出自越人難經, 有心肝脾脯腎五臟之積, 而無有六聚, 以聚為氣病,
積為血病也,故東垣有五積丸治法o
若巢氏病源論, 載七癥八瘕, 但有八瘕名證, 而無七癥病形, 其他方書, 亦不散見,
豈以癥為氣病, 瘕為血病, 故無可考耶o
宇泰先生云: 「不必執泥, 事出偶然o 」可謂善會古人之書者也o
然事之或有者, 毋盡信, 亦小可不信, 如慈谿王節齋先生尊信丹溪之書,
日服補陰丸無間者數十年, 內有龜甲, 製之不善, 大下小赤色龜數十而死,
此即八瘕之類有感而生者也, 寧獨病在婦人耶o

 第十節, 治癥痞兼消痰瘀        
武叔卿曰:
痞一癥二, 曰血曰食, 而小及痰飲, 何也?
蓋痞氣之中, 未嘗無飲, 而血癥食癥之內, 未嘗無痰, 則痰食血,
未有小因氣病而後形病, 故 消積之中, 兼行氣消痰消瘀之藥為是o

 第十一節, 治癥瘕不可峻攻以傷元氣        
李氏曰:
善治癥瘕者, 調其氣而破其血, 消其食而豁其痰, 衰其大半而止, 不可猛攻,
以傷元氣, 寧扶脾胃正氣, 待其自化o 凡攻擊之藥, 病重病受之, 病輕則胃氣受傷矣o
或云待塊消盡而後補養, 則胃氣之存也幾希o

 第十二節, 治癥瘕積聚以行氣為主        
武叔卿曰:
癥瘕積聚, 並起於氣, 故有氣積氣聚之說, 然謂瘕屬血病者, 氣聚而後血凝也,
其夾食夾痰,又各隨所積而變見矣o
夫痰與血食, 皆賴氣以行化, 故氣行物生, 氣病物病, 此百病所以皆生於氣,
破血消痰消食之劑, 必用氣藥者以此也o

%

[慎齋按]
已上三條, 序治痞癖癥瘕之大法也o
夫痞癖癥瘕, 小外氣之所聚, 血之所凝, 故治法不過破血行氣, 濟陰又推廣痰食瘀血,
兼以行氣為主也o
內經有石瘕o 腸覃二證, 前已載之胎前鬼胎證, 故玆不復贅o


























%

           
 第十一章, 乳證          

 第一節, 婦人之乳屬肺肝二經        
醫暇卮言曰:
女人產育, 哺養以乳, 乳之體, 居經絡氣血之間也, 蓋自寅時始於手太陰肺經,
出於雲門穴, 穴在乳上, 陰陽繼續以行, 週十二經, 至丑時, 歸於足厥陰肝經,
入於期門穴, 穴在乳下, 出於上, 人於下, 肺領氣, 肝藏血, 乳正居於其間也o
[慎齋按]
已上一條, 序原婦人乳汁之所自出, 屬肺肝二經氣血之化也o

 第二節, 乳癰屬陽明經熱為風邪所客        
聖濟總錄曰:
足陽明之脈, 自缺盆下於乳o 又衝脈者, 起於氣街, 並足陽明經, 夾臍上行,
至胸中而散o
婦人以衝任為本, 君失於將理, 衝任不和, 陽明經熱, 或為風邪所客, 則氣壅不散,
結聚乳間, 或硬或腫, 疼痛有核, 皮膚焮腫, 寒熱往來, 謂之乳癰o 風多則硬腫色白,
熱多則焮腫色赤不治則血不流通, 氣為壅滯, 與乳內津液相搏, 腐化為膿,
宜速下乳汁, 導其壅塞, 散其風熱, 則病可愈o

 第三節, 乳癰屬風熱結薄血脈凝注        
張子和曰:
乳癰發痛者, 亦生於心也, 俗乎曰吹乳是也o 吹者風也, 風熱結薄於乳房之間,
血脈凝注, 久 而不散, 潰腐為濃也o
[慎齋按]
已上二條, 序乳癰屬於風熱外邪為病也o

