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50916
 聽弦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20150526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20150528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20150527
作者: 聽弦 日期: 2015.05.18  天氣:  心情:
中國各朝代滅亡的原因
(夏、商、週、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
夏王朝:約西元前 21 世紀至西元前 16 世紀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延續約 471年。夏王朝的建立,從禹開始。禹的父親崇伯鯀,是雄據大河南岸位於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有崇氏與在大河北岸太行山東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經驗的部落。在堯舜時期,為了爭奪王權,鯀與共工先後對堯舜展開了激烈的鬥爭,都失敗了後來,禹又繼續聯合共工氏以及其他眾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濟一帶,逐步展開治水的工作。禹接任了鯀的職位,放棄了鯀 「堵」 的治水方略,改為以疏導為主,就是依據地勢的高下,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使肥沃的平原能減少洪水氾濫的災害。經過治理之後,原來大都集中在大平原邊沿地勢較高地區的居民,紛紛遷移到比較低平的原野中,開墾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獸繁殖的藪澤地,成為人們樂於定居的地方。社會生產力有了顯著的提高,這就為奴隸制國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
滅亡原因:
1 、內部生產力的衰退。
2 、外部環境的長期不穩定。
3 、夏王朝統治階級的觀念、
4 、「夏 桀 」 的個人因素(整日沈湎與聲色犬馬,大興土木,親近佞人)
商王朝(約西元前 16 世紀至西元 前 11 世紀)
是繼夏朝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個世襲制王朝時代。夏朝之諸侯國部落首領契因被封於商,所以他的後世子孫商湯率諸侯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后,將自己建立的王朝稱為 「商 」 ;至盤庚,又將國都遷往殷,所以商朝又稱為「 殷」。經歷 17 代 31 王(共 510 年)後,末代君王商紂王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而亡。
滅亡原因:
1 、商朝後期,絕大多數奴隸主貴族的生活奢侈腐朽,而且對待奴隸十分殘酷。如人祭和人殉等。
2 、奴隸主貴族對平民和奴隸們的剝削和奴役日益加劇,階級矛盾激化。
3 、商朝統治者連年對外進行戰爭,大規模地對夷方用兵,國內的青壯年幾乎都被徵發,加劇了國內的矛盾。
4 、戰爭俘獲的奴隸太多,他沒有處理好奴隸的安置,導致了大量的奴隸反水。
周王朝分為「 西周」(公元前 1046 年至公元前 771 年)與 「 東周」(公元前 770 年至前 256 年)兩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一個世襲王朝。
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和豐京,成王時期營建洛邑;西周末年,周平王姬宜臼從鎬京東遷洛邑後,史稱東周。其中東周時期又稱 「春秋戰國」,分為「 春秋」(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及 「 戰國 」(戰國七雄:齊、楚、燕、魏、韓、趙、秦)兩部分。周王朝存在的時間從約公元前 11 世紀至公元前 256 年,共傳 30 代 37 王,約為 791 年。
滅亡原因:
1 、地震、旱災等自然災害使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極大損失,也讓危機日重的西周王朝雪上加霜。
2 、週厲王橫徵暴斂,加重了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傳至週幽王又破壞宗法制度 ," 廢後立妾 , 廢嫡立庶 " 並 “ 烽火戲諸侯 ” 使諸侯們失去了對他的信任。
3 、王室衰微,各諸侯國與周朝王權的關係漸漸疏遠。
4 、少數民族犬戎攻打鎬京,西周滅亡。
5 、分封制使得周天子的權力架空,加之周平王東遷後更加淪為傀儡。
6 、周朝的宗法制遭到破壞,各地諸侯王的勢力日漸增大;並利用王室這個旗號,「 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斷發展自己勢力。
