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理解的事物,越容易保存於記憶之中;反之,越難理解的事物,越容易忘記。──斯賓諾莎
無法專注、容易分心是一般人的困擾,相信很多學生都有同感,明明在學校能專心唸書,
可是回到家裡精神就無法集中,心神不寧。這是為什麼?答案很簡單,
因為家裡充斥著太多的誘因,尤其受到電腦、電視、收音機、冰箱等外物的影響,
可能唸不到幾分鐘,腦海裡就想要打電動、上網、聽音樂或吃東西,當然靜不下心來。
有位著名的心理學家雷維音說:「行為乃是人與環境的函數。」意思是說,
人的性格或當時的心理狀態,與環境相乘的結果,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
好比說容易分心就是屬於一種行為,除了和個人本身的性格與心理狀態有關外,
還有受了環境的支配與影響。
以唸書的空間來說,緊臨車水馬龍的大馬路,會因噪音太大而無法專心;室內過於雜亂不堪,
很容易心生煩悶;天花板太低,則會引起不舒服的壓迫感,這些都可能是影響用功情緒的原因。
雖然環境會干擾我們的行為習慣,但我們卻不能以此為藉口,輕易地被周圍的環境所左右,
應該學會如何適應環境,以及使環境成為我們能夠集中注意力的因素。
以前我有個高中同學是很好的例子,他家就住在熱鬧的夜市附近,每晚人聲鼎沸和叫賣聲不斷,
非得到凌晨才會停止,但他的成績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夜市的吵雜喧嘩似乎對他沒什麼影響。
後來我問他為什麼受得了這種環境?他說唸書時只要關上窗戶,然後把耳朵塞住,
不然就用更大聲的音樂蓋過去就行了。可見,當我們不能改變身處的環境時,
最好的方法就是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就像山不轉人轉的道理一樣,
我們必須為自己找出另一條路,而不是懊惱、沮喪而束手無策。
有個寓言故事是這樣的:
一隻烏鴉打算飛往東方,在半途中遇到一隻鴿子,相約停在一棵樹上休息,
鴿子看見烏鴉的神情顯得憔悴,關心地問:「你要飛到哪裡去?」烏鴉忿忿不平地說:
「不知道。其實,我什麼地方都不想去,只是這裡的居民太可惡了,老是嫌我的叫聲不好聽,
挖苦我,取笑我,現在居然還轟我走!」鴿子告訴烏鴉:
「老兄,我勸你別白費力氣了!如果不改變你的聲音,你飛到哪裡都不會受歡迎的!」
事實就是這樣,如果你無法改變外在的環境,唯一的辦法就是改變自己!那麼,
要如何改變自己去適應周圍的環境呢?舉例來說,同樣是在創作寫稿,
日本的三島由紀夫喜歡在有防音設備的書房裡,不受打擾地安靜構思;
另外有位作家大江健三郎,非得一面聽爵士樂,一面寫作不可;而心理學家宮城音彌,
則喜歡把書桌擺在許多人面前才寫得出來。
由此可見,每個人都有適應環境的不同方式,只要我們按照自己獨特的興趣,
去創造出有利於自己發揮效率的條件,就能改變環境帶給我們的影響,
而且不管以後在任何場所,都能定下心來。
唸書最怕的是無法專心,精神一旦不能集中就會心不在焉,就算人坐在書桌前還是腦筋一片空白,
心思根本不知飛到哪裡了,只是浪費時間而已。記住,改變自己比改變環境來得容易,
只要找出適合自己的用功方式,讓自己融入這個環境中,自然可以提高讀書效率。
• 人生法寶/俄國作家托爾斯泰說:「決心就是力量;信心就是成功。」
做任何事只要充滿決心和信心,不管多麼艱苦困難,都不會輕易被擊倒,反而會越挫越勇。
(本文作者/林慶昭)
(摘自/激勵自己才能改變命運/好的文化出版)