 第四節, 乳痽屬膽胃二經熱毒氣血壅滯        
婦人良方曰:
經云: 「乳頭屬足厥陰肝經, 乳房屬足陽明胃經o 」

%

若乳房忽然壅腫痛結核色赤, 數日之外, 焮痛脹潰, 稠膿湧出, 此屬瞻胃熱毒,
氣血壅滯, 名曰乳癰, 為易治o
家居醫錄曰:
乳癰初趄腫痛發於肌表, 肉色焮赤, 或發寒熱, 或頭痛煩渴, 用人參敗毒散、
神效瓜蔞散、加味逍遙散治之, 自消散o 若膿成潰竅, 稠膿湧出, 膿盡自愈o
若氣血虛弱, 或誤用敗董, 久不收飲, 膿清脈大, 則難治o
薛立齋又按:
乳癰治法:
初起寒熱焮痛, 即發表散邪, 肝清胃為主o
或不作膿, 膿成不潰, 宜用托裏o
或肌肉不生, 膿水清稀, 宜補脾胃o
或膿出反痛, 惡寒發熱, 宜補氣血o
或焮腫作痛, 晡熱, 宜補陰血o
或飲食少, 反作嘔, 宜補胃氣o
切不可用剋伐, 復傷脾胃也o

 第五節, 乳癌屬忿怒鬱悶陽明血熱沸騰        
朱丹溪曰:
經云: 「乳匿屬足陽朢肩經所經, 乳頭屬足厥陰肝經所屬o 」
婦人不知調養, 念怒所逆, 鬱悶所遇, 厚味所釀, 以致厥陰之氣不行, 故竅不得通,
而汁不出, 陽明之血沸騰, 熱化膿o
治法青皮陳厥陰之滯氣, 石膏清陽明之血熱, 生草節行污濁之血, 消腫導素, 瓜蔞仁、
沒藥、青橘葉、角剌、金銀、當歸、酒佐之o
加艾灸二三十壯於痛處, 甚效o 切不可用刀針, 必致危困o

 第六節, 乳癰屬飲食厚味胃火上蒸乳房        
李氏曰:
婦人之乳, 男子之腎, 皆性命之根也o 有飲食厚味鬱怒, 以致胃火上蒸乳房,
則乳汁化為濁膿, 肝經氣滯, 乳頭竅塞小通, 致令結核不散, 痛不可忍o
初起宜隔蒜灸之, 切忌刀針o 能飲者, 一醉膏加當歸, 兩服即效o

%

[慎齋按]
已上三條, 序乳癰屬七情飲食熱毒內傷為病也o

 第七節, 乳癌屬兒囗氣吹所致        
大全曰:
產後吹乳者, 因兒喫奶之際, 忽自睡看, 為兒囗氣所吹, 令乳汁不通, 蓄積在內,
遂成腫硬,壅閉乳道, 傷結疼痛o 亦有不癢不痛, 腫硬如石者, 總名曰吹乳o
若不急治, 腫甚成穠, 連服皂角散, 瓜蔞散, 敷以南星散, 更以手揉之, 則散o

 第八節, 乳癰屬乳子口氣焮熱所吹        
朱丹溪曰:
婦人有所乳之子, 膈有滯痰, 囗氣焮熱, 含乳而睡, 熱氣吹入乳房, 凝滯不散,
遂生結核o
若初起時, 忍痛揉軟, 吮乳汁透, 即可消散o 失此不治, 必成癰腫o
[慎齋按]
已上二條, 序乳癰屬兒之囗氣所吹, 為不內外因病也o
婦人乳癰, 亦不外三端二者外感風熱, 客於陽明一經, 二者鬱怒厚味, 傷於肝胃,
三者兒吹氣, 熱壅不散, 皆足致乳癰之病也o

