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著在下著雨的世界裡,找一處角落躲藏,不讓打落的雨水濕了臉頰… 情緒不理會我的懊惱,失控的往前衝速,旋轉打滑翻滾…落地。 農曆七月,孝親月。我卻只是你們眼裡的壞孩子。 農曆七月,在佛寺廟宇有很多法會… 中元祭為台灣重要民俗節慶,源起於兩個信仰系統的宗教儀式, 道教稱之為中元節,佛教則為盂蘭盆節。 『盂蘭盆會』講的是『目連就母』所以七月才有「孝親月」之稱。 很多人都用「聽說」來處理很多事情,七月裡的各種法會,花了很多錢來表示對過往者的心意, 卻不太了解參加的法會的真正含意。 (以下轉貼)
對台灣民眾而言,大多聽過「目蓮救母」的故事。 董芳苑教授認為佛教的「盂蘭盆會」應起源於「目蓮救母」。佛教《盂蘭盆經》 (Ulambana Sutra)記載:釋迦得意門生目蓮不忍見亡母在餓鬼道中受苦,向釋迦請教解救方法, 釋迦要目蓮在每年七月十五,請佛僧來為亡母念經超渡,並將百味五果置於施食盆中,以解救母親脫離饑餓之苦。 「盂蘭」是梵語』Ulambana』的音譯,意即「救倒懸」, 指拯救地獄中受苦的鬼魂,「盆」則指施食盆。目蓮單純的救母事蹟, 後來演變成解救地獄受苦鬼魂的節日,這就是「盂蘭盆會」的由來。
那中元普渡的由來,相傳「目犍連」也就是目蓮尊者有一天, 他透過他的神通眼,突然看到了自己死去的母親混在惡鬼群裡,餓的不成人 形,備受痛苦,於是目蓮尊者用缽盛飯,端給母親,誰知,飯一入口,頓時化成炭火,目蓮尊者看到自己的母親被受煎熬, 內心真是痛苦不堪,立既去見佛祖,請求佛祖指點,如何營救母親脫離苦海。
佛祖說:「你母親生前自私刻薄,不做善事,所以才會有這種報應,要救她不是你一個人能辦得到的, 你必須在七月十五當天,為各地出家準備羅列百味五果供養眾餓鬼,結合所有僧侶及眾神的威力, 不但可以拯救陷在地獄的母親,脫離苦海,早日投胎,也可以解救別人的父母,讓他們也脫離苦海」。
於是目蓮尊者照著佛祖的指示去做,終於解救自己的母親,並普渡了別人的父母親;在佛教稱為「盂蘭盆」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