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023479
 小朱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其他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其他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其他
作者: 小朱 日期: 2017.08.14  天氣:  心情:
引導孩子善待自己的身體,是幫助孩子減少打人傷人的方法之一

當孩子打人、傷人,通常會引起大人比較大的情緒反應,嚴肅地告誡或說教,是我們常用的方式。像「你如果再打人,我就打你」這種比較嚴重的威脅,或者「你如果打壞人家的眼睛,我們賠不起」這種苦情的做法,都是我們平常比較少用,但這種非常時期就會拿出來用的手段。
對某部分孩子會有效,這讓孩子知道了打人的嚴重性。或者讓孩子真的很害怕,打人之後被父母打,所以也不敢再動手了。
而且通常父母師長,在這種狀況下,會採取一些預防的措施,可以真的有效地避免一些危險的情境再發生。另外,在同學之中安插暗樁,定期回報,也都有助於師長掌握狀況。
不過,以暴制暴,一方面是一種身教,二方面常會增加負面情緒的力量,只是表現方式不見得一定用打人表現。讓孩子害怕,主要也是用害怕去壓過生氣,從某個層面來講,反而是讓心裡的負擔加重。這常是一種情緒角力,也不一定回到困境的根本,人際關係的和諧相處來談。
所以,呈現社交困境,讓孩子們演練,激盪不同的做法,是比較實際的事。在角色的設定上,除了打人還有被打的人之外,「旁觀者」也要突顯出來,因為旁觀者有可能會跟著起鬨,甚至加入打人的行列。
旁觀者也能產生群眾壓力,直接或間接制止暴力行為的發生。真的打人了,有能力的旁觀者,其實還可以幫忙排解,讓傷害減少。
還有另一種可行的做法,我們可以思考,就是增加孩子對自己的身體覺知,進一步愛惜自己的身體。注意孩子的身體經驗,尤其是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像是生氣,幫助孩子感覺,頭腦脹脹的,坐不住、一直想起來動,
臉熱熱的,肌肉很緊張…
覺知自己的身體,跟覺知情緒的關係很密切。
此外,有些孩子對溫度不太敏感,有些孩子對感覺飽足有困難,有些孩子對於身體的位置感覺不是很清楚,所以常撞到人、撞到東西…。像這些活動,職能治療師很專業。以家長的角色來說,也能多少幫一點。因為對身體訊號的不敏感,可以實際造成一些困擾,像是不添加衣物所以感冒,吃得太飽所以吐了出來。
然後,跟孩子練習跟人碰觸的力道,以及相應的身體感受。身在哪裡,心就在那裡,本身就能帶來平靜。
因為能清楚地感受自己的身體,所以會對碰撞敏感,然後身心又比較穩定,通常會減少肢體衝突。當然,讓活動量大的孩子多運動,本來就是減少這些孩子傷人的重要策略,除了消耗精力,另一方面也能增強對身體的感知。
運動的選擇,以有氧運動為佳。其他的運動,像伸展、兒童瑜珈,雖然動作慢,但身體變化能覺察得清楚,也是蠻好的事。運動這種事,親子一起做,也能培養感情。
其實,家庭裡面,大人也會使用暴力,也會有自稱控制不住自己的狀況產生。所以,也可以使用增加身體覺知的方式來幫助自己,一個能調整自己的身體在放鬆狀態的人,也比較不容易淤積情緒,包括生氣。
延伸來說,對人際關係也會有影響。一個跟我們互動的時候,身體緊繃的人,跟身體放鬆自在的人,會引發我們不同的情緒與互動方式。
如果我們能善待我們的身體,那我們更容易散發正能量。像是我們可以問自己,有沒有哪些事,在五分鐘之內可以執行,讓我們的身體感覺舒適?
對我來說,像是伸展、慢慢地走路、放鬆緊繃的肌肉、可能口渴了去喝個水、可能閉一下眼睛稍微休息、坐久了就站起來、站久了就坐下…等,這些可以是五分鐘之內,能執行的事。也許這些就是太理所當然了,就被自然地忽略了,相當可惜,尤其這些又是這麼有效又可行的方法。
其實,孩子會使用打人作為發洩情緒的手段,也跟家庭與學校氣氛有些關聯。所以從大人開始重視身體經驗,影響會比較根本而深遠一些。感受我們的身體這件事,副作用不多,但好處很多,值得我們練習。
標籤:
瀏覽次數:252    人氣指數:252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其他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其他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