 第九節, 治乳癰不宜用涼藥        
薛立齋曰:
婦人乳癰, 多因小兒斷乳後, 不能回化o 又有婦人乳多, 孩提少飲, 積滯凝結o
又有經候不調, 逆行失道o 又有邪氣內鬱, 結成癰腫o
初發時切不宜用涼藥, 蓋乳本血化, 不能漏泄, 遂結實腫, 其性清寒, 又加涼藥,
則陰爛宜也, 惟涼藥用之既破之後則佳o
如初發時, 宜用南星、薑汁敷之, 可以內消o 更加草烏一味, 能破惡血逐塊,
遇冷即消, 遇熱即潰o 更加乳香、沒藥以定痛o 內用瓜蔞仁十宣散、通順散, 間服之o

 第十節, 婦人乳癌有可治不可治        
孫真人曰:

%

凡女人多患乳癰, 年四十已下, 治之多瘥, 年五十已上, 慎勿治之, 治之多死,
不治自得終天年o
[慎齋按]
已上二條, 序治乳癰戒用涼藥, 并示人以可治不可治之法也o

 第十一節, 乳巖屬憂怒抑鬱肝脾氣逆        
朱丹溪曰:
婦人有憂怒抑鬱, 朝夕積累, 脾氣消阻, 肝氣橫逆, 遂成隱核如棋子, 不痛不癢,
數年而發,名曰乳巖, 以瘡形似巖穴也, 不可治o

 第十二節, 乳巖屬肝脾鬱怒氣血虧所致        
薛立齋曰:
乳巖乃七情所傷, 肝經血氣枯槁之證, 不赤不痛, 內有小核, 積之歲月漸大,
內潰深爛, 為難治, 因肝脾鬱怒, 氣血虧損故也o
治法, 焮痛寒熱初趄, 即發表散邪, 肝清胃為主, 宜益氣養榮湯, 加味迶遙散,
可以內消o若用行氣破血, 則速其亡矣o

 第十三節, 乳巖屬鬱氣有用藥法        
武叔卿曰:
乳巖之病, 大都生於鬱氣, 蓋肝主怒, 其性條達, 鬱而不舒, 則屈其挺然之質,
乳頭屬厥陰,其氣與痰, 時積累而成結核o
玆以風藥從其性, 氣藥行其滯, 參、耆、歸、芍、補氣血, 枳實、烏藥、
木通疏利壅積, 柴、防、蘇葉表散, 白芷腐膿通榮衛, 檳榔通滯下行, 官桂行和血脈,
且曰木得桂而枯, 為伐肝要藥o
[慎齋按]
已上三條, 序乳巖之證也o
病雖均在乳, 而有癰與巖之分, 癰輕而巖重, 癰之來也驟, 而巖之成也漸,
故治癰易而治巖難大抵癰屬外感之風熱, 內傷之厚味, 兒吮俱多, 巖本於七情鬱怒,
臟氣不平, 肝脾虧損, 故治巖之法, 與治癰微有小同, 一宜補少而瀉多,
一宜瀉少而補多也o

%


 第十四節, 乳證治法總論        
薛立齋曰:
大凡乳證, 若恚怒, 宜疏肝清熱o
焮痛寒熱, 宜發表散邪o
腫焮痛者, 宜清肝消毒, 並隔蒜灸o
不作膿, 或膿不潰, 補氣血為主o
不收歛, 或膿稀, 補脾胃為主o
膿出反痛, 或發寒熱, 補氣血為主o
或晡熱內熱, 補血為主o
若飲食少思, 或作嘔吐, 補胃為主o
飲食難化, 或作泄瀉, 補脾為主o
勞碌腫痛, 補氣血為主o
怒氣腫痛, 養肝血為主o
兒囗所吹, 須吮通揉散, 若成癰, 治以前法o
若乳巖屬肝脾二臟鬱怒, 氣血虧損o
故初起小核結於乳內, 肉色如故, 五心發熱, 肢體倦瘦, 月經不調, 加味歸脾湯,
加味逍遙, 神效瓜蔞散, 多服自消o
若遷延日久, 漸大, 巖色赤, 出水腐潰深洞, 用前歸脾湯等藥, 可延歲月o
若誤攻伐, 則危殆矣o
[慎齋按]
已上一條, 序治乳癰、乳巖之大法也o
世醫治乳癰、乳巖, 不過寒涼清火, 破氣消瘀, 豈知病之成也, 原於肝胃虧損,
榮衛不能運所致o 惟立齋倦倦於扶持脾胃, 補氣養血為主, 戒人不可誅伐太過,
以致殀枉, 垂訓之意深o






