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服務
住戶搜尋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10,552,748
個住戶交朋友~
最新留言
想聊天
對我感興趣
互相感興趣
想約會
逗一下
日記留言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
50795
飛揚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命運的特性(三)--十二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真相-1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篇名:
偶然、因果律與命運
作者:
飛揚
日期: 2006.09.06 天氣:
心情:
<div>「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無法解釋的偶遇『偶然的遭遇』只是因為還沒有辨識出其因果。」</div>
<div> </div>
<div> 「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的意思是說,每個「現象(果)」的背後,都有形成這個「現象」的原因、因素(因);每個「現象」發生後(成為新的因),也都將造成「影響(成為新的果)」。</div>
<div> </div>
<div> 談到「因、果」,很多人就會直接聯想到「因果循環」、「輪迴」,而搞得高深莫測,如果用英語「『Cause(原因、起因、由來、理由)』and『Effect(結果、效果、影響)』」兩字來說明,就非常容易理解多了。</div>
<div> </div>
<div> 其實,「因果律」無所不在,任何的「事」、「物」或「現象」,都有其「造成的原因(這就是『因』、『Cause』)」,也有「其『作用』與『影響』(這就是『果』、『Effect』)」,這是科學研究的基本思考,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詳,經常在使用的思維模式。 </div>
<div> </div>
<div> 當我們面對一個「問題」時,我們就會思考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因)」;當我們面對一個新的「課題」時,我們就會思考有那些「因素(因)」會影響這個「課題」;我們可能從經驗裡邊找,也可能從推論中去發現,或者靠創意思考來發想(「腦力激盪法」就經常被我們所使用)。</div>
<div> </div>
<div> 當我們找到了關鍵「原因(因)」或「因素(因)」,我們就會付諸實踐,在實踐之前,我們可能還會評估「效果(果)」,是不是將可達到「目標(果)」。</div>
<div> </div>
<div> 如果,行動有效果、達成了目標(都是果),我們就會認為找到了正確的「原因」或「因素」(都是因);如果,效果不彰或無效,我們就會認為沒找到正確的「原因」或「因素」,那就重新再來過,重新再找新的關鍵「原因」或「因素」。</div>
<div> </div>
<div> 這不就是我們學過管理學的人,經常在使用的「問題分析、解決及決策」模式嗎?您看,這不就是「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的精神嗎?</div>
<div> </div>
<div> 「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這一條「假設前提」,也有很多衍生出來的說法:比如說佛法上的「三世因果觀念」有談到:「欲知今世因,前生做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亦即「我們目前的一切,係我們過去很多選擇與作為的結果;而我們的未來,則決定在我們現在的選擇與作為。」</div>
<div> </div>
<div> 因此從因果哲學理論可以推知:「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絕大部分都可以從『自己』找到關鍵原因。」</div>
<div> </div>
<div> 這句話的背後,隱含了「我們自己所做的選擇與言行,就是在種在自己身上的『因』,自己現在的一切,就是在嚐我們自己過去選擇與言行所造成的果,一點也怨不得別人。」這樣的「自我責任」精神。<br />
我們常會聽到有些人把「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掛在嘴上。這句話其背後的立足點,和上述想法似乎頗有神似之處,只是,語氣上聽起來充滿嚴苛的批判,而少了那麼一分慈悲就是了。</div>
<div> </div>
<div> 由此延伸可推論:「前因造成後果,因因果果密切相繼,其中都有『模式』,只要掌握『模式』,就能掌握未來。」(命運是可以預測與改善的)</div>
<div> </div>
<div> 「模式」當然比單獨個別的「因」複雜一點,假如,我們對環境適應不良,或者,遭遇困境時,背後雖然都有我們的原因,除了這些各個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我們還有自己面對「環境」的「模式」,如果,這個「模式」沒有改變,困境就將一再重現。</div>
<div> </div>
<div> 另外,還有一個特別值得留意的地方,「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是針對「環境層次」而言,所以,我們不能忽視在「因」與「果」之間,還有「環境」因素的存在(亦即佛法中論述的「緣」),而「環境」是一直不斷在變動的,所以,每個「因與果」,都是獨特的,佛陀的因果哲學其實討論的是「因、緣、果」之間的關係。</div>
<div> </div>
<div> 很多人會認為,「不管什麼人,只要做了什麼事,就是種了什麼『因』,就都應該得到什麼『果』報」,其實我們看到其中漏掉了一個相當重要『緣』的「助力成就」因素。<br />
於是有人就質疑:「為何社會現象中看到--善人並無善報,惡人亦沒有該得的惡報?這世界跟本就沒有因果嘛!」這實在是一個有缺失且相當一廂情願的看法。</div>
<div> 以我們面對每個命主不同的經驗來看,這個推論似乎很難印證,「做同樣的一件事(其實,很難見到完全一模一樣的兩件事)」的背景(環境)條件,可能面對的是不一樣的「對象」,相關的人也可能有不一樣的心情、想法和反應,何況,因與果之間,還有個一直不斷在變化的「環境」(緣),其結果怎會完全相同呢?</div>
<div> </div>
<div> 所以,我們面對現象界中超乎自己想像的因果關係,通常寧可將「因果」這條假設前提用在自我修行、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不用以評斷他人。</div>
<div> </div>
<div> 另外,「因、果」也有大有小,而且不是單純的「一因必得一果」,而是複雜的「多重因果關係」。這其中有的很具體明顯,有的則深奧難解,具體明顯的充斥於我們日常生活週遭,我們習以為常;深奧難解者,通常我們看不到它,感受到它卻又難以解讀,這個部分,通常需要以較深層次的心靈來體驗。</div>
<div> </div>
<div> 相對於「柯巴里恩(Kybalian)」,它也有這麼一條秘傳格言:「因果相生,一切依法則而發生;因果關係層面極多,沒有什麼逃得過法則。」它就被稱為「因果律(Principle of Cause and Effect)」。</div>
<div> </div>
<div> 「柯巴里恩(Kybalian)」所談較深層面的「因果律」,和印度教徒所稱的「業」(Karma),或我們中國人常講的「因果報應」、「因果循環」就非常相似。</div>
<div> </div>
<div> 為人處世與人互動,真正重要的行事原則應具備四個基本精神:「尊重、親和、相信、多贏目標導向」,其中「相信」是開啟資源寶庫的鑰匙,是激發我們能量的撞針,是未來的預言。</div>
<div> </div>
<div> 一方面我們「相信」,「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這種因果論哲學,用於自我命運改善的積極實踐上,是相當有效而實際的,為人處世遵循「尊重、親和、相信、多贏目標導向」這些基本精神將令你願意「發自於內心」的「為善止惡」,而在「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的後面,針對逾越我們尚無法證實的因果關係上,加上:「『偶然的遭遇』只是因為還沒有辨識出因和果。」這麼一條邏輯法則,這是一種「相信」的信念。請務必記得「相信」是開啟資源寶庫的鑰匙,是激發我們能量的撞針,是對未來因果預言的信心,也是維繫支持我們「發自於內心為善止惡」的深層動力。</div>
標籤:
瀏覽次數:
323
人氣指數:
10023
累積鼓勵:
485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給本文貼紙:
得到的貼紙
得到的貼紙:
給本文貼紙
本日記尚未得到貼紙
命運的特性(三)--十二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真相-1
住戶回應
時間:2006-10-19 14:40
他, 54歲,歐洲,教育研究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