秦王朝(公元前 221 年至公元前 206 年)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制王朝,由戰國時代後期的秦國發展而來,它結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來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漢族為主體、多民族共融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原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其始祖伯益曾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了嬴姓。伯益的後人非子曾為周孝王養馬,憑著他的本事,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於是把秦谷(今甘肅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帶分封給他,這就是 「 秦」 的起源。公元前 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至雒邑有功,被封為諸侯,秦開始建國,佔領東周王室在關中的領地。春秋時期秦穆公任用虞國的百里奚為相,輔佐其施德諸侯,樹大國威,向西拓展稱霸西戎;而秦孝公起用「 商鞅變法 」 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等富國強兵政策,使其為後來一統中國奠定了結實的基礎,《史記》記載 「 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後秦王嬴政滅掉了關東六國,完成國家統一,後北擊匈奴,南服百越。首創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郡縣制,徹底打破自西周以來的世卿世祿制度,維護國家的統一、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關注微號「大海、旅遊、人」。
滅亡原因:
1 、統一後,沒有給人民休養生息,徭役、兵役、賦稅負擔沉重。
2 、政策律法沒有做及時調整,和平治世下刑法依然殘酷。
3 、政府運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像陳勝吳廣這樣的一群亡命之徒,也能攻下大澤鄉。
4 、原六國貴族後裔復辟勢力過於強大,秦二世個人能力素質有限。
5 、各地起義風起雲湧時,而統治者仍忙於宮廷鬥爭;最終導致秦朝內部統治四分五裂,完全喪失平叛的主動權。
漢王朝(公元前 202至 公元 220 年)
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定都長安)和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定都洛陽),是繼秦朝之後強盛的大一統帝國。又因皇帝姓劉而稱 「 劉漢」。漢高祖劉邦至漢景帝劉啟時期的漢朝,經濟實力緩慢上升,成為世界第一大帝國,漢武帝時期,大漢王朝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王朝,霍去病越千里大漠大敗匈奴,封狼居胥而還,最遠達到今天的俄羅斯貝加爾湖附近,匈奴帝國戰敗而向西狼狽逃遁。中亞和西域各大國也都聞而懼之。張騫出西域首次開闢了著名的 「絲綢之路」 ,降服中亞大國大宛,西域臣服,開拓了「 北絕大漠、西逾蔥嶺、東越朝鮮、南至大海」的廣袤國土,昭宣時期再次復興。公元九年,王莽篡奪政權,西漢結束。
公元25 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開創了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漢朝時期,許多人將漢朝和約略同時期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其疆域鼎盛時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南至日南郡,東至臨屯郡,西至蔥嶺。西漢平帝時期(公元元年),全國人口達 6000 萬左右,且文化的統一。兩漢王朝有 「文景之治 」、「 漢武盛世」、「昭宣中興 」、「 光武中興 」、「 明章之治 」 ,為華夏民族兩千年的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貢獻,華夏族因此逐漸被稱為「 漢族」 。220 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
滅亡原因:
1 、外戚、宦官勢力膨脹,各自結成利益集團,無休止的爭鬥亂政。
2 、娃娃皇帝太多(皇帝年幼,必然是太后臨朝,依靠外戚掌權)。
3 、土地兼併嚴重(私有化),大量農民失去土地。
4 、地主豪勢力強大,後期形成地方割據勢力。
5 、黃巾起義導致地方武裝興起,中央失去控制。
魏晉朝(公元 220 年 至266 年)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東漢末年,天下擾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延康元年(公元 220 年),曹操逝於洛陽後,曹操之子曹丕逼漢獻帝退位、篡奪漢室政權,在許昌稱帝,遷都洛陽,建魏。至咸熙二年(公元 265 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滅亡原因:
1 、新魏主更換太快,後期太小,難以駕馭士族權臣。
2 、宗室權力被過分削弱 「煮豆燃豆萁」,外姓將領獨大,奪權時曹魏皇室沒有外援。
3 、司馬懿太長壽,強大的司馬氏家族興起無人制衡。
晉朝(公元 265年至420 年)