%

           
 第十二章, 前陰諸證          

 第一節, 婦人陰腫屬風邪乘陰與血相搏        
陳良甫曰:
婦人陰腫, 是虛損受風邪所為, 胞絡虛而風邪客之, 風氣乘於陰, 與血氣相搏,
令氣痞塞, 理壅閉不洩越, 故令腫o

 第二節, 婦人陰腫屬房勞傷損        
徐春甫曰:
陰腫有因房勞過度, 傷損陰戶致腫, 宜節慾調治o
有慾勝而熱甚生蟲, 以致腫癢甚者, 皆宜戒房室, 速治之o
有邪氣漸盛, 致陰戶潰爛不收, 失於早治也o
薛立齋曰:
前證若氣血虛弱, 補中湯舉而補之o
肝經濕熱, 龍瞻瀉肝湯滲而清之o
又有肝脾鬱怒, 元氣下陷, 濕熱壅滯, 朝用歸脾湯加升柴, 解鬱結, 補脾氣o
夕用加味逍遙, 清肝火, 生肝血, 除濕熱o
[慎齋按]
已上二條, 序婦人陰戶腫, 有風邪之外感, 有房勞之內傷也o
陰腫病, 大全主於風邪入客, 春甫主於勞傷房事, 立齋推原於肝經濕熱所致,
此為病機之要o

 第三節, 婦人陰中痛名小戶嫁痛        
千金方曰:
婦人小戶嫁痛連日, 方用甘草、生薑、白芍、桂心, 酒煮溫服o
又方, 療嫁痛, 一味牛膝, 或一味大黃, 酒黃服o
又烏賊魚骨燒未酒吞之, 外用青鹽炒熱, 布裹熨之o

 第四節, 婦人陰中腫痛屬肝經濕熱        

%

良方論曰:
婦人或肝經濕熱下注, 或鬱怒傷損肝脾o
外證或兩拗小腹腫痛, 或玉門焮腫作痛, 或寒熱往來, 憎寒壯熱o
內謹或小便滯澀, 或腹內急痛, 或小腹痞悶o
若兩拗小腹腫痛, 肝經濕熱壅滯也, 用龍膽瀉肝湯o
玉門腫脹, 肝火血虛也, 加味逍遙散及龍膽瀉肝湯加木香o
若概投散血攻毒之劑, 則誤甚矣o
李氏曰:
陰戶兩傍腫痛, 手足小能舒伸者, 用四物湯加乳香末搗餅, 納陰中, 立效o
又陰腫痛極, 便祕欲死, 四物加柴胡、丹皮、山梔、膽草o
如時常陰腫者, 四物加本、防風o
若腫痛不閉者, 逍遙散加丹皮、山梔o
[慎齋按]
已上二條, 序婦人陰中腫痛之證也o
足厥陰經環陰器, 婦人陰戶, 為肝經之分, 是經血虛火燥, 則為腫為痛o 痛者火也,
實則瀉其子, 龍膽瀉肝湯、加味逍遙散, 雖為本經的對之藥, 不若大劑導赤散,
加黃連以瀉肝之子, 而以六味飲滋化脤, 以補其母之勝也o

 第五節, 婦人陰癢屬臟虛蟲蝕        
陳良甫曰:
婦人陰癢, 是蟲蝕所為, 三蟲在腸胃之間, 因臟虛, 三蟲動作, 蝕於陰內, 其蟲作熱,
微則為癢, 重者乃痛也o

