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36155
 阿彌陀佛-行德慈利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生活的藝術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生活的藝術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生活的藝術
作者: 阿彌陀佛-行德慈利 日期: 2009.10.08  天氣:  心情:
THE ART OF LIVING
生活的藝術
葛印卡老師講內觀
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

發行人:簡豐文
出版者: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
地址: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五十五號十一樓
網址:http://www.budaedu.org
電話:(02)23951198
傳真:(02)23913415
贈送品,歡迎翻印,功德無量
本會網站,講經音檔、文字檔、內涵豐富,請多利用

THE ART OF LIVING. Copyright@1987 by William Ha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文版權由VRI (Vipassana Research Institute)授權

若有意願學習內觀,台灣內觀中心的網址如下:www.udaya.dhamma.org

如有侵權,煩請告知



        正定


    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可以培養對當下的覺知.而儘可能地時時

刻維持這種覺知,就是正定.


    在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中,專注也同樣重要,但它和正

定(right concentration)不一定相同.我們可能一心專注於情慾

,或專注於滿腔的怒火.貓會全神貫注地守在老鼠洞口,只等老鼠

出現,好將牠逮個正著;扒手會專注地盯著別人的錢包,等待下手

的時機;小孩晚上躺在床上,由於害怕一直瞪著黑暗的角落,想像有

怪物躲在陰影裡.這些都不是正定,因為正定是可以令人解脫的

.正定的對象,絕對不含貪、瞋、痴.


    在練習對呼吸的覺知時,我們會發現,要維持不中斷的覺知,是

極其困難的事.儘管有堅定的決心,努力將注意力定在呼吸上,覺知

卻總是不知不覺地溜走.我們們就像一個喝醉酒的人,努力想走直

線,卻總是東倒西歪地走不直.事實上,由於我們的無明和妄想,我

們確實是像醉了一樣糊塗,所以才會不斷地活在過去和未來、貪愛

和瞋恨之中.我們無法走在時時覺知的正道上.


    身為內觀者,我們要有智慧,在面對這些困難時不感到灰心沮

喪,而應該了解,要改變長久以來根深柢固的習氣,是需要時間的

.必須再接再厲,持之以恆,耐心地努力,才能成功.我們只要覺察到

注意力分散時,再將它放回呼吸上就夠了.如果我們能做到這點,就

已經開始改善內心胡思亂想的習慣.藉著不斷的練習,就能愈來愈

快地將注意力帶回來.漸漸地,胡思亂想的時間愈來愈短,而持續覺

知的時間愈來愈長.


    定力增強,我們會開始感到很輕鬆、喜悅、充滿活力.漸漸地

呼吸會變得柔順、規律且輕淺.有時甚至會覺得呼吸完全停止.事

實上,當心變得寧靜時,身體也會靜下來,新陳代謝減緩,因而所需

要的氧氣也會減少.


    到了這個境界,某些修行者曾有特別的經歷:例如閉目坐著時

看到光或影,或是聽到特別的聲音等.所有這些所謂異常感官體驗

,只是一種指標,表示心已達到高度的專注.這些現象本身,沒有任

何重要性,無需重視.覺知的對象仍應是呼吸,若去注意任何其他

東西,就走偏了.心中也不該期待這些異象,因為並非人人都會有

這類經驗.若是出現,也只是一個路標,讓我們知道自己正在進步

之中,有時路標隱不可見,可能是因為我們太專心努力前進,而沒

有注意到.但是如果我們把路標當作是終點,而產生執取,我們就會

完全停滯不前.畢竟,異常的感官經驗不勝枚舉,實踐正法的人不

該追尋這些,而是要洞察自身的實相,才能遠離一切痛苦.


    因此,我們繼續將注意力完全放在呼吸上,心變得更專注時,呼

吸就會愈細微,也就愈不易觀察,因此也就需要更努力才能維持專

注.如此不斷磨自心,培養專注力,讓心成為一個利器,可以透視實

相的表層,觀察到內在更細微的真理.


    培養定力還有許多其他技巧,例如專心複誦某一個字,或觀想

某一物、或是一再重複某個肢體動作.如此一來,我們會完全融入

專注的對象,而達到一種輕安喜悅的境界.雖然毫無疑問地,這種境

界令人非常愉快,但是當境界消失,人回到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仍

是沒有解決.這些方法能讓人在心的表層,發展出安詳與喜悅,但是

仍未能觸及心底最深處的習氣.而且這些方法中用以培養定力的

對象,與當下自身的實相,並無關聯.從中所得的輕安,只是表面上

刻意營造出來的,而不是由己淨化的心底深處自動生起的.正定不

應該是心的麻醉,而是要遠離所有的造作與錯覺.


    佛陀的教導當中,也提及可達到各種禪那(jhana)的境界.佛陀

本身在開悟前,也曾學習過八種心靈高度專注的禪境界.終其一生

,佛陀始終沒有間斷地繼續練習禪那.但是靠禪那不能解脫.因此當

佛陀教導禪那的時候,他強調這只是用以培養洞察力的墊腳石罷

了,內觀者培養定力的目的,不是為了去體驗輕安喜悅,而是把心

練成專注,用以體認自身的實相,並祛除導致痛苦的習氣.這就是

正定.
標籤:
瀏覽次數:83    人氣指數:3683    累積鼓勵:18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生活的藝術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生活的藝術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