這是中國歷史上九個大一統朝代之一,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它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屬於六朝(中國歷史上三國至隋朝的南方的六個朝代)之一。公元265 年司馬炎自立為皇帝,國號晉(公元 265 年 至316 年),定都洛陽,史稱「西晉」, 公元280 年滅東吳,完成統一。此後是綿延 16 年的 「 八王之亂 」,永嘉之亂後 , 晉愍帝遷都長安,使少數民族乘虛而入,建立了十六個國家,三 年後匈奴族首領劉淵攻克長安,俘晉愍帝,公元 316 年西晉滅,史稱 「五胡亂華 」 。公元317 年,晉室南渡,司馬睿在建鄴建立東晉( 公元317 年至 420 年),東晉曾多次北伐。公元383 年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後得到暫時鞏固。兩晉時期少數民族遷至中原,加強了民族融合,北人南遷,開發了江南地區。兩晉總歷時一百五十六年。公元420 年,劉裕建立宋,東晉滅亡。
滅亡原因:
1 、統治集團腐朽,政治制度落後,權力分散。
2 、白痴晉惠帝無力控制全局,導致宮廷實權派內鬥,以及八王之亂,耗竭了國力。
3 、沒有正確處理好民族矛盾,導緻小數民族入侵(五胡亂華)。
南北朝(公元 420 年 — 公元 589 年)
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分裂時期,由公元 420 年劉裕篡東晉建立南朝宋開始,至公元 589 年隋滅南朝陳為止。該時期上承東晉、五胡十六國【五胡指匈奴、鮮卑、羯胡、氐、羌;十六國指前趙 ( 匈奴 ) 、後趙 ( 羯 ) 、前涼 ( 漢 ) 、後涼 ( 氐 ) 、南涼 ( 鮮卑 ) 、北涼 ( 匈奴 ) 、西涼 ( 漢 ) 、前秦 ( 氐 ) 、後秦 ( 羌 ) 、西秦 ( 鮮卑 ) 、前燕 ( 鮮卑 ) 、後燕 ( 鮮卑 ) 、南燕 ( 鮮卑 ) 、北燕 ( 高句麗、漢 ) 、胡夏 ( 匈奴鐵弗 ) 、成漢 ( 氐 ) 】,下接隋朝,南北兩勢雖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所以稱為南北朝。
南朝(公元 420 年 至公元 589 年)包含劉宋、南齊、蕭樑、陳,四個政權的更迭,但這中間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 3 年外,其餘的時間,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終建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劉宋(公元 420 至 479 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強、統治年代最長的一個政權,歷 4 代 8 帝,共 60 年。
南齊(公元 479至 502 年)國祚短暫,只有 24 年,但由於爭殺頻繁,竟歷 3 代 7 帝,平均 3 年一帝,是中國歷史上帝王更換極快的一朝。蕭樑( 公元502 至 557 年)歷 3代 4 帝,共 56 年,其中武帝蕭衍個人享國時間最久,幾近半個世紀。陳(公元 557 至589 年)首尾凡 33 年,歷 3 代 5帝。陳承衰梁之弊,是版圖狹窄、人口孤弱、力量單薄的王朝,加之統治者又極度腐敗,最終喪亡於北方強敵之手。
北朝(公元 439 年 至 589 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北朝是我國歷史上與我國南朝同時代並存的北方王朝的總稱,其中包括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數個王朝。北魏、東魏、西魏及北周均由鮮卑族建立,北齊則由胡化漢人所建。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對外交流也很興旺,東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亞、西亞(埃蘭沙赫爾),南到東南亞與印度。關注微號「大海、旅遊、人」。
滅亡原因:
南朝:
1 、門閥勢力各自為政,門閥與皇權摩擦爭鬥不斷。
2 、受外來勢力經常侵擾,經濟受創,政權不是很牢固。
3 、部分皇帝昏庸殘暴,荒淫奢侈,激起地方將領叛亂。
北朝:
1 、六鎮(北魏貴族將領)之亂,引起了各族人民激烈的鬥爭。
2 、土地兼併嚴重引發社會矛盾,動搖國家(東魏、北齊)根基。
3 、權臣勢力過大,皇帝年幼(西魏、北周)難以駕馭。
隋王朝(公元 581 年至 618 年)
這是中國歷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隋朝更是五胡亂華後,漢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 300 年的分裂局面,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隋朝源自 公元581 年隋文帝楊堅受禪於北周靜帝建立隋朝,至 公元619 年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隋朝滅亡為止,國祚 38 年。公元581年北周靜帝禪讓給楊堅,北周亡,楊堅定國號為 「 隋 」 。
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確立了三省六部製,制定出完整的科舉制度,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能力。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到唐朝與後世的政治制度。