 第六節, 婦人陰癢屬慾事不遂積成濕熱        
徐春甫曰:
婦人陰癢, 多屬蟲蝕所為, 始因濕熱不已, 故生三蟲在腸胃間, 其蟲蝕陰戶中作癢,
甚則癢痛不已, 潰爛腫深o
在室女、寡婦、尼姑, 多因慾事不遂, 思想所淫, 以致氣血凝於陰間, 積成濕熱,
久而不散,遂成三蟲, 故有此疾o
亦有房室過傷, 以致熱壅, 故作腫癢內痛, 外為便毒, 莫小由慾事傷損所致o

%

薛立齋曰:
前證屬肝經所化, 當用龍膽瀉肝湯、逍遙散以主其內o 外以桃仁研膏, 和雄黃末,
和雞肝研餅, 納陰中, 以制其蟲o 仍用清肝解鬱之藥o
此證有鬱怒傷肝脾所致, 肢體倦怠, 陰中悶癢, 小便赤澀者, 歸脾湯加山梔、柴胡、
丹皮o
有肝脾氣虛, 濕熱下注, 陰內痛癢, 小時出水, 食少體倦者, 歸脾湯加山梔、白芍、
甘草、丹皮o
李氏曰:
陰中生蟲如小蛆者, 乃濕熱甚而心氣又鬱, 氣血凝滯而生o
宜藿香養胃湯、補心湯、硫鯉丸o
外用艾煎汁, 調雄黃末燒薰之o
又以蛇床子煎湯頻洗, 同梓樹皮焙末入枯礬麝香少許, 敷之立效o
[慎齋按]
已上二條, 序婦人有陰癢生蟲之證也o
厥陰屬風木之臟, 木朽則蠹生, 肝經血少, 津液枯竭, 致氣血不能榮運, 則壅鬱生濕,
濕生熱, 熱生蟲, 理所必然o
故治法不外滲濕清熱, 外以殺蟲為治, 然其本元又當滋養肝血, 補助脾土,
益陰燥濕也o
至春甫論慾事小遂所致, 亦病情之不可不察者也o

 第七節, 婦人陰冷屬風冷客於子臟        
陳良甫曰:
婦人陰中冷, 因勞傷子臟, 風冷客之o
薛立齋曰:
陰冷有肝經有濕熱, 外乘風冷所致o 若小便澀滯, 或小腹痞痛, 龍膽瀉肝湯o
又有婦人陰中寒冷, 小便澄清, 腹中亦冷, 飲食少思, 大便不實, 下元虛冷,
治以八味丸愈八味治血弱, 不能榮養臟腑, 津液枯澀, 風寒客於子臟, 以致陰冷,
有效o
[慎齋按]
已上一條, 序婦人有陰冷之證也o

%

陰中冷, 非外邢風冷, 客於子臟, 即氣衰血虛, 臟腑虛塞, 以致肝經失養,
陰戶為之塞冷也立齋必欲斷為肝經濕熱, 外乘風冷所致, 豈有客邪之氣,
加於濕熱之病, 而變為陰冷耶, 論屬未當o

 第八節, 婦人陰挺下脫有三證所致        
大全曰:
婦人陰挺下脫, 或因胞絡傷損, 或因子臟虛冷, 或因分娩用力所致o
薛立齋曰:
陰挺下脫, 當升補元氣為主o
若肝脾鬱結, 氣虛下陷, 補中湯o
若肝火濕熱, 小便赤澀, 龍膽湯o

 第九節, 婦人陰挺屬肝火濕熱脾虛下陷        
薛立齋曰:
有婦人陰中突出如菌, 四圍腫痛, 小便數, 晡熱, 似癢似痛, 小便重墜,
此肝火濕熱而腫痛脾虛下陷而重墜也o
先以補中湯加山梔、茯苓、車前、青皮, 以清肝火, 升脾氣,
更以加味歸脾湯調理脾鬱o
外以生豬油和蔾蘆未塗之而收o

 第十節, 婦人陰挺屬熱藥房事意淫不遂所致        
大全曰:
婦人陰中生一物, 挺出五寸許, 牽引腰腹膨痛, 至不思飲食o
皆因多服熱藥及煎, 或犯非理房事, 兼意淫不遂, 名陰挺o
三茱丸, 一捻金丸主之o
[慎齋按]
已上三條, 序婦人有陰挺之證也o
陰挺者, 陰器中挺出一物, 即立齋所謂舒出如蛇、如菌、如雞冠狀是也o
夫婦人陰器, 為足厥陰經部分, 而衝任督三脈所系, 胞門子戶在焉o 其所挺之物,
大約子臟腸之屬, 非濕熱脾虛下陷, 即是熱藥房事所致o

%

此病機之屬於隱曲者, 在醫者似難以診候施之者, 立齋之書, 每多載之,
真有小可臆度者矣o

 第十一節, 婦人陰吹屬胃氣下泄        
金匱要略曰:
胃氣下泄, 陰吹而正喧, 此榖氣之實也, 膏髮煎導之o
李時珍曰:
婦人胃氣下泄, 陰吹甚喧, 宜豬膏煎亂髮化服, 病從小便而出o
程雲來曰:
經曰: 「胃滿則腸虛, 腸滿則胃虛, 更虛更實, 則氣得上下o 」
今胃中榖氣實, 則腸胃虛, 虛則氣不得上下, 而腎又不能為胃關,
其氣但走胞門而出於陰戶o 膏髮煎者, 導小便藥也, 使其氣以化小便,
則不為陰吹之證矣o
[慎齋按]
婦人陰吹證, 仲景以為榖氣實, 胃氣下泄所致, 此之病機, 有不可解o 雲來註云:
「胃實腸虛, 氣走胞門o 」亦是隨仲景之文而詮之也o
夫人榖氣, 胃中何嘗一日不實, 而見陰吹之證者, 未之嘗聞, 千百年之書,
其闕疑可也o
予甲寅歲, 游峽石, 有友吳禹仲來詢云: 「此鎮有一富翁室女, 病陰戶中時簌簌有聲,
如後陰之轉失氣狀, 遍訪醫者小曉, 此何病也? 」予曰: 「此陰吹證也,
仲景之書有之o 」禹仲因嘆予讀書之博o

 第十二節, 婦人陰蝕瘡屬心煩胃弱氣血凝滯        
大全曰:
婦人陰蝕瘡, 凡婦人少陰脈數而滑, 陰中必生瘡, 名曰瘡o 或痛或癢, 如蟲行狀,
淋瀝膿汁, 亦有陰蝕幾盡者o
此皆由心神煩鬱, 胃氣虛弱, 致氣血凝滯耳o 故經云: 「諸痛癢瘡, 皆屬於心o
」又云: 「陽明主肌肉, 痛癢皆屬於心o 」
治當補心養胃, 外以熏洗坐導治之o
薛立齋曰:

%

婦人陰中生瘡, 乃七情鬱火傷損, 肝脾濕熱下注o
其外證有陰中舒出如蛇, 俗呼陰挺, 有翻突如餅, 俗呼陰菌, 亦有如雞冠花,
亦有生諸蟲, 亦有腫痛濕癢, 潰爛出水, 脹悶脫墜者o
其內證囗乾內熱, 倦體, 經候不調, 或飲食無味, 晡熱, 胸膈不利, 小腹痞脹,
赤白帶下, 小水淋濇o
其治法:
腫痛者, 四物湯加柴胡、山梔、丹皮、膽草o
濕癢者, 歸脾湯加山梔、丹皮、柴胡o
淋濇者, 龍膽湯加白朮、丹皮o
潰腐者, 加味逍遙散o
腫悶脫墜者, 補中湯加山梔、丹皮o

 第十三節, 婦人陰中生瘡屬蟲動侵蝕        
陳良甫曰:
陰瘡者, 由三蟲或九蟲動作, 侵蝕所為也o
諸蟲在人腸胃之間, 臟腑調和, 血氣充實, 不能為害o 若勞傷經絡, 腸胃虛損,
則動作侵蝕於陰經者, 或癢或痛, 重則生瘡o

 第十四節, 婦人疳瘡屬月事行房濁流陰道        
千金方曰:
婦人疳瘡, 因月後便行房, 致湛濁伏流陰道, 生疳瘡搔癢o 先用蔥椒湯頻洗,
後服赤石脂、龍骨、黑牽牛、免絲子、黃耆、沙苑、蒺藜之屬o
又治婦人陰瘡, 與男子爐精同方, 用黃丹、枯礬、扁蓄、篙本、硫黃、白蛇皮、荊芥、
蛇床為末, 蔥湯洗後, 摻之o
[慎齋按]
已上三條, 序婦人有陰瘡之證也o
婦人陰中生瘡, 屬於濕熟之邪下流腎肝, 陰器為肝腎之部, 二經虛, 則濕熱下陷,
而生疳諸瘡矣o
若月事行房, 敗精與濁血凝滯成瘡者, 此又人事之不謹, 當以清火消濁為治也o


%

 第十五節, 婦人疳屬肝經濕熱下注        
婦人良方曰:
婦人疚, 或肝經濕熱下注, 或鬱怒傷損肝脾o
其外證或兩拗小腹腫痛, 或玉門焮腫作痛, 或寒熱往來, 憎寒壯熱o
其內證或小便澀滯, 或腹內急痛, 或小腹痞悶, 上攻兩脅, 或晡熱重墜o
若兩拗小腹腫痛, 肝經濕熱壅滯也, 龍膽瀉肝湯o
玉門腫脹, 肝火血虛也, 加味逍遙散及龍膽湯加木香o
若概投散血攻毒之劑, 則誤矣o

 第十六節, 婦人足跟瘡腫屬足三陰虛熱所致        
婦人良方曰:
婦人足跟足指腫痛, 足心發熱, 皆因胎產經行, 失於調攝, 虧損足三陰虛熱所致o
若腫痛或出膿, 用六味丸為主, 佐以八珍湯o 胃虛懶食, 佐以六君子湯o 寒熱內熱,
佐以逍遙散o 晡熱益甚, 頭目不清, 佐以補中益氣湯o
大凡發熟, 晡內熱、自汗、盔汗等證, 皆陰虛假熱也, 故丹溪謂火起九泉,
陰虛之極也o
足跟乃督脈發源之所, 腎經所過之地, 若不求其屬, 泛用寒涼, 則誤矣o
然男子酒色過度者, 多患此證o

 第十七節, 婦人瘡屬肝脾濕熱下注        
家居醫錄曰:
婦人兩生瘡, 或因胎產飲食失宜, 傷損脾胃, 或憂思鬱怒, 虧損肝脾,
以致濕熱下注, 或外邪所長o
外屬足三陽, 可治o 內屬足三陰, 難治o
若初起發腫赤痛, 屬溼毒所乘, 人參敗毒散, 或檳蘇散毒散o
若漫腫作痛, 或不腫小痛, 屬脾虛溼熱下注, 補中益氣湯, 或八珍湯o
若膿水淋漓, 體倦少食, 內熱囗乾, 屬脾氣虛弱, 補中湯加茯苓、酒芍o
若午後發熟體倦, 屬血虛, 前湯川芎、熟地, 或六味丸o
若肢體畏寒, 飲食少思, 屬脾腎虛寒, 八味丸o
大抵色赤屬熱毒, 易治o 色黯屬虛寒, 難治o 設誤用攻伐, 復傷胃氣, 則難療矣o