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清差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為了鞏固隋朝發展,隋文帝與隋煬帝興建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以及馳道,建立京師大興城(今西安)和東都(洛陽)。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內屬的東突厥等都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
滅亡原因:
1 、大一統表面下的各種割據勢力暗流湧動,統治基礎很不穩固。
2 、門閥對科舉制度不滿,與敵惡勢力勾結,對抗皇權。
3 、隋煬帝個人因素: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窮奢極欲與濫用民力;但是,像搞科舉、建東都、修馳道、鑿運河、徵高麗,都是苦在當代,功在千秋的。
唐王朝( 公元618至907 年)
這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統一時間最長,國力最強盛的朝代之一。618 年由李淵建立,定都長安(今西安)。並且設有東都洛陽、北都太原等等陪都。公元627 年,李世民登基後開創了「 貞觀之治」 ,唐高宗以後,武則天以周代唐,史稱武周,公元 705 年神龍革命後恢復大唐國號。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政治清明,經濟雄厚,軍事強盛,四夷賓服,萬邦來朝,開創了全盛的 「 開元盛世」。安史之亂後,國力日趨衰敗。公元907 年朱溫篡唐,唐朝滅亡,從此中國進入了進入五代十國(五代是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十國指的是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荊南、北漢)時期。唐朝共歷 274 年(包括武周是 289 年)、 20 位皇帝。
唐朝聲譽遠及海外,與南亞、西亞和歐洲國家均有往來。唐朝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為「 唐人」 。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 行交流融合,成為了開放的國際文化。唐詩、科技、文化藝術極其繁盛,具有多元化的特點。
滅亡原因:
1 、邊患不斷(如安史之亂、安南叛亂、外有吐蕃入侵等),藩鎮割據。
2 、宦官專權(如李輔國等),黨爭內耗(如牛李黨爭)。
3 、長年戰亂嚴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阻礙了經濟發展,引起農民起義與外族入侵。
五代十國(公元 907 年至979 年)
五代十國本質上是唐朝藩鎮割據和唐朝後期政治的延續。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國,其中位在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藩鎮國家即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這五國雖然實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個中國本土,只是藩鎮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五代為宗主國,其中十個國齡較長、國力較強的統稱為十國。本時期時常發生地方實力派叛變奪位的情況,使得戰亂不止,統治者多重武輕文。中國的內亂,也帶給契丹國南侵的機會,遼國得以建立。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的重要時期,其間河西和交趾地區逐漸離心,交趾(越南)最終脫離中國獨立。五代共有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五個朝代。公元 907 年汴州朱溫篡唐建立後梁,這是五代十國的開始。太原李克用之子李存勗滅後梁,後唐建國。
後唐之後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後唐歷經後唐明宗的擴張與整頓,國力強盛,但發生內亂後,被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後晉建立。不久契晉關係惡化,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建立遼朝。同時劉知遠在太原建立後漢,收復中原。郭威篡後漢建後周,後周世宗柴榮苦心經營,使後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但柴榮在北伐燕雲十六州時不幸病亡。後周隨後被趙匡胤所篡,五代結束。
在五代更迭中,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荊南、北漢十個割據政權,合稱十國。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後,與其弟宋太宗趙光義相繼消掃蕩群雄,公元 979 年,趙光義滅北漢,實現統一。
標籤:
瀏覽次數:68    人氣指數:668    累積鼓勵:3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20150526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20150528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