%


 第十八節, 婦人血風瘧屬風熱鬱火血燥        
家居醫錄曰:
婦人血風瘡, 因肝脾二經, 風熱鬱火血燥所致o
其外證身發疙瘩, 或如丹毒, 癢痛不常, 搔破成瘡, 膿水淋漓o
其內證月經無定, 小便不調, 夜熱內熱, 自汗盜汗, 惡寒憎熱, 肢倦體怠, 飲食不甘o
若發熱作痛, 乃肝經風熱血燥, 當歸飲加柴胡、山梔o
若體倦食少, 囗乾潮熱, 乃肝脾鬱火傷血, 加逍遙散o
若疙瘩痛癢, 寒熱往來, 乃肝經風熱傷血, 柴胡、山梔、黃連o
若不寐盜汗, 內熱晡熱, 乃脾經血虛, 歸脾湯, 兼寒熱, 加山梔、熟地o
如愈後身趄白屑, 搔則肌膚如帛所隔, 此氣血虛不能榮於腠理也, 十全大補湯o
若用風藥復傷陰血, 反致他證o
[慎齋按]
已上序婦人有疚、足瘡、瘡、血風諸證也o
諸證總歸濕熱, 責之肝脾損者居多, 故立齋論治, 一以補養氣血為主,
此治病求本之要道也o
 第十九節, 婦人足指痛如焚屬濕毒留滯經絡        
產寶百問曰:
婦人腳十指如熱油煎者, 此由榮衛氣虛, 溼毒之氣留滯經絡, 上攻心則心痛,
下攻腳則腳痛,薛立齋曰:
其腳指如焚, 亦腳氣之類, 經云: 「熱厥者」是也o
[慎齋按]
婦人足十指如熱油煎, 方書但云腳氣之類, 方用換腿丸、萬靈散、活血丹,
從腳氣治法, 殊未盡善o
夫諸陽氣起於四肢, 足之三陽三陰, 俱起足指之端, 其熱如油煎者, 榮衛虧損,
陰衰火旺之極, 足三陰三陽經受傷故也, 豈但云腳氣而已, 法當大劑滋水益陰,
乃可救其燎原之焚耳o

 第二十節, 婦人夢與鬼交通屬氣血虛衰        
大全曰:

%

人稟五行秀氣而生, 承五臟神氣而養, 陰陽調和, 臟腑強盛, 邪魅安得干之o
若攝理失節, 血氣虛衰, 則鬼邪干正, 隱蔽而不欲見人, 時獨言笑, 忽時悲泣,
是其候也o
脈遲伏, 或如鳥啄, 或綿綿而來, 不知度數, 面色不改, 亦其候也o

 第二十一節, 婦人夜夢鬼交屬於臟虛        
產寶百問曰:
人有五臟, 有七神, 藏氣盛, 則神強, 外邪鬼魅小能干犯o
若攝理矢節, 血氣虛衰, 鬼邪侵傷, 故婦人多與鬼魅交通o
其狀不欲見人, 如有對忤是也o 設令宮中人與寡婦, 曾夜夢交通邪氣懷惑, 久作癥瘕,
或成鬼胎o

 第二十二節, 婦人與鬼交屬七情虧損神無所護        
薛立齋曰:
前證多由七情虧損心血, 神無所護而然, 用安神定志等藥, 正氣復而神自安o
若脈來乍大乍小, 乍短乍長, 亦是鬼祟, 宜灸鬼哭穴, 以患人兩手拇指相並,
用線紮緊, 當合縫處, 半肉乍甲間, 灸七壯, 果是邪祟, 病者即乞求免灸,
云自我去矣o
[慎齋按]
已上三條, 序婦人有夢與鬼交之證也o
夫人之五臟, 各有所藏, 心藏神, 肝藏魂, 肺藏魄, 脾藏意, 腎藏精與志o
心之血虛, 則神無所依o 肝之血虛, 則魂無所附o 肺之氣虛, 則魄無所歸o
脾腎二臟虛, 則意與志恍惚而小能主o
神明之官一失, 而魂魄已離其體, 夜夢鬼邪乘虛, 而慌慌若有所見者, 即我之魂魄也,
豈真有所謂鬼邪祟魅與之交感者哉o
立齋斷以為七情虧損心血, 神無所護而然, 真發病情之祕者矣o
若準繩、綱目所載, 交接出血, 陽道違理; 傷丈夫諸護, 事近隱曲褻鄙;
在病者與醫者, 似難診療, 概刪之o



%
標籤:
瀏覽次數:51    人氣指數:51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常見病食療驗方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中醫豐胸處方 讓罩